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新世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和新世界-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满也很奇怪自己的视而不见,耸耸肩,跑去搬东西。刘遥帮着说了一句:“不过我们家是要建立一个什么事情都说出来的习惯,不要搞心照不宣。万一没有灵犀呢,岂不是要误事?就像日本人都说一句“我要开动了”一样,要有程序化和仪式化的概念。”

    “那是为了让食物有个心理准备不至于被吃的时候吓一跳。”刘满扛着个包袱卷笑嘻嘻地应了一句跑开了。

    自由山上的景观有了很大变化。一片红砖别墅围着相对而立的两幢长条形两层小楼,一个街区已经基本建设完毕。街区北面就是刘家的新宅子,之间隔着一块500米左右宽的空地,那是预留作为学校、图书馆之类公共建筑和广场的空间。

    刘满一路飞奔到了自由山上,扛着行李就往自己家跑去,健步如飞。来到这个世界之后每个人的体力都有增长,可是看到在那个世界从来没有干过体力活的女儿现在可以当全劳力用了,刘遥两口子还是有点悲喜交集。看了看一骑绝尘的女儿,夫妇二人没有跟上,转身走向街区中间的两排小楼。

    两排小楼本来是准备给没成家的单身汉和小孩准备的,可是所有人都喜欢那些有厨房的住宅。刘遥也不勉强,安排了几所住宅作为单身汉和小孩的住所,单身汉大家分摊租金,小孩就免费提供住处。那两排小楼,一排做了军队的驻地,一排就做了医院。

    刘遥抱着儿子走到小楼跟前,两个中年汉子正在挂“刘氏伤科诊所”的牌子。两口子商量了很久,觉得不命名为医院,对外宣布只治外伤,避免医治其它必须依靠药剂的病患。对面的小楼两头,分别挂着“自由山军事学堂”和“自由山文化学堂”两块招牌。姚英在这两块招牌前面也站了好久,才转身走进诊所。

    小楼的一半被诊所占据,有十来个房间。第一个房间是候诊室,房间正中放着几排会议室一样的座椅,靠墙则有几张竹床。患者和家属在接受治疗之前可以在这里等候。房间里摆放了水桶、茶杯和垃圾桶,尽头则是厕所,也有水渠提供清洁的河水。

    “我特别要求不许放痰盂。那个东西太脏了。所有人都得去卫生间。”姚英强调着。候诊室由贺家派来的丫头管理,她也负责询问病情和初步的清理。这丫头瘦小而沉默,但是无论多少病患都处理得井井有条。

    这个时空的病人往往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基本都是比较严重了才来看病,医治不好轻则残疾,重则丧命。好在病人多是外科症状,就靠着简单的手术技术和严格的消毒,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能够跟上的营养,诊所竟然创下很高的治愈率。对于无法诊断和不能治疗的疾病,诊所也直接说明,婉拒病人。

    声名远扬之后,来看病的病人一直在稳步增加,好在稳婆和梅家、贺家送来的两个丫环也都参与进来,三个女人吃住在诊所,再加上抵充治疗费的两个汉子,诊所的人力资源勉强可以应付目前的需要。当需要更多人手的时候,刘满带着的一个班就会顶上。王带喜孙巧巧都接受过基本的医疗培训,只是水平参差不齐,尤其孙巧巧,换药出了名的疼。

    诊所有了充足的病人,也就逐渐兴旺起来,接诊室,换药和简单治疗的操作间,手术室,备品间,仓库,住院病人宿舍、员工宿舍几个女生班的孩子在各个房间忙进忙出。今后,她们都将成为高水平的医生。

    在原来的世界里行医就会被送进监狱的两个人,是这个时空医术最高明的医生。想着这个,两人走近了候诊室,迎面的墙上写着两行大字:

    治愈或期半数,助益可望**,心怀十足慈善。

    小病一两起。大病十两起。留诊每日一钱。汤药另计。

    “咱这个收费标准,没吓到人吧?”刘遥满意地看着墙上自相矛盾的两排大字,回头问姚英。

    “人是没吓到。招牌一挂,什么病人都来了。每天都忙个不停。”姚英抱怨说:“可是小梅听说有人在说你手黑,一点都不慈善。你不觉得这两排大字不应该挂在一起吗?”

    “咱这个半数**十成,来源是一个美国医生的名言。我大概记得是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之类。照抄原话没人看得懂,只能这么写。至于慈善,大家不会理解成不要钱吧?”对于诊费,刘遥从头就没有打算便宜。病人若是付不出费用,就要干最少半年活来抵充诊费。

    “那倒没有。我问过了,在疾病流行的时候,这个时空的方式是有钱的人出钱买药,医家平价卖药。慈善的主体不是医院,是有钱人。”

    “那就对了。医院就管提供服务。服务提供者不收取足够的费用怎么保证服务质量?你问问刚才挂招牌的两个人,他们愿意现在这样干活抵债还是愿意挂掉?医疗从来就不该是便宜的,否则哪里会有好的治水平?”

    “是啊,来的时候一个是伤口深度感染,小腿都快要烂断掉了。一个是背上的疮,人都烧昏迷了。两个人都又脏又臭。”小满放下包袱又回来了,在一边插嘴道,又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幸好他遇到我们,否则真的就没命了。但是你们为了这个病人,付出了多少精力?所以说医学治疗,从来都是昂贵的人对人的服务。如果不是因为治疗,让我们投入那么多人力去照顾一个人,我们要收多少钱才愿意?”

    姚英也认同这点,而且很开明的说,今后行医的人多了,市场机制也许能够让医疗的费用下降。

    “不见得。学习医术的时间很长久,而且发放行医执照的机构很容易形成事实上的垄断和定价权。所以行医在几乎任何社会里都是昂贵的。这其实是正常的。老百姓唯一的机会在于政府是不是愿意把一部分税收转移到医疗行业中去。”刘遥并不认为将来医疗费用会下降。

    “咱们还是不聊这个了吧,看看医院还要做些什么。”刘满制止了两人无休止的讨论。

    “缺人。就这几个人,只能做个诊所。医院要发展,还得增加很多人。”姚英直截了当的说出现状。

    “我们要么这样吧,抓紧搞孩子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凡是有可能成为医生的,都来诊所干活。现在算学习期,我们管饭。满两年,给工资。”刘遥对姚英说。

    正说着,一个头上缠着白布的病人走了过来,夫妇二人仔细一看,正是被姚英打伤的王权。姚英是这个诊所的院长兼主治医师,负责外伤和接生,也就是这个诊所的全部医疗范围。她已经是享有盛誉的医林圣手,但是却有一个病人不会去治,那就是正在走来的王权。

    姚英左右看看,遗憾地说:“哎呀孙巧巧不在。”刘满嘻嘻一笑,说道:“据我所知,第二粗手笨脚的,就是梅家那个丫头了。来,让我来安排。”

    王权看到迎面走来的刘满,脸上一阵畏惧的神色,远远站着,开口问道:“小刘老师,能否请你帮我问一个事情。”

    “可以呀,什么事呢?”刘满和蔼可亲地说道。

    王权眼里的惧意更深,小声问道:“我能不能不换药了?我觉得自己已经好了。”

    “那怎么行呢?你又不是医生,医生说你好了,你才是真的好了。来,我安排我们这里第二第二细心的护士帮你换药。记得换好药不能沾水,明天还要来哟。”

    一家人忍着笑离开了诊所,朝着自己的新家走去。到家门口还能隐约听到王权的惨叫。刘遥耸耸肩说:“麻醉药是真的需要开发出来,可惜我们在很遥远的将来都没法做出来。”

    两位女士已经不再关注那个可怜的人,跟在收拾的梅夫人和高管家打个招呼,直接冲进卫生间拔下水管的塞子。清凉的河水哗哗流出,两位女士衣服也不脱,直接就冲起凉来。刘则看得开心,也跑了进去,一边玩水一边喊:“爸爸快来,爸爸快来。”刘满伸手一扯,把爸爸拉到水龙头下面,一家人都穿着衣服玩起了水。

    听到笑闹声音走过来的梅夫人站在门口奇怪地问道:“这个洗澡对你们有那么重要吗?”

    刘遥走出来,抹一把脸上的水,开心地回答:“重要的。一个人保持清洁,既是健康的需要,也是自尊的表现。这一个水龙头,希望以后每天都能够方便地实现健康和自尊。”

    “听说那姓刘的,花了很大的代价,又是填河又是筑坝的,垒起一道架空的水渠,就是为了把水引到屋子里洗个澡。”周文书半边屁股坐在椅子上,跟王县令聊着天。

    县衙的后院就是县令的居所。王县令剥着花生,漫不经心地问道:“听老贺说,这个姓刘的说了也要给我建一个这个什么洗澡的东西?”

    县令老婆在一旁烧水煮茶,听到这里也插话说:“我也听说了,是老贺家那个二房说的。说是一拔塞子就有水来,而且大小便拉到一个瓷器里,水一冲一点都不臭。”

    “你个妇道人家懂什么?他在梅家村可以那么搞,在我县衙门里怎么搞?他哪里有那么高处的水来架渠?”王县令不屑地斥责老婆,想了想又说:“那他这么信口开河,就不怕我应承下来?”

    “说的也是。不过老贺亲口跟我说过,不像是随便说说的。”周文书琢磨着说。

    “那我就答应他,来给本官装一个。装不出,就治他个欺骗朝廷命官之罪!不过呢,我现在还不想收拾他。”

    “是啊,本来听大人您说今年就要动他的。他百来亩田地种着,不信榨不出银子来。怎么现在不动手了?”周文书奇怪地问道。

    “你也跟个妇道人家一样不会多想想?”王县令嚼着花生,指指周文书的脑门骂道,接着又说:“他百来亩田才种了一季,如今又是造房子又是修水渠的,手里还有几个钱?他前几日不是还报来文书说要筑河堤想围田?”

    “正是。文书说是可围田二千余亩。他名字都起好了,就叫千亩田。”周文书讪笑着回答道。

    “好,我就等他把这千亩田种出来之后,再去找他。迟早都是我的嘛。”王县令呵呵一笑,满意地往后一靠,随即又皱着眉头说:“他哪里来那么多钱雇人开荒?这些人难道都不要工钱的么?”

    “小的听说了,他是向人借的钱粮来做这事。干活的人家无余粮的,每天可领粮食度日。若是家有余粮的,不仅领不到粮食,还要倒拿出来给那些没有粮食的人吃呢。”

    “如此一来,全村的人都变成替他干活了。再有一年,怕是制他不住了。不能让他羽翼丰满,要让人去离间才行。”王县令奇怪地自言自语,又道:“梅家村的人怎么这么相信他?”

    “小的已经安排了人手在梅家村”周文书还没说完,王县令打断说道:“就是那个姓张的木工?就他一个还不行,你还得多弄点人。”

    “小的理会得。那个木工通讯息过来,再找几个人去散布些讯息过去,让梅家村的人跟他姓刘的猜疑起来,这事就好办了。”

    王县令仰头靠在椅背上,轻拍着大腿小声说道:“千亩田,千亩田,我看那是千两银啊。”

    周文书接道:“是两千多两。”说罢二人大笑起来。

    ?

第四章 创业 第38节 海滨() 
搬到新家让一家人都很兴奋,这个房间走走,那个房间看看,院子里抬头看星空,大树下规划树屋的搭建,弄到很晚才回屋睡觉。

    按照无障碍设计的思路,刘宅没有设门槛,院子和室内也没有高度差。因为房屋建在山顶,所以也没有考虑防涝排水的需要,连门前的台阶都省了。可以说这个房屋在对人为侵袭和洪涝侵袭方面的防御性考虑就是零,跟现在的设计思路很不一样。正是因为这样的设计,一家人才能在昏暗的灯笼照明下满屋子内外乱走。

    刘遥提着灯笼走在三人的后面,跟刘满指点说:“提灯笼的人要在队伍后面,如果人数不多的话。因为直视灯笼是晃眼的,后面有光可以照亮道路又不晃眼,是使用灯笼的最好方法。”

    刘满奇怪地问:“爸你没到古代来过呀,这些事情你怎么知道的?”

    “你爸会琢磨。”姚英回头对女儿说。

    “这个倒不是琢磨出来的。我小的时候跟着爹妈下放贵州农村,在没有公路和电的地方生活过。那时的夜晚和现在一样,太阳下山之后,要是没有满月,真的伸手不见五指,墨黑墨黑的。”

    “那时还是用灯笼么?”刘满奇怪地问。

    “倒是有手电筒了。不过道理一样的。拿手电筒的人也是要走在最后。说起来,这还是你爷爷告诉我的。”

    “家庭教育永远是最重要的。所以呢,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也会把你们两个教育成现代人。”姚英摸摸女儿的头,欣慰地说。

    “还是要阅读。那个卷轴,就是我们的可汗学院。”刘遥召唤出存储空间,拿出卷轴递给女儿:“找到航海章节看一千字。抄就别抄了,今天太晚了。”

    刘满耸耸肩,拿过卷轴读了起来。

    第二天,一家人都睡到很晚才起床。小满一边煮粥一边问:“爸,咱们今天干啥呀?今天全村都放假,说是旬休呢。作坊里的工人也都回家去了,连医院里都没有病人了。”

    “姚英,既然医院里没事,咱们去海边吧?一家人去度个假。而且不去盐田,去石碌河下游的码头,到那里去看看。”

    “旬休病人都没有了。”姚英嘟囔一句,便去收拾东西准备出发,一边又想起安全来:“满,你去叫梅家驹带两个人来跟我们一起走,否则路上保镖都没有。”

    “那我们村口见。”刘满背上自己的背包,蹦跳着出门了。

    虽然这个时空没有了保温杯,姚英出门不必再带好几个杯子装各种温度的水,但要收拾好也是很不容易的。三个人终于走到村口,老远就见刘满带着孙壮和赵飞两个小跟班在那里伸着脖子张望。

    姚英左右看看没有梅家驹的身影,便问女儿:“小梅呢?下地干活去了?”

    “去县里了。说是跟着他爸爸去弄千亩田的报备。”刘满踢着路边的草回答道,看上去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