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三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诡三国- 第2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些汉人,在这几天似乎是一个眨眼就有一个变化!

    这样的进步的速度让呼厨泉都有些吃惊。

    骑兵和步卒最大的不同点就是要将马匹控制得就像是自己的两条腿一样,想快之时就能快,想慢之时就能慢,再加上有效的转向变速,方能成心如意整合成军。

    原先还有一些干涩,现在却慢慢的变得润滑了起来。

    小队和小队之间的交叉配合,甚至是原先胡人专用的牛角号也吹奏的像模像样了……

    最烦汉人的就是这个!

    可是又毫无办法!

    总不能让这些汉人离得远远的,而且还不许学习胡人方法吧……

    毕竟现在两家是处于联盟的状态。

    呼厨泉在空中甩了几下马鞭,借这个动作来排除一下心中的烦闷,就像是驱赶萦萦绕绕始终不走的苍蝇一般。

    马越根本就没有将注意力放在身后的呼厨泉身上,这一次联合对于周边的胡人部落进行清扫收编,严格说起来还是南匈奴多占了些便宜,只要是属于匈奴系列族落,大多数都是说没有几句话,就直接投降合并了,那些匈奴的零散部落的人员还欢天喜地的……

    然而遇上乌恒和鲜卑的部落,就没那么顺畅了,胡人凶横又经常自持武勇,不管是围剿之时,是呼厨泉这个南匈奴身份的人动手,还是马越这个汉人身份的动手,均是基本上就没有不动刀枪的。

    都要死了些人,见了血,才会略微老实一些……

    就像眼前的这个鲜卑的部落,马越敢打包票,绝对是有不开眼的人,要不是斐潜之前有说过现在平阳发展缺人力,马越真的想管他三七是二十几,遇到一个推倒一个了事!

    鲜卑人,是吃着在匈奴人尸首长大起来的。

    原来鲜卑原本的部落最早是起源于大兴安岭一代,同时乌恒也是在这个区域,只不过鲜卑人处于更北方一些的,和乌恒人一样,都是属于东夷系列的人种。

    深山老林当中生存着的鲜卑这一群人,彪悍勇猛,而且长期和大自然恶劣的天气抗争之下,能存活下来的,也都多半是身强力壮之辈。

    后来因为在匈奴被汉朝殴打的不成人形,断成了两节,南匈奴投降,北匈奴还在顽抗。鲜卑和乌恒两个人一合计,觉得和汉朝合作有利可图,就听从了汉皇帝的征召,和汉军、南匈奴一起用各种姿势欺负北匈奴,也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鲜卑逐渐的侵占了原本北匈奴的领土——漠北地区,也趁机吞并了很大一块的北匈奴的人口,因此强盛起来。

    鲜卑原本的语言就有受到匈奴的影响,所以只是在语音上略有不同,但其实还是属于匈奴的胡语。

    此时,雄才大略野心勃勃的鲜卑大王檀石槐已经死去,但是在他死去之前,统一了鲜卑诸部,在漠北的广袤地区,建立了东、中、西三部的军事部落大联盟,几度南下侵扰并、冀、幽的边疆,可以说鲜卑现在替代了匈奴成为了汉朝新的最大的威胁。

    右北平至辽东为东部鲜卑,从右北平至上谷地区,是中部鲜卑,而上谷一直往西到敦煌区域,为西部鲜卑。并州这一块区域就原来属于檀石槐的中部鲜卑。

    脍炙人口的慕容氏,此时就是在东部鲜卑当中称王,同时东部还有段氏,拓跋氏。

    而西部鲜卑其实就是在河西、陇西这一带,其中秃发鲜卑最强大,其余的都算是一些小部落。

    然而任何伟大的人物,似乎能控制天地的一切,却往往控制不了二代子孙。檀石槐死去之后,其子和连贪婪好色,在一次对汉朝的抄掠行动中被人射死。但是和连的儿子骞曼年小,因此骞曼的堂兄,也就是和连的哥哥的儿子蒲头代立。

    后来蹇曼长大了便和与蒲头争国,结果两个人都没有捞到什么好处,反倒是部众离散。随后,蒲头的弟弟步度根成为这一片区域的大人。

    马越当下所遇到的这个小部落,便是属于中部鲜卑部落。

    这群鲜卑人个个都似乎是傻傻的站着,就像是听不懂胡语一般……

    忽然之间,在部落的营地帐篷之中,射出了一只鸣镝,淬不及防下正中一个骑兵的面门,顿时仰首跌落了马下!

    鸣镝就宛如一声号令!

    原先那些呆立的鲜卑人就像是被掀开了遮蔽物的曱甴一样,顿时间散开乱窜,牵马的牵马,举刀的举刀,弯弓的弯弓,完全不顾就在马越骑兵的刀枪之下,骤然反抗!

    呼厨泉睁大了眼睛,将带着毡帽的脑袋晃了两下,偷偷的笑了笑,可是笑容却很快就凝固起来,然后消失不见了。

    马越的骑兵基本上都有穿上两档甲,只要不是直接命中面部、咽喉等要害部位,基本上来说都不惧怕于鲜卑人零散仓促之下的射击,因此虽然初期略有一点点的慌乱,但是在队率等士官的带领之下,很快的就恢复了秩序,有条不紊的进行反击和压制。

    没有及时跨上战马的胡人,又没有什么护甲,一阵注定是徒劳的反抗很快就被镇压了下来,所有不愿意跪倒的人尽数都被砍下了脑袋,鲜血将这一片的草地都染红了。

    “又是这样。”马越面无表情的在心里嘀咕了一声,见局势已定,便缓缓的策马前行。没办法,鲜卑和汉人因为从檀石槐开始犯边开始,关系就极其的恶劣,和汉军也有多次的交战,甚至主动袭击汉朝派出的军队。

    所以鲜卑见到汉军,拒不配合也在情理之中了。

    马越到了阵前,看着被捆绑着跪倒在地的一帮剩余的鲜卑人,伸手招来了一个老曲长:“伤亡如何?”

    老曲长领命而去,过了一会儿回来禀报道:“亡三人,伤四人。”

    马越点点头,说道:“按规矩办吧。”

    “唯!”曲长拱手领命,旋即带了兵卒,从跪倒在地的鲜卑人当中拉出了三十名的男子,长幼均有,然后推到在了阵前,不由分说尽数枭首。

    “汉亡一人,十胡偿命。”

    这是老马家的规矩,也就是曾经的度辽将军立下的规矩,因此作为度辽将军的后人,马越自然也就将其延续了下来。

    跪倒在内的鲜卑人一阵骚乱。

    那个之前在取牛乳的鲜卑胡女更是激动,挣扎的站了起来,倔强的昂着头颅,冲着马越用胡语又快又激烈的说了一大通的话语。

    马越虽然对于胡语并不是非常的纯熟,但是也能听得懂大概几个词语,知道这个胡女是在指责他滥杀,凶残的像个野兽……

    马越一句话都懒得讲,也没有心思跟这个胡女做任何的解释。在他看来,这个胡女的叫喊,就跟一头没张牙的幼犬吠鸣差不多,懒得理会。

    不仅是马越不当回事,就连那些南匈奴人同样也不当一回事,嘻嘻哈哈的开始按照之前的约定,开始将这个部落里面的东西整理打包……

    谁先动手,便谁先挑。

    马越的人先选走了一半,然后南匈奴就取走另外一半,对于人口的措施就跟对待牲畜一样,捆绑着,驱逐者,反正做了标识,到了平阳再各取各的就是了。

    至于那些谁都看不上眼的破烂和死去的鲜卑人的尸骸,也就大体堆积了一下,一把火烧了。

    被绳索拖拽着,踉跄而行的鲜卑胡女,回首看着那一股浓厚的黑烟直上云霄,不由得痛哭失声……

第四八三张 三老(为堂主GANK疯加更)() 
神州之地,狼烟四起。

    斐潜虽然没有看到马越在北面焚烧鲜卑部落燃起的黑烟,但是却在仿佛在心头被燃起了一道疤痕。

    斐潜面勉勉强强维持着笑容送走了河东郡守王邑派来祝贺的使者王象,待转身单独一人的时候,脸上的笑容便慢慢的收了……

    方才从王象的嘴里得知,雒阳被董卓下令焚了。

    倾天黑烟,笼罩十里。

    一个王朝的象征,就这样终结了。

    在斐潜的桌案之侧拜访着一个含苞待放莲花状的香炉,这个似乎也是前两天添置的,多半也是卫氏之前所用,送来抵债的。

    香炉古铜,青烟袅袅。

    像这样的一个香炉,放在后世,那简直就是倾城之物,但是在现在汉代,也就是一个士族所用的普通器皿罢了。

    斐潜呆呆望着香炉之上的盘旋而起的青烟,心中茫然若失。

    曾几何时自己也在为了雒阳的灾难忧虑,但是现在却不知道为何,心情复杂,有痛惜,有彷徨,甚至还有一点点隐藏的……

    释然。

    未能先知天下大事,如何可控天下大势?

    可是先知都是有限制的,就像斐潜之前做的,但是越做得多,就会将已知的历史破坏的更严重,就像是在车轮行进在道路之上,压到了一小块的石头,然后稍微偏离了一点方向,随着石头越来越多,或许整个的车轮都将会偏离……

    然而一旦偏离,斐潜心知,自己在预知这一块的能力就被砍掉了。

    虽然原先就记得不多,但是有谁不会希望自己能够多一些趋利避害的本领啊……

    这种事情情绪与道义无关,仅仅是人性的纯粹。

    就算是在后世,若时光怎能倒流,不知有多少人都去盯着老马家的院墙,争当王叔……

    香炉之内沉香燃尽,一缕青烟就像是眷念不去一般,在香炉雕琢的莲花花瓣之上盘旋了一周,最终是松开了手,缓缓的升上了天空。

    该断终究是该断的。

    争霸天下并非是斐潜的愿望,但是能为汉家多留存一些元气,却的的确确是斐潜现在最想做好的一件事情。

    就像有人说“崖山之后”一样,汉人这个称呼,一直到了唐人才被人重新称呼而起,但是从此之后,便再无“宋人”、“明人”,又或是什么“清人”的称呼?

    为何在后世有唐人街,为何没有宋人街又或是明人街,偏偏就是以汉唐著称?

    为何现在所说所写,具叫汉语,纵然有诗词曲,然而还是汉字,不是什么宋言,明话,清符?

    为何不管是国内国外,均没有以宋明,又或是明清此类的词语来指代华夏之人,这其中难道有什么莫名的关系不成?

    斐潜想着这些,却觉得宛如是千万般根的乱麻一般,在心间萦绕,一时之间,就像是被什么塞满了心田一样,堵得难受。

    堂外轻轻的脚步传来打断了斐潜的思绪,有一名亲卫来到了堂下禀报说是卫留前来。

    斐潜收拾了一些心情,见到卫留之后,却看见卫留面露难色,便问道:“孟连可有难事?”

    卫留忽然离席拜倒在地,叩首而道:“临汾三老欲求见中郎……然留身份低微,故而……”

    三老?

    斐潜皱了皱眉,没有立即叫卫留起身,而是在心中沉吟起来。

    三老之政策,从汉高祖就开始了。刘邦将其作为一项国策,下令道:“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繇戍。”

    临汾自然作为县一级,有县三老一人,三老并不是县廷属吏,而是自成一系,与县令、丞、尉共同教化百姓,没有禄秩,只是享受免服徭役的优待。

    三老率众为善,是要三老从德行方面来教化民众,县吏重在“牧民”即刑政治理,而三老重在“导之善”即道德教化,二者正好可以互补,这其实是汉代统治集团内部的共识。三老尽管不是吏,需要政府承认或任命,但是其实也就是政府统治力量的向下渗透。

    汉朝和秦朝的区别就在于此,虽然同样是按照郡县划分了政治管理结构,但是明显汉代在乡间地头上侧重了原有的乡土民俗,三老就是在公法和民情之间博弈的结果,为维护汉代乡里秩序起了很大作用。

    然而任何的政策制度,在实行了一段时间之后,总会有一些变形……

    原本三老只是教化之职,并没有政事之职,但是未免地方豪右把持了经学,然后自然得陇而望,或是仗着家族权势对于郡县之内的事情加以干涉。

    然而郡县之中的官吏,也慢慢的有涉足于教化这一块的内容,地方小吏以仁德化民的记载多了起来,“劝人生业,为制科令,至于果菜为限,鸡豕有数,农事既毕,乃令子弟群居,还就黉学”。

    到了现在,多数三老已经不再像汉初一样专门的执掌教化,三老这种半官方的职位也逐渐的模糊化,一些是完全的虚化了,一些却涉足到了基层的政治体系当中。

    “临汾三老……”斐潜看着卫留说道,“……可是卫氏之人?”

    卫留再扣,说道:“正是,乃本家大父,讳名望,字伯瞻……”

    三老虽然在官僚科层化的加强而不断演化,但是在乡间低头,还是具备了相当大的名望,虽然不掌握实权,但是其影响力和声望,往往都是确实存在的。

    教化啊……

    斐潜看着卫留,叹息了一声,说道:“孟连,起来吧。此事迟早要来,非汝一人之力可阻……何时欲来?”

    多半是没有什么好事,但是避而不见也并不是办法,而且还让卫留先行通气了,礼节上也没有什么问题,所以还是要见上一见的。

    至于……

    也就只能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了。

    卫留从怀里摸出了一木质名刺,双手举之过顶,递送了上来。显然这是已经卫氏安排好了,让卫留前来知会的,因此卫留才会一开始就下跪赔罪。

    斐潜接过了名刺,微微眯缝了一下眼。

    还用的是“刺”而不是“谒”……

第四八四章 忠诚度(为版主瞬间日羊加更)() 
斐潜看着手里的沉香木,微微笑了笑。

    “谒”和“刺”都可以作为拜见某人时投递之物,就如同后世的名片,但是在细节上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谒”一般是由大概一个半的巴掌那么长,然后略比五指并拢宽一些,厚度也是差不多一手背左右的厚度,简单来说就像是一个长方形的放大了手掌尺寸的木板。

    讲究一些的,还会刷上髹漆。

    然后按照规格,写上名号,比如,斐潜自己若是做“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