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三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诡三国- 第2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北屈的胡人需求,在平阳的建设需求,和西河、河东、太原、上党四个郡的商贸往来,就是斐潜的钱财的起点‘

    搜罗周边小部落,整合零散的隐居汉人,训练兵卒,招募胡骑,就是斐潜的兵卒的起点……

    还有比这里更适合自己的一块土地么?

    时也,运也。

    就连斐潜自己都没有想到现在居然有这样的一个基础,虽然薄弱,但是成长的空间却是极大,北有西河可作为朋友依托,东有太原郡阻挡着黑山军,南有河东还有大河间隔着袁董的纷争,而西面就是上郡……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这一块的地盘上,并没有像卫氏那样的大士族前来拖住手脚,平阳也好,上郡也罢,只要开拓下来的土地,就是无主之地!

    待将周边的一些零星部族扫平,安稳后方之后,就可以沿着北屈往前突进,愿意归顺的就推动洗脑式的教化,不愿意归顺的……

    嗯,还有胡人会不愿意的么?

    斐潜信步往上,走到了山顶。

    在这桃花山顶上有一块小平台,不是很大,但是也足够五六个人站立没有什么问题,斐潜和贾衢两个人便卓然而立,亲卫们则是往后站了一些。

    远远的平阳城东,一块作为校场的平地之上,黄成正带着兵卒开始训练,呼喝之声似乎连这里都能够隐隐的听见,扬起的黄土围绕在这些兵士们的身侧,就像是一条黄龙在校场游走……

    在临近平阳水渠的耕田之上,农户们也都在辛勤的劳作,深褐色的土地逐渐被点点的翠绿所替代,宛如一片片的希望被种进了大地之上……

    在平阳的西北方向,一列列骑兵正在做着准备,这是马越和呼厨泉的联军,开始要清扫平阳、蒲子这一带的零散胡人部落……

    春日的太阳很暖和,照在人的身上,温温的,很舒适。

    “梁道,或许将来有一天,你的名字会被记载在青史之上!”斐潜闭着眼,对着天空张开了双手,去感觉那脸上身上的那一份温暖和希望,微微笑着,缓缓的说道。

    贾衢眺望着远方,肃然而立,闻言沉默了良久,方说道:“……若能如此,衢此生也就无憾了……”

    (ps:嗯……这一章之中,不知道会不会被盗版网站屏蔽多少……嘿嘿嘿……)

第四七八章 云游() 
悠悠北山,瓣瓣桃花,潺潺溪水,润润山岚。

    正在斐潜和贾衢各有感怀的时候,忽然山下的卫士来报,说是抓到了两名道士,声称是均是“正一道士”,云游至此……

    正一道士?

    斐潜和贾衢对望了一眼,既然是云游的道士,那么为何会明明见到此山已经有了兵卒,仍然上前?

    要知道,道教的外衣也不是什么免死金券,捅上一刀也是照样会死人的。

    而且现在,自从是汉武帝兴儒家之后,道家也就慢慢的衰败了,并没有什么体别的优势在内……

    话说回来,之所以道家最后被儒家干趴下了,并不是道家的道义有多么差,而是一开始就注定了,道家讲究的是一个清静无为,倡导的是无为而治,这在先秦法家严酷的政法之后,是的确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毕竟也是当时整个社会的人心所向,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汉朝在度过了那一段萧条期之后,必然就产生了一些人力和物力上面的增量,此时再强调无为,就难免理想化了……

    斐潜和贾衢回身往下走,到了山腰那一片残垣断壁的道观之处,便见到了两个自称是“正一传人”的道家弟子,在身周虎视眈眈的亲卫审视之下,倒也不见有什么慌乱……

    一人高,且瘦,年岁看起来较为老些,大约应有四五十开外的模样,已经显得有些花白的胡须,头顶道冠,倒也有几分仙人模样;另外一个矮些,大概只有一米六左右,但是并不胖,蓄有短须,年龄看起来似乎小一点;都是身穿玄色絺布制作的长袍,山风一吹,似乎也有几分飘然之意。

    “见过二位真人,不知从何而来,欲往何处?”斐潜看了看,拱手说道,心中忽然冒出了一个奇怪的想法,若是这两个人突然来一句从东土大唐而来欲往西天而去,自己是不是应该立刻叫人砍了这两人,别给他们叫师兄又或是悟空的机会?

    幸好,不是。

    长高老道说道:“小道仁机子,从蜀中来,云游四方,今遇贵人于此,真乃万幸。”说罢,左手抱右手,行了一个抱手礼。

    矮一些的道士也抱手行礼道:“小道德远子,与师傅同行而来。”

    斐潜听了,竟然有些惊讶,从四川来的啊,这年头可是没有什么天上飞的铁疙瘩,也没有地上窜的铁蜈蚣,全靠两条腿一路走来,确实很了不起。

    而且这两个人根据道号来算一个是仁字辈的,一个是德字辈的,也算是在天一道中比较高的辈份了,现在大多数的天一道教的人员都排到了全字或是真字……

    “既是云游,缘何来此?”斐潜问道。

    仁机子微微叹息一声,侧头看了看一旁的那些道观残骸,说道:“此地原有一观,廿年前小道曾来过此地……不料沧桑变幻……”

    原来如此。

    既然是方外之人,又是云游天下,而且又是现在这个阶段道家的正宗传人,斐潜也多少有了几分的兴趣,叫人取水,然后就以桃花花瓣为茶,清辟了观前的一块地,四人盘坐而谈。

    长高老道,俗家名为葛易,字伯机,丹阳句容人,廿年前入川,在龙虎山修道三年,现因为年迈,多有思乡之情,因此也就准备一路云游返回家乡……

    年轻的矮道士,俗家名云逸,字志远,郧国人士,四年前不知为何只身落于龙虎山下,身受重伤,奄奄一息,被葛易所救,然记忆全失,幸有一过所证实身份,此次跟随葛易回乡,也有几分想寻得自己本身记忆的想法……

    斐潜微微眯了眯眼,表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却扑腾扑腾的跳开了。

    这个葛易倒也罢了,想必是江南道家葛氏的人,但是这个云氏……

    瞧他所说的这个情形……

    不就是妥妥的穿越者的惯用出场模式么?

    若是有什么法律法规规定凡是失忆者全部干掉,那么什么穿越者们估计就十去其九了……

    然而并不可能。

    斐潜默默的想了一会儿,还是放弃了这个铲除未知隐患的想法。

    毕竟现在虽然是道家衰败,但是在民间,还是有很多的人愿意信奉道教的,就像是前一段时间的张角,也是假借着道教的名义来进行起事,无缘无故无怨无恨滥下杀手,这个毕竟不是一个好的名声。

    有错杀无放过,多少也有些不适合斐潜自己,因此斐潜也就放下了杀心,和两个道士一起聊了起来。

    未曾想到,葛易倒是对于道教很有一些看法。

    葛易说道:“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似二而一。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之主……”

    按照葛易的说法,现在汉代这个时间的道家,其实是采纳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墨家的一部分思想,再加上名家和法家的一部分内容的集大成者!

    真的有这么的牛?

    道教论孝义,讲仁德,这个和儒家并无差别,而且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也是同样的在多部道家经典里面有提及,比如在《太平经》不仅有天人合一的说法,甚至还有“天地君父师”的伦理体系……

    说得斐潜有些发愣,一直还都以为这些内容是董仲舒先提出来的……

    这么说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的基础来自于道家?

    还有这个“天地君父师”不就是后来被儒家捧上天的“天地君亲师”世俗伦理规范么?

    听着葛易的讲述,斐潜脑袋里面的疑问越来越多,在这个汉代,儒家的地位,或者是儒家的这些在后世立足的根基,到底是如何得来?

    道家、法家、甚至墨家、名家、这些教派现在又是如何状态?

    春秋战国时期百花盛开,百家争鸣的时代,难道仅仅是隔了一个秦朝就衰败得不见踪迹了么?

    斐潜的心中就像是被持续加热的水,越来越多的疑问就像是气泡一样咕嘟嘟的从内心的深处一点点的冒了上来……

第四七九章 渊源() 
葛易和云逸虽然走了,但是短暂的言语和泄露出来的那一部分东西,就像是冰山的一个顶尖,虽然浮在水面之上并不起眼,但是在其下却是庞然大物……

    道教……

    儒教……

    竟然宛如藕断丝连一般,在其中有如此复杂的联系。

    斐潜在后世,甚至到了之前,在心中都一直以为儒教是从孔子传承下来,到了董仲舒之时,向汉武帝献上了“天人感应”学说之后,登上了朝堂……

    但是现在看来,似乎,在其中,被隐藏了一些什么东西。

    斐潜回到了平阳,赶走了侍女和亲卫,一个人独坐在堂内,静静的思索起来……

    汉初,刘邦本不学无术,所以也根本不懂如何治理国家,当时张良学从于黄老,深得刘邦信赖,又恰逢整个社会需要治疗长期战乱带来的创伤,所以黄老学派“无为而治”顺应而为,开创了一个叫做“文景之治”的盛世。

    当时因为整个朝堂都遵从黄老学说,因此在《道德经》影响之下,延伸出来的多个学派,如杨朱学派、关尹学派、庄子学派、黄老学派等统统都整合成为了一个统一的名称——道家。

    但是虽然在学派上整合了,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道家的思想构造上面出现了许多斑驳繁杂的特性,所以一开始的时候,许多人都觉得道家只是杂家的新的变种。

    在文景之治时,也就是整个道家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了道家思想巅峰性的著作——《淮南子》,而且当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当中也渗透了浓厚的黄老道家的思想。

    道家就在爬上了这一个高峰之后,开始走下坡路了。

    汉初,道家的思想成为主流,是建立在天子、诸侯和军功阶层三权分立的基础之上,而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诸侯势力大大削弱、军功阶层也是一代不如一代,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无法忍受黄老的“清静自然”的约束,因此董仲舒体会到了之一点,双手奉上了尊君隆礼的儒家道义,从此成为成为了国家的正统思想,并且把这样的局面此后延续了将近两千年……

    斐潜下意识的用手指头轻轻敲着桌案,这样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啊,可是为何葛易居然说“天人和一”其实最早出现在《太平经》?

    《太平经》斐潜在荆襄的时候在庞德公那边也有看到过,因为是黄老之书,加上当时重点全部都放在记忆《六韬》上,因此只是拿了一卷略读了一下……

    《太平经》具体成书时间已经不可考,书中的内容是“真人”和“天师”互有问答,然后记录下来的,并非一人一时之成,单就形式而言就和《论语》一样,但是成套出现的最早的《天宫历包元太平经》是在汉成帝时期,那么就意味着这个太平经的形成时期至少是在成帝之前……

    好吧,这个事情,斐潜也没有办法下结论,或许蔡邕那样学富五车的估计才会对这些边角旮旯的知识比较的有印象。

    还是换一个思路,董仲舒给汉武帝提供的三驾马车分别是“大一统”、“天人感应”、“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天人感应”这个到底是谁的先提出的,暂时不管了,但是这个“大一统”……

    这个斐潜倒是清楚,此说法最早是在春秋公羊传当中出现的,《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但是《公羊》是传,就是《春秋》这本史书的注解,那么第一个在政治制度上实现“大一统”却是管仲,但是管仲却并非儒家的人,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法家人物……

    然后“罢黜百家,表彰六经”,这个……

    董老爷子的原话是“推明孔氏,抑黜百家”,但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干起事情来怎么可能只做一半,拉拉扯扯的成何体统,因此就咔嚓一刀,其他的全部给切了。

    斐潜想到此处,忽然吓了一跳!

    一个“大一统”是管仲大神玩过的,“天人感应”好吧,算是董老爷子独创的,那么再加上了“独尊儒术”这个……

    怎么都有些觉得就像是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顺便还把碗给砸了的感觉啊……

    斐潜忽然想起了之前仍在雒阳的时候,似乎师姐蔡琰曾经讲过一句话:“古有文贼董,今有武贼董……”

    当时还不太明白,还被蔡琰师姐鄙视了一点点。

    这么说来,难道蔡琰师姐的意思就是这个?

    啊呀!

    这个真实完全颠覆了三观啊!

    嗯……

    有些不对。

    蔡琰是学从于其父亲蔡邕的,而蔡邕是儒家的大儒无疑,那么蔡琰自然也是儒家传人了,为何,讲话还这么直接,也不顾着一点情面?

    斐潜的脑海当中瞬间又有新的问题冒了出来,那么这样看来,似乎是现在汉代的儒家,难道说尚未定型?

    换句话说,就是仍有分歧?

    斐潜脑袋当中忽然有两个字“嘣”的一下跳了出来,然后在脑海当中碰撞到了一起,激溅出一片的火花……

    一个是“古”,一个是“今”。

    儒家现在不就是“古经学派”和“今经学派”的纷争么?

    蔡邕之前与斐潜略有谈及,今古之争是从哀帝建平年间开始的,当时刘子骏提出为《春秋左氏传》、《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等四种古文经立博士引起的。

    因为要增加博士,几乎是等于要在其他的博士手中抢生源,所以当时所有的“诸博士或不肯置对”,就是用沉默来表示反对。

    结果刘子骏生气了,写了一篇《移让太常博士书》,对博士们加以指责,但是也因为此文,言辞上过切了一些,不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