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香窃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偷香窃明- 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子晋收拾心情,决定再多展示一点自己的价值出来,让李如松也不要再这么傲气下去,便冷笑道:“日本九州岛,如今已经成了一个大兵营,九州、四国,还有京都以西的诸多大名,其精锐都已经云集九州。其征兵令中,乃是根据各路大名所领大小出兵,有一定之规,因此日本兵多少,只需点数一下此番从征大名的所领,就能一目了然。”

    跟着便是一通数据,这个大名领多少万石,按命令要出多少兵,那个大名又要出多少兵,几个例子举过了,再报个总数,连王子晋自己都吓了一跳,竟然会有上百万日本兵!

    好在挤挤水分,再减掉一半以上京都以东的大名,好比德川家康、伊达政宗之流,都是拖在后面没有出兵的,也就差不离了,二十多万这个数字,还是相当靠谱的。

    李如松这时又开口了,他皱着眉头道:“日本弹丸之国,又经过数十年战乱,何来百万之兵?且你说关东诸侯不会首批入朝,又是为何?”

    王子晋此时已经说开了,索性也不遮掩什么,道:“日本全国人口几何,素来无人知晓,然而日本战乱之中,人口损耗却是甚少。日本国之大名诸侯,其实力全由所领决定,所谓的石高,便是标志其领内所产粮米多少,量其所出,自然可以算出其兵力几何,并不为难。战乱之世,若是空有良田而无兵力,只能成为他人的猎物而已,因此经历战乱之后,这领地与兵力之间的关系反而是更加准确了。”

    他有一点不好意思说,那就是日本国内打仗,这杀人的劲头还真不算很高,大多数战斗双方的伤亡率都只有个位数的百分点而已,充分证明了孙子兵法中九地篇中“战于主地,兵败而散”的论述。像第四次川中岛那种伤亡达到七成以上的战斗堪称绝无仅有。这一点上,中国的战争真是要残酷很多,每次打仗死人都是成片成片的,当然日本这地方相对封闭,外敌入侵很少,所以战争的规则也就显得相对“文明”一些。等日本人到了国外,那就看出不同来了,不管是倭寇侵华,还是日军侵朝,所到之处杀戮之惨,在日本国内基本上都是看不到的。

    至于日军的武备王子晋冷笑一声:“若是朝廷君臣以为,日本兵便是倭寇的话,小生敢言,此战必败无疑!”

第二十六章书生谈兵() 
王子晋说得斩钉截铁,极有气势。他是很有底气的,这底气不是来源于足够经验产生的自信,而是来自于所看过的架空历史——凡是谈到军事问题,每个主角都是很王霸的!即便是开始不王霸,到后来也会很王霸的!只要拉起杆子来,搞一套电视上看过的普鲁士军官团啦、西班牙方阵啦、三湾改编啦、支部建在连上啦这些玩意,然后就会王霸之气四射,所到之处无不臣服了!

    况且,历史上的战绩表明,明军在援朝一开始确实是犯了轻敌的错误,首批入朝的明军着实吃了大亏,一千多骑兵几乎全军覆没。就连李如松自己,在初战平壤得胜之后,也受挫于碧蹄馆,结果就此停下了进军的脚步,改成和平谈判了。

    王子晋之前看到这里时,有一个帖子令他印象深刻。那位楼主比较了这一场朝鲜战争和新中国建国后的朝鲜战争,很感慨地说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李如松停下脚步的地方,和后世志愿军被迫转入防守的地方简直就没有什么分别!而后战争也就此从大开大合的攻防,转入了谈谈打打,打打谈谈的闷局。

    现在有了机会,说起战争本身,王子晋说着说着,就有点勾起了心中的遗憾,很有些想要改天换日的冲动。哪知他这句大言一放,李如松立时闷哼一声,充满不屑地瞥了他一眼:“王秀才,别以为先生属意于你,你就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了!你连一天行伍都没有待过,一次战场都没上过,敢说什么胜败?”

    听听,这就是李如松!他这话中所透露出来的傲气,可不光是针对王子晋的,要知道大明朝是以文统武,大军出征时最高指挥权都是由文官操控的,而李如松这句话,差不多把这一条铁律都给骂了进去,文官能懂什么战争!

    其实说到这一点,王子晋也是深以为然,打仗这玩意,真的不能搞纸上谈兵,你在家看过再多的兵书战策都是虚的,唯有经过了实践,才能把兵法落实到战术实践的层次上。教条主义这种事,历朝历代都少不了,哪怕是到了近代,参谋制度建立之后,看地图量尺子打仗的指挥员照样不少,吃亏的还是前线官兵。这种事,只有军事科学和职业军人制度发展了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通常大明朝那些比较有成就的儒帅,也不会胡乱插手战术指挥,而是选择自己所能信任的武将担纲,自己把控大局和政治层面,才会有所成就,比如宁王之乱时的王阳明,比如总督东南平定倭乱的胡宗宪,都是如此。

    就连曾经被目为悲剧英雄、后来又饱受争议的袁崇焕,不论他那些战绩有多少水分,有多少真实,起码他确实把手下的兵将笼络得比较好,这就是成功的一个基本要素,内部组织人事关系理顺了,激发出了手下的积极性。

    王子晋泰然自若,微微一笑:“诚如将军所言,小生不曾经历行伍,不知战阵艰辛。不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点道理,小生还是明白一些的,而今至少在知彼这一项上,小生自信较诸将军,差有一日之长。”

    李如松目光一凝,犹如利剑一般直刺王子晋,眉心隐隐有怒气凝聚:“你想说什么,说清楚点,勿要招惹本帅雷霆之怒,坏了徐先生的一点香火之情!”

    李如桢和努尔哈赤在旁抱着胳膊看着,也不上来劝劝。对于他俩来说,如果没有李如松,王子晋就跟个路人没有两样,哪怕李如桢对王子晋还看得顺眼,也是一般。

    这话赶话都说到这份上了,王子晋也没有退步,昂首挺胸地和李如松对视,朗声道:“倭寇之中,确实有许多日本浪人武士,敢打敢杀,日本刀也很锋利,对上那些既没有勇气,又没有足够训练的卫所军士,自然大占上风。然后碰到戚家军,战阵中讲究远近配合,训练既精,号令也严,那就是以有组织对无组织,以职业军队对一盘散沙,当然百战百胜。”

    李如松听到这里,哼了一声,倒不说话了。他跟徐渭学的内容中,兵法一道多半就来自于东南抗倭前线,后来又曾经多次到戚继光守卫过的蓟镇去访查,对于戚继光的兵法甚是敬佩,甚至也曾经照着纪效新书来操练本部。不过其中有很多牵涉到军制、后勤等方面的,他就无能为力了,是以每每想见当年戚继光在东南练兵大破倭寇的风采,都觉得很手痒。

    现在听到王子晋大讲戚继光和倭寇,哪怕这中间仍旧听得出很重的纸上谈兵的味道,他也觉得舒服了很多,这人的判断,经常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李如松也一样,他就想听听王子晋下面还会说什么。

    李如桢在旁边看得就很有趣,他并没有像兄长那样的将略,也不是行伍间一步步拼杀上来的,但是生长将门耳濡目染,自然懂得比常人多不少,王子晋这个书生说起来居然头头是道,什么有组织对无组织,和寻常的兵法还不大一样,莫非这书生还真有一套?却不知王子晋这纯粹是因为读过的古文兵法太少,不熟悉古代的军事术语,所以才大胆使用自己熟悉的语言罢了。

    努尔哈赤却是目光闪动,盯着王子晋,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也不知在盘算什么。

    王子晋不暇他顾,此时他的注意力也全都集中到李如松的身上:“可是,倭寇是倭寇,日本兵是日本兵,二者并不能混为一谈。倭寇只是盗匪,而日本经历数十年战乱,最终归于一统,他们已经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战争方式,也有组织,也有纪律,也有相应的武器装备。不说别的,单说见过血,敢杀人的兵将,日本国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大明有多少?”

    话说到这份上,李如松也有些明白了。身为带兵的将军,他最知道见过血和没见过血的兵士之间有多大的差别,新兵和老兵有多大的差别。辽镇号称能战,李家的资本,不过是八千家丁,以此为核心,辽镇总共能动员的兵力,不会超过三万,九边统统加起来,也就是二三十万的兵力而已,这其中许多还是没有打过几次仗的。

    而日本有几十万老兵!这一次是全国动员的入侵行动,经过了充足的准备!嘉靖年间倭寇横行东南,可是最多仅限于劫掠而已,究其本质还是盗匪,流寇作风明显,对上正规军就不堪一战,开头能欺负欺负多少年不经战阵的内地官兵,等到明军重整旗鼓之后,倭寇就是打一仗输一仗,最终偃旗息鼓了。

    所以,王子晋方才说,如果朝廷把日本兵当倭寇的话,此战必败无疑,这句话确实是有他的底气的!

    李如松傲气凌人,却不是不讲理的人。他默然片晌,轻轻点了点头:“王秀才,你果然熟知倭情,算是个人才。”这话对于李如松来说,就是难得的赞誉了,连李如桢在一边听了都是满脸的诧异。

    王子晋这才松了一口气,晓得自己暂时过关,看来李如松今天让他弟弟把自己请来,就是要摸一摸自己的底子。现在目的初步达成,大家可以好好说话了吧?

    孰料,李如松只是说了这么一句话,便站起身来,冲着李如桢道:“二弟,你招呼一下王秀才,别怠慢了。”随即冲着努尔哈赤招了招手,俩人一前一后,转入屏风后,只听脚步声踏踏远去,竟是就这么走了!

    王子晋为之愕然,这人的派头也实在太大了吧!这还是先夸了我是个人才了,还是这样的冷脸,可想而知若是对上那些不招他待见的人,李如松是个什么嘴脸了!也难怪这家伙到哪都被人说跋扈,不容于同袍,除了自己李家的兵将之外,谁都对他不满。

    见他神情,李如桢也有些尴尬,走上前来拍了拍王子晋,笑道:“王相公,家兄就是这个脾气,对你也算是赏识了,来日方长,走着瞧吧。”

    王子晋回过神来,心说李如松啊,你不待见我正好,我还犹豫着要不要靠到你这边来呢!如今这个态度,正好给我腾挪的空间。

    他忙作出一副失意的模样,摇头道:“李大帅气魄逼人,小生也是佩服,只是这般不进人言,着实令小生心灰意冷。况且此次进京之前,小生也只是有心为朝廷出力便可,却不能断了日后的科举之路,因此上,小生恐怕不能入李大帅幕府效力,须得另寻他途。”

    李如桢就是一怔,眼神为之一冷,心说这小子好大的胆子,竟敢冲我甩脸!是我大哥的吩咐,我才来招呼你,不然你一个小小的贡生,值得我锦衣卫指挥同知的一个眼神么?

    他这刚要发作,后面努尔哈赤又赶了出来,拉着李如桢道:“二将军,大将军让你先送了王秀才出去,而后即刻到后堂说话。大将军说了,让你好好送王秀才出去,别为难他,可也别留他了。”

    王子晋一听,顿时皱眉,李如松这是要一刀两断么?这可不大好!

第二十七章李家父子() 
按照他原本的打算,最好是不要帮李如松效力,而是进入兵部尚书府。这倒不是说,李如松比起兵部尚书这边地位低,而是王子晋的目标是立功,然后受封赏。也就是说,他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朝廷和国家,而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发展。

    在历史上,李如松是第一次明军大举入朝时的提督,拥有军事上的全部指挥权,如果王子晋这个知道很多朝鲜战争细节的家伙在他的身边出谋划策,而李如松又能从谏如流的话,这一场朝鲜战争很可能打出一个很漂亮的战果来,甚至一战定江山也未必可知。

    不过,在李如松手下有两个不好,首先就是李如松这个人不好伺候,他对于文弱书生的王子晋肯定是不会信服的,将门世家只会看拳头说话,徐渭那也是有了抗倭战争的战绩打底,才得到了李成梁的礼聘的。因此李如松会在多大程度上听从王子晋的建议,这是个很要命的问题,能谋而不能用,岂不要急死人?

    第二点,就是李如松并不缺人。在他的手下,骄兵悍将有得是,而且已经是个很成熟的团体了。一个很成熟的团体,就意味着新来的人要想在这个团体中取得高位,难度要加倍提升,而不管李如松再怎么信任他,他的地位提升都会造成对现在李家兵将们的威胁。最终很可能造成一种结果,那就是王子晋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功劳却都落到别人的头上,他自己只能喝点汤水而已。因为李如松身为辽镇和宣府官兵的统帅,他也不能罔顾属下们的心意,随心所欲地提拔他这个外来户。

    所以说,能打赢日本人固然是一件大好事,可是没他的话大明朝最后也打赢了,况且打仗的地方又是在朝鲜,而不是在大明的土地上,这就让王子晋对于朝鲜战争胜败的大局观变差了很多。况且,大明的阁老王锡爵,能因为一件近乎莫须有的事情派人杀他,打压他,他又为何要牺牲自己来保卫大明?

    而相反,兵部尚书石星手下并没有直系的兵将,所以历史上他才会招揽了沈惟敬这样的人,来办理中日两国之间的谈判邦交。在历史上,沈惟敬介入朝鲜战事的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李如松,李如松只不过是指挥了一年左右的战争,而沈惟敬前后足足混了六七年之久,往返中日之间就多达十余次,如果王子晋能在兵部尚书石星那里取得和沈惟敬同样的地位,甚至取而代之的话,这中间可供他发挥的余地简直大得难以想象。

    简单的说,在朝鲜战场上,大明朝并没有单纯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的把握,这是历史证明了的!否则这一仗也不会要拖上七八年之久。在这种前提下,政治和外交手段就变得格外重要,可以说,那才是真正能影响到战争全局的位置。

    而王子晋要图谋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位置!如此,他又怎么肯把自己和李家完全绑在一起?不过话说回来,李如松在朝鲜的地位又会很特殊,不和他打交道是不可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