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617》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1617- 第10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春牛无所谓,凭他的能力,资历,还有名望,掌握一个辎兵团相当容易。虽然上任不久,也是已经将团务理顺,并且他带着自己原本指挥的一个大队上任,这使得张春牛更容易掌握部队。

    “孙大人主持大局是张大人的意思,”张春牛盯着两人,正色道:“我知道你们想什么,不过孙大人从不经营自己的人脉,他这样的人当相国还不能放心,难道我们和记也是和大明学,事权不一,名不正言不顺,诸事掣肘,大家把事都办坏,你们就高兴了?”

    这下两人都拱了拱手,其中一人说道:“我等岂敢,只是张大人现在在新平堡,我们是他一路带出来的,如非张大人,我这样的陕北流民不饿死也去一层皮,所以一想到张大人身处险地,心里就不舒服。”

    张春牛叹息一声,说道:“谁不是和你一样,我投效和记比你早多了,开初就是奔张大人来的。你们放心吧,有和记在,有商团军在,张大人身在新平堡,也一定安然无事。”

    众人一时无语,尽管张春牛安慰大家,其实自己内心也有相当的担心。

    不管怎样张瀚现在就是身处险境,和记内部也是相当明显,孙敬亭可以执掌大权,枢密院的梁兴掌兵权也能叫人服气,但这是张瀚安排的前提之下。

    如果孙梁等人妄图自立,那么立刻就会使和记分崩离析。

    等各团营分别列队完毕,整个天地间被灰黑色和鲜艳的红色填满。

    原本白色和枯黄色的大地似乎突然间消失不见,人们都只能看到一面面鲜艳的红旗,猎骑兵火红色的军袍,龙骑兵们的灰色军服,还有枪骑兵们的黑色具甲与马甲浑然一体,每个枪骑兵都仿佛如雕像,但所有人都知道,这雕像一旦动作起来,带来的就是天崩地裂般的威势。

    孙敬亭等人已经到各部之前,却并没有上来检阅队伍,而是一直看向南方,似乎是一直在等着什么。

    众人心存疑虑,不知道这位和记现在的大当家,究竟在等着什么样的重要人物。

    ……

    张彦升和卢四在九月初接掌了一个新的部队,这支军队被称为北上支队第五连,按现在枢密院和参谋司的计划,一部份北上部队沿着巴尔虎草原西北方向北上,直抵嫩江和黑龙江地域,在那边建立北上路线和补给点,并且尽量安顿下来,抚慰各卫所土司,晓瑜草原变化,促使其归顺和记。

    有转为纯运输作用的辎兵团队跟随其后,跟进去大量的物资与人员。

    当然是要前进部队打通道路,肃清那些不安份的小部落之后物资才会大量涌入。

    对服从的,以晓瑜安抚为主。

    不服从的,当然就会加以刀剑。

    另外几支部队也是从东北方向水域向西南或西北方向推进,沿着嫩江,阿速江,呼兰河等地向腹地推进。

    张彦升和卢四率领的这个连队,与其余几个连队一起是从科尔沁和巴林最北端往腹地推进,走的几乎全是陆路,当然也有河流水域,不过主要是以陆行为主,他们走的是元时莫鲁孙站旧驿道和驿站,一路推行北上,应该是较为艰苦的一条路线。

    几条路线都是从东至西,从北至极北或是南方腹地,目标中心点都是奴儿干都司都司城旧址,明初时被称为特林城的地方。

    那里水域交杂,是江河汇集之所,也是元时北上重要驿道的终点站满胫站,明初时其实是以纯粹水路北上,由宦官与总兵官从海运运送物资,然后用大船一路沿各江河北上,当时奴儿干都司已经建立一百多个卫所,明军北上是为了进一步的打击残元势力,唯恐有蒙古人在极北地方聚集生事,所以是统一旗帜之下的大战略之一。朱棣曾经说这里是北方锁匙所在,相当要紧,可是在他说这话之后,奴儿干都司就因为其派郑和出海,修南京大报恩寺,修北京城,修武当山宫观,三十万人征安南等太多消耗国力的动作而被迫放弃。

    当然也是和朱棣为了靖难之役,放开朵颜三卫的手脚,并且放弃大宁城都北方重镇要塞带来的一系列的后遗症。

    奴儿干都司分为东西两大水域,洪武年间的明军主要是从鸭绿江口海运上岸,然后带着人员物资沿着各条江河持续北上,从后世俄罗斯人汇制的水域图来看,明军在西侧两条水道,一条往特林腹地,一条沿着海岸线一直抵北方出海口,顺势占据了库页岛,分支则往东南方向折回。

    以外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还有外兴安岭等绵延千里的山脉,如果没有这充足的水利资源,明军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北上的壮举,并且一路颁发银印,确定卫所。并且在奴儿干都司城建立都司,在几百年后,当初建都司时的石碑还在异国的博物馆里典藏,明军确立了东西两条水路补给路线,沿途设立驿站,册立卫所,建立都司,这是一种完全的确立了统治的做法,在后世有人说对奴儿干都司只是羁縻政策,并不代表明朝曾经统治过这一片广大的地域,这当然并不合理。

    明军后撤和放弃直接统治是因为国力的消耗,还有自然环境的险恶,但最少在洪武到永乐的几十年间内,明朝对这一片地方是确立了直接统治,可以说这里就是大明的疆域领土,就算大明力量撤出,曾经被册立过的卫所指挥,也就是那些大小部落的首领们仍然是视大明为主,在后金崛起之前,其实奴儿干都司的卫所指挥们一直朝贡不绝。

    当然这种朝贡确实就是羁縻了,但也是建立在洪武到永乐年间的直接统治之下的羁縻,如果不是女真崛起,这种羁縻随着华夏的国力上升照样可以转化为实际统治。

    在初雪之后,前进连队却并没有直接北上,张彦升和卢四一直在接收陆续来报道的志愿人员。

    和普通的连队不同,北上部队只接受志愿人员,哪怕是个塘马都是志愿的。

    各部队普遍有报名点,愿意报名北上的随时可以登记姓名,在核实个人信息和综合考虑之后,各部队会把合格的人员名单上交,然后由北上部队再分配到各个连队之内。

    由于全部是志愿人员,部队人员的素质相当的高,不管是个人意志和毅力,还有体格和各种能力都是相当的强悍。

    很多人马术过关,体力相当强悍,并且有相当多的军医随行。

    北上之后,面临的是长期在敌境内活动或作战,军司高层提醒过,不要把那些来会盟过的部落的恭顺当成常态。

    如果沿着各江河持续北上,面临的可能是那些长期在密林和河流边缘活动的纯粹的野蛮部落。就算他们曾经受过册封,最少已经百年以上不通音信,对外来入侵者敌意甚重,他们在正面战场上不堪一击,但可能会用持续不断的骚扰来消耗北上人员的体力和警惕心,百密会有一疏,而在北方的河畔与密林深处,一次疏忽可能就是一条人命。

    在长期的驻守和面对游击式战法的消耗下,北上部队是不是能扎下根来,也是和记在数年之内完全收复奴儿干都司的底气所在。

    先遣部队扎下根来,疏理出通道,不管是陆路还是水路都能畅通,那就是辎兵工程部队持续进入,修驿道,建立驿站,修出城镇,可能在早期规模不会很大,但松嫩平原的土地足够诱惑,先建立几块大的农耕基地,建立城堡和集镇,成为继续北上的大型基地,然后就可以再一路推进到海边,将这一大片土地彻底拿下来。

第一千五百八十五章 窥关() 
    在基本建立了连队架子之后,张彦升等人还是并没有北上,而是奉命南下,参与一次护送任务。

    他们从科尔沁右翼南端南下,走了不到三百里就抵达古北口外,前方是绵延不绝的山脉,那是燕山山脉,古北口等长城防线就在眼前,还有蓟镇一些毁弃的在边墙之外的火路墩和军台。

    这是大明力量强盛时的遗址,现在已经长满枯草,有一些朽烂的军事物资,比如铁盔,兵器等等,也发现了一些可疑的骸骨,张彦升都下令将其埋葬了。

    在枯草和积雪之下还不知道埋藏着多少过往和秘密,只是对这些青年军人来说,他们还没有探寻的兴趣和动力,只能留待给后来人。

    张彦升和卢四对突破长城防线倒是很有兴趣,两人经常策马偷偷抵达古北口不远处,偷偷观察看建立在山脉之上的雄关隘口。

    这里已经有过千年的历史,也是中原王朝抵御异草原民族的明证,这一段长城建立在山体与潮河流域,由战国时齐长城与明长城交汇组成,在嘉靖年间古北口这里也重修过,关城巍峨壮丽,令人感觉一种战栗般的敬服。

    北口是重点设防的关口。

    金、元两代曾对此关口增建。

    大明洪武十一年起加修关城、大小关口和烽火台等关塞设施,并增修门关两道,一门设于长城关口处,称“铁门关”,仅容一骑一车通过;一门设于潮河上,称“水门关”,隆庆元年时戚继光、谭纶开始对自山海关到居庸关的长城进行大规模改建,古北口长城得到修建。望京楼为该段长城的最高点,海拔近千米。

    “我从来没有想过,”卢四看着千米之高的关楼,在一片重叠高耸的山脉之上是有很明显的城防建筑,他若有所思的道:“会有一天在关城之北,窥探关城,想着有一天怎么破口而入,真是荒唐,但并不可笑。”

    “真的迟早会有这一天。”张彦升在草原出生,草原长大,和卢四这种半调子不同,他对攻打大明和破长城而入可是没有半点心理障碍,当下笑着道:“我们既然跟随张大人,当然要助他混元一宇。再说,和记的能耐你也是知道的,要是真的和记得了天下,天下的百姓日子可是要比现在过的好的多。”

    “还是缺个名义啊。”卢四感慨道:“张大人受屈回家,放弃草原基业,咱们和记人人都憋了一口气。大明那边的百姓也是一样,我近来收到几份家书,我爹说灵丘那边都炸锅了,不少矿工暗地里找铁匠打刀剑,一旦大明对咱们张大人有什么不轨之心,那些矿工第一个往新平堡杀。朝廷真是糊涂了,以为把咱大人往新平堡里一圈就安全了。要我说,他们这是自寻死路。”

    “可不是咋地。”张彦升一撇嘴,说道:“我爹也有信过来,说了,要我不要北上,申请往青城一带调,要是张大人有什么意外,我得带兵赶紧去救援。如果张大人有什么不妥,老头子说了,叫我这辈子不要再见他。”

    卢四点头道:“我家人也是一样的说法,说真的,如果张大人有什么意外,我绝不苟活于世上,男子丈夫,执戈矛侍卫主上,如果主上被害,还有什么脸面活于世间。”

    张彦升看了一眼卢四,见卢四神色平静,不过他了解这货,知道卢四绝不会改变主意。如果张瀚真的有什么不妥,比如为大明所害,那么眼前这个青年男子绝对不会改变主意,或是冲击关门,或是自尽殉主,绝不会苟活于世。

    事实上和卢四一样想法的将士很多,相当多的和记将士都是被张瀚从最微末困苦时拯救出来,有相当多的矿工,破产农民,佃农,乞丐,土匪,脚夫,都是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加入和记之中,甚至有很多陕北的流民,真的是命悬一线,加入和记不仅能活下去,而且等于获得了新生。

    这一类人是和记最坚定的基本盘,也就是只认张瀚,对别的和记高层都是不可能接受的最坚定的一群。

    “我们大人定然无事。”张彦升也只能这么说,他自己也拿不准,如果真的有那一天,和记大乱,蒙古人复起,自己父子还能回到青城,过以前的那种日子?

    青年军官低头仔细想了一会儿,然后也是坚定的摇头。

    不论如何,过去的那种日子是再也回不去了,如果要再过那样的日子,张彦升也宁愿战死于沙场之上。

    “好了,人出来了。”

    冬天的天黑的早,刚到傍晚,适才还是金乌在上,很快就是暮色低沉。

    在数里外的关城上已经悬起了灯笼照亮,还有一些火把之类的照明设施,只是没有士兵巡查,看不到几个明军将士的身影。

    据张彦升所知,由于古北口相当要紧,在这里有一个守备带着过千将士驻守,但从早至晚,关城上也没有看到几个巡防的士兵出现。

    午后有一个军情司的人过来接头,张彦升问起关城内的情形。

    那个军情人员咧嘴一笑,告诉张彦升,明军军官们多半在自己宅邸中休息,士兵们则赌钱喝酒,或是闲逛,只有少数的轮值人员才会在关门等处出现。

    张彦升闻言唯有摇头,怪不得边墙处处,却是处处稀松。

    卢四倒是并不意外,他这种在宣大边境地区长大的军户子弟,对这样的情形再熟悉也不过了,很多募兵就是为了安家银子,还有下发的一些猪油和布料,拿到这些之后就等着关饷吃粮,但粮饷不足,也没有训练,当然就是每天持续不断的混日子。

    暮色之中突地在平地上出现一行火把,蜿蜒向前犹如长蛇,卢四将嘴里的纸烟狠吸了一口,然后往地上一抛,说道:“全连戒备!”

    现在卢四是张彦升的副手,其实卢四的资历完全能自己带一个连队,甚至升迁起来要比张彦升快……卢四出身贫寒,兄弟几个全是商团军人,卢三又是战死的英烈,一家都绑在商团军的战车上,这样的出身用后世的话就是政治面貌特别突出,在现在也是被重点提拔任用的对象,况且卢四战功赫赫,拥有第一等的战功勋章,相比起来,张彦升就弱的多了。

    不过卢四和张彦升搭伙计已经好久,约好了北上一段时间内两人还是在一处,军司对他们的请求也是无可不可,北上因为太多军官愿意加入,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杰出才智之士,高职低配的也不在少数,卢四不算太特殊。

    暮色之中所有的骑兵都扔掉了叼在嘴里的纸烟,半空中火星迸射起来。

    整个连队摆开,形成了一个半圆的形状,所有人都沉默着,久经训练的战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