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617》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1617- 第2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养这些征服者,二来是以女真人监视各处的汉人,一举两便。

    努儿哈赤自思诸般举措已经到位,现在如果大量捕杀汉人,抢掠粮食,尚且并无必要,同时也等于自扇耳光,大损自己威信,没有必要这般操切。

    当下便对莽古尔泰道:“你凡事先同大贝勒或是四贝勒商量一下,以免出语荒唐。”

    莽古尔泰红了脸,诺诺连声的退下,刚刚赞同他的人也都吃了一惊,各人都躬着身子,生怕被努儿哈赤点名责骂。

    “然而粮荒也很要紧。”努儿哈赤突然想起一事,对皇太极道:“此前那个曾经与我国会盟的明国汉商,是不是名叫张瀚?”

    皇太极心中一凛,说道:“正是叫张瀚。”

    “他怎么还没有动静?”努儿哈赤有些不满的道:“当日前来,说是建立贸易商路,一去经年,毫无动静,看来是指望不上了。”

    皇太极躬身道:“据抚顺额附说,最新的消息是此人已经打赢了和竟争大商人的商战,独得了土默特蒙古的商贸走私重利,还有消息,他的货物也一直往北,外喀尔喀三部蒙古,也与他关系极好。往东,则是已经到白洪大台吉的喀喇沁,再下来就是炒花的内喀尔喀五部,然后是阿鲁科尔沁,嫩江科尔沁,再下来才能抵得我们与蒙古的边墙。汗阿玛,路途太远,诸部林立,心思各异,这张瀚也是有大毅力的人,我相信他最终还是会来的。”

    努儿哈赤静静听着皇太极说话,他此时的头脑还很清楚,并没有失去理智,听完之后努儿哈赤便道:“看来确实是我有些误解,既然如此,我们可以派一些兵马做为前锋,先到科尔沁地界,待巴林敖汉奈曼各部与我们和好时,再派人去那几部,这样等商队前来,便可以从容引到辽东了。”

    “回汗阿玛,”皇太极从容道:“我已经派了半个牛录的人手往草原,在那里久驻等候消息,若商队前来也可以就近护卫,这些人由谭泰和舒穆二人领着。”

    “谭泰也快能当牛录额真,舒穆原本就是,半个牛录的丁口太少了,给他们补足一个牛录吧,你的旗下人手不足,再有野人女真或是蒙古人入旗下时,先给你的正白旗补上丁口。”

    众人都是极为羡慕,皇太极这事是擅自调出人手,但努儿哈赤并没有丝毫生气和介意,不仅如此,还帮皇太极补充不足的旗丁,这份恩遇,不要说普通的小贝勒和台吉阿哥们根本没法相比,就算是其余的三大贝勒,似乎也有所不及。

    代善面无表情,阿敏眼中波光闪烁,莽古尔泰却是气咻咻的模样。

    皇太极起身谢过父汗,他当然也注意到了三个大贝勒的表情,在三人之中,他其实最忌惮的只有代善,阿敏虽然阴沉,但毅力不足,同时并不是努儿哈赤的儿子,这一层就限制死了他未来的前程,莽古尔泰只是一个莽夫,打仗也一般,还不如阿巴泰,代善却是勇武敢战,行事果决,又坐拥两红旗,堪称众望所归。

    代善的面无表情,当然不是在隐忍,而只是不曾将皇太极放在心上而已。

    皇太极目光恬淡从容,他已经早就谋划对付代善的办法,很快就要实行了…

    =——

    大家记得投票,这周红票感觉有些下降,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第三百一十六章 群臣() 
天启元年后金对镇江城展开屠戮的消息,终于也是慢慢传到了京师。

    经过各方艰难的取证确信后,又是以正式的消息报到内阁,再然后是内廷。

    年轻的天启皇帝感觉很难过,他为此召见了诸多大臣见面。

    “镇江之屠,杀戮甚惨,不亚于开原,铁岭,朕闻之后,为之难过。百姓,皆朕之赤子,国家不能保全其性命,朕心甚痛。”

    天启年不到二十,几个月的帝王生涯下来,使得他脸上增添了很多的自信神采。

    在他身边,几个持铜拂尘的太监离的最近,站在平台御座四周,然后是锦衣卫官并站两侧,再下来是大汉将军陈列仪仗,充为卫士,在锦衣卫官的对面是几个年轻的勋臣,他们也是御前官,充仪卫,备顾问。

    当然,后者是完全的摆设,方今大明已经是文治大盛之时,天子也知道国事不可问勋贵武臣,只可问翰林学士,在天子身边,随时都有翰林侍从以备顾问,如果天启经过良好的帝王教育,在他为太子时,还会有一整套的詹事和翰林官教导他治国之道。

    当然,大明也有帝王心传,治国之道,并不能全然依靠文官,而是由天子居中,太监,文官,武臣,诸多牵制,这才是统合之道,大权绝不旁落。

    可以说,明朝的宦官之祸并不是后人认识的那样,太监多行不法,其实太监只是皇权的外延,用来与文官政治对抗而已。

    天启此时还完全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只是从年轻人的热诚角度,希望文官皆是贤良之辈,能拥戴自己,治理好这个庞大的帝国。

    说完开场白后,天启用热情的眼光看着站在自己眼前的众多臣僚,他们有内阁大学士刘一景,叶向高,韩爌,还有兵、工、户、礼等各部的尚书及侍郎,今日天子御文华殿,并不是叫翰林侍讲,所以只是得力的阁臣和部堂高官,并没有翰林或是太常等寺卿在内。

    刘一景身为首辅,无可推诿,只得出来回奏道:“臣,奉职无状,以致百姓被虏所屠,皇上忧心,臣罪当诛。”

    刘一景说罢免冠跪下请罪,天启无奈道:“朕今日并非怪罪先生并诸臣,只是辽事着实忧心,还望诸臣能拿出切实办法,灭此丑虏。”

    刘一景哪里拿的出什么办法来,他上位完全是东林党的小辈推动的结果,包括“夺宫”之变在内的一系列的动作都是在推他,其实叶向高更合适当首辅,只是时机未到,所以刘一景勉强冲在前台。

    在刘一景之后,次辅便是叶向高,然后是韩爌,现在内阁三人皆是东林一脉,只有近期要补入阁中的顾秉谦不是东林,勉强可以掩人眼目。

    无奈之下,刘一景道:“经略臣熊廷弼,素称知兵,抚臣王化贞,久在边镇,机敏干练,有此二人,东事必定可期。”

    天启心中感觉失望,刘一景这是把责任都推在边臣身上,他身为辅臣之首,天启现在想听到的就是中枢辅臣应该说的话,整体的战局大略如何,东虏为何闹这般大,为何女真兵屡败明军主力,下一步如何充实边关,切实的整顿地方政务军务,这才是天启想听到的回答。

    想了一想之后,天启对刘一景道:“朕在宫中,每日披览文书,览诵经史及祖宗训录,兼时事忧劳,何有闲暇?卿为辅弼元老,正赖责难陈善,匡朕不逮!”

    “臣……遵旨。”

    刘一景知道皇上的话中有很多不满,天启毕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算是仓促为帝王,任是谁,包括他的祖父万历,父亲光宗皇帝,当然也包括天下人都没有想到,光宗继位只有月余就是驾崩,当初因为夺嫡之事,光宗经过很多次争斗才有出阁讲学之权,后人攀强附会,以为光宗没有出阁讲学就是文盲,这当然是笑话……皇宫是何地方,连太监都有自幼读书的,万历怎么会叫自己的亲生儿子成为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这种流言,当然也包括天启皇帝在内,光宗被困东宫时,供给很差,也不曾有完整的配给东宫官员,天启虽然是皇长子,也并不曾系统的由文官教导学习,因这种误解,加上天启中后期确实有耽于嬉戏荒疏政务,也确喜欢打木匠活,于是后人都以为天启也是文盲……这当然都是误解。

    天启不仅识字,而且在刚即位时十分好学,他切责刘一景的话就十分恰当适合,也展现出了良好的天赋。

    听了皇帝的话,刘一景只得再次谢罪,天启命他起身,站回原班次。

    此时皇帝只得问本兵黄嘉善道:“本兵看来,辽事如此,该以何策应对?”

    黄嘉善道:“经略臣熊廷弼的三方布置,最为恰当,廷弼原本在辽东经略任上已经使东虏不敢擅出,奈何因党争去位,今又重新为经略,如果朝中能鼎力支持,辅臣适才所说的熊廷弼足以平定虏事,并非虚言。然而廷弼屡次上奏,其与抚臣王化桢不和,多方布置皆有冲突,督、抚不和,辽事当然无从振作。再者,熊廷弼奏请三方布置所需一千二百万两银,现在根本没有筹措,用度不足,粮饷不足,器械不精,乃至兵马不振。”

    浙党与齐党楚党势微,方从哲去位后,内阁一时皆东林,重要的部堂也多用东林党人,言路上更是以东林党人为主,一时间东林党可谓大权在握,这个时期也就是东林党人自己也津津乐道的“众正盈朝”。

    黄嘉善算是浙党余烬,他也知道自己在位时间不会很长,但正如天启一样,黄嘉善最忧心不过的就是辽事如今的局面。

    他现在言语之中当然在猛攻东林,在黄嘉善看来,辽事就是东林党人给弄坏的。

    熊廷弼赴辽时的局面大恶,痛加整顿,结果辽事大有起色,然后东林党人撵走了熊廷弼,换上袁应泰,结果一战失沈阳,再战失辽阳,明军连续惨败,光是总兵就战死多位,战兵死十万以上,整个辽东和辽南之地尽失,结果东林党不思已过,在天启元年起复熊廷弼后,东林党人又推出王化贞为巡抚,对熊廷弼极尽掣肘,经略和巡抚不和已经是朝野尽知的事实。按熊廷弼的布置,就是广宁才是重中之重,应该以重兵集广宁,然后虚兵沿河防守,只派少数骑兵防备后金兵的突袭就可以了,然后是经略登莱,从海上往袭辽南,从辽南和朝鲜攻后金之后,这样的布置,就是山海关,宁远,广宁,三叉河是一条线,登莱是另一条线,配合朝鲜一方,防守与袭扰并举,在野战难敌后金主力的情形下,这样的大战略是十分合格和现实的。

    结果王化贞反对熊廷弼的举措,他将重兵布置在沿河各堡,广宁反而十分空虚,熊廷弼对此也十分不满,重兵沿河布防,一旦战而失利,广宁必失,广宁一失,明朝可能尽失河西之地,到时候只有山海关孤悬,更为严重的就是没有广宁,蒙古各部将直面后金,后金不必再从辽东边墙绕道,从广宁直出便可。

    这个后果就太严重了,也是熊廷弼等有识之士最为担忧的事情。

    如果后金和蒙古合流,对明朝的威胁已经不再是普通的边患,而是生死存亡的大患!

    天启帝以手支额,感觉也十分无奈。

    他本人对熊廷弼也很看重,从天启研究辽东过往来看,熊廷弼毫无疑问是最为成功的一个经略,然而东林党又力推王化贞,王化贞自己的奏报上来看,他在广宁也曾经多次驭使过蒙古各部,并且得到林丹汗的保证,一旦开战,插汉与炒花各部四十万控弦骑兵将与明军合作并击后金。

    若是所言属实,可以一战而平定辽事!

    对此,年轻而缺乏经验的皇帝既感觉振奋,又隐隐觉得其中有很多不靠谱的地方,但究竟如何,朝官不同他说,他也没有确切的消息来源和渠道,对此只能相信朝官的奏报和判断。

    黄嘉善扬熊攻王,东林党当然也不会坐视不理,户部尚书汪化蛟是有名的清官,他此前在南京户部任上,因上书言节约国用的十八件事,颇多悯农语气,因此为天启所喜,当然,更因为他是东林党人,所以被调到北京为户部尚书,他刚上任不久,名声很好,说话也颇有担当,当下也没有长篇大论,只是上前道:“户部支应辽饷一年近三百万,此已经力竭,如果要一千二百万,臣只能请皇上另选贤能当此任,臣实无能为力。”

    天启知汪化蛟脾气,素喜节省国用,不愿加赋加饷,他抚慰道:“卿且退,暂且只说兵务,不说饷事。”

    兵部左侍郎王在晋出列奏道:“臣王在晋奏,经略臣熊廷弼三方布置并非良策,方今虏势正当,我皇上虽怜悯辽东百姓,然而王师野战尚非虏所敌,臣常言,有复全辽之力量,方可全广宁,有灭奴之力量,方可复全辽。不然启无利之争,遗不了之局,而竭难继之供,不可不虑!今,宜在山海关建重城,专保关城,只需拨金二十万两,备兵五万,则虏事无忧,方今虏势正张,然而此辈运短,只需严守关城,俟其势败,至此择将出征,则可尽复全辽矣。”

    天启嘴张了嘴,一时也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第三百一十七章 谈资() 
王在晋的意思就是熊廷弼是行无用之功,同时隐约的意思就是广宁都可以不守,只要守好山海关,熬几十年,等女真势败,到时候再打过去。

    当然王在晋也不是这一点看法,他还建议把大笔的辽饷用在蓟镇和保定,充实京门四周军镇的力量,编练大军,使蓟镇恢复万历早年时的实力。

    外有重关,内有蓟镇强兵,这样可以确保北方安全,就算失了广宁,女真和蒙古合流,仍然进不得边墙,只能在边墙外嚎叫几声而已。

    天启目视叶向高,这位辅臣向来多智而稳重,堪称良辅,但叶向高并没有出奏,他对边事不大了解,不知道如何决断,更不愿为自己不甚了解的事情随意发言。

    说来说去,天启竟是感觉十分茫然!

    诸臣意见不能统一,素有边才,天启也很看好的熊廷弼并没有得到有力的支持,经略和抚臣不和,众臣也没有拿的出办法来,户部对费用不足也毫无办法,汪化蛟执掌户部的核心精神就是节省用度,减少开支,对辽饷供应汪化蛟倒是没有意见,竭力供给,别处军镇的支出就多有削减,已经有人提出要重新核算驿传费用,削减除辽镇外所有军镇的开支,当然也包括蓟镇,因为辽镇才是直面东虏的最重要的战场,其余地方就只能为辽镇做出牺牲。

    刚刚成为皇帝几个月,又是眼前这些重臣支持才坐稳位置的青年皇帝,所有的感觉就是自己如在云中雾中,所有的国政都是那么的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各地的军政,钱粮,文教,仓储,刑名,盐政,茶政,诸多样事,一天多则数百件,少也有近百件,错踪复杂,难以理顺头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