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看了看豪格,微微皱眉,他让豪格来到偏殿的目的,就是专门嘱托的,豪格脾气直,说话不知道遮掩,而且缺乏长远的目光。
豪格说完之后,皇太极看向了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是皇太极的左膀右臂,其为人沉稳,颇有谋略,而且对于大局的把握是不错的。
济尔哈朗看到了皇太极的眼神,抱拳之后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辽东还是要维持稳定,不宜临阵换将,如此对于军心不利,对于攻打锦州城池的将士也是不利的。。。”
不服气的豪格看了看济尔哈朗,准备开口。
皇太极狠狠的瞪了一眼豪格,不客气的开口了。
“豪格,多听听他人的话语有好处,济尔哈朗,你继续说。”
皇太极开口,豪格顿时焉了,低下头。
济尔哈朗看了看豪格,脸上没有什么表情。
“皇上,臣以为,辽东之局势,已经关乎我大清国的国运,臣本来是准备建议皇上亲征,指挥此次作战的,不过臣在看了豫亲王多铎的奏折之后,改变了主意,多铎的奏折,让臣想到了当年的大凌河城之战。”
“多铎也是采取围城打援的方式,围困锦州城池,迫使大明的登莱新军驰援锦州城池,从而将进攻的重点转向登莱新军,只要打败了登莱新军,其余问题迎刃而解。”
“至于说粮草供给的事宜,臣以为,进击辽东的大军,务必保证粮草的充足,绝对不能够缺粮,务必让大军支撑下去,尽管供应大军粮草颇为困难,但只要打败了登莱新军,完全占据了锦州、宁远以及辽东的诸多地方,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当然,臣也有建议,若是多铎指挥作战不利,臣建议皇上御驾亲征,打败登莱新军,彻底掌控辽东。。。”
皇太极看着济尔哈朗,满意的点头。
“说的不错,豪格,好好的学一学,辽东的局势,朕肯定要关心,昨日朕接到了从海州来的奏折,言驻守皮岛、旅顺和金州等地的登莱新军,蠢蠢欲动,准备发起进攻,济尔哈朗,你认为此事该如何应对。”
济尔哈朗楞了一下,豪格也愣住了。
刚刚在大政殿议事的时候,皇太极压根没有提及此事。
略微的思考了一下,济尔哈朗看着皇太极,语气坚定的开口了。
“皇上,命令驻守海州等地的军士固守,不要主动出击,抵御登莱新军的进攻即可,臣以为,这是大明登莱新军的计谋,大明蓟辽督师吴宗睿,妄图以进攻盖州和海州等城池的策略,迫使我进击辽东的大军撤离,这恰恰说明了,吴宗睿的底气不足,如此关键的时候,皇上可令多铎加强对锦州城池的进攻,一旦锦州出现危局,吴宗睿必定令登莱新军驰援。。。”
皇太极再次的点头,看向了站在后面的范文程。
“文程,说说你的想法。”
范文程的身体颤抖了一下。
大清国的亲王之中,范文程最为头疼或者害怕的就是豫亲王多铎,要说在大清国,范文程是汉人之中地位最高的,可惜在多铎的面前,他这个地位最高的汉人依旧是奴才。
要不是皇上撑腰,范文程说不定被多铎凌辱的不想活下去了。
辽东的战事,牵涉到大清国的未来,作为皇太极主要谋臣的范文程,不可能不提出建议,但是牵涉到豫亲王多铎,范文程务必要谨慎,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自己说出去的话语,如果对多铎不利,最终被多铎知晓,范文程的日子怕是更加难过。
“皇上,奴才以为,郑亲王所言极是,奴才没有其他的建议了。。。”
。。。
豪格与济尔哈朗悉数离开了偏殿,留下了范文程。
皇太极看着范文程,再次的开口。
“文程,现在可以实话实说了。”
范文程额头上冒出了大颗的汗滴,咬牙开口了。
“皇上,奴才以为,辽东的局势尚可控制,不过皇上还是要特别关注,奴才最为担心的,还是豫亲王多铎不一定能够支撑起来整体的局面。。。”
皇太极微微点头。
“文程,你说的不错,朕也有这方面的担心,不过目前的情况之下,朕不能够更换主帅,这其中的缘由,你也知晓一些,朕不仅不能换帅,还要大力支持多铎,让多铎指挥大军作战,好了,你退下吧,若是想到了什么,随时给朕说。”
第四百四十一章 多问几个为什么()
宁远城。
吴宗睿聚精会神看着桌上的地图,不远处的沙盘上面,插满了旗帜,锦州、宁远和山海关三座城池的标注特别明显。
多铎和阿济格率领的后金鞑子,围困锦州城池已经超过十天的时间了,期间吴宗睿一直都关注锦州的战局,后金鞑子进攻锦州城池的势头已经减弱,但依旧将整个的锦州城池围的水泄不通,就连一只蚊子都不要想着飞出锦州城池。
到了这个时候,吴宗睿反而安静下来了,每天除了看看桌上的地图,就是独自思考问题,甚至于觉华岛的建设也在持续进行之中,老城已经基本维修完毕,新城也在建设的过程之中,冬季基本过去,冰冻早就完全解除,想要到觉华岛必须乘坐船只,相对于宁远城池来说,觉华岛算是很安全的。
在觉华岛上面施工的诸多商贾,压根就不担心,他们全部都是从登州和莱州等地过来的,对于登莱新军有着绝对的信心,压根不关注后金鞑子。
近十天的时间,吴宗睿想到了很多事情,也归纳了脑海之中关于历史的描述。
《明史》是吴宗睿最为关注的,不过穿越十年时间之后,吴宗睿慢慢觉得,史书的描述和真实的历史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其中有很多解释不通的地方。
譬如说,《明史》将后金鞑子描述的无比厉害,明军压根不是后金鞑子的对手,每次的战斗都是大败,抑或是全军覆没,而穿越的吴宗睿,也是如此认识的,这导致他在应对后金鞑子的时候,往往非常的谨慎。
来到辽东之后,吴宗睿发现现实的情况与《明史》穿的描述不大符合。
如果说后金鞑子真的是如此的无敌于天下了,那么皇太极完全可以率领大军,一举进入关内,灭掉大明王朝,建立起来强悍的大清国,应该说后金鞑子数次入关劫掠,以及大凌河城之战都是实实在在的,明军的确是惨败,根本不是后金鞑子的对手,可为什么皇太极没有乘势而上,彻底灭掉大明王朝呢。
一直到崇祯十七年大明王朝轰然倒下,也并非是因为山海关被攻破,而是因为李自成进入到京城,导致崇祯皇上在煤山上吊自杀,而李自成疏于对后金鞑子的防范,没有能够及时的笼络吴三桂,让吴三桂献出了山海关,归顺后金,后金鞑子蜂拥而至,打败了李自成,从而彻底的统治了中原。
从这些情况来看,后金鞑子并非是史书描述的那么强悍。
不过也有让吴宗睿想不通的地方,那就是明军数次与后金鞑子交锋,全部失败,没有获取胜利,包括当年袁崇焕守住了宁远城池,迫使后金鞑子撤离,也是后金鞑子采取主动进攻的作战方式,而袁崇焕只是率领明军死守锦州城池,并未杀出去与后金鞑子作战。
这个问题,吴宗睿思考了很长的时间,最终他得出的结论有两点。
其一是后金的经济实力太过于薄弱,可以说不管是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在发展经济方面都是白痴级别的人物,他们在领兵作战方面无可挑剔,傲立于群雄之中,但就是不知道如何的发展经济,如何的壮大国力,他们所擅长的方式,就是领兵入关劫掠,通过劫掠到的财富来维持国家和朝廷的正常运转。
要知道,没有经济的支撑,任何强悍的军队都是难以长期征伐的。
其二是后金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内心自卑,不管他们是不是举起了造反的旗帜,他们还是有些怵大明王朝的,他们曾经是大明王朝的子民,面对庞大的大明王朝,无法彻底消除内心深处的敬畏和崇敬,这让他们在征伐大明王朝的时候,总是出现误判,认为大明王朝的实力强悍,偶尔的遭遇到打击能够很快的恢复。
有了这种思想,不管是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都轻易不会发起对大明王朝的总攻,除非是他们认为自身的实力绝对强悍了。
做出这些分析之后,吴宗睿颇为欣慰,这就是他的机会。
如果说皇太极不顾一切的发起对大明王朝的进攻,不管是辽东,还是中原,还是南方,很快会陷入到一片混乱之中,目前的情况之下,混乱的局势对于吴宗睿来说是不利的。
对于大明王朝的分析,吴宗睿觉得自己够精辟了,但穿越了十年的时间,他依旧觉得自己还是有不少关键性的误判。
譬如说崇祯皇帝的影响力,史书描写的崇祯皇帝,权力是很大的,可以走马灯似的更换内阁大臣,可以随时处置朝中的文武官员,可以决定一切的事情,实际情况远非如此,崇祯皇帝的权力,说到底还是在紫禁城,至于说大明的诸多百姓,对于皇上和朝廷,没有多少切身的感受,他们需要的是过上安稳的日子,至于说谁做皇帝,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多大关系。
在比如说东林党人和复社的影响力,包括他们的实力,远没有史书描写的那么夸张,他们多取得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官僚阶层的支持之上,那些东林党人和复社成员,本身没有多大的实力,一旦遭遇到强权,他们同样无法立足。
天启年间,魏忠贤得到皇上的支持,将东林党人压得死死的,根本无法抬头,就是最好的证明。
穿越十年时间,吴宗睿愈发的成熟,他最大的感受,就是遇见任何的事情,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做分析,这样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现如今的吴宗睿,对于《明史》所有的描述,都持保留意见,因为他的穿越,历史的走向已经开始悄然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的事情,需要他审时度势做出判断了。
吴宗睿需要做的,就是由棋子变成棋手,开始整体的布局,而后金的皇太极,大明的崇祯皇帝,以及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都要成为他的棋子。
有了实力,就需要开始全面布局了。
登州和莱州传来的消息,让吴宗睿有了充足的底气。
曾永忠全力推行的钱庄,已经在登莱之地和南直隶、江浙等地普遍开花,钱庄凝聚了大量的财富,这些都是吴宗睿可以动用的,登莱商会掌控的钱庄,发出去的银票,得到了各地商贾最大的信任,与黄金白银没有了丝毫的区别。
钱庄放贷的业务也展开了,那些有实力的商贾,尝到了贷款的甜头,他们依赖钱庄,不用担心因为钱财不够无法购买商品,每每大量进货的时候,就找到钱庄贷款,利用钱庄的银票,大量采购商品,接着将这些商品运输到南方、中原以及海外,赚到银子之后,马上还钱。
钱庄已经慢慢朝着银行的角色转变。
这是吴宗睿最大的底气,他是穿越之人,知道银行的作用,更知道被自身掌控的银行,将给他带来无与伦比的实力。
留守登莱之地的登莱新军,数量在缓慢的增长,登莱新军之中的讲武堂,负责所有的培训事宜,在吴宗睿看来,讲武堂最大的作用就是洗脑,让登莱新军忠于他吴宗睿。
有钱有军队,还有什么事情办不好。
当然,吴宗睿还缺乏实力,缺乏彻底剿灭后金和推翻大明王朝的实力,毕竟他所掌控的仅仅是登莱之地,地方还是太小了,这也让他实力的扩张的速度不可能很快。
辽东是吴宗睿接下来必须掌控的地方,如果掌控了辽东,通过渤海湾,将辽东与登莱之地连为一体,吴宗睿的实力就能够出现突破性的增长。
更加关键的是,吴宗睿麾下的登莱新军,若是能够展现出来实力,到时候,不仅仅是后金的皇太极感觉到畏惧,就连崇祯皇上,也会感觉到畏惧,不敢随意的出手。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一点吴宗睿是异常明白的,实力不足的时候,必须要韬光养晦,一旦实力足够强悍了,那就要展现出来,实力决定一切。
有些时候,人不能够太低调了,该要强硬的时候,必须强硬。
。。。
刘宁进入了厢房。
“大人,廖指挥使写来信函了。。。”
吴宗睿接过刘宁手中的信函,打开之后认真看起来。
看完了信函,吴宗睿脸上出现了无奈的笑容。
“文儒想着到辽东来了,十万后金鞑子进击辽东,已经在登莱之地引发了震撼,不仅仅是文儒关心,卢发轩和史可法等人,都担心辽东的情形。”
“大人,属下觉得,让廖指挥使领兵来到辽东,应该不错。”
“不用,文儒还是留在登州,他有重要的事情做,不要多长时间,我们就要开始行动,到时候,辽东和登莱之地需要连为一体,想要做到这一步,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刘宁点点头。
“大人,后金鞑子正在围攻锦州城池,您看登莱新军是不是找机会出击。。。”
吴宗睿看着刘宁,微微皱眉。
“刘宁,不用过于着急,局势在我们的预料之中,我们坐等局势出现预料之中的变化,接下来才是把握机会出击的时候。”
第四百四十二章 惊变()
刘宁手中拿着信函,一路小跑来到了蓟辽督师府。
进入厢房的时候,刘宁还在微微的喘气。
吴宗睿看着刘宁,有些诧异,但没有开口询问。
“大人,这是京师来的信函,是内阁温大人写来的信函。。。”
吴宗睿接过信函的时候,脸色微微的变化。
登莱新军在京师设立的情报网点早就调整,人员实行了大换班,地点也改了,以前的客又来酒楼转让出去,新的情报网点是一家售卖货物的商铺,知晓这个情报网点的人极少,仅有吴宗睿、廖文儒、刘宁和乔明俊等人。
吴宗睿早就察觉到了,高起潜是忠于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