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大寨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水浒大寨主- 第3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伦看着凌振也是高兴,对众人道:“轰天雷绝技有三,风火炮,子母炮,连环炮。着着必杀!却才那发五子连环炮,最是解恨。”

    萧嘉穗欣然道:“天佑梁山,得此猛将。我等无虞矣!”说罢,把手抚了凌振脊背。跟在王伦身边护卫的吕方恭喜凌振道:“凌振兄弟,寨主哥哥自来慧眼识人。这般夸赞,却不道一声谢?”

    凌振垂了头,恍若无闻。吕方又叫道:“兄弟,兄弟。”直唤了三四遍,方见得凌振身子一震,抬起头来。凌振道:“哥哥呼我?”

    王伦点一点头,道:“兄弟有神技,梁山无碍了!”凌振谦逊道:“大官人直是谬奖!官军成千上万,单凭一人之力,何以抗之?”

第二零八章飞火(五一四天乐!!)() 
作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在它问世不久,就被运用于火炮实战。在唐朝末年的战斗中,圆环形状的火药包,就被利用作一种杀伤力威猛的火器,在战场上崭露头角,一显身手。

    宋时所谓火炮当然不是後世的管状火炮,其实是类似于今的炸药包,而用人力抛石机(砲)抛射。

    现存世界上最早的火炮,是中国西北地区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国(1038─1227年)的一尊铜铸火炮。而到北宋末期,也就是梁山好汉们所处的年代,由于实战的应用,一些军火专家对黑火药的性能有了更多的认识,他们将黑火药装入纸管中,制成燃烧性武器:“飞火”。

    因为“飞火”中安装了药线,点燃药线便可引燃火药,使纸管爆炸。倘若再用抛石机(火砲)将这种“飞火”弹射到到敌军的战阵中,那么火药爆炸所产生的威力,就给敌方造成了极大的杀伤。因为这种火器发射后,伴着爆炸声在空中飞舞,所谓“烟云散处鬼神愁”,“轰天雷起驰风砲”,就像是晴空霹雳爆炸,因此,当时也被人们称为“霹雳炮”。

    后来南宋士兵在与金兵作战时,就曾经使用这种火器炸死和烧伤过大量敌人。著名的岳飞大破“铁浮图”中,就有“霹雳炮”使用的功劳。抗金名将刘锜曾有诗云:

    “一激轰然如霹雳,万波鼓动鱼龙息。穿云裂石响无踪,却虏驱邪归正直。”

    城头上,凌振看着官军被自己的火炮打的抱头鼠窜,也是心情大好。

    “你在看这些石弹,这是普通实心的,这是霹靂弹,这是子母弹,子母弹是把大量小碎石头用竹笼扎在一起,发射出去有个名头叫漫天花雨。”

    “最后,你们看这个,这是今天的压场戏,现今最大的砲,全大宋没几个会做的,七梢风火砲。”

    凌振扶着砲架,眼里充满了温柔,就好象火砲是自己的孩子一样。

    不过这七梢风火砲是够威风的,高了下能有三丈,七根砲梢杠子横在上边长度差不多也两丈七八,一头长一头短,每根砲梢都有碗口粗细。短的这边还连着几十根粗绳,显然是用来拉动给砲蓄力的。

    王伦已经大致读过张叔夜送的《武经总要》,里面就有这七梢砲的记载,不过制作方法也不是很详细,至于施放的技巧就跟粗略,显然是凌振这样的工匠高手留了一私了。

    梁山飞火兵呐声喊,开始拉动绳子,足足有一百八十多人,喊着号子象拔河似的往后拉动绳子,一个飞火兵看样子是主管砲手,管着前面的砲弹,同时监视砲梢的弯曲程度。有趣的是号子换成了新的好汉歌。

    “大河……”领头的喊一声“向东流啊。”众人应道。“天上的星星……”

    “参北斗啊。”也不知道是喽罗自发的,还是凌振安排的。

    王伦有些后悔自己怎么就把这首歌传给了乐和。

    凌振又介绍道:“这五梢风火砲最多可发六十斤石弹,现在为了达到最远射成,因此只用最小号石弹。”

    发砲看来不容易,一百八十多人废了好一会劲,那个主力砲手才喊一声有了,只见五根砲梢都弯得象拉满的弓似的蓄满了力量,砲手一刀挥去斩断固定住砲梢另一段的绳子。

    只听呼的一声,五根砲梢挂着风声,猛地弹起来,向反方向翻转过去,在半空里盛放石弹的皮兜脱开了滑钩,张了开来,一块两斤来沉大号鹅卵石划过一道曲线,“嗡”地一声飞了出去。下面的砲梢因着惯性,翻过来砸在另一边的地上,咚地一声,连地面都感觉在震动。

    下面官军阵里立刻乱起来了,士兵到处乱走。

    呼延灼在城下看了半天,也知道梁山如今兵强马壮,士气正盛不能轻易取胜。更有火炮之威,让人防不胜防。

    “单廷圭将军带领手下将士灭火,彭杞带人小心梁山人马偷袭,众人缓缓后退……”

    眼见事不可为,呼延灼打算暂且退兵,保存实力。

    梁山飞火兵看第一砲打的位置,开始调整自己的砲架位置,有的人调整角度,有的把砲移动位置。

    这时王伦便问凌振:“这如何打的准,有甚奥妙?”

    凌振道:“砲弹轻,拉绳距离大,则发的远,具体本架砲都不相同,只能靠经验,故而熟练砲手最是难得,就是我也最多熟悉其中七八架砲的发射。”

    王伦知道这是投石机精准度差的原因,一直到后世明朝使用红衣大炮了,还是有这样的问题,发射没有准确的数据,完全靠经验,经常发生有的士兵红了眼,为了威力大打的远,填了过多的火药,结果反而炸了膛。

    事实上传授炮术的葡萄牙人也有过这样的问题,但他们通过统计,为每个型号的红衣大炮作了一把比例尺,分别是填药量、砲弹分量和发射距离的合理换算,可是葡萄牙人虽然也提供了这比例尺给明朝,却不告诉士兵是什么用途,结果导致大炮的性能降低,至于这对明朝末年的历史有何影响就说不清了。

    这厢飞火兵开始大举进攻了,七八来架大小砲此起彼伏地发射,虽然比不得现代战争万炮齐发的场面,不过也是声若巨雷,乱石横飞,有的砲弹还带着火,在空中划出一溜烟痕。

    那边的祝彪和董平可就惨了,他们被重点照顾。虽然砲弹不多,可那都是大石头,挨着就死,大营里一片哭爹叫妈声。

    这是梁山好汉们第一次面对现代战争的热兵器的强大威力。但是,遗憾的是,

    凌振后来被梁山泊擒获归顺之后,他的技艺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从而大行其道。因此,“轰天雷”实际上也就成了闷炮了。

    凌振的座次,竟然排在了“锦豹子”杨林之后,位居第五十二。后来在征讨方腊时,在攻克众多的崇山峻岭,险要关隘时,凌振的火砲却不能一展神威,致使枉送了许多梁山好汉的性命。

    这种悲剧的发生原因,多少存在着对精尖武器主观认识上的保守的农民思想。

    在王伦想来,可能是在冷兵器时代,那些农民出身的好汉们,更注重的是个人的气力和勇武,而不是在战斗中科技的含量。比如在那些话本中,战斗的场面大都是由一对一的武将的决斗组成的。

    一个或几个人的技艺,本事,往往就决定了一场大战的胜负。或者就是施展兵法,布阵厮杀了。

    实际上,这种英雄主义色彩浓烈的战斗格局,也只能在演义中发生的。设想一下,倘若让凌振这种人大出风头,那么中的战争就真的变成了血淋淋的屠杀,从而缺少了精彩的艺术效果。

    

第贰零九章尾声(大章求票)() 
却说呼延灼麾下官兵,半点不曾损伤。反观祝彪、董平人马损失大半,剩下的也都带着手下残兵抱头鼠窜而去。

    彭杞本来防备梁山偷袭,但是只能隐约看出四面梁山马步三军三面围住,却单单放了望西面去的道路。

    这是打仗常用的办法,围三缺一。此时虽然不是围城,但是也相去不远。青州城就在面前,两边是火炮夹击,官兵已然落入下风。

    此时炮火连天,慕容彦达也顾不得再收复青州城了。急忙带着黄文炳和麾下心腹汇合祝彪人马,打算逃出此地。

    祝彪本来还在防备呼延灼人马,这时被梁山火炮袭击,早顾不得这些。只是躲着呼延灼大军方向,这时汇合了慕容彦达,心道保命要紧,也就缓缓后撤。

    东平府兵马都监双枪将董平本来是助战的,谁想如今自己损兵折将,狼狈不堪。

    虽早有准备,却也弄了个措手不及。此时早见祝彪脱离战场,也不顾的程万里的嘱托和自己的面子。带着自己仅剩的二百余人马,绕城而走。

    谁想这战场硝烟弥漫,不辨东西,董平竟然闯到了韩韬的军阵中来。

    韩韬军士还当是梁山兵马来袭,一阵箭雨,董平麾下死伤了三四十。

    董平虽然手段了得,也知道一个好汉三个帮。他这些麾下都是这些年,他精心恩养的。本来在梁山手下就十不存一,如今又被韩韬误伤,如何干休。

    再者在董平看来,这呼延灼、韩韬早就勾结反贼了!

    董平匆忙出阵,阵前大骂:“背国之贼!来日取你性命!”

    董平急于脱身,临了还是砍到了韩韬的将旗。

    韩滔大怒,纵马挥槊,追赶董平。双枪将与百胜将交马,战十余回,韩滔力怯,拨马就走,董平要解心头之恨,紧追不舍。

    眼见韩滔穿自家军阵而过,却听呼延军中声声鼓响,彭玘已经摆开连环马,层层叠叠横冲直撞而来。当是时,董平虽勇,却哪里遮拦得住?

    “不可自相残杀!”战阵上,呼延灼看得真切急声高呼。

    他却也知道,彭杞是为了救援韩韬。但是如今,他也是百口莫辩了。

    不仅是呼延灼看见韩韬、彭杞与董平交兵,就是逃命的祝彪、慕容彦达也看清楚了。

    慕容彦达也不顾董平死活,急忙催促祝彪道:“不要恋战,脱离此地,我等到东京求援!”

    黄文炳一听要回东京去,一时有些失神。

    这时祝彪带人已经跑出战场中心,眼前却有呼延钰带兵防备。

    原本呼延钰是在官军阵上压阵的监军,这时见祝彪带人逃离,下意识的上前阻拦。

    虽然他知道慕容彦达官大,祝彪也不服父亲呼延灼调遣,但是他还是要执行职责。

    “站住!”

    祝彪早见呼延钰在阵前,这时听他阻拦,只当是要围杀自己。心里发狠,早把钢刀举起。“给我杀过去!”

    呼延钰毕竟年轻,又有慕容彦达的旗帜在,不敢大张旗鼓阻拦。他哪里知道,如今他已然成了反贼,成了仇人。

    一方求胜心切,一方犹豫不决,早被祝彪等人逃脱。

    而到了此时,梁山军马才姗姗来迟。

    说来奇怪,原本呼延灼麾下还在跟祝彪、董平残兵混战。而梁山人马出战时,这双方却都不约而同的停下来了。

    对于梁山,呼家将是又气又喜。

    气的是,如果没有这帮草寇,自家也不会落魄到如此凄惨的境地。

    喜的是,百余年来,大宋没有一个敢为自家祖先的冤屈抱不平的,但是,梁山敢。《下河东》最后那一幕斩皇袍当然没有发生过,但呼家人看着却宁愿相信那是真的。

    所以,那位代表着梁山的王伦寨主虽然算是坑了他们呼延家一把,但呼家将却没办法真的生气。不但不生气,相反还深深的感激。

    爱屋及乌,心灰意冷之下,呼延灼令大军放弃抵抗。

    “呼延将军深明大义,王伦佩服。”

    王伦此时也带着梁山一众头领到了城外,王伦向呼延灼作揖道:“情非得已,失礼处还请呼延将军勿怪。”

    呼延灼叹了口气,也不知该说什么。

    王伦扭头对呼延灼身后韩滔、彭玘道:“两位兄弟先带呼延将军去梳洗一下,再请呼延将军到城中一叙。”

    “是。”韩韬本就被俘虏了一次,此时又有呼延灼带头放弃抵抗,心里舒服了些,于是主动答应。

    ······················································································································································································································

    呼延灼看到梁山人才济济,火炮手凌振,新降的魏定国心中也是复杂难言,默默跟着二人往城中来。

    单廷圭是禁军人马,不属于青州派系,也被祝彪留在战场。如今也跟着呼延灼投降了,有他师兄魏定国在,也不觉尴尬。

    王伦和众头领也要去知府衙门,但是并没和呼延灼同行,而是等了等,打扫战场,才往城里走去。

    毕竟谁也不愿自己狼狈的样子一直被人看着。

    凌振领着呼延灼一行沐浴更衣,眼见呼延灼沉闷,凌振忍不住道:

    “呼延将军,我说句心里话,将军休怪,便是梁山只出三千马步军和你厮杀,最先溃退的八成是东京禁军。只要王伦头领帅旗不倒,山寨兵马便不会败退。若是王伦头领帅旗倒了,还不知有多少头领会为他报仇。”

    呼延灼之所以投降,一则是被逼无奈,没了出路。二则是为了手下子弟兵寻个活路。不过在心底里,他却是不想为王伦卖命的。

    听了凌振之言,呼延灼却道:“我也听得江湖上多义气之人,只恐下面喽啰未必如此。”

第二一零章皆大欢喜() 
呼延灼之所以投降,一则是被逼无奈,没了出路。二则是为了手下子弟兵寻个活路。不过在心底里,他却是不想为王伦卖命的。

    听了凌振之言,呼延灼却道:“我也听得江湖上多义气之人,只恐下面喽啰未必如此。”

    凌振知道王伦看中呼延灼本领,于是继续道:“下面喽啰虽然未必有头领的义气,但是他们也有为梁山死战的动力。梁山喽啰上山前多是过不下去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