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617》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1617-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三十七章 银光() 
“这是五十两一锭,在北街西头那个陈家的倾销店换的,碎银散钱都换成了大锭银子,娘过目之后,存到咱们帐局的银库里头。”

    常氏站在银库门前,周逢吉半侧着身子,指着屋中堆放的银锭,小声介绍着。

    常氏今日难得出来,坐了顶两人抬的小轿,几个婆子和小厮跟着,没叫杨柳等丫鬟跟出来,北地比南方要保守的多,南方苏州南京这样的地方,大姑娘小媳妇随意出门,甚至当门纺织和男子说笑也无人管束,北地风俗还保守的多,年轻的妇女和快成年的小姑娘是不能随意出门,就算是大户人家的丫鬟也是一样。

    常氏在老店转了一圈,这里和以前差不多,只是粮食堆积如山,周逢吉和几个管库的看着脚夫们将粮食搬运入库。

    看了一会后,老周又亲自陪着常氏到帐局去,这里是新买的大院,和骡马行毗邻,有镖师护卫,房屋全部改建过,由原本的砖木混合结构推倒了重建,改为全部厚实的青砖砌成,也不留窗,只有一个门洞,挂的锁就有好几把,开库时要管库的和周逢吉加李玉景等人一起开,然后记下日常帐和出库入库帐,张瀚每晚都会看,这银库这般严谨,若不是常氏来了,等闲人来了根本不会打开。

    郑副使和麻总兵均派了人在帐局,银库这里是不放他们过来,李玉景十分辛苦,每日均造了新帐本送给他们看,利润减了一半还多,就算这样两个官员那里也十分满意,按照减低了的利润,他们一年还是能拿好几千两银子,对张瀚这种生意和他们的投入来说,回报简直丰厚的有些不象话。

    帐局为了取信于人,张瀚自己当然也是存银进去,新平堡和大同两头都是存钱最多的,从大头贩货过来也是条路子,不少人在新平堡存银,然后到大同取银办货,十分便利,当然还是从大同存银,到新平堡取银的更多一些。

    这条商路也给和裕升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回报,从三月到五月初这一段时间,平均每天接单从几千两已经涨到了三万到五万之间,就是说每日光是帐局的毛收入就过千两之多。

    以前张耘太爷用三十年的时间赚了四万两身家,现在张瀚一个多月就能赚到这个数了。

    车户和骡马行的综合店也发展的极好,四月中的时候,往张家口的最后一个分店兼并成功,往张家口的商道打通,每日转运的趟数有一千三百多次,连同往天成卫,镇虏卫,阳和卫,分店已经有十七家,骡马毛驴数过千,车辆六百多,雇佣的脚夫和骡夫过千人,护卫骡马店和帐局的镖师有近二百人,分驻在几个重要的点上,每个分店之间过银车时都会有几人到十几人不等的护卫,到目前为止,骡马行或是帐局的银车都没有被偷抢过,和裕升的名气也是越来越响亮,这一部份人手的开销也是最大,马车不停的造,骡马也是不停的买,光是用在买骡马上就花了七千多两,还有造车买车的费用,也有四五千两,每月一千多人的月钱近两千,吃饭穿衣的开销是一千多石粮食和二百两的盐菜银子钱,加上骡马的豆料草束开销,每月则是几千石以上,把这些开销都去掉,每日的净利在三百到四百之间。

    人员多,开销大,成本高,说起来骡马行这种物流生意果然利润很低,而且身居下流,怪不得这生意没有勋贵士绅之家愿意去做,他们开个钱庄当铺,铸成假、钱发售或是放印子钱,银子涮涮就来了,何必赚这种下九流的钱。

    这也是给了张瀚机会,现在每日三四百两,他有信心数年内一天三四千两,当然那得把整个运输网络铺满北方,到时候帐局生意更加不可想象,这么算来,十年内赚到范永斗那样的身家,甚至超过,这都不是梦想了。

    周逢吉每日看在主店,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收粮食和看着李玉景等人,管库也是这个老掌柜的工作,他每日都是兢兢业业,一点也不敢马虎,每日都有大捧的银子进帐,周逢吉心中欢喜之余,也是压力山大。

    各处都在赚钱,只有收粮已经快成赔本买卖。

    现在和裕升用普通的市价已经快收不到粮,新平堡的小粮店的粮被张瀚等人搜刮一空,大粮店又不会多卖,李明达的事已经传遍堡中,成为笑谈。

    春荒严重时,粮价普遍上涨,已经涨到一石均价六钱,比起丰年四钱和三钱多些的粮价已经接近涨了一倍。

    就算价格上涨,张瀚仍然是不停的收粮,虽然银锭等人收粮的价格也是不低,但利润被严重削弱,周逢吉和梁宏已经建议张瀚放弃,毕竟走私是为了赚钱,这般大规模卖粮过去却是没有一点好处,还有被人拿捕的风险,实在是付出与所得不成正比。

    对这样的建议张瀚自然不会采纳,他要打通的是未来的走私商道,眼前这一点利润实在不算什么。

    银锭等人买的粮,只有少部份是被运往别处,慢慢汇积起来,经由喀喇沁和科尔沁等处,送到辽东,整个蒙古草原也缺粮,张瀚这点份额连卜石兔部这里都满足不了,更不必说整个蒙古各部和辽东了。

    相对庞大的未来而言,眼前的小小亏损真的连九牛一毛也算不上。

    周逢吉继续介绍着:“这里全是一百两一锭,成色比起百两一锭的还要好些,这些银锭会定期运到各处分店的银库摆放,也经常叫客人看看,以使他们更放心些。”

    和裕升的名头已经打响,有各方面的关系,雄厚的骡马行规模,各地都有的分店,帐局生意会越来越火爆,而对有一些胆小谨慎的客人来说,展示一下小山般的百两大小的银锭,实在也是必需之举。

    后世清季时,某个晋商大家族为了取信于人,也是用骡马驼负着大量银两,可能有几十万两之多,绕城一周,不仅当地轰动,消息传扬开来,轰动全国,清季山西票号钱庄盛行全国,这种定期炫富取信于人的举动,并不是完全的暴发户式的炫耀,只是在缺乏信用体系的明清之季,商人想出来的巧妙招数而已。

    在常氏眼前,已经赫然出现了一座银山。

    这里是两个月时间赚出来的银两,帐局加上骡马行一共是六万两,有三万两摆放在大同和阳和分店,六万两银子是近千个大大小小的银锭,一座座的摆放成品字型,就算在这硕大的库房之中,这一座座银山也是太耀眼了。

    此时闲杂人等都隔的很远,财帛动人心,那些镖师的品德是肯定不能信任,所以每次开库时间都很短,挑一些老成憨厚的脚夫在这里搬运,镖师只能远远看着,不能近前。

    常氏眼中,已经是一片银光灿然,这位中年妇人,突然感觉到一阵头晕。

    “少东主,这是今日要运走的粮食,这个月仍然是两万石。”

    梁宏下巴的胡子留长了些,人看起来也老成了很多,身上的衣袍料子也用的上好的宁绸,看起来平光水滑……这几个月,几个掌柜每月均有分红,李玉景和库房总管杨士明等人也都有,梁兴和老蔡王长富几个队头也是都有。

    骡马店这里常川的负责人已经是老蔡,听到梁宏的话老蔡上来补充道:“每次用车两百辆,每辆载二十石不到,分五次运光。这个月守口是吴守备,还有两个千总和五个把总,十几个队官,均已经打点好了。”

    张瀚点头,笑道:“三柜和老蔡做的很好。”

    老蔡脸上全是笑容,接话道:“就是那边说,粮食这个数到秋天前都该够了,过了秋,希望要比今年多些,还有,杂货若是有也要,只是数量不会要多,毕竟有月市,不少牧民都会自己跑来买。”

    老蔡就是此前那个扫院子的喇虎,三十多岁了,身上那种戾气少了很多,当然也还有些油气,不过年纪大了,家中有老有小,收敛了很多,张瀚看他勤劳,院子打扫的干净,喂马照料不要人说,提调也有些章法,是以提拔他当了这骡马行的管事,这一下羡慕死不少人,别的喇虎还在四处奔波,老蔡每日忙完了就坐着喝茶,好生叫人嫉妒。

    草原上草也长高了,不少牧民忙着转场,而且牧群渐渐肥壮,蒙古人喝点马奶、子嚼几口干奶酪就能顶一天,甚至顶两三天,再嚼点风干牛肉,隔一阵杀只羊弄只大锅煮了,够全家人打几天牙祭了,是以银锭那边的进货量也是少了,对杂货的要求反是高了。

    这个时候,剪羊毛要剪刀,要小刀,要铁锅,要铁钉,要各种布匹,转场损耗大,是以杂货紧缺。

    以往这些蒙古人都等互市,这两个月仍有不少来互市交易的,不过数量大为减少,连带着大明这边的抚赏银都给的少多了。

    赖参将和银锭当然都知道毛病出在哪儿,大家心知肚明,只是不说罢了。

第三十八章 铁场() 
对大明这边来说少征了一些税银,可这种边市贸易根本不是正常的交易,马市开设之初就是为了使蒙古人消停些,另外就是买马,民间贸易只是顺带的,也是蒙古人的强烈要求,从开设之初大明就是出超,蒙古人除了马和皮子没有什么可卖的,大明这边连根针在那边都是宝贝,这种贸易是不对等的,明朝这边利润很大,征税因此只是象征性的,几万两银子的交易额,税额不过一二百两,十分有限,征税很少,明朝对工商贸易的管理向来不在士大夫考量范围内,只要不打仗,损失些银钱收入是极有限的,不仅税征的少,蒙古人来了朝廷还会给抚赏,当然抚赏也有额度,不能滥领。

    现在有了张瀚这一条线,每月均送粮出塞,比起月市方便许多,量也增加了很多,但杂货不同,各部首领带了牧民来买杂货,按规模领抚赏银,牧民也能挑选,比起买张瀚的大宗货物要便利很多。

    这时候小规模的走私商就是直接和牧民交易,也是颇有些竟争力。

    张瀚皱一皱眉,点头道:“嗯,我知道了。”

    银锭那边的要求减少,对周逢吉和梁宏等人来说是好事,就算是老蔡也高兴的很,调拨大量车马会影响别的店的生意,现在各店都有管事,多是从老店里挑的得力的大伙计去做,他们各成一系,对喇虎出身的老蔡原本就不亲近,每月送粮时还要从各店调车,更使得这些分店管事怨声载道,若是需求量真的少了,最少老蔡觉得这亏本生意少做些也好。

    张瀚最近关注的是邸抄,上头仍然没有建州部和努儿哈赤的消息,大明各地仍然风平浪静,山西这里也是一样,去年有过一次大规模的地震,震感强烈,在新平堡都感觉到地面摇晃,另外就是干旱减收,还有就是中枢一再请求皇帝理政,然后还是没有下文。

    已经是万历四十六年,张瀚不知道大规模的战争具体在何时爆发,只是料想已经快了,几年之内,粮食和杂货的需求都会大规模的增加。

    “三柜,我打算到灵丘铁厂开几个炉,雇一些人炼铁。”

    对张瀚布局和决断,梁宏已经佩服到骨子里,就算这样,这一下子跳脱到铁厂上,他还是有些跟不上,当下不免有些瞠目结舌,不知如何应答。

    明朝的生铁产量在永乐年间是一个高峰,张瀚记不清楚,但大约记得是三千多万斤,这个产量在当年还是够用,但现在大明人口较永乐年间最少增加了三到五倍,生铁的产量反而较永乐年间下降了,曾经用工几万的官营的遵化铁厂已经濒临倒闭,到处都是私营的小铁厂,有些地方私营的炉子遮天蔽日,矿工几十万人,但那些大型铁厂多半是在南方,北方的铁厂规模都是很小,生铁产量不足,人口激增,铁的价格也是直线上涨。

    当时的铁以福建的最为闻名,崇祯年间方以智曾经说过:南方铁以闽铁为最上,广铁次之,而楚铁只可做锄。

    茅元仪说:制威远炮用闽铁,晋铁次之。

    赵士桢则说:制铳须用福建铁,他铁不可用。炼铁,炭火为上,北方炭贵,不得已用煤代替,故迸炸常多。

    山西这里有几个大型产铁地,分别是五台山和平型关还有塔儿山和二峰山,大同镇铁矿分布较少,只有属蔚州的灵丘县有铁矿,炉子数量不多,产量并不算高。

    那里的铁矿应该还属于官办,也可能有少量的官领私办,大明的铁矿业比清季要灵活的多,官办不行就改私办,说到底是控制力弱,但在私人工商业的发展上,铁矿可以私办绝对是一个极大的利好。

    张瀚只要有银子,领了执照,便可以起炉炼铁了。

    “少东主打算再卖生铁给鞑子?”梁宏到底脑子还是转的很快,一下子就想到原因,脸色变的有些难看起来。

    对生铁出口,大明是厉行禁止的,官市私市均不准卖铁,官市可以卖铁锅,数量严格控制,蒙古人也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如果张瀚卖生铁,不仅生意会爆好,而且,利润简直爆棚。

    “这事小心谨慎些,暂且没有定局。”哪怕是对梁宏这样的心腹,张瀚在这事上也十分小心,他道:“生铁生意是一定要做的,怎么做我还没想好……先把炉子立起来,到时候出了铁再说吧。”

    “暂且就是这样吧。”张瀚吩咐老蔡道:“车马每月备齐不易,也遭人骂,这事你做起来不容易,我心中有数。”

    老蔡在张瀚面前向来笑容不断,此时难得的笑容一滞,脸上先是一呆,接着便是一阵感动的神色。

    他要跪下,张瀚将他一扶,笑道:“咱们又不是官府,动辄下跪是何道理,再者你也比我大那么许多,平白无故这般受了你的礼,我岂不是要折福。”

    少东主不喜欢人跪拜,老蔡倒是知道的,当下顺势站起,口中只道:“有少东主的话,便是再多烦难,小人也是不惧了。”

    他毕竟喇虎出身,口中仍然要带两句自己不易的话,张瀚听了也只是一笑。

    外间的事就是这么多,隔壁不远就是银库,那里防守十分森严,外人等闲不得进,不少人连这大院到底是做什么的也不知道,院角四周都修了小型箭楼,由镖师轮班在上瞭望着,弓箭当然是没有的,火铳也不敢多打,但有拿着刀枪的镖师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