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明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谋明天下- 第3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军士对着张东涛和张国新鞠躬后开口了。

    “副总管,闯王有令,让您马上到府邸去。”

    张东涛点点头,看着身边的张国新开口了。

    “国新,你是亲兵营的副总管,要时时刻刻在闯王的身边,今后少到我这里来,如果闯王有什么急事,你不在身边,可能误事。。。”

第五百八十八章 跳火坑() 
崇祯十三年正月十五,闯王李自成率领大军,开始进攻凤翔府城。

    正月十六,盘踞在湖广枣阳一带的张献忠以及高应登等流寇,突然绕过了襄阳府城,连续攻克了南漳、保康和房县等城池,几乎切断了襄阳府城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正月十八,罗汝才从曲沃出发,直插夏县和安邑一带,在攻陷了夏县和安邑等城池之后,朝着潼关的方向扑进。

    数座城池被攻陷,在陕西、湖广、山西以及河南等地,引发了巨大的震撼。

    五省总督熊文灿手忙脚乱,不断的调遣大军,试图遏制流寇发起的进攻。

    可惜熊文灿的所有努力都是徒劳。

    都督佥事、剿总兵官左良玉,借口大军需要修整,不愿意出动,陕西总兵贺人龙,干脆没有任何的回信,也没有出兵。

    眼睁睁看着南漳、保康、房县、夏县和安邑等城池被流寇攻陷,陕西凤翔府城处于极度的危险之中,兼任陕西巡抚的五省总督熊文灿,终于坐不住了,准备亲率大军从潼关进入陕西,护卫襄阳府城,抵御陕西境内的李自成。

    还没有等到熊文灿出发,凤翔府城被攻陷的消息就传出来了。

    而后,李自成一鼓作气,拿下了扶风和武功等城池,剑指西安府城。

    这么多的城池被短时间攻陷,倒不是说流寇的战斗力大大增强,已经到了战无不胜的地步,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各地官府没有高度重视,各地官府总是以缺钱缺粮为由头,不断的向上面伸手,却忘记了加强城池的防守。

    矛头直指五省总督、兼任陕西巡抚的熊文灿。

    熊文灿的主要职责,就是代表朝廷剿灭和抵御流寇,熊文灿刚刚出任五省总督的时候,得到了皇上和朝廷的支持,势如破竹,打败了盘踞陕西的李自成,逼的盘踞四川的张献忠准备归顺朝廷,可惜后金鞑子入关作战,打乱了熊文灿所有的部署,皇上下旨,要求五省总督熊文灿率领大军护卫京师,熊文灿不敢违背旨意,带着陕西巡抚孙传庭进京抵御后金鞑子。

    通州之战的惨败,让熊文灿以及孙传庭麾下的精锐大军损失殆尽,等到后金鞑子撤离,熊文灿和孙传庭回去之后,他们已经没有力量对付再次壮大的流寇了。

    熊文灿只能上书朝廷,恳请得到支援。

    驰援陕西的山海关总兵吴襄,率领大军遭遇到惨败,再一次将熊文灿打落谷底,而后熊文灿最为倚重的陕西巡抚孙传庭,被朝廷问罪,羁押到京城大牢之中,让熊文灿彻底失去了希望,当然,熊文灿也想了不少的办法,譬如说调遣都督佥事、剿总兵官左良玉等将领,抵御和剿灭流寇,可惜左良玉也遭遇到失败,后来甚至不出兵了。

    这一次,数路流寇发起进攻,熊文灿很清醒,他知道全面开花不可能,所以就对准李自成和张献忠两路流寇,这两路流寇的力量最为强悍,可惜左良玉与贺人龙两人都不听从调遣,所以熊文灿只能眼睁睁看着局势迅速的恶化。

    河南,洛阳府城,五省总督临时行营。

    书名锦衣卫急匆匆的来到临时行营,出示了手中的玉牌,守卫在行营外面的军士不敢阻拦,看着锦衣卫进去。

    中军帐,熊文灿一脸的惨然,他已经知道自己麻烦了,陕西、山西、湖广数座城池被流寇攻陷,凤翔府城丢失,陕西的汉中府以及凤翔府所辖的地域,几乎都被贼首李自成占据,陕西西安府城遭遇到直接的威胁,如果李自成与罗汝才前后夹击,进攻西安府城,那西安府城将处于巨大的危险之中。

    局势到了如此的地步,熊文灿知道自己无法逃脱罪责了。

    严格说起来,熊文灿不应该承担责任,他已经拼尽全力,可惜不管他怎么努力,都付诸东流,皇上和朝廷只看结果,不会关心过程。

    锦衣卫进入中军帐的时候,熊文灿站起身来,整理了衣服,慢慢开口了。

    “容我将总督府的事宜吩咐下去,再行跟随你们进京。。。”

    一名锦衣卫脸上露出不屑的笑容。

    “熊大人,你已经不是五省总督了,还有什么可吩咐的,我等奉旨捉拿你,等候京城来人,你还是不要耽误时间了。。。”

    熊文灿长长的叹了一口气,闭上了眼睛。

    几名锦衣卫冲过来,其中两人将手中的枷锁套在了熊文灿的脖子上。

    闻讯赶到中军帐的诸多官吏,看见这一幕,连忙后退。

    熊文灿被锦衣卫带走,关押到了府衙的大牢之中,不得与任何人接触,等待京城来的锦衣卫,将其带到京城去问罪。

    。。。

    京城,皇宫,偏殿。

    朱由检的脸上没有任何的表情,看着下首的内阁大臣、兵部尚书杨嗣昌。

    五省总督熊文灿被锁拿问罪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就连一直支持熊文灿的杨嗣昌,这一次也没有开口说话,没有谁想到,前后不到半年的时间,熊文灿和孙传庭等剿灭流寇的主要指挥官,都是这样的结局。

    派遣其他人出任五省总督,已经不是很现实了。

    湖广的左良玉,陕西的贺人龙等总兵官,都出现了拥兵自重的趋势,如此情况之下,朝廷必须派遣重臣,压住这些嚣张的总兵官。

    朱由检记得很清楚,几个月之前,也是在偏殿,杨嗣昌当着他的面表过态。一旦中原的局势恶化,会亲赴中原指挥作战。

    朱由检不会提出来,他想看看杨嗣昌怎么说。

    内阁首辅刘宇亮开口了。

    “皇上,原五省总督熊文灿失责,即将锁拿进京,交由三司问罪,臣以为,必须有人出任五省总督,代表朝廷总领剿灭流寇的事宜。。。”

    刘宇亮还没有说完,朱由检哼了一声。

    对于刘宇亮这个内阁首辅,朱由检很是恼火,早就有更换的想法,只是苦于暂时没有合适的人选,就拖延下来了。

    “刘爱卿,你说的不错,朕也很担心中原的局势彻底恶化,故而这些天一直都在思索,既然你提出了朝廷必须要派遣新任的五省总督,朕想就让你代表朝廷,总督中原兵马,彻底剿灭流寇,你看如何啊。。。”

    刘宇亮的脸色一下子煞白,身体微微颤抖,对着皇上抱拳,迟迟无法开口。

    现如今总督中原兵马负责剿灭流寇,明显就是跳火坑的事情,刘宇亮身为内阁首辅,知道中原流寇总人数号称百万,虽然这个数字有些夸张,但数十万的流寇还是存在的,其中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和高应登四路流寇,每一路都超过十万人,这还不算其他近十路的流寇,如果详细统计,估计距离百万不会太远。

    总督中原各路兵马,说起来权力很大,可以调遣的兵力很多,其实不然,朝廷拿不出来钱粮,就难以调动中原的各镇大军,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算是朝廷派遣重臣下去督战,手持尚方宝剑,效果也不一定很好。

    再说了,征伐厮杀的过程之中,存在太多危险,皇上和朝廷迫切的需要中原的局势稳定下来,如果这个时候领兵作战的统帅,短时间之内不能够取得胜利,那么一定会招致皇上和朝廷的问罪,最终的情况不会强于熊文灿。

    所以刘宇亮怎么敢开口回答,他肯定不愿意跳进火坑之中去。

    终于,杨嗣昌咳嗽了一声开口了。

    “皇上,臣愿意前往督战,只是臣还有要求。。。”

    朱由检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挥手打断了杨嗣昌的话语。

    “文弱,朕一直等着你开口,朕没有忘记你的许诺,朕相信,由你统帅大军,一定能够打败和彻底剿灭流寇,朕赐予你尚方宝剑,统领中原各镇兵马,你可随时调遣,若是有人不听从号令,你可带朕惩戒。”

    说到这里,朱由检看向了身边的秉笔太监王承恩。

    “承恩,马上拟旨,任命文弱为兵马大都督,统领中原各镇兵马,代表朕和朝廷负责剿灭流寇的事宜。。。”

    杨嗣昌脸色有些发白,抱拳再次开口。

    “臣谢皇上隆恩,臣一定竭尽全力,抵御流寇。。。”

    杨嗣昌没有夸海口,决口不提剿灭流寇的事宜,他的内心是冰凉的,刚刚他准备提出什么样的要求,皇上是清楚的,无非就是军饷和粮草的问题,可惜皇上提前开口,堵住了杨嗣昌后面的要求。

    杨嗣昌不看重尚方宝剑,说的不客气一些,下去指挥作战,不能够解决钱粮短缺的问题,总是拿着尚方宝剑吓唬别人,时间长了,人家反感了,就意味着无法调动大军了。

    总不能手持尚方宝剑,将不服从调遣的所有官吏都斩杀了。

    偏殿里面的氛围有些异常,诸多的内阁大臣都低着头,没有开口说话。

    草拟圣旨本就是内阁的事宜,由内阁首辅或者内阁次辅写出圣旨,然后由秉笔太监按照皇上的意思进行修改,最后由掌印太监加盖玉玺。

    皇上刚刚准备发出去的圣旨,压根没有提到内阁,让秉笔太监王承恩直接草拟圣旨,这样的情形,与天启年间魏忠贤掌控朝政的时候,极其相似。

第五百八十九章 杨嗣昌的办法() 
早朝的时候,杨嗣昌接到了皇上的圣旨,以内阁大臣、兵部尚书的身份,出任兵马大都督,统领中原各镇的兵马,负责剿灭流寇,赐予尚方宝剑,可便宜行事,让杨嗣昌没有想到的是,皇上令户部给他拨付了五万两白银,这让杨嗣昌差点落下了眼泪。

    作为内阁大臣,户部的困窘,杨嗣昌很清楚,春季的赋税还没有开始征收,户部的库房空空如也,连朝中文武大臣的俸禄都不敢保证,根本拿不出来钱粮,这五万两白银,恐怕不是户部库房拨付出来的,而是皇上从自己腰包里面掏出来的银子。

    其实皇上也没有银子,皇宫之中的开销一再的压缩,已经到了不能够再省的地步。

    杨嗣昌毕竟是兵部尚书,知晓中原的局势,内阁按照皇上的要求,商议如何处置原五省总督熊文灿的时候,杨嗣昌已经开始思考,若是负责剿灭流寇的事宜,自己应该怎么做。

    以内阁大臣、兵部尚书的身份,出任兵马大都督,这样的安排并非先例,当初后金鞑子入关作战,都督卢象升兵败身亡,内阁次辅刘宇亮就曾经出任兵马大都督,全面负责抵御流寇的事宜。

    经过对中原局势的分析,杨嗣昌担心的事情不少,不过最为担心的还是一件事情,那就是派遣监军的事宜。

    每一次的征伐,皇上在任命兵马统帅的同时,都会任命监军,监军由中官出任,代表皇上监督军中的各级军官,包括主帅,监军掌控大军的粮草军饷,权力非常大,如果兵马统帅手中没有尚方宝剑,压根没有什么权力,一切都要听从监军的安排部署。

    当初卢象升出任大都督,统领天下兵马抵御后金鞑子,高起潜是监军,卢象升手中没有尚方宝剑,根本无法调动军队。

    杨嗣昌太熟悉这里面的奥妙了,尽管他手中持有尚方宝剑,掌握了权柄,但他很清楚,出任监军的中官,与皇上走得很近,得到了皇上的信任,如果因为军中权柄的问题,主帅与监军产生了矛盾,不管征伐的结局如何,主帅都为自身埋下了隐患。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征伐厮杀的过程之中,主帅必须由绝对的权力,这样才能够保证军令不折不扣的执行,如果主帅和监军之间产生了矛盾,不敢想象会在军中产生什么影响。

    正月初二的时候,三边总督洪承畴上了奏折,奏陈延绥各地有镇守、监军、兵备和巡抚等官员,各自都有各自的权力,一旦遭遇到事端的时候,权责难以统一,相互之间甚至可能形成掣肘,这种情形不能够继续持续下去,免得贻误了征伐大事,故而杨嗣昌建议,凡是地方上的军务,悉数归总兵官节制,若是军中或者城池中有镇守、监军和总兵官的,最终的军事决策权在总兵官的手中。

    这份奏折从皇上手中到了内阁,又从内阁到了皇上的手中,最终还是回到了内阁。

    皇上没有否定这份奏折,但也没有明确表态支持。

    应该说洪承畴的胆子还是有些大,谁不知道监军是代表皇上监督各级军官的,尽管监军名义上不插手军务的事宜,原则上不指挥作战,但监军实际上管控一切,这都成为了惯例,众人全部认可,洪承畴现如今提出的奏折条陈,无疑是将监军从指挥作战的序列之中排出去,将战时的权力集中到军事主官的手中。

    奏折之中还点到了大明王朝的一个弊端,就是巡抚指挥总兵官作战的弊端,按照规矩,总兵官率领大军进入某地作战,应该是有独立的军事指挥权,实际情况不是这样,总兵官要受地方巡抚的节制,巡抚可以直接指挥总兵官,下达作战的命令,总兵官必须要听从,不敢违背,否则就很有可能遭遇到巡抚的弹劾。

    要知道大明文臣与武将之间的地位悬殊太大,一品武将见到三品的文官,都是要行礼的。

    洪承畴提出的道理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不管是满朝的文武,还是地方上的封疆大吏,内心都是认同这个观点的,只不过因为自身的利益,或者是考虑到造成的影响,不会有人向皇上和朝廷写去这样的奏折。

    内阁在商议这份奏折的时候,意见倒是基本统一,都认为洪承畴的奏折写的很好,皇上应当下旨准予实施,只不过内阁的建议,一直都没有得到皇上的准许。

    这一次,杨嗣昌以兵马大都督的身份前往中原,指挥大军剿灭流寇,他认为机会来了,如果能够恳请皇上准予这个奏折,那么他在接下来指挥大军作战的过程之中,可以省去很多的麻烦,省去很多不必要的枝节。

    早朝结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