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617》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1617- 第11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左翼下蓟辽,京师,山东,在河南两淮诸部兵马会合。

    连赶路的时间都算了,军令司乐观的打算是半年之后,天下一统。

    “炮兵已经位了,好一通折腾,这里沙子真多……”杜伏雷懒洋洋的亲自向李从业和王一魁等人汇报,还是那惫懒神色,不过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如传教士彼得,能看的出来杜伏雷眼燃烧着的火焰。

    三百多门火炮位,一轮齐射能把榆林城打成啥样?

    炮兵指挥最大的梦想不过如此!

    “等会有你发挥的……”李从业还是浓重的南音,脸也满是笑意。

    现在大伙的心情绪很好,张瀚率部亲征,一统在望,以他们的资历都是公侯有望,而张瀚的性格和和记的体系根本不可能铲除功臣,大家都在期待日后的富贵日子。

    “等会。”王一魁一摆手,指着榆林城道:“看来我们不必动手了。”

    “操!”杜伏雷一回头,顿时骂起来了。

    这一路兵是破口后从西迂回,定边,靖边,横山,各城纷纷不战而降,到了这黄沙漫地,黄河九曲,城堡似宝塔般层层叠叠向,城门刻着“威震九边”的著名军堡,岂料城头只硬了不到一个时辰,又是漫天挥舞的白旗飘荡起来。

    “在下尤世禄。”

    “在下尤世威。”

    “在下侯世禄。”

    “在下王世钦。”

    “在下刘延杰。”

    “在下李昌龄。”

    “在下榆林镇总兵陈洪范……”

    诸多大明退职或在职的武将,顶盔贯甲鱼贯而出,在数百骑兵的簇拥护卫下,从榆林城策马而出,在军前投降。

    除了陈洪范外,诸多将领俱是未跪。

    看到部将有不愤之色,王一魁大声道:“两位尤帅,侯帅,还有王帅,李帅,俱是大明总兵的豪杰,秦人的汉子。不曾愧对大明,不曾祸害百姓,抵抗过北虏,东虏,将门世家,血性汉子。今出降,也只是不打无谓之战,大军进城后,需秋毫无犯,不得扰民,不得对将门和大明官兵无礼。”

    众人凛然称是,尤世禄等人面露感动之色。

    尤世禄抱拳道:“在下接山西总兵张全昌,还有麻承恩信件,极言和记得天下顺应天道,合乎人心,既如此,我等何必逆天逆人?今降,愿为王前驱!”

    “大善!”王一魁赞道:“如此,延安,米脂,兴安,临武,诸府,州,县,卫,所,俱请诸位率部拿下,以乡党之情,顺天应人,成我和记张大人新朝伟业。”

    “我等愿效死力!”诸多秦人将领一起抱拳,声音响亮的答应着。

    待他们离去后,李从业见杜伏雷一脸不悦,当下笑道:“杜疯子,不能因为你要开炮过瘾把这名城轰成粉碎,今榆林不战而下,甘肃,宣大,多半也是如此。你不要小瞧这些将门,如果不是我们事前下的功夫足够,怕是还得一场血战厮杀!”

    王一魁也道:“临行前大人说过,秦军向来忠义,将门与辽西那帮货不同,能保全保全,能用则用,诸城降顺之后,我军用少量兵马驻守,逐渐解除大半营兵武装,留下少部份配合我们的部队维持地方治安,主力可以继续南下西进,这是好事。”

    杜伏雷摆手道:“你们也别劝我,我的感慨是怕是这一次一统之战,从东到西,怕是没有什么机会用的着我们炮兵了。”

    其眼又有狂热之色,突然拍腿道:“若如此,我只能申请去南方,抢殖民地,总用得着我炮兵了吧?”

    ……

    “周遇吉也降了?”

    “回皇爷,降了。”

    “张全昌呢?”

    “献太原城而降。”

    “大同的黄得功?”

    “未降,在杀胡口与和记叛逆血战,炮而死。”

    “甘肃镇呢?”

    “消息不通……”

    不到半个月,九边已经有大半地方失去,宣府,大同,延绥,陕西,山西,甘肃,宁夏,各镇俱是被秋风扫落叶般的扫荡着,右翼军先行南下,在左翼尚在边境一线集结时已经破口而入,进展十分迅速。

    最为关键处是右翼面对的是残破的宣大和心怀异志的西北将门。

    原本西北将门还是对的起大明的,秦军是大明最后的野战兵团,而榆林城所有的将领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血战到底,尤世禄等人早是退职的白丁,仍然为大明战斗到了最后。除了战死将领外,榆林城的将门首领全部被李自成下令斩首,榆林城的将门子弟也是死战到最后一刻,最后城几乎没有活着的人,闯军破城之后大肆屠城,用来震慑敢于固守的沿边各城堡,而榆林血战差一点使李自成打道回府了。

    顺军主力精兵不到二十万人,如果每一仗都如榆林那样防守,李自成绝对到不了京师。

    更叫李自成迟疑的是京师驻军更多,城防更牢固,多次被围困的京师从来没有失守过。如果轻兵锐取,结果在京师城脚下碰个头破血流,和攻打开封一样的结果,那还不如先回关,安心经营自己的实力。

    一念之差的李自成还是扑向京师,冒险成功,但迎来了最终的失败。

    和记商团军的境遇则完全不同,一路几乎是没有遇到象样的抵抗,只有黄得功感先帝之恩,率部在杀胡口外抵抗,结果一轮大炮齐射,黄部立刻崩溃,黄得功本人也是战死了。

    短短几天时间,败报迭传,宣府大同山西陕西延绥各镇纷纷投降易帜,降将在麻承恩和张全昌等人的提调下不断南下,替商团军先行攻占州府,十余天时间之内,大明的西北国土几乎丧失殆尽。

    “西安开城投降。”赶过来禀报紧急军情的是曹化淳,他的脸色已经死人还难看了。

    “秦王如何了?”

    “秦王与晋王一样,白衣出降。”曹化淳垂首答道:“据逃回来的人说,城门口人山人海,秦王一家一起出降,等了半天才等到商团军的前锋,却是驻榆林的守将带着几百内丁先赶到西安,商团军主力尚在延安一带。不过秦王已经出降,武官员都出来了,也不再说什么,只请降将进城接收城防,秦王一家后来被安排在寺庙居住,听说家产俱都被抄没了。”

    和记对大明宗室的态度太监要严厉,对太监对勋贵要严厉,对勋贵士绅严厉,这是大明一层一层的阶层,剥下来是在剥大明的皮。

    宗藩由于多行不法,最遭地方百姓的痛恨,和记有言在先,性命可保,也可以安排集居住和管理,提供饭食,保障生命安全,每个人还可以带一些私人物品,但绝大多数家产,包括宫室,用具,田亩,王府官店,储存大量资产的库藏,俱都是一律没收为国家所有。

    王府官和护卫人员,一律遣散,王府宫女各回各家,无家者官配,王府宦官则一律于寺庙安置。

    从晋王到代王,再到秦王,西北的诸多亲王,郡王,还有宗室府邸,俱是一律这般处理。

    “无耻,可耻……”崇祯脸部泛起激怒之后的潮红,手也开始哆嗦起来。

    这些天崇祯被一个接一个的坏消息所打击,秦王白衣出降,结果接收西安的只是几百个榆林降兵,这样的消息还是深深的刺激了他。

    这时候崇祯已经大为后悔了,他继位之初大幅度的减少了各军镇的监军太监,如果还有太监监军,可能这些武将根本没有办法窜连投降!

    这时一个御前牌子悄悄走进来,见崇祯用血红的眼看向自己,这个太监赶紧在御案前跪下行礼。

    “朕叫你打听漕粮北之事,如何了?”

    “回奏皇爷,漕船还是未有北踪迹。”

    皇帝知道京师已经陷入混乱,很多京营兵都吃不饱饭,开始闹饷哗变,只有三卫的禁军和御马监的京营兵还保持战斗力,弹压地面都依赖这些兵马。京师白天都有人纵火抢掠,前几天连襄城伯的府邸都叫一群饥民给攻破,抢掠了大量粮食财富,襄城伯本人都受了伤,其家小受惊不浅。

    但皇帝也毫无办法,京师一片混乱,经常白天有人纵火,根本弹压不过来,人人自危的前提下,皇帝更不可能把通州仓剩下的粮食投放到京师,要保障蓟辽保定诸镇的粮饷供给,要养着三卫禁军和东厂,还有宫的太监,最后关头,皇帝要保住性命和尊严,只能依赖这些人了。

    崇祯忍不住拍桌骂道:“混帐可恶,流贼根本不堪一击,居然托词不敢北,乃敢如此!”

    殿诸人战栗不敢出声,皇帝脾气已经大坏,几乎天天都杖毙太监宫人。

    “皇帝息怒。”周后在暖阁内,闻声而出,下拜道:“国事越是如此,越是仰赖圣人治理,皇若不保重身体,何以治国?”

    崇祯微微点头,在自己妻子面前,他还是尽量能保持着冷静的丈夫姿态。

    “况且……”周后大着胆子,仰面含泪道:“皇,我们在南边不是还有一个家?”

    迁都之议在京师已经不再是忌讳的话题,是在皇宫也是很多人讨论过了,也有小臣奏,建议皇帝在大局崩坏前尽快迁都。

    =

    今天带老婆孩子去看演唱会,回来晚了,抱歉。

    另替拙作《大魏王侯》继续打广告,喜欢我的读者朋友们,请帮我加一个收藏,万分感激啊朋友们。

    /bk

第一千七百五十八章 崩溃() 
崇祯对周皇后的话也相当心动,有长江天险,南京还有兵马,也有现成的六部班底,皇帝带着皇后和皇嫂,再加几百太监和禁军护卫,可以迅速南下。

    但流贼阻路后,皇帝一直在犹豫,并且孙承宗奏反对此议。

    孙承宗坦言在北方是最后机会,蓟、辽、保定,当时还有宣大各镇,是几十万边军是大明最大的武力集团,是最后的依赖。

    南京京营毫无战力,操江兵也没有战力,除了南京京营外,只有勋阳镇有万余兵马,其大约三千人左右可以战场。

    这般薄弱的防御,一时半会根本提不来,若放弃北方,几十万大军崩溃,南方的这些兵马如何抵抗强敌?无非是苟延残喘!

    孙承宗的话也是事实,此时尚未有流贼破凤阳之事,所以朝廷并未在江北逐次立下四镇防御,根本一片空虚。

    皇帝尚未答,那个御前牌子将心一横,奏道:“奴婢是进来回皇爷,南京,苏州,松江,常州,还有扬州各府,俱已经失陷。”

    “什么?”崇祯眼前一黑,头一晕,差一点栽倒在地。

    太监眼含泪,说道:“有淮安府急奏过来,扬州已降,镇江已降,和记兵以船自江口入,沿江各府俱不战而降,至扬州镇江两府降后,船只直至南京城外江面,操江兵不战而溃,后城魏国公与忻城伯,诚意伯,镇守太监并六部官员数百人至聚宝门外投降,跪迎和记兵马入南京城,淮安府接到消息时,南京已经失守数日。”

    殿陷入一片死寂之,崇祯眼也是流下泪来,与周后两人泪眼相望,两人一时间都陷于深深的绝望之。

    周后是小门小户出身,于国家大事知道不多,知道南边还有个家已经是极限。她一向信任丈夫,感觉皇帝是一个雄才大略,一心操持国事的好皇帝,为什么局面会到眼前这种地步,她不懂,也想不明白。

    对崇祯来说,他的一切雄心壮志都成为泡影,他感觉天不公,也深恨父祖和兄长这些年来懈怠国事,乃至到如今这种不可收拾的地步。

    北方的太原,西安和大同,宣府,还有延安,怀庆,四十多个州府近三百个县已经全部失陷,五个军镇易手,已经是万分危急。

    等苏松常扬镇和南京失守,淮安也必定不保,再有凤阳等处失守,等于南直隶这样的南方核心地方也被和记轻松夺去。

    这一下大明精华区域,北方的武备区,南方的经济区瞬间失守,等若被人在肚子搅了两刀,几乎是痛入肺腑,命在旦夕。

    “无事,莫怕。”皇帝对着皇后柔声道:“尚有蓟辽,山东,河南,京师,只要这些地方不失,尚有机会,袁崇焕尚有十几万精锐,缓急可用。”

    虽然皇帝近于痴人说梦,但亦不无道理。

    曹化淳和那个御前牌子一起退出,至外间后,曹化淳向着对方低声道:“你尚有话没有说完吧?”

    “适才没有敢说,怕皇爷撑不住了。”

    “赶紧说。”

    “蓟镇已经开诸关门,蓟镇巡抚和总兵黑云龙率部投降,和记兵马从大安口,喜峰口,古北口各处入内,三屯营,蓟州,俱已经易主。保定总兵杨国柱听说也不稳当,还有,东江镇毛龙暴疾而亡,其镇已经降附和记。”

    “唉,怎会如此?”

    “是啊,我也想不明白……和记一进来,大家都争先恐后的投降,再怎么说大明也是大国,百万大军一点机会也没有?这些人还世受国恩,这么跑去降了新主,也不嫌丢脸。”

    “这话不必多谈了。”曹化淳苦笑道:“京师的局面早不稳了,除了英国公等几家公侯,怕是想投降的也不在少数。”

    御前牌子大着胆子道:“曹大伴意下如何?”

    “你是说?”曹化淳想了想,瞟了这个太监一眼,摇头道:“现在还为时尚早,我们也不知道皇的心思。”

    “皇怕还是在等袁崇焕哩。”

    “他不会来了。”

    袁崇焕是年前确定年后来陛见,然后在操持与东虏和议之事耽搁了行程,接下来和记誓师,十几天时间如热水泼雪一般将九边消融了一半多的实力,诸多名城大邑易手,多家亲藩和总兵巡抚各路兵备,参将,还有大量的州府县的官员一起投降,地方士绅,生员,亦都归附。

    这个情形很容易叫人想起四个字:天下归心。

    这样的局面下,袁崇焕没有第一时间投降也是出于名臣和大臣的尊严,还有自身利益的考虑了,而不是与皇帝或大明有太大的关系。

    手握十余万雄兵,其有六万多人是精锐的战兵,装备好,防守的地段十分牢固,拥有大量的红夷大炮,诸多将领也凶悍难制,这样的实力当然可能想要更好更多的待遇,因为手有足够的筹码。

    这般情形下,连曹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