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有所不知,孤刚刚接到消息,称桓玄已在江陵誓师,并发布了讨伐檄文,正举兵向建康而来。”
“桓玄起兵了?”
刘穆之强忍内心喜悦,不动声色地问:“什么时候的事?现如今局势如何了?”
“司马元显已派豫州刺史前往迎敌,他本人正在布置京城防务。”
司马德文三言两语便将当前形势与朝廷布置一一告诉给了刘穆之。
刘穆之沉吟片刻问:“殿下怎不去召集朝臣商议对策?”
“唉,别提啦!”
“今日一早已有百名官员向朝廷请辞,还有一大半人称病不上朝。”
“而会稽王府上下一片喊打喊杀声,完全不考虑实际情况。”
“孤实在是没辙,只好来找先生请教对策。”
“万望先生看在雍王面上,救一救天子和朝廷。”说着琅琊王对着刘穆之长长一揖。
“诶,殿下言重了,在下岂会袖手旁观?!”刘穆之信誓旦旦道。
刘穆之愿出手相助,多少让司马德文放下心来。
这些天来,他可是亲身领教到了刘穆之厉害之处。
甚至司马元显忍不住幻想,假若刘裕也在,配合刘穆之计谋,桓玄又何足挂齿?
“殿下,如今形势危急,而北府兵又深陷东南,暂时无暇顾及建康。”
“为今之计,只有设法先稳住桓玄,等刘裕回师才有望彻底解决桓玄。”
“唉,孤也是这样想的,但……”
司马德文一想到一意孤行的司马元显,气都不打一处来。
眼下朝中大权由司马元显把持,司马德文虽然精明,背后又有刘穆之出招,但也只能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
而这一次司马元显踌躇满志,一心欲拿桓玄建功立业,哪里听得进其他劝谏?
刘穆之低头沉吟半响,语气凝重道:“殿下,今朝廷势弱,必须尽量避免与荆州冲突。”
“不若您暗中遣一使者,暗携天子旨意,秘密会见桓玄,设法劝其罢兵。”
“这桓玄能同意议和吗?”
“不管结果如何,您总要试一试。”
“不然等桓玄打败谯王,届时再想议和,恐悔之晚矣。”
闻言,司马德文起身在大厅来回踱步,想了半天想不出一个出万全之策。
从根本上来讲,司马元显削藩荆州,符合皇室利益。
若是时机成熟,琅琊王定不会跟桓玄讲和,只会将桓氏连根拔除。
但眼前形势很明显,朝廷没有实力对付桓玄,那就只能选择议和。
与桓玄议和无疑是与虎谋皮,且其气势正盛,会坐下来和谈呢?
可不议和又能怎样?难不成眼睁睁看着荆州兵打来?
算了,还是抓紧和谈吧,或许这样才能让朝廷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当下司马德文得了刘穆之指点,立即回宫向天子要了一道息兵罢战的圣旨。
而后他以齐王司马柔之密使,让其悄悄离开建康西行,准备与桓玄讲和。
……
“大人,您为何仗义帮琅琊王,这不是有违河西利益吗?”
当司马德文一离开,中郎将薛彤就向刘穆之表达了不满。
在薛彤看来,江东自是越乱越好,如何能让荆扬两方轻易罢兵呢?
他可是很清楚,接下来河西目标是哪里,当然希望江东越乱越好。
如今他看到刘穆之对司马德文倾心辅佐,不由心生不满。
“哈哈哈,薛中郎以为我是在帮朝廷吗?”
“非也非也,我是在火上浇油。”
“属下不明白。”
“薛中郎可知桓玄其人?他这个人色内厉荏,缺胆少谋,又优柔寡断。”
“假若朝廷表现出强硬态度,桓玄十有八九会选择中途罢手。”
“相反,若是朝廷稍微一示弱,桓玄则立马将会嚣张起来,不将朝廷放眼里。”
“我让琅琊王去讲和,等于明白无误地告诉桓玄:朝廷很虚弱,快点打来吧!”
“那……那万一桓玄真跟朝廷讲和了咋办?”
“不会!”刘穆之斩钉截铁道。
“啊?大人如何会如此有信心?”
“哈哈哈,不是某有信心,而是某对桓玄有信心。”
“以桓玄过往表现来看,他绝无可能与朝廷讲和。”
“退一万步来说,即便桓玄愿意,卞范之一定会阻止他。”
“这叫大势所趋,由不得桓玄退缩、犹豫,不然他那些文武逼也会把他逼到建康来。”
后来事情果如刘穆之预料的那样,齐王司马柔之虽然成功见到了桓玄。
可他不仅未能完成议和使命,还把自家性命丢在了荆州。
当齐王那颗血淋淋的人头被送还建康后,所有人都意识到荆扬之间再无缓和余地。
薛彤则满脸钦佩地看着刘穆之,对其所谋佩服的五体投地。
而刘穆之正喃喃自语道:“大势成矣!”
荆扬爆发冲突的消息很快传遍天下,一时之间江东各地人心惶惶,赫然分成了三派。
一派自然是忠于皇室的力量,他们纷纷响应朝廷号召,积极起兵勤王。
而另一派则支持桓玄,在各地纷纷为桓玄摇旗呐喊。
还有最后一派则保持中立,谁也不支持,安安静静待在一边看热闹。
但不管怎么说,这一次桓玄起兵造成的影响,要远远超出上次王恭作乱。
无数人或者势力,都在关注这场荆扬冲突,都想从中牟取利益,连河西也不例外。
第538章 河渠竣工()
p
六百多年以前,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并不是建康,也不是洛阳,而是咸阳北原。
这一区域自泾渭交汇处向西,穿越咸阳原,西至今兴平界,北到泾河,南达渭水。
咸阳北原,曾是秦朝政治中心,曾经宫殿嵯峨、鳞次栉比。
可惜秦亡时,项羽一把大火将秦都咸阳化为焦土。
据说,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
破坏是容易的,建设却是困难的。
汉朝诞生以后,不能享用秦朝宫殿,只好把都城向南迁一点。
从咸阳原下降到渭河南岸,也就是现在的长安。
然而,咸阳原这一处风土宝地怎么能够任它荒芜呢?
汉高帝刘邦,首开先河,将自己的陵寝选在了咸阳原上,并且正对着长安的北大门,以确保他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关注并统治着他的王朝。
此后,西汉王朝共有九位帝王葬在咸阳原上,他们自东向西依次为:景帝阳陵、高祖长陵、惠帝安陵、哀帝义陵、元帝渭陵、平帝康陵、成帝延陵、昭帝平陵、武帝茂陵。
并且还配套建设了五座帝陵陵邑,长陵邑、安陵邑、阳陵邑、平陵邑、茂陵邑,广迁关东豪族入驻,充实人口,繁荣城邑。
从此,咸阳原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五陵原”。
汉朝统治者很智慧地利用了五陵原,把帝陵邑建在长安西北的原上,防御匈奴是个很好的屏障;把六国豪族搬到皇帝眼皮子底下,顺便还给汉朝看守祖陵,可谓两全其美。
一方面便于监控这些贵族,另一方面让他们效力于皇室。
因此,那时侯的高干子弟被叫做“五陵少年”。
所谓“五陵少年今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好不风光潇洒。
为了在这片沃土上发展农业,滋养长安,汉武帝还开凿了成国渠,实施人工灌溉。
自今眉县渭水北岸,引渭水东流,经今扶风南,武功、兴平、咸阳北,至灞、渭汇合处东注入渭水。
从秦都废墟到汉家陵邑,五陵原经历了一次重生。
及至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又经魏晋末年,五胡乱华。
到了今日南北朝初,曾经繁荣的五陵原已成为“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落寂景象了。
为了让咸阳北原再获新生,雍王一入主长安,便提出重修成国渠、振兴关中大计。
当时成国渠年久淤堵,渠道狭窄,最多只能灌溉不过数万农田。
为了疏通成国渠,从五月底开始,官府前后投入近六十万贯金钱,雇佣三万余青壮。
经近四个月紧张施工,今终于要大功告成,河西上下十分重视此事。
在雍王卫朔带领下,以九位内阁学士为首的数百名文武官员齐聚渭北,参加河渠竣工仪式。
如今新成国渠溉田面积已全面超越了郑白渠,成为目前关中灌溉面积最大、渠道最长的水利工程。
为彻底解决成国渠水源不足难题,河工在武功西面围堰造湖,即筑六门堰。
六门堰汇集了渭河以北各河流以补充成国渠水量,让新成国渠得以横跨漆水。
另外,六门堰功能相当于今天的渠库结合工程,具有过沟和泄水的功能,是成国渠的咽喉工程。
其中堰用以连通过沟渠道,门用以排泻漆水,而成国渠竣工仪式就在六门堰边上举行。
旁边空地上搭建有一座高台,台上摆着三牲祭品,周围站满了侍卫、府兵。
两岸高地,一条白石水泥渠沟从谷地穿过。
东西山塬上挤满了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幼,旌旗招展鼓乐喧天。
人人都在可着嗓子说话,尽管谁也听不见谁,依旧是乐呵呵地高声诉说着。
将近午时,飞骑来报:沿途所有斗门、渡槽、跌水、过水、干渠、支渠、毛渠的交接口再次查勘完毕,无一差错。
干渠两岸的迎水民众井然有序,只待放水。
卫朔得报,即率领文武大臣,整齐地站在高台前。
“吉时已到,大王击鼓告天!”
年青的雍王走到鼓架前,接过侍卫递过的一双长长鼓槌,拱手向天,奋然高声道:“雍王卫朔祷告上天:引渭、泾入洛,开渠灌田,庶民百姓生计之根本也。”
“愿大天尊护佑华夏,保我渭水滔滔,长流不断,关中沃野,岁岁丰年!”
祷告完毕,卫朔用力敲打着牛皮大鼓,顿时隆隆之声震荡原野。
“雍王万岁!成国渠万岁!”
呐喊声浪顿时淹没了峡谷山塬。
此时,远处大旗遥遥三摆,表示引水口已经一切就绪。
只见台上的雍王凝目远望峰顶龙口,缓缓举起棒槌,猛然奋力张臂,砸向牛皮大鼓。
鼓声一响,卫朔声音再度传扬开来:“开渠放水……”
“水!过山了……”
“水头来了!”
顿时一阵轰鸣声,犹如隆隆沉雷从天而降。
激荡起漫天的白雾黄尘,一股浓烈而又清新的土腥水汽立时扑进了每个人的鼻中。
在两岸万千人众的忘情呐喊声众,伴着龙口喷激飞溅的巨大雪浪,水流轰轰隆隆地跌入了六门堰,冲向了渠道。
“孤去赶水啦,尔等后边巡查渠道。”
喊完卫朔带着一众侍卫翻身上马,扬长而去。
宋繇笑着摇摇头,对周边人等高声道:“雍王赶水头去了,暂由我负责后边查渠。”
赶水头,是一种古老的敬水风习,从大禹治水开始,华夏人自来对“水头”有着久远的仰慕情结。
那时候,大禹王经年累月在三山五岳间疏导天下乱水。
但有新的水道开辟,汪洋大水激荡着流入水道,水头昂首飞扑,溅起雪白色浪花,一条巨龙飞腾呼啸在峡谷水道。
两岸人群欢呼着追逐水头的景象,乃是河道竣工时最大盛典。
这条新成国渠凝聚了无数关中百姓心血,渠成放水之日,百姓自是倾巢而出,预备好今日追赶水头。
当巨大的龙口开启,清澈的渭水翻卷着巨浪扑入峡谷,漫漫人群便开始了由渠首渐次发动的欢呼奔跑,不疾不徐,一浪一浪地伸展到山外,伸展到茫茫干渠。
水头一入干渠,赶水头人群便有了种种乐事,欢笑喧嚷声连绵不断。
虽说因不断分水于一些主要支渠,干渠水头的流速并不是太急。
而干渠两岸的大多人,都是赶水头赶到自己家乡田园的地界,便跟着渠水入田与家人欢庆去了。
只有官府派出来的河工与卫朔领着的侍卫精骑们,才一路专心一志的长途赶水。
众人一边追逐着水头欢呼,一边嚷嚷评点着不断变换的领跑者。
沿途百姓看着纷纭流过的人群,跳着脚,可着嗓子嚷嚷得不亦乐乎。
当卫朔出现在众人视线中时,顿时传来一阵欢呼声。
“雍王万岁,雍王来了!”
全程亲自赶水头,这是卫朔在会商放水大典时执意坚持的一件事。
唯亲自赶水头,唯眼看一看数百里干渠不渗不漏,他这心中才算踏实。
当然了,对于卫朔这个主张,宋繇、崔浩是反对的,其他人也反对。
在众人看来,这件事多多少少有几分风险在。
毕竟赶水头过程中十分混乱,谁也不敢保证不会发生意外。
但卫朔却坚持己见,最终众人只得让康龙带三百精骑一路护持。
日落时分,卫朔堪堪赶着水头到达高陆县地界,正好是新郑国渠一半水程。
眼看暮色降临,渠岸便有了万千火把,浩浩荡荡在几百里高坡山塬展开,恍如一道红光巨龙在天边蜿蜒翻飞。
此等壮观奇景,深深震撼了平川夜间灌田的农人与查水的官吏,遥遥呐喊呼应,连绵起伏不断。
有脱得开身的精壮农夫,便纷纷举着火把呐喊着向北塬赶来。
一片片火把弥漫了无数的田间小道,一阵阵呐喊此起彼伏,整个秦川都被搅翻了……
第539章 长安密议()
p
夜幕降临,庆典带来的喧嚣渐渐平息。,
此刻长安城内灯火辉煌,映耀着这座千年古都。
一辆垂帘马车悄悄驶入城东一片坊区,径直往第三家豪门大宅院而来。
这是一座六进院子,乃关陇豪门安定胡氏府邸。
马车不疾不徐,驶到胡府门前,骏马嘶鸣几声,马车骤然停下。
这时一个年轻男子披着件黑色斗篷跳下了马车。
此人非旁人,正是当初随桓玄北上关中的胡藩。
胡藩打着祭祖名义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