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绝新汉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冠绝新汉朝- 第6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按当下的诸多消息来看,很多世家已经注意到,有些孤身来此的书生,居然也具备着参加科举的资格。

    这如何能行?

    一个人要当官,本来要经过诸多环节的共同作用,结果到了科举这里,哪怕是一个人,只要身家清白,能参加考试,并且中举,就具有了当官的资格,这对世家的冲击实在是太大了,已经有些超出底线了

    就算是原本的文武举,其实也存在着诸多隐形的限制条件,而且外地之人根本无法参加,因而世家虽然抵触,但至少还留着一线,但当下可是着实让他们头疼了。

    可惜,陈止早有准备。

    一个刺杀案牵扯出来的问题,令慕容部这样的大族都翻车了,如今那位单于已经被请入了蓟县居住,名义上是邀请,实际上就是软禁。

    听说前几日,晚宴的时候,孙秀更是当众起哄,说早就听闻单于舞跳的好,让他表演一阵子,最后碍于情面,那位慕容单于只是敲著代替,但消息传出来,着实让人唏嘘。

    那慕容部在北地草原,已经算是一个小国了,这一国之君尚且如此,世家之主又怎么敢造次,所以他们一个个敢怒而不敢言,只等着在科举之后,再作打算。

    便在这纷纷扰扰与各方关注之下,时间慢慢的到了期限,科举考试正式开始。

    而这第一场,乃是郡试。

    说是郡试,但主要还是针对平州和那并州,这两个地方因为新近征服,将军府的统治还未深入,最多掌控到郡一级的,而且也没有幽州那般,处处郡县,乃至寻常的村镇,都有举子讲学,所以这两个州,都是一个郡的应考之人,集中起来,在一处考试。

    相比之下,在那幽州境内的情况,就有些不同了,每一个县都有人应考,本来的举措,是事后却是整个郡一起排名次,但后来因为人数太多,加上有考生联名上书将军府建议,终于改成了加考一场。

    也就是说,县里面先考试,选出的前百名,再到郡中考试,最终遴选出来的,才能去州中参加考试。

    据说陈氏接到消息的时候,还颇为意外,说是有这么多人主动要加一场考试,可真不容易。

    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人觉得在幽州考试吃了亏。

    “高君,你可曾听说,还有不少人专门跑到平州、并州去入籍,要在当地参加科举,你说怪不怪?”

    在考试的那天早上,蓟县城中的考生,一大清早就聚集到了学馆外面,等待入内,便有人在外交谈。

    说话的人名叫胡胜,这人是从南边的冀州跑来的,同行的还有其叔父胡景,这叔侄两人千辛万苦跑过来,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为了参加科举。

    不过,只是看二人的衣着装扮,就知道他们乃是寒门出身,是以那些世家出身的考生,并不喜欢与他们结交。

    但高庆却是个例外,他却是刻意在结交这些人。

    这些日子以来,高庆借住在高并家中,却是没有闲着,而是搜集了很多信息,方才知道,自己这个同族远亲却是非同一般,很多地方都让他暗暗佩服。

    若非有着主脉的自傲,怕是高庆也难免为高并的成就,而与有荣焉。

    不过,这并不妨碍高庆向高并学习,其中一个重点,就是注意到高并对三教九流的人都不排斥,因此人脉很广,是以当初冉瞻吩咐的很多事,他都能快速完成,自此平步青云。

    现在高庆就有意效仿,他也不去认识什么三教九流,只是找那考生中比较有才学的寒门人结交。

    这胡家叔侄,便是其中之一。

    此刻听着胡胜之言,高庆却笑道:“胡兄,你是有所不知啊,你道那平州是那般好进去的,并州那边的事,在下敢断言,这想要去往平州的人,肯定没有在平州待过,那边可不是好战便宜的地方。”

    他说话的声音平稳,不见半点波澜,让不少周围的人暗暗佩服,因为人群中正有紧张的情绪蔓延,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可能改变命运的科举而患得患失。

    “哦?”胡胜听着有趣,正想要再两句,顺便排解一下心中紧张的情绪,结果那学馆门前忽然敲锣打鼓,而后大门洞开,几个考官走了出来。

    顿时,原本喧闹的人群安静下来。

    科举,终于开始了。

    请记住本书域名:。更新最快网址:

第一千一百五十五章 连绵不绝乃为制() 
    一日科举下来,当真让人精疲力尽。

    不过当高庆从学馆中走出来的时候,心里却感到十分充实,而且在考试的时候,他仿佛见到了人生百态

    这次考试的规矩,可谓古怪,又是一人一间的考格,又是各种巡考检查,可谓花样百出,但并非没有先例,只是这么大规模的推行,种种法子结合一起,着实是第一次。

    考试的时间,一共是一整天,考生早上进去,要到傍晚才能出来。

    据说,之后的几场考试,还要在考场过夜。

    这些都算小事,不过让考生们没有想到的,却是这次考试,将军府的准备可谓充足,不仅提供了饭食,还有便桶等等,甚至高庆还在考格里看到了床铺,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所谓考试过夜,并非是信口开河。

    但考场的布局只是一方面,真正让高庆感到开了眼界的,是在这考试途中,不知道出了多少状况,一会是有人作弊,一会又是有人哭喊,更有那承受不住压力,直接崩溃的。

    以高庆的观点看来,碰到了这么复杂的局面,换成自己来处理,不知道要出多少纰漏,毕竟很多事,不说史无前例,至少是出乎预料的,但让他意外的是,这考场方面却都有预案,处理的迅速、及时,几乎没有对其他考生造成影响。

    “听说预留的处理之法,都是将军府直接分发过来的,看来府中果然有能人,不仅推出了这等筛选人才的法门,更提前就做了各种应对,由此就能看出,幽州能有这般气象,是理所应当的,无论是兵家,还是那官场,乃至大势谋略之上,能提前预料,并作出应对,都可先人一步!说不定,这些都是将军亲自布置!”

    想着传闻中对陈止本事的描述,高庆不由心向往之。

    带着这样的想法,他没有第一时间归家,说实话,高并府上虽然舒适,他却不怎么喜欢住在那,总有寄人篱下的感觉,感到格外压抑。

    之前因为要备考,不想被其他因素影响,不得不住在其中,现在既然已经考完了一场,便就放松了一些,高庆就筹划着,是不是过些时候,去一些好友家中借住。

    幽州与其他两州不同,因为多一场考试,考生不好离开,而下一场加试便在一个月后,至于那州考,则在入秋之时,最后一场考试据说要在开春,时间充裕,可以好生计划一番。

    这边他还在想着,忽然听到街边传来阵阵喧闹,有欢喜声,更有哭喊声。

    高庆循声看去,声音的来源乃是一座茶肆,他这一看过去,立刻就见到了几个熟人,高家叔侄赫然也在其中,而且正在欢笑,在他们对面还有几个考生,却都是哭丧着脸。

    高庆看过之后,马上就明白了,知道这群人是在“对答案”。

    科举的内容可谓复杂,有诸多题目,但只要仔细研读过几本“参考书”,并不难答,可以说,考卷前面的一大部分都是在考记忆力。

    只是在这之后,就是考核理解能力了,到了最后,还要针对一些情况,抒发自己的看法,这部分当然是各不相同了。

    但最前面的一部分,确实存在着“标准答案”,现在几个人聚在一起,相互印证,谁做对了,谁写错了,自是一目了然。

    这等诱惑,对于这第一批考生而言,是难以拒绝的,谁能不关心自己的成绩呢?

    就连高庆,也马上就凑了过去,加入了比对之中,然后又是一番人间悲喜。

    同样的一幕,还在这蓟县的各处上演着。

    蓟县可不止一座学馆,四方各有一个,盖因聚集此地的考生太多,不得不加建。

    不过,作为幽州的权力核心,这点特权还是有的,没有人会觉得不对,此刻考生散开,在四方探讨,其考题对错,直接关系到未来前程,若是答得对,便是气运升腾之相,隐隐要融入那幽州大势里,反之,则是气运沉沦,有要从这幽州排斥出去的迹象。

    “这可不是好事。”

    邓恩站在将军府的楼阁上,看着那起起落落、散落各处的气运起伏,微微摇头。

    “科举乃千古之制,无数人为了一个金榜题名,不惜皓首穷经,一次不成,便不罢休,科举连绵,就算是改朝换代了,学子却知,一样还有机会,于是这为学之人孜孜以求,锲而不舍都算轻的,更有执迷不悟的。”

    他感受着那些气运沉沦之人的念头,叹了口气。

    “放到眼前,情况却有不同,此次科举乃是我一力推动,有世家阻碍,加上两州新得,很多人以为是个临时措施,失去了这次机会,未来就没了,因此一没考好,就觉得要被排斥出去,这就让人才和人口流失了,得找个时间,将此制奠定下来才行,而且光是口头不行,至少得推动一阵子,培养出一个既得利益的阶层,才能长久。”

    对于科举的弊端,陈止心知肚明,但凡事皆有开始,更有历史脉络,就当前这种环境下,便是推出什么公务员考试,也纯属扯淡,不如科举顺应潮流,不被历史气运长河排斥。

    至于之后造成的诸多弊端和影响,陈止可以从源头上制定一些制约,至于后面的事,却不能苛求,因为只要发展,问题便源源不断,堵住了一个,就会有新的诞生,但正因如此,才需要官府和朝廷。

    “官府和朝廷,本就该不断解决问题,无论是制度,又或者政策,都是为此而生,若是最终难以解除,便是治乱循环,这非天意,而是气运流转,我所要做的,不是保一夕朝廷,或者建一家王朝,而是想办法在治乱循环中,留下一些保护机制,不至于让这盘子倾覆。”

    想到这里,他又叹了口气,感到一个重担刚刚拿开,又有更重的大山落了下来。

    “但既然走到了这一步,总要有个目标。”

    叹息声中,陈止转身走了回去,风吹过,扬起其人鬓角,已有几根白丝。

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科举之患() 
    第二日,各地的榜单便被发了出来,看着上面的名列,自是有人欢喜,有人悲愤。

    放榜的时候,还有举子在旁解说,说的就是将军府的一些举措,言明科举并非一时之事,间隔一两年,就还有一场。

    不少落榜的考生听了,固然有些不满,觉得间隔时间太长,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本事还是够的,只是这次发挥失常。

    甚至还有的人,抱着侥幸心理,说这次放榜名次里面存有各种猫腻,想要搅浑水,扇动诸多落榜生,看能否占到便宜。

    对于这后一种的人,只要几名玄甲军在榜单下面一站,种种问题尽数消散,便没有人真的敢闹起来。

    算是平息了一场风波。

    不过也有些人对此很是满意,便是那些千里迢迢赶来,因为路途遥远,加上所学与考试要求不同,这次之所以落榜,很大原因就是准备的不够,一听说以后还有机会,中间还有一两年的准备时间,当即就放下心来。

    只是他们也有担忧,就问道:“不知下次所考,是否也是今日内容。”

    “大体,还是源于我家将军所编撰的几部书册,只是内容更多,几位可以去学馆询问。”

    得了这个答案,这些人便就放心,果然去学馆询问起来。

    不只他们,连一些已经上榜的人,也跑过去问起,毕竟他们只是过了一场考试,后面还有几场,心里不见得有底,不管不小心落榜,还是为接下来的考试找个方向,提前问清楚,都是大有益处的。

    在这种熙熙攘攘中,这第一次考试终于落下了帷幕。

    相比于幽州的平和,并州和平州的情况就要复杂得多。

    尤其是平州的几个郡城,因有不少胡部出身的书生参加,着实闹出了不少问题,还引发了一次大规模的械斗。

    虽然在兵卒的镇压下,斗殴很快就平息下来,但还是造成了比较恶劣的影响,陈止接到消息之后,直接大笔一挥,让那一场考试重考,又派了一支玄甲军过去维持秩序。

    有了军力撑腰,当地官员也硬起腰杆,本来想要依仗武力的人,见状也只得作罢。

    这事也就成了一个标杆,让不少存着其他心思的人,不由收敛起来。

    纷纷扰扰间,时间流逝,转眼幽州的第二场考试也已结束,整个科举事件算是暂时告一段落,只是由此而引起的风波,却才刚刚开始。

    在三州的筛选都初步结束后,一个个名单便都出炉,什么人上榜一目了然,潜藏在三州之内的探子们,就展开了行动,他们将那名单搜集起来,然后传递回去。

    这每个势力的情报系统,至少是一个体系,所以在接到情报之后,便借着整个组织的力量,开始了解这些人的生平和背景。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世家对这次科举有着无声抵制,但为了防止自己被排斥出幽州的权力层,他们还是挑选了一些子弟去参加科举的。

    这些人本身就有世家底蕴,自幼饱读诗书,从起跑线上就占据优势,他们参加了考试之后,理所当然的会脱颖而出。

    事实上,这次考试,几乎每个郡的上榜之人里,大部分都是世家出身,或者和世家有关,不是某些大族的血脉子弟,就是一些大族的姑爷,甚至还有不少人,是投身大族的门客,又或者是拜了世家名士为老师的寒门子弟等等。

    “榜单上的大部分人,要么出身世家,要么早已投靠世家,其实已经有势力所属了,恐怕就不是我等能利用的了。”

    冀州真定,赵王石勒拿着新得到的名单,正在沉思,在他的对面那聂道仁却是说着一番话来。

    石勒微微点头,眯起眼睛,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