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慕容垂相助,拓跋珪必将如虎添翼,你可有信心同时对付后燕、北魏?”
“除非大都护放弃朔方,再次缩回河西。”
“可就算你退回河西,拓跋珪又岂能不会斩草除根?”
面对张腾危言耸听,卫朔并不为其话语所动,他淡淡一笑,道:“特使危言耸听了。”
张腾不无失望道:“唉,老夫原以为大都护雄才大略,不像某些人目光短浅,没想到今日一见真是大失所望啊。”
闻言卫朔眉毛一挑,看着张腾似笑非笑,一双睿智的眼睛不断打量着对方。
“啧啧,特使一张利嘴真是厉害啊,朔钦佩之极。”
“阁下为了促成河西与贵国结盟,威逼利诱无所不用其极,看来西燕真是到了绝境。”
一下子被卫朔揭穿实情,张腾脸上尴尬一闪而过,装作若无其事般坐在那里。
卫朔揭穿了张腾把戏,没再继续讥诮对方,反倒觉得此人口才不错,懂得利用各种条件为自己国家争取利益。
他沉思了一下,直接道:“特使,既然形势逼迫至此,朔有什么话,索性摊开说。”
“愿闻大都护高见。”
“以西燕目前处境,即使与河西结盟,恐怕无法给予河西多少支持,反倒你们需借助河西对付慕容垂。”
“帮你们对付慕容垂不是不可以,只是西燕能给河西带来什么好处?”
“我河西向来偏远,又国小民穷,从来没见过什么大世面,有些贪财小气,没好处的事也从不干。”
看到大都护卫朔赤裸裸向西燕讨要好处,张腾并未感到丝毫不快。
他沉默了一会儿问:“不知都护大人有什么要求?还请明言。”
“朔要这片土地。”说完卫朔指着地图上西河郡临水县一带,目光灼灼地盯着张腾。
临水县地处吕梁山西麓,全境广袤,四围皆山,湫水中流,与河西刚刚收复的河曲城仅仅一山之隔,可以说是一块战略要地。
有了临水县在手,河西相当于在三晋边缘嵌入一颗钉子,关键时刻可南下夺取离石,进而深入三晋腹地,收复整个并州。
张腾不傻,显然也看清了卫朔此举用心险恶,但他却不敢轻易拒绝。
因为拒绝河西,意味着西燕将独抗后燕,用不了多久就会国破家亡。
另外,真要说起来临水县未必不能割给河西,毕竟只要离石要塞在,河西军只能蜗居在群山中,对西燕威胁倒也不算太大。
“此事事关重大,腾不敢擅作主张,待回去向国主禀报后,再做定夺。”
“行,可以,朔等得起。”
“主公,您觉得慕容永会答应割地吗?”
“这一手正好打在西燕软肋上,不怕对方不答应。”
对此卫朔倒是信心十足,后又想起崔宏来,遂问:“朔听说伯渊父母来了?”
一提起父母,崔浩瞬间兴奋起来,连连点头道:“是啊,是啊,自浩来河西后,一直担心滞留中原的父母,没想到今日竟圆了在下与家人重逢的梦想。”
“哈哈哈,这叫吉人自有天相,今日朔就不多留伯渊了,你快回去好好陪一下二老。”
“多谢主公,臣告辞了。”
第170章 崔家诸人()
当崔浩急匆匆回到家时,崔宏与夫人卢氏早已等候多时。
崔宏已有两年未见儿子,之前完全没想到,崔浩才二十岁出头,已高居刺史之位。
“不孝儿崔浩,拜见父亲、母亲大人。”
一见面崔浩立马跪倒在地,向父母请安。
在崔府内,崔浩一家三口抱头痛哭,旁边崔逞看到这一幕,也唏嘘不已。
乱世当中,发生太多家人离散的悲剧,像眼前这般有幸重逢者,寥寥无几。
卢氏紧紧抓着儿子手,无论如何不忍放开,生怕一转眼儿子又消失不见。
过了好长时间,众人情绪才渐渐平复下来,这才有机会说会儿体己话。
“差点儿将贤弟忘了,浩儿快来拜见族叔崔逞。”
其实崔浩早发现了崔逞,只是父母不开口,他也不好相问。
如今一得父亲吩咐,急忙上前一步,向崔逞拱手道:“侄儿,见过叔父。”
“贤侄不必多礼,快快请起。”
崔逞受了崔浩一礼,扭头看向崔宏道:“果真如兄长所言,贤侄一表人才,难怪年纪轻轻就已位居刺史高位。”
“侄儿有今日这番成就,皆赖大都护重用、信任之故,实不敢当叔父赞誉。”
崔宏望着一脸谦虚的儿子,顿时了然,看来那个卫朔真的是个值得辅助之人,不然以儿子之心高气傲,恐怕早已离开河西,绝不会像现在这般,将卫朔挂在嘴边。
“看来卫大都护果非常人,不然贤侄也不会对其交口称赞喽。”
说起卫朔,崔浩登时眉飞色舞,向父亲、叔父一股脑儿介绍起来。
“父亲与叔父未接触过大都护,肯定想象不到汉家也有如此英物!”
“其人军事政略不下魏武曹操,又有汉光武刘秀之胸襟气度。”
“假以时日收复失地,驱除胡虏者,非大都护莫属!”
“真……真的,假的?”
听了崔浩一番评论,惊得崔宏、崔逞两人目瞪口呆。
之前他们多少也曾听过有关卫朔的传言,其中好坏皆有,或者说坏的更多些。
因此,如若不是儿子崔浩在河西做官,崔宏或许不会选择投靠河西。
同样如果不是崔宏再三相邀,崔逞或许已入后燕为官。
今见崔浩对卫朔评价如此之高,多少让崔宏、崔逞感到些许意外。
“父亲与叔父是不是觉得我对卫朔评价太高?”
“那可是魏武曹操?百十年间,尚未有与其比肩的汉家豪杰。”
“倒是胡虏之辈除了不少人物,如石勒、刘耀、慕容皝之辈,军事才能或可与魏武一较高下,但政治谋略、治国手段却又不知差了凡几。”
其实在宋以前,历代对曹操的评价还是十分客官、公正的。
直到宋朝,出于政治需要,才大肆贬低、诋毁曹操。
宋朝这个朝代很懦弱,在武力上干不过北方游牧民族,为了抬高自身,或者说为了精神上取得胜利,只好在政治上、文化上大肆宣扬所谓正统论。
“来之前,想必父亲与叔父也听说了不少传言,不知有何感想?”
“传言很多,真真假假掺和在一起,让人莫衷一是。”
“不过有一点十分确定,众人皆说大都护敌视世家,推行的政策,皆是为限制世家。”
“这点倒是真的。”崔浩没有否认,十分大方地承认卫朔敌视世家。
毕竟这不是什么秘密,来到河西只需稍加观察,即可发现个中虚实。
“既如此,贤侄为何还为其效力?不怕日后拿崔家开刀?须知崔家可是河北顶级豪门。”
“叔父此言差矣,我主敌视世家,却不会消灭世家。只要世家愿意接受改造,依旧可以活得很好,这点在河西已被证明。”
“再好也比不得以前拥有各种特权。”崔逞似乎专为挑刺而来,处处针对河西。
幸好崔浩脾气好,且对方又是长辈,这才再三解释道:“说到特权,浩倒是赞同大都护将其收回,正是打破了世家特权垄断,河西上下才能拧成一股绳,短时间内,横扫诸胡。”
“而且河西收回世家特权后,各地再无任何人敢搞特殊,这点连大都护都不例外。”
“就拿纳税来说,在河西除了军功家属享受免税外,连大都护本人也得按章纳税,你说凭什么世家就得不交税?”
“什么?!此言当真?”
崔逞这下被震惊了,说实话他倒不害怕卫朔取消世家特权,就怕卫朔将特权拿回来后自己享用。
如今从崔浩口中,亲耳听到卫朔不但不允许外人搞特殊,他自己同样以身作则,这才晓得卫朔真是明主。
“当然是真的,叔父若是不信,大可去河西打听,此事河西上下无有不知道者。”
随后崔浩又将卫朔推行的公私分开、文武分治等一系列政策,系数讲与父亲、叔父。
最后,崔逞不由对崔宏、崔浩父子感叹曰:“此人真圣主也!”
“是不是圣主,在下不确定。”
“不过假若让我选一个有望结束乱世的枭雄,我想一定非大都护莫属。”
“看来贤侄是很看好河西前途了。”
“没错!在来河西前,我一直以为河西偏僻,定是个穷困地方。”
“谁知来了之后我才愕然发现,经过大都护数年治理,河西早已大变样,境内各行各业物价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一派盛世景象。”
“眼下河西正是用人之际,浩恳请父亲与叔父能留下辅佐大都护。”
“这是大都护让你挽留的?”
“不不不,大都护只让在下回家陪父母,未提其他要求,这是在下的想法。”
“为父当然没问题,毕竟有你在,一切都好说,只是不知叔祖有何打算?”
“呵呵,放眼望去除了东晋、河西外,四周皆是胡虏政权。罢了,罢了,老夫既已到了这里,只好将一把老骨头献给河西。”
“哎呀,真是太好了,等下我就将此事禀报大都护,也让他高兴一下。”
“伯渊有什么事要告诉朔啊?”
崔浩话音刚落,却见卫朔迈步走了进来,他一边走还一边拱手道:“冒昧拜访,还未诸位见谅!朔听说伯渊父母到来,特意过来看望一下二老。”
“这位是崔伯父吧?!在下卫朔,见过伯父。”
亲眼看到名震天下的大都护,在自己面前执子侄礼,崔宏激动不已,连称不敢。
“欸,有何不敢当?朔与伯渊名为君臣,实则情若兄弟。再者朔有今日这番成就,离不开伯渊尽心相辅,称您一声伯父也是应该的。”
不管卫朔是不是真心的,起码这份姿态让崔宏、崔逞很受用。
“主公,刚刚我父与叔父已经答应出仕河西。”
“真的?哎呀,今日有幸得两位大才,这可真是意外之喜啊!”
卫朔脸上喜色怎么也掩饰不住,他今日屁颠屁颠追到崔府,不就是为了崔浩父亲?
没想到还不等他出手,麾下得力干将崔浩已提前将其拿下。
“在下不过一点虚名,当不得大都护盛赞。”
“诶,两位谦虚了。玄伯公不提,其自幼名声在外,被外界称为有王佐之才。而叔祖也不简单,曾相继在前秦、前燕为官,也是位难得的干才,而且一向有清直之名。”
见卫朔对他们如此了解,崔逞、崔宏不禁感到暗暗吃惊,直到听了崔浩解释才释然。
原来卫朔一直有搜集各方人才的习惯,稍有点儿名声的,都被他记录在册,以便日后遇见了招揽对方。
接下来四人言谈甚欢,卫朔也对崔宏、崔逞两人作了安排,其中崔宏被他派到都护府内任职,而崔逞则让其执掌都察院,负责监督各级官吏。
第171章 后秦来犯()
在卫朔为又招揽两位大才而兴奋时,却不知关中后秦正对朔方虎视眈眈。
成功击退苻登骚扰,虽让后秦西部边防压力得以缓解,但因朔方被河西占据,整体战略态势并未有根本改观。
为此姚苌是寝食难安,经与尹纬、姚硕德等反复磋商,他决心对朔方实施局部反击。
争取全取上郡故地(今陕北高原一带),将战线从肤施城,向北推进至长城一线。
姚苌这个决定,与历史上都长安的秦汉两朝采取的战略一般无二。
当年秦汉两朝为了防备河套一带匈奴,均在陕北高原设上郡(治肤施城)。
人们常说关中西有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如此构成四塞之地。
其实并不完全正确,真正让关中成为四塞之地的则是南秦岭与北高原。
正是两道天然屏障将八百里富饶秦川,夹在中间,使其成为天下有数的战略要地。
如今陕北高原有一半在河西手上,其布置在朔方的骑兵,如同一把利剑,时时刻刻悬在后秦人头上,让人如鲠在喉。
以前后秦西边一直有苻登虎视在侧,腾不出手应付北边。
眼下好了,苻登被打得元气大伤,短时间内再无力骚扰关中。
解决了西部边防,北部边防压力却已到刻不容缓之地步。
“父皇,儿臣愿领兵出征朔方。”
面对太子姚兴请命,姚苌犹豫不决。
倒不是他对姚兴有什么猜忌,而是担心姚兴胜任不了大军统帅之职。
须知自姚兴被立为太子,一直都是坐镇长安,从未有统军出征之经验。
更别说此战对手还是强大的河西军,姚苌更加不放心了。
不过,尹纬一席话让姚苌改变了主意。
“太子仁厚美名,远近皆知,但领军打仗的能力,大家还不曾了解。”
“陛下日渐年迈,终有一天骑不得战马、上不了战场,早晚都得让太子统军出征。”
“此战旨在局部反击,规模不大,正好让太子出战,以培养太子勇武善战之名。”
“嗯,卿言之有理。”
随后姚苌以太子姚兴为大军统帅,由姚平、姚崇、姚绪、狄伯支等将协助,蓄意北上。
……
关中异动很快被段业获知,接到南线急报,并迅速告知卫朔。
说实话卫朔之前没料到后秦敢举兵北上,如此说来倒是他小觑了天下豪杰。
又得知统兵前来的将领是姚兴,卫朔愈发不敢怠慢。
在他心中,姚兴要比姚苌更有威胁,尤其是还没堕落的姚兴愈加不可小视。
姚兴与苻坚十分相似,两人都有军事才能,且宽厚仁慈,又勤于政事、励精图治。
最最重要的是,两人都经历了人生的辉煌、低谷,尝过大喜大悲的滋味。
公元383年淝水之战后,苻坚手下的大将姚苌脱离前秦,自立门户,创立了后秦。
他骁勇善战、野心勃勃,还想把“老东家”击垮。
但前秦在苻坚死后,并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