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卫朔望着王镇恶满眼笑意,这就是乾坤大才与一般人才的区别。
若是沙场上两军对垒,在场李暠、段业、杜进、姜飞恐怕都不弱于王镇恶。
但在宏观布局上,诸人皆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左司马才智高绝,末将等拜服。”
而今众将再也不会对王镇恶有任何非议,而王镇恶也凭着此次高屋建瓴般言论,彻底在镇西将军府内站稳脚跟。
“看来大家都是一样想法,下面请左司马详细说说。”
王镇恶精神一震,信步走到沙盘旁边,接过参军递上的竹竿,指着朔方道:“主公,朔方乃富饶之地,北魏早就垂涎三尺想图之,既然这样那就先让魏去图。”
“刘卫辰与拓跋珪向来不睦,其不可能向北魏投降。”
“若其势穷求援,不妨先假意答应下来,以鼓励刘卫辰拼死抵抗。”
“待双方筋疲力尽之时,河西兵分两路,一路沿贺兰山东侧北上取河套;另一路渡河东进,袭取朔方。”
说实话一来被卫朔委以重任,担任将军府左司马之职,其倍感压力巨大。
好在他准备充分,首次表现十分亮眼,成功站稳脚跟。
第131章 后燕中立()
ps
历史上王镇恶结局很惨,被沈田子诬以谋反之名而杀害,其他兄弟子侄也一同被杀。
后人常常将王镇恶之死归咎于其性贪婪上,但卫朔却认为王镇恶之死,刘裕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
首先作为君上,刘裕并没有在王镇恶贪污时给予惩戒,反而有故意纵容之意。
其实这也不能怪刘裕,历史上几乎所有君王都会纵容手下统兵大将贪财。
甚至有些政治智商高的将领,还会借机以此来表示自己没有野心。
而历史上王镇恶贪婪之名驰名中外,其中未必没有故意自污嫌疑。
须知作为大名鼎鼎王猛孙子,又身兼出众才华,若再没点儿缺点,刘裕岂能睡安稳?
后来刘裕派王镇恶留守长安,又担心这位在关中名望甚大且功勋赫赫的王猛孙子,行钟会旧事,遂暗中指示沈田子,关键时刻可诛其性命以绝后患。
刘裕之所以会做出如此布置,主要是忌惮王镇恶在关中的名望。
当初北伐时王镇恶为前军主将,后来前锋大军缺粮,他亲自带队在潼关附近筹集军粮。
附近百姓得知王镇恶是丞相王猛孙子后,个个如见亲人般亲切,一起踊跃支前,“竞送义粟”支援王镇恶。
而王镇恶轻而易举使“军食复振”的消息传到刘裕耳中后,让刘裕心头惊出一身冷汗。
一系列因素累积起来,才最终导致王镇恶于人生巅峰之际被杀。
卫朔自认为河西军不同于旧军队,王镇恶只要不傻,绝不敢以身试法。
而且他更没有逼属下自污而自保的坏习惯,如此王镇恶当不会再走向历史悲剧。
……
临近春节,又到了置办年礼之际,为了拉拢后燕,今年铁弗部可是下了血本。
听闻慕容垂一生骁勇,能征善战,偏有两大嗜好:一爱名马,二爱美女。
刘卫辰投其所好,穷搜朔方、河套诸部落,给慕容垂送去数匹好马、十几名美女。
如此大献殷勤,无非想讨好慕容垂,进而破坏魏燕联盟罢了。
从拓跋珪即位的登国元年,即公元386年开始,到登国六年(公元391年),北魏与后燕已维持长达五年盟友关系。
在此期间,拓跋珪凭借着后燕慕容垂帮助,先是击败拓跋窟础,继而是独孤部,稳定了魏王之位。
然后,其又北征库莫奚,大胜。
接着,开始了他吞并高车诸部的步伐,相继兼并了解如部、袁纥部、纥突隣部、纥奚部、叱奴部、豆陈部。
最后他又依靠慕容垂,将舅家贺兰部消灭。
至北魏登国六年,拓跋珪已经基本上统一了代地大部,实力大增。
面对这样一个强劲对手,刘卫辰单独对抗已颇感吃力,更别说背后还杵着慕容垂。
……
刘卫辰、拓跋珪争相遣使,引发后燕朝廷激烈争论。
有人主张继续维持燕魏同盟;也有人建议联合铁弗部,以遏制愈发强大的北魏。
慕容垂对刘卫辰进献的名马、美女很是高兴,但对其结盟提议却拿不定主意。
不得已,慕容垂遂招太子慕容宝,赵王慕容麟、范阳王慕容德等进宫密议。
范阳王慕容德见识不凡,其忌惮于北魏愈发强大,于是力主结盟匈奴铁弗部。
“魏国迅速崛起,已对大燕构成巨大威胁,若再不图取,它日必会成心腹之患。”
“今刘卫辰欲结盟大燕,必是为了图谋北魏。”
“这正是除去北魏之机,臣请陛下统兵西进,与刘卫辰联合共灭北魏,此乃上策。”
很可惜慕容德的正确建议并未被慕容垂采纳,在慕容垂看来,慕容德夸大了北魏对后燕之威胁。
对此燕王慕容垂很不以为然,他一直认为拓跋珪不过一小儿,不足为惧。
况且北魏年年遣使朝贡,表现得十分恭谨,怎么可能会成为燕国后患?
这时慕容宝等也不同意出兵北魏,与慕容垂想法一样,都不认为北魏是大燕威胁。
这些年来后燕上下早已被拓跋珪收买,包括太子慕容宝在内,大量文武重臣,每年都会收到北魏送来的礼物跟美女。
再加上拓跋珪很会装可怜,以至于除了慕容德外,竟没人意识到北魏早已脱胎换骨。
眼看无法说服慕容垂背盟,慕容德只好转而提出让大燕国中立,不掺和拓跋珪与刘卫辰之争,有什么问题,让两人自己去解决。
他直视慕容垂,慷慨进言道:“陛下,魏王虽年幼,却胸怀高天之志,岂可小视乎!”
“如今魏国不断壮大,漠北已无劲敌。”
“当前,黄河以北,能与燕抗衡者,唯魏尔!”
“臣弟认为,若再任其休养壮大,它日必将成为大燕后患,陛下万不可掉以轻心。”
幸好慕容垂还未失去全部雄心,再加上慕容德再三进言,他多少也听进去一些,细细思量发现所言不无道理。
“以皇弟之言,当如何处置?”
“既然陛下不愿负背盟骂名,后燕明面上与北魏维持盟约,实则持中立之策。”
“中立之策?”
“嗯,此举旨在鼓励刘卫辰举事,而后燕则坐山观虎斗。”
“假若刘卫辰侥幸获胜,届时陛下打着替友邦复仇旗号发兵,大燕铁骑横扫河套,以彻底奠定霸业之基。”
“然以臣弟看来,刘卫辰想要取胜太难。”
“哪怕刘卫辰不是拓跋珪对手,也可借机消耗北魏实力,使其不能成为大燕后患。”
“嗯,范阳王此议甚好,深得朕心。”
……
不得不说拓跋珪对后燕渗透地十分成功,这边政策稍有改变,那边就已得到风声。
拓跋珪听说慕容垂对北魏起了疑心,心里很着急,马上召集众大臣商议对策。
几乎所有重臣一致认为,目前刘卫辰对盛乐虎视眈眈,北魏不能失去后燕这个盟友。
接受臣下建议,拓跋珪派使者携大量财物出使燕国,又将拓跋觚送到中山做质子。
拓跋觚到了燕国后,先向慕容垂献上礼物,又替兄长向燕王表达魏王敬仰之情。
看着拓跋觚匍匐在自己脚下,慕容垂志得意满,觉得拓跋珪还是很畏惧自己,不然也不会听到一丝风声,就迫不及待地前来朝贡,还将一母同胞的弟弟送来当人质。
甚至慕容垂还当着北魏使者面,玩笑般说起了刘卫辰欲联合后燕共图北魏一事,差点儿没把使者魂儿给吓出。
使者一回盛乐,立即将刘卫辰阴谋系数告知拓跋珪,愈发坚定他消灭刘卫辰之心。
……
与欢天喜地过大年的北魏不同,被慕容垂拒绝后,刘卫辰十分不爽。
刘直力鞮不以为然道:“父汗,慕容垂不来拉倒,没他相助,铁弗部一样灭北魏。”
“哼,幼稚!你把北魏当什么啦?说灭就灭?”
“更何况拓跋珪雄才大略,麾下人才济济,你们兄弟没一个是他对手。”
刘卫辰训斥完刘直力鞮,又望向另一儿子刘右代地,问:“老大有什么想法?”
“父汗,北魏地广兵强,铁弗部恐不是其对手。”
“但近年来北魏不断出兵吞并周围部落,树敌甚多。”
“我们可以联合其他势力共同击之,以除掉这个心腹大患。”
“嗯,我儿此言正合吾意,你再说说我们应该联合哪一方?
“如今后燕拒绝联盟,只剩下西燕、后秦、柔然以及河西。”
“请父汗借新春之际,派出使者,许以重利,诱使各方出兵相助。”
“哪怕向对方派质子,也在所不惜。”
第132章 赫连勃勃()
“客官,船到岸了。”
随着船夫出言提醒,客船稳稳停在了码头上。
船帘一动,从里面探出个长相彪悍的匈奴人,身后还跟了一个八九岁小孩儿。
他也不问价钱,随手丢给船夫一贯钱,然后带着小孩儿、随从上了岸。
自从河西、朔方开市以来,往来于大河两岸之胡虏日益增多。
对此,船夫早已见怪不怪,他一边数着钱,一边不忘提醒那个胡人。
“客官,往前走不远,有家车行,专门对外租赁马车。”
“小的看您人多、行礼重,不妨去租辆马车,价格不贵且又方便。”
“嗯,多谢船家指点。”
刘右代地拱手谢过船家,一行直奔车行。
果如船夫所言,众人顺利租来五辆马车。
上了马车,将弟弟安置妥当,刘右代地这才有暇想着自家心事。
眼下北魏与铁弗部之间战事已不可避免,双方都在尽量寻求盟友,孤立对方。
随着慕容垂保持中立,铁弗部将拉拢结好对象放在后秦、柔然、西秦、河西身上。
为了显示对河西的重视,同时稳定这位盟友,刘卫辰特地派长子刘右代地前来。
而且还逼得一向视盟约为废纸的匈奴大首领,不得不遣子为质,以确保河西站在朔方一边。
说实话,在与河西通商友好前,刘右代地天然上对处于偏远之地的河西有些轻视。
直到通商以后,刘右代地才赫然发现,河西远非他印象中那么弱,甚至在比后秦更富有。
那个年纪轻轻的大都护更是不简单,将河西经营的如铁桶一般,可见其手段高强。
……
就这样一路无话,马车缓缓进入姑臧。
挑起窗帘,刘右代地兄弟俩,饶有兴趣地望着车外繁华热闹的街市。
“哇,大哥,这儿人真多,城墙比王城还高。”
刘勃勃不过是个半大小子,见街上到处是人,不由兴奋不已。
“是呀,好热闹。今后三弟要长住这里啦,千万不要再像家里那样惹是生非,知道吗?”
原本还兴致勃勃欣赏街上景色的刘勃勃,忽然想到自己质子身份,脸色顿时黯然下来。
看着满脸不高兴的刘勃勃,刘右代地暗暗叹了口气,却又不知该说什么。
虽然他也不忍心让三弟在姑臧做质子,但为了铁弗部大业,也只得狠下心来。
“三弟,你莫怪父兄心狠,只因此战胜负关系到铁弗部生死存亡,而河西又是朔方重要盟友。”
“因此,为了大业前途,只能委屈你啦。”
“不过,三弟放心,等打败北魏,杀了拓跋珪,为兄会立即派人来接你回去。”
“兄长放心,小弟分得清轻重,定会好好做质子。”
“再说你看这姑臧多热闹,可比代来城好玩多啦。”
……
“主公,大事成矣。”
“哈哈哈,恐怕一生中背叛无数次的刘卫辰怎么没想到,有朝一日他会无比希望盟友遵守盟约。”
“这一次刘卫辰派其长子、三子齐至河西,显然是在为了安抚、拉拢河西,好为明年征讨北魏做准备。”
“刘卫辰很下血本啊,为拉拢河西,竟不惜派出儿子当质子。”
“派出质子?谁呀?”
“还能有谁?刘勃勃啊。”
“什么?刘勃勃?”
对于刘勃勃,卫朔当然不陌生,知道这位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赫连勃勃大王。
赫连勃勃,原名刘勃勃,匈奴铁弗部首领刘卫辰三子。
历史上拓跋珪袭杀刘卫辰后,为报复当年刘卫辰帮前秦覆灭代国之仇。
将刘家直系族人数千人诛杀殆尽,唯余赫连勃勃侥幸在外而逃得一命。
亡国破家惨变,极大地改变了赫连勃勃命运。
让他从一个无忧无虑的部落王子,逐渐长大变成一个凶狠、残忍、狡诈的枭雄。
如果用一种动物形容长大后的赫连勃勃,那无疑是狼最合适。
狼是一种可怕的动物,以其机警、奸诈、凶残、狡黠、嗜血称霸于草原。
在历代皇帝中,机警的,奸诈的,凶残的,狡黠的,嗜血的,均不可胜数。
但将这些狼性融贯于一身的,却极其罕见。
恰恰十六国时期胡夏建立者赫连勃勃,就是这样一匹来自北方的狼。
困顿之时,狼最善于伪装。
赫连勃勃寄寓期间,处处夹着尾巴做人,竟也赢得了“性辩慧,美风仪”的口碑。
后秦国君姚兴“见而奇之,深加礼敬”,不仅封他为骁骑将军,加奉车都尉,还经常让他“参军国大议”。
赫连勃勃“宠遇逾于勋旧”,渐渐成为后秦政坛新秀。
时间一长,赫连勃勃便露出了“奉上慢,御众残,贪暴无亲”的狼尾巴。
谁知姚兴不以为然,反而“以勃勃为持节、安北将军、五原公,配以三交五部鲜卑及杂虏二万余落,镇朔方”。
可惜狼终归是狼,它是不讲究知恩图报的。
没有岳父的庇护,赫连勃勃不可能远离追杀;没有姚兴的青睐,赫连勃勃也不可能出镇一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