《大明1617》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1617- 第4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得温和厚重,在各处都颇受人敬重,李遇春也算如鱼得水,并且有相当多的学生在从各个学校毕业出来之后是交给李遇春带,在田间地头和贫苦百姓之间打上几个月交道,可以叫那些在学校衣食无忧的学子重新认识到人间苦难,这件事也是十分要紧,李遇春一直做的很好,张瀚对他也是十分信任。

    这么一来,新平堡这处要紧地方便是只能交给梁宏来管,和裕升老店三个掌柜人人知名,在新平堡也算根基深厚,梁宏在新成立的公司里也跟得上趟,上任不及一个月,各方面都是稳定下来。

    眼见天黑透了,人群越来越多,梁宏叫人从库房里再拿出几十根火把,然后派出骡马行的镖师和各店的精干伙计维持秩序,令前来兑换的人排队,虽然已经到了饭点,和裕升上上下下因为一种兴奋和自豪的感觉支配着,没有人感觉疲惫,相反人们来回穿梭着,叫喊着,整个北街都因为和裕升的存在而沸腾了起来。

    赖同心和马茯当然不可能亲自来,两人都是派出了各自的管理,他们的兑换份额都是各自千两,加上其部下和兵丁,份额加起来超过万两,好在店里连同今日送来的两万串钱加起来有五万贯的储备,去掉这些驻堡将军和兵丁的份额,仍然很是宽裕。

    当然这是有了限制的原因,如果不加限制,怕是赖同心一人就能兑换几千两,更不要说加上大量的军官和普通的兵丁了。

    “未知将来和裕升同那七家晋商的事有了结果,这个比兑是不是还会维持下去?”

    现在的兑换率在一比一千,而京师一带因为金背钱大量被搜刮,比兑涨到了一比七百六到七八百,赖同心等人兑了钱都是运走发卖,大大赚上一笔,所以当兑换完毕后,几个将领派来的经手人不免询问起此事来。

    大宗兑换都在里间,能在这屋里的均是有些身份的,张慎言的两个幕僚也带人在其中,众人对这个问题都是十分关切,不禁支楞起耳朵来。

    梁宏含笑道:“张家口那边的七家也放到了一千,不过估计他们维持不了几天,如果他们能坚持住,我们就会放到一两比一千五十。”

    众人闻言哗然,不觉也是有些犹豫,如果现在不换,再等一阵子,岂不是赚的更多?

    梁宏心中了然,紧接着道:“除张家口外,其余各处还是一比一千,还要等看那几家接不接招,或是怎么接招,我们才会定下下一步的宗旨。不过,有言在先,一比一千是现在的底限,而且日后还会调回来。”

    众人心一沉,有人问道:“不知道会上调到多少?”

    “最高不过一比九百之数。”梁宏含笑而言,面容上满是笑容。

    “好,如此最好不过。”

    “和裕升果然是我们大同商界之魁首。”

    “可惜在下一时目光短浅,曾经王心一之事退出了商会,不然的话现在也是和裕升公司的一份子,悔之晚矣。”

    抢先叫好的当然是商家,大商家对铜钱的需求没有中小商家那么大,但一年的用量也很不少,中小商家用量不及大商家,但对铜钱的渴求比大商家要厉害的多,他们用碎银的机率大的多,而用铜钱比碎银一年要节省不少银子不说,还要省很多心力,有一些店铺,每天生意一忙,要有专人拿着夹剪剪银子,还有专人拿着称来称银,十分繁琐,费心费力,还经常因为银子的成色和重量与人发生争执,一般都只能是商家忍气吞声,保留主顾要紧。铜钱量大了,不要说比兑原本就有赚头,光是一年省的人工费和白银剪夹的损耗,还有少生的闲气,这就已经是足够了。

    一个商人由衷的道:“就盼和裕升的生意越来越好,弄到的铜也是越来越多,这样我们都算是沾贵行的光啦。”

    梁宏闻言,哈哈大笑起来。

    ……

    “小李先生,醒醒,醒醒。”

    李平之好象是在深井之中,四周完全不见任何光线和颜色,只有井口处传来嗡嗡的声响,吵的他心烦意乱。

    “好了,知道了。”

    黑漆漆的梦终于被人打碎了,李平之睁开眼,四周还是一片漆黑,他迷迷糊糊的问道:“现在是几点了?”

    “六点一刻了。”

    “哦,天还这么黑,我还以为是半夜。”

    李平之在车厢里爬起来,盘腿坐着,开始整理仪表。

    这也是他在学校学习的课程之一,不管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时间,如果要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东西,叫人重视和高看一眼,风度和仪表就是最先表露出来的最重要的东西。

    可能有的人偏重于内在,比如田季堂的帐花子本事,那是和裕升上下都佩服的,几大摞厚厚的帐本,田季堂眼里过一遍就能找到不对的细漏错处,绝不会使和裕升的帐目发生错误混乱。

    还有孔敏行的农学水平,常进有的水利工程方面的才学,这些人都有一技之长,而且已经成名,被众人承认,而李平之认为自己这样的青年吏员,刚从学校出来没有多久,如果想出人头地,除了展露出才学能力外,仪表风度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在李平之整理衣服和头发,戴上帽子的时候,车夫在外笑道:“也不算很黑了,小李先生出来就看得到,天空已经发白了。”

    “唔。”

    李平之很厌恶“小李先生”这个称呼,不过他并不会因此发火,他认为发火是无用之辈的行为,只会叫自己成为别人口中的笑话。

    等李平之从车上走下来时,果然发觉天空已经朦胧发亮,并且明显的云色有一抹红色,显示出太阳正在从地平线往上,最多再过一刻钟左右的功夫,太阳显露出来,天空就会大亮了。

    三月底的天气,正是好时候,就算是清晨时也不怎么冷,只是李平之从温暖的车厢里刚出来,还是禁不住打了个冷战。

    他努力站直身体,不叫人看出来他的异样,这是一个十九岁的青年人的身体,还完全能控制的住,从身高,仪表,衣着,气质来说,这都是一个叫人感觉朝气蓬勃又十分稳重,眼神中又透着精明的年轻人的形象。

    李平之就是在上次铜矿高炉出事后,努力鼓动矿工加班,并且行事颇有章法的军令司吏员,今日他是奉命押送铜锭前往李庄,这一次是十余辆大车一起起行,李平之奉命押送。

    马车极大,车厢内部几乎只有少许的容身之处,垫着稻草叫押运的人将就着休息,这种车是最大型的货运车,前轮略小,车厢前是车夫架车的地方,坐处很高,后轮比前**出一倍有余,与中式马车不同的除了是四**车外,就是前方加了转弯用的轴承,并且在车架下有铁制的减震设施,马车的技术革新已经在现有条件下做到极至,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已经很难再有什么进步。

    不过就是这样也足够了,这马车除了在山地等特别崎岖地方不宜行进,需要特别修护养路以备奔驰外,其余地方,只要能容纳马车经过的土路就能行走,在草原上行车也十分容易,最少没有什么特别的困难。

第六百三十一章 卫城() 
每车都是装运七千斤左右的铜锭,十余车过来就是七万余斤,这是最近近二十天铜矿那边的积存,随着高炉增多,矿工人数也足够,挖取铜矿石和熔铸几乎是日夜不停,铜锭越来越多,李庄这边的铸币速度随着经验和机器的增加也是越来越快,从正月到三月中旬,三个多月时间就熔铸了四十余万斤铜锭,这个速度不得不说是十分惊人的了。

    往下去当然会越来越快……根据军司的预算,到五月后铜矿每天的出产可以超过一万二千斤左右,每月三十到三十五万斤,根据铜矿的储量和工人数字和高炉数字,这个出产应该是极峰速度了,如果是后世的铜矿,一年不出个几十万吨过百万吨的产量几乎不好意思说是大量出产,但以现在的开挖和熔炼的技术来说,这个速度已经无可增加,除非是压榨工人的健康和无视其安全和生命,就算这样也增产不了多少,还凭白弄坏了名声。

    等易采矿石在半年或一年内开采完毕,开采和熔炼的速度就会下降,不过估计还是可以维持在一年百万斤到百五十万斤之间的产量,这已经很不错了。

    车夫原本还要和李平之说笑几句,但眼看着这个青年穿着整齐的吏袍,在车上呆了两天仍然神采奕奕,双目炯炯有神,身形高大,仪表俊朗,一时间有些不好意思,于是老老实实的坐上了车,把点燃的烟锅用大拇指按熄,说道:“李先生,咱们走吧。”

    李平之微微一笑,答应下来。

    “好了,交接完毕。”

    在李庄铸币局外,李平之和一个铸币局的吏员做了交接,双方彼此在执单上签字,各自拿回去上报归档,满载着铜锭的大车依次进入铸币局内。

    李平之看了几眼,他的身份还进不了铸币局,这里的密级很高,和裕升不愿叫外人知道铸币局这边的情形,不仅外围地区戒备森严,外人根本过不来,就算是李平之这样的内部人员,没有特批也是进不去的。

    相比而言,北方的矿区守备更加森严,军方特别调了半个大队的辎兵和三个连队的步兵守备和帮助矿区开展工作,另外还有两个连队的骑兵在外围巡逻,因为是核心地带,外围也全部是墩台和军堡,根本不可能走漏丝毫消息。

    这也是和裕升已经铸成大量铜币,整个宣大到京师都被这事搅动,无数人想知道和裕升的铜料来源却根本查探不到消息的原因,当初发现铜矿后,除了必要人员外都不曾叫人知道,后来军司下了保密令,任何人不得泄露半点消息,对于李平之这样的青年吏员来说更是再三严令,绝不准将消息泄露出去。

    民间虽有和裕升有铜矿的传言,但因为消息封锁极严,到目前来说仍然只是传言而已。

    李平之微笑道:“既然如此,在下告辞。”

    那个吏员抱拳道:“一路辛苦,如果你要到李庄馆舍区休息的话,现在还赶的上早饭。”

    “不去了。”李平之道:“我赶一个时辰后的马车回矿区,这个时间来不及休息了。”

    在李庄有一片馆舍,专门供短时间内呆在李庄或是附近区域的公职人员休息,宿舍都是单间,凭着往来公文就可以入住,还免费提供三餐,条件很好,身负公事不便回家,也不及回家的人员多会选择在馆舍暂休,时间可能是一两个时辰到半天,一两天不等。只是那边条件虽好,也不会有人敢冒着耽搁公事的风险去强行休息,一旦误了公事,记录上被记上一两次,那可是终生甩不掉的污点,十分影响下一步的升迁。

    “好,那祝你一路顺风。”

    铸币局的吏员是个老人,在学校补习过一段时间,知道眼前这个学弟一心向上,并不怕吃苦。所以也不多说,彼此再抱拳一礼,就算互相别过。

    李平之想了想,一个多时辰的时间确实尴尬,休息来不及,但也要找地方吃早饭和打发时间,下一班马车发车的时间是固定的,不可能因为他而早发,而李平之也不想早早上车等着,毕竟一会儿之后要在车上呆两天时间,想着就很气闷。

    “不如到学校看一看。”

    李平之离开学校不到半年,去年大局将定时他这一批学员毕业,他们不是军校,毕业之后就直接分配到了各司,也有的学员没有到和裕升做事,而是回到自己的家族中效力,对这样的选择军司也不会干涉……李庄的学校分为初级和中级两种,传闻还会有高级学校,不过暂时还没有开设。

    初级就是从幼、童开始,六年时间毕业,如果有意在和裕升内部效力,可以直接升到中级学校学习,毕业后军司直接录用。当然成绩不合格的也是要淘汰的,李庄再缺人,如果是不合格的学员也不会收录,只能叫其回家。

    初级和中级学校都是免费,并且提供饭食,这吸引了很多贫苦人家的孩子,不过到了中级学校就要给和裕升效力方能免费,画押签字,不得反悔,如果不愿进和裕升,又想到学校学些有用的东西,就可以自付学费,毕业之后也就能自己决定去向。

    自费的一般都是商行里送进来的,和裕升培养出来的人才还不多,毕竟中级学校才成立不到三年,但出来的都是顶尖的人才,既然和裕升愿意代为培养人才,实力足够的各家商行还是愿意送一些杰出的子弟到和裕升的学校学习,出来之后就是很得力的帮手,甚至可以当成接班人来栽培。

    李平之的学校在天成卫城里,并不在李庄,李庄这边毕竟临靠工场区,有几个学校也尽量离的远些,其余的渐渐搬到天成卫城,反正那边和李庄的差别也并不太大了。

    在坐着客运马车往卫城的路上,李平之很希望能看到张瀚往那边去,在天成卫读书时,张瀚大约是每隔三五天去一次,后来北上之后,有半年多没在天成卫露面,李平之等人再一次见到他时已经是北上在草原上效力的时候了。

    可惜张瀚今天明显也没有出行的计划,半个时辰不到,李平之赶到卫城之后,城中风平浪静,并没有张瀚到卫城来的迹象。

    几个月没到卫城,李平之还是感觉到了一些变化。

    年后又开修了天成卫到阳和卫城的道路,这条道从南至北,几乎是一条直线,中间有一些山地,并不绵密,稍微绕一下道就好,原本有一条官道,年久失修,夏秋天时泥土有半人来高,冬春时荒芜的草地绵延成片,几乎看不到官道在哪里。

    阳和卫城是官衙林立之地,宣大总督和副总兵衙门,还有兵备道,分守道等若干衙门也在城中,商业并不发达,人们也不会无事往那边去,近年来和裕升在那里开设了分店,几乎没有象样的商行竟争,修这条路是为了方便送货。

    李平之不禁沉思:敢修到阳和卫城的道路,还是说明了近来军司心态的变化!

    以前和裕升这边虽然与巡抚,总兵等高官的关系莫逆,但是军司这边的心态就是离这些官儿能远就远一些,两年前漫说修路,军司上下怕是恨不得把路给毁了,阳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