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王承恩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权力甚至超过了曹化淳。
王承恩与高起潜之间的关系是不错的,王承恩曾经也做过内侍,且在争夺权力的时候,得到了高起潜的支持。
王承恩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一般情况下不会在皇上面前说其他某个太监的坏话,当然,这不是说王承恩老实和与人为善,而是王承恩在皇上身边的时间太长,太了解皇上了,皇上最为厌恶的就是党争,对于太监之间的争斗,同样厌恶,如果在这方面触怒了皇上,谁都不要想着有好果子吃。
前任内阁首辅周延儒,就是因为被弹劾在朝中拉帮结派,触怒了皇上的底线,被迫致仕。
大概是坐着不舒服,朱由检站起身来,走下了阶梯。
王承恩连忙跟着走下阶梯,默默的跟在身后。
朱由检自然不可能走出偏殿。
做皇上没有多大的自由,想要走出紫禁城都不大可能。
默默的走了几步,抬头看着墙壁上面尚未熄灭的蜡烛,朱由检忽然开口了。
“承恩,登莱巡抚吴宗睿是不是离开京城,赶赴登州去了。。。”
“是啊,吴大人是昨日离开的,叩拜皇上之后,在京城逗留了足足九天的时间。”
“奇怪啊,吴宗睿一直都是很低调的,这次到京城来,居然如此高调了,是不是明白了什么啊。”
“这个,皇上,臣以为,吴大人年轻,被皇上擢升为兵部右侍郎,高兴是自然的,年轻人的本性掩盖不住了。。。”
“哦,承恩,你怎么会有这样的看法。”
朱由检停住了脚步,扭头看着王承恩。
换做以往,王承恩肯定会诚惶诚恐,皇上出现这样的神态和问话,绝非什么好事情。
王承恩知道,皇上对于登莱之地,还是颇为重视,当初登莱叛军将登州和莱州变成赤地千里,皇上痛心不已,登州和莱州是朝廷投入重金打造的军事基地,多年的打造,大量的钱财化为乌有,换做谁都会心疼。
吴宗睿出任登莱巡抚,皇上其实没有抱任何的想法和希望,等莱兵变出现之后,内阁曾经建议,撤销登莱巡抚的建制,归于山东巡抚直接管辖,皇上也有这样的想法,吴宗睿在平定叛军的战斗中立下了大功,加上年轻,让其出任登莱巡抚,若是吴宗睿凭着年轻人的热情和冲劲,能够稳住登莱之地,也是好事情。
皇上压根没有想到,仅仅一年多时间过去,登莱之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获取的情报来看,登莱之地的繁华程度,甚至超过了兵变之前。
高起潜从登州归来,带来了十万两白银,让皇上的想法出现了重大的改变。
登莱新军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占据旅顺岛、皮岛和金州等地,能够打败后金鞑子的进攻,其战斗力是强悍的,怕是超过了以前的登莱新军。
偏偏这个登莱巡抚吴宗睿,很少说及,诸多的事情都是简单的禀报。
这由不得皇上不怀疑,尽管高起潜和贺逢圣等人都时常为吴宗睿说好话,可皇上有了疑心,任何人说都是没有多大作用的。
皇上擢升吴宗睿为兵部右侍郎,一方面是肯定吴宗睿做出的事情,另外一方面也是准备将吴宗睿调离登州,调到京城来。
当然,皇上也很犹豫,毕竟派遣其他人到登莱之地,如果出现变故怎么办。
正是在皇上犹豫期间,吴宗睿来到了京城,表现出来了应有的高调,而且表达了对皇上的效忠和感激。
皇上略微的放心了一些,但还是施展了一些手段,结果得到了答案。
高起潜和温体仁等人,认为吴宗睿的确是不错的,安置在登莱之地,能够稳定地方,而且能够恢复对后金鞑子的威胁,从皮岛、旅顺和金州等方向,发起对后金鞑子的进攻,从未缓解关宁锦方向的压力。
尔后,包括礼部尚书贺逢圣,以及刑部尚书胡应台等人,都为吴宗睿说了好话。
要说这些话语,不大可能打动皇上,可关键的一点让皇上以前的想法出现了重大的动摇,那就是吴宗睿重新打造的登莱新军,能够从皮岛和旅顺等方向,构成对后金鞑子的威胁。
在皇上心目之中,后金鞑子是最大的威胁,特别是大凌河之战后,辽东边军遭受重创,完全丧失了正面应对后金鞑子的能力,辽东绝大部分的地方,完全被后金鞑子控制,辽东边军只能够固守几座孤零零的城池。
这种局面长期持续下去,关宁锦防线必定出现大问题。
曾经被寄予厚望的登莱新军,因为叛乱毁于一旦,皇上痛心之极,现如今,吴宗睿重新打造了登莱新军,如果能够真正对后金鞑子形成威胁,将是朝廷的大幸。
所以,皇上改变了想法,决定让吴宗睿继续驻守登莱之地,且统领登莱之地所有卫所的军队,真正形成对后金鞑子的威胁。
这一切的情况,王承恩都是清楚的,所以皇上询问,他一点不担心。
皇上这个时候询问如此的话题,无非是想着更加放心。
“皇上知道,臣与高内侍的关系不错,前些日子,臣咨询了高内侍,专门询问了吴大人的情况,臣与吴大人之间没有直接的接触,说不上什么印象,但臣觉得有一点,那就是吴宗睿不结党,不管是参加乡试还是会试,哪怕是得罪东林之人,也不愿意归附东林,而且,吴大人与张溥等人,关系很一般,臣认为,那么多的读书人依附复社,尊张溥等人为老师,张溥当时的威望不一般,吴大人却与张溥产生了龌龊,而且还在话语中明确表示了,一旦进入朝廷为官,效忠的就是皇上和朝廷,绝不会考虑什么复社。。。”
朱由检扭头看了看王承恩,微微一笑开口了。
“承恩,朕要是没有记错,吴宗睿还为你们说过好话,不是吗。”
“皇上,臣觉得这正是吴大人的可贵之处,逆贼魏忠贤被皇上剿灭之后,满朝文武,只要说及这个、这个阉党,都是痛恨不已,可吴大人不一样,实事求是的分析,不跟风,臣认为,吴大人认定的是道理,如此年轻,就能够做到如此,很不简单。。。”
朱由检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微微点头。
“承恩,你说的不错,这个吴宗睿,还真的是有过人之处,好了,日后你就多多关注吴宗睿,看看其能力究竟如何。。。”
第二百九十五章 精准的分析()
登莱巡抚衙门,厢房。
罗典明回到了登州,带来了大量的情报。
吴宗睿经过认真的思索,做出了决定,撤销平阳的据点,将据点搬迁到河南的开封府城,这意味着,罗典明将要迅速前往开封府城,重新部署据点。
前往开封府城之前,罗典明专门回到了登州。
前往登州的时候,罗典明有些不明白,兵部右侍郎、五省总督陈奇瑜的府邸,就在平阳,意味着五省总督府也就在平阳,按说罗典明留在平阳府城,能够得到更多有关流寇的情报,也能够得到朝廷大军剿灭流寇的有关部署情况,甚至能够打探到陈奇瑜用兵的情况。
要知道一年多的打造,罗典明已经在平阳府城建立起来不一般的情报网络,不仅仅是流寇的情报,甚至山西和陕西等地官府的情报,他都能够探查到。
为什么如此关键的时刻,吴宗睿将平阳的据点撤销,而设立在开封府城。
按说流寇怎么也不大可能去进攻开封府城,而开封府城的周遭,尚未出现多少流寇。
尽管已经有不少的流寇进入河南,在河南府等地作乱,不过怎么看流寇熟悉的地方,都是在陕西以及山西一带,流寇在四川、湖广以及河南一带活动,带有很大的机动性,说的很直白一些,流寇没有具体的目标,移动的速度快,可谓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罗典明认为,流寇最终还是要回到山西和陕西,他们能够在这些地方获取支持。
吴宗睿、曾永忠、廖文儒和刘宁等人都在厢房。
罗典明已经说了近半个时辰,将掌握的最为核心的情况,全部都说出来了。
“。。。大人,属下建议,平阳的据点不要撤销,就算是准备在河南开封府城重新设立据点,也可以保留平阳的据点,陈奇瑜大人的府邸设立在平阳府城,属下认为,平阳府城必将成为最为核心的地带。。。”
罗典明说完之后,廖文儒也跟着开口了。
“大哥,罗将军的建议有道理,我也认为,平阳的据点最好不要撤销。。。”
刘宁也开口了,与罗典明、廖文儒等人的想法一样。
曾永忠没有开口,他的主要精力,已经转移到商贸方面,极少考虑军事方面的事宜,况且曾永忠还要负责巡抚衙门的日常事宜,没有那么多的经历做其他的事情。
吴宗睿将据点转移到河南开封府城,是绝对正确的选择,而其中的理由,罗典明等人不可能知晓,因为很多事情还没有发生。
崇祯七年和崇祯八年,将要发生很多重要的事情,都是足以改变大明历史的大事件。
吴宗睿非常清楚,譬如说著名的车厢峡之战,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要发生了,紧接着就是荥阳大会,尔后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陷了大明中都凤阳,给大明王朝难以承受的重创。
有意思的是,一边是陈奇瑜率领大军围剿流寇,一边后金从宣大等地进入中原,发动了入口之战,两者时间上面高度吻合。
朝廷竭尽全力剿灭流寇的时候,后金鞑子就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而且后金鞑子发起进攻的时间,就是五月,正是陈奇瑜率领大军围剿流寇的关键时刻。
后金鞑子发动入口之战,打乱了朝廷的很多部署,洪承畴本来也是要领兵参与围剿流寇战斗的,因为后金鞑子入关作战,被迫领兵赶赴宣大一带防御。
吴宗睿一直怀疑,后金的皇太极,应该是掌握了某些情报,每每都能够在关键时刻发起进攻,迫使大明朝廷两线作战,最终两边都失利。
要知道五省总督陈奇瑜发起对流寇总攻的时候,朝廷投入了大量的钱财,做了大量的部署,陈奇瑜也是信心满满,发誓彻底剿灭流寇。
认为农民起义军与后金鞑子有勾结,这是不存在的事情,也是无稽之谈,但是后金的皇太极通过某些手段,获取到关内的情报,这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正是崇祯八年李自成攻陷凤阳城之后,农民起义军的力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们从一盘散沙,开始慢慢的整合,最终李自成和张献忠成为两支最为主要的力量,其余的义军要么被消灭,要么被李自成和张献忠吞并,到了后来,农民起义军的力量空前壮大起来,朝廷已经无力剿灭了。
而崇祯七年到崇祯八年,河南开封府处于很关键的位置,在这里设立据点,能够探查到无数有关农民起义军的情报。
当然,吴宗睿不可能说出这些事情来。
站起身来,走了几步之后,吴宗睿停下了。
“文儒,刘宁,罗典明,你们都认为平阳的据点应该保留,甚至认为不需要在开封府城设立据点,当然,你们的判断和分析是有道理的,陕西是流寇的老巢,山西紧靠着陕西,流寇熟悉这一带的地形,如果遭遇到任何的围剿,他们都有可能缩回陕西和山西。”
“不过你们想想,就连你们都能够想到的情况,流寇的那些首领和掌盘子能够想不到吗,五省总督陈奇瑜大人,将总督府和府邸都放在了平阳府城,这是什么信号,你们认为流寇会主动去进攻平阳府城,或者是继续留在陕西和山西等地吗。”
“罗典明提供了大量有关流寇的情报,我做过分析,总结了流寇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流寇主义,流寇不建立据点和根据地,到处流动作战,居无定所,他们所有的人员和物资都随营而动,所有投靠的人员也都是跟随大队行动,所以他们的队伍看上去非常的庞大,人数往往能够达到数万人。”
“第二个特点,投机主义,流寇人数众多,分为老营和新营,他们的精锐、粮草和军需品,都在老营,家眷也在老营之中,老营距离新营很远,每每作战,都是新营军士首先参与,与朝廷大军作战,若是朝廷大军太厉害,则老营会迅速撤离,以保存实力,若是朝廷大军不能够很快取得绝对性优势,则老营军士乘势杀出,给朝廷大军造成损失。”
“第三个特点,独立主义,流寇各自为营,大大小小数百个首领,有大有小,相互之间都不服气,哪怕麾下只有几百人的流寇,也要取一个大大的名号,展现自身的了不起,他们没有联合,说白了就是一盘散沙。”
说到这里,吴宗睿敲了敲桌子。
“若是流寇克服了这三个问题,采用联合作战的方式,融合力量,建立根据地,则他们的威胁,恐怕比后金鞑子都要大。”
“后金鞑子虽然威猛,但无法攻破关宁锦防线,他们进入中原作战,大肆劫掠,总有撤离的那一刻,因为他们没有据点,无法在中原的某个地方立足,可流寇就不一样了,他们占据了天然的优势,可以设立众多的据点,一个据点被朝廷大军攻破,就转移到另外一个据点去,借助地形的优势,与朝廷大军对峙。”
“庆幸的是,流寇还没有这等的认识。”
“不过我以为,朝廷大军若是不能尽快剿灭流寇,终究有一天,流寇会清醒过来,到了那个时候,朝廷想要剿灭流寇,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廖文儒等人听得很仔细,曾永忠更是不眨眼的看着吴宗睿。
吴宗睿微微一笑,回到了正题。
“我要求撤掉平阳府城的据点,正是根据以上的判断,我认为,流寇在陕西和山西一带,会遭遇到沉重的打击,若是陈奇瑜率领的朝廷大军,能够彻底剿灭流寇,则平阳府城的据点没有必要设立了,若是朝廷大军无法剿灭流寇,则流寇的主要力量,必定会进入到河南,暂时避开朝廷大军。”
吴宗睿的手指向了地图。
“河南是流寇唯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