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第2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属下遵命。”

    ……

    八月中,慕容宝率领后燕大军进入北魏腹地平城、盛乐一带,不仅没有遇上魏军,连人影都没见到几个。

    没有抓到仇人拓跋珪,让慕容宝大为不满。

    于是,他下令后燕军继续向西北方向推进,于八月底,进抵前套平原腹地。

    在此过程中,燕军收降了臣服于北魏的偏支部落三万余户,并侥幸得到一部分魏军来不及毁坏的杂粮数十万斛。

    有了这些粮食,大为缓解了燕军后勤压力,足够燕军再多逗留一个多月时间。

    慕容宝暗暗一盘算,既然后燕军军粮变得十分充足,便下令大军向阴山逼近。

    此时魏军主力已撤到阴山以北,与燕军隔阴山对峙。

    慕容宝下令在阴山脚下扎营,并派出军队试探性翻越阴山,被严阵以待的魏军击败。

    于是,他只能与拓跋珪隔着阴山,大眼瞪小眼。

    眼看仇人近在眼前,却迟迟不能手刃对方,把慕容宝气得暴跳如雷,恨不得飞过阴山与魏军一决雌雄。

    与此同时,依靠广阔的草原和大踏步后撤,魏军争取到了充裕时间进行谋划布局。

    拓跋珪利用各种手段在燕军中发展内线,做实了情报工作。

    燕军的一举一动,将士的情绪变化他都掌握的一清二楚。

    拓跋珪利用慕容宝与慕容麟不和,下重金收买了慕容麟心腹参军贾珍,授意他谎称慕容垂已写好圣旨,将在战后传位给立下大功的太子慕容宝。

    同时,拓跋珪还让贾珍劝说慕容麟先下手为强,发动政变,取而代之慕容宝。

    虽然慕容麟没有立即答应,不过内心已有所触动。

    而眼下拓跋珪需要做的,便是静静地等待,等待机会来临。

第423章 燕军撤退() 
p

    时间过得飞快,很快到了十月初,此时魏燕两军已在阴山相持一个多月。

    期间,拓跋珪命魏军陈师阴山北麓耀兵,遍插旌旗虚张声势,吓阻燕军北上。

    整个阴山北麓全是魏军旗帜,蔚为壮观,东西绵延一千多里,根本望不到尽头。

    与此同时,拓跋珪还派出游骑切断了燕军与后方之间的通信联系。

    接下来拓跋珪开始调兵遣将,他令拓跋烈率军从草原南下,伺机切断燕军退路。

    而他本人则亲率大军主力,在阴山以北严密监视燕军动向。

    当魏军悄悄对燕军形成包围态势之时,对面燕军仍然懵懂无知。

    八月底,后燕大军便开到阴山脚下,慕容宝下令整军备战,做出北上之态。

    结果一个多月过去了,慕容宝却迟迟还没有下令大军北上。

    倒不是慕容宝怕了拓跋珪,而是国内消息牵扯了他大部分精力。

    因为早在半个月前,他便失去了后方任何信息。

    毫不客气地说,慕容垂是整个燕国乃至慕容宝的精神支柱。

    只要慕容垂在,哪怕只是坐镇后方,后燕上下便有了主心骨,敢跟任何敌人叫板。

    结果突然之间,大半个月都得不到慕容垂的指示和消息,一下子让慕容宝陷入恐慌。

    是该继续深入北上,与魏军决一死战?还是应就此撤军?慕容宝陷入彷徨、犹豫。

    此时一向表现不错的慕容隆、慕容德等人也没了主张,纷纷沉默不语。

    唯赵王慕容麟嘴角露出一丝若有若无的笑容,似乎在嘲讽太子无能。

    夏去秋来,眨眼间两个多月过去了,此时燕军初来时锐气已被严重削弱,反倒是魏军士气开始高涨。

    慕容宝意识到不能再犹豫下去了,遂下令北上攻击。

    结果,疲惫不堪、士气低落的燕军,正好一头撞上严阵以待的魏军。

    除了丢下了千余名俘虏外,燕军再无所获,而军队士气愈发低落。

    虽说燕军曾缴获了一些粮食,可时间一长,粮草还是出现了短缺。

    而燕军本是长途跋涉而来,如此长时间滞留在外,众将士难免会思念家人。

    这时,他们又发现军中物资渐渐出现短缺,大家开始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

    于是乎,军心、士气一下子降至冰点,将士们开始怨声载道。

    恰在此时,拓跋珪开始对燕军采用欺骗战术,实施心理战,下令将所俘燕兵全部释放。

    在释放之前,他还逼着之前被抓的燕军信使,对燕军俘虏喊话,告诉他们慕容垂已死。

    通过燕军俘虏,魏军成功将慕容垂已死谣言散布出去。

    燕军上下一传十、十传百,消息很快传得沸沸扬扬。

    而此时由于战线过长,加上魏军故意从中拦截,慕容宝已很长时间未接到后方消息。

    慕容宝下令彻查消息来源,但最终也没查出个结果,反倒弄得军心动荡不安。

    这时,精于占卜的术士靳安感觉到了不祥的气氛,遂劝慕容宝火速退兵。

    “天时不利,我方必定大败,火速退兵,或可免去灾难。”

    但眼下慕容宝已是骑虎难下,战前他信誓旦旦表示要报仇雪恨,结果却因为敌人散布几条真假难辨的不利消息而退兵,作为大军统帅,以后还怎么号令众将?

    慕容宝的柔而不决,让燕军失去一次安全撤退的大好时机。

    作为大军主将,既然不相信术士所言,那么你就该采取果断措施,以防消息走漏。

    最直接办法便是以妖言惑众之名,杀掉术士靳安,一了百了。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派人严密监控对方,使其不能轻易与外界接触。

    然而天真的慕容宝完全对靳安置之不理,结果这个大嘴巴竟私下里到处散播谣言。

    “我们都要把尸体扔在这荒山草野,回不得家乡了!”

    听听,这都是什么鬼话?!结果,燕国军心由是大乱。

    在燕国军心愈发混乱时,拓跋珪布置的几处暗手终见成效。

    在参军贾珍不断蛊惑下,赵王慕容麟部将慕舆嵩等人均相信慕容垂是真死了。

    众人认为回到中山后,一旦慕容宝登上皇位,他们绝不会有好果子吃。

    于是,为了保住荣华富贵,慕舆嵩、贾珍等人图谋叛乱,打算拥奉慕容麟为皇帝。

    幸运的是,叛乱被慕容宝提前察觉,这一次他没有再犹豫,果断采取了措施,诛杀了贾珍、慕舆嵩等一干谋逆者。

    尽管事后查明赵王慕容麟没有直接参与兵变,可他至少是知情者。

    如此一来,赵王彻底失去了太子信任,之前所做努力全白费了。

    不过,慕容麟对此早已不在意了,因为他已意识到燕军即将战败。

    慕容宝虽然最终平息了叛乱,但燕军元气大伤,士气低落,一蹶不振。

    叛乱一事对慕容宝打击非常大,精神状态一直好不起来。

    这天,慕容宝走出中军大帐,望着远方无边原野,心事重重。

    一想到慕容垂生死不明,而大军耗在河套数月毫无进展,慕容宝不由地长吁短叹起来。

    谋士贾彝看出了慕容宝心思,于是走近道:“太子殿下,攘外必先安内,后方情况我们一无所知,一旦有事,您岂不要后悔莫及?”

    “俗话说: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如先班师回朝,来年再兴师灭魏也为时不晚。”

    这时,贾闺、晁崇等一众幕僚也纷纷上前劝说。

    慕容宝犹豫了一会儿,最终点了点头,答应撤军。

    十月十八,慕容宝命人趁着夜色悄悄拔营起寨撤退了。

    拓跋珪很快便得到后燕军队撤退的消息,不由心中大悦。

    一部分将领建议迅速出兵,追杀燕军。

    偏偏拓跋珪摇摇头说:“先不要急,此刻燕军刚刚撤退,警惕性正高,等等再说。”

    拓跋珪一连几天按兵不动,只是派出探马,远远查探燕军动向。

    一些魏将沉不住气了,生怕燕军逃脱,纷纷嚷嚷道:“燕军已经撤退好几天了,再不出兵追击,恐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拓跋珪与张兖相视一笑,不以为然道:“哈哈哈,这叫放长线钓大鱼,尔等莫急。”

    果如拓跋珪所料,在撤军之初,慕容宝的确担心魏军趁机追击,遂沿途遍布斥候,时刻关注魏军动向。

    在夜间安营扎寨时,他也一刻不敢放松,让慕容德亲自领兵断后、警戒。

    结果一连几日探马回报,魏军始终按兵不动。

    见状,慕容宝不由一阵大笑,对众将不屑地表示:“哈哈哈哈,拓跋珪那个小儿已被我军吓破了胆,龟缩在阴山北麓一动也不敢动。”

    鲁阳王慕容倭奴、桂林王慕容道成、济阴公慕容尹国等宗室皆以太子唯马首是瞻,闻言纷纷出言附和起来。

    “殿下所言甚是,索虏早已被我军气势吓破胆,恐怕拓跋珪此时正惶恐不安地躲在草原角落里瑟瑟发抖,如何敢来捋太子虎须?”

    “哼,即便索虏敢来,太子殿下英明神武,又岂是好惹的?”

    除了慕容德、慕容农等寥寥数人外,连慕容麟也不顾脸面大肆奉承慕容宝。

    原本慕容宝便对拓跋珪起了轻视之心,如今在众人蛊惑下,彻底放松了警惕。

    几天后,得到消息后,拓跋珪立即率二万精骑南下阴山,向东急行追击后燕。

    燕军虽然提前行动,可因为是步骑混编,速度远远比不上魏军骑兵。

    于是,七天之后,在燕军即将抵达参合陂时,终于被拓跋珪咬住了尾巴。

    一场决定两国命运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第424章 作死能手() 
p

    得知魏军不敢追击,让燕军上下放松了警惕,并疏于戒备。

    大军行动变得迟缓下来,开始拖拖拉拉,一天行程不过数十里。

    而慕容宝更是不像话,领着七万大军,竟一边行军一边打猎,还美其名曰节省粮草。

    谋士贾彝实在是看不下去啦,遂向慕容宝进言。

    “殿下,如此下去可不行啊,眼下军心涣散,一旦魏军杀将而来,恐怕很难抵御。”

    慕容宝冷冷地看着贾彝,不屑一顾地反问道:“魏军敢来追杀吗?”

    贾彝眉头一皱,分析道:“之前魏军步步退让,现在又示弱于我们,其中肯定隐藏着巨大阴谋,还是小心一些为好。”

    慕容宝不屑地冷笑道:“哼!贾彝,你们这些汉人总是喜欢危言耸听,你一介文士懂什么行军打仗?还阴谋?孤巴不得他拓跋珪送上门来,好报了易水惨败之耻。”

    “再说,第一仗拓跋珪就中了我的埋伏,险些丢了性命。”

    “恐怕到现在他都惊魂未定,不然也不会连盛乐不敢待,直接跑到了阴山北麓。”

    “眼下他正唯恐避之不及,躲都躲不及,怎么还敢主动来送死?”

    “殿下,然防患于未然是要有的,一旦情况有变,也有个应急的办法。”

    “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后果将不堪设想。”贾彝苦口婆心地劝说着。

    这时,另一谋士晁崇也出言附和说:“是啊,殿下,兵者,诡道也!彦伦所言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如今燕军现在这个样子哪还像个军队?”

    贾彝跪在慕容宝跟前,恳求道:“还请太子殿下三思啊。”

    “哼!尔等所言虽有道理,然哪里懂得孤之深意?此乃本太子故意所为,目的是引诱拓跋珪上当,这回两位爱卿该想明白了吧!”

    “啊?”贾彝、晁崇两人面面相觑。

    “怎么样?这下没话说了吧?”

    贾彝还要再说什么,却被堂兄贾闰暗暗扯了一把衣袖,遂不再言语。

    等慕容宝带着人已经扬长而去,贾闺满脸苦笑不已。

    “听不进正确意见,惨败就在眼前。”

    望着慕容宝远去的背影,晁崇摇摇头道:“太子想设计陷害拓跋珪,却不知一不小心会将自己装进去,犹如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

    这时,贾闰忽然问:“兄长,子业兄,既然失败已不可挽回,尔等可有其他打算?”

    晁崇眉头紧皱,不解其意地问:“贾太守此言何意?”

    “燕国马上要亡了,难不成你们还真打算与其一同陪葬?”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

    “既然慕容宝不听良言,你我又何必非得做大燕忠臣?”

    “不如你我结伴去投奔他人如何?”

    “什么?”贾彝、晁崇满脸骇然地看着贾闰。

    “你们别这样看着我,在下也是才生出这个想法。”

    贾闰叹了口气道:“如今燕军败局已定,大燕很快将灭亡,天下形势也日趋明朗。”

    “南朝大晋一家独大,北方将河西与北魏东西对峙。”

    “而最终能统一北地者,必是大都护卫朔或者魏王拓跋珪。”

    “要么你我继续留下来,冒着生命危险等着被魏军俘虏。”

    “以拓跋珪爱才、惜才之名,只要能活着见着魏王,便不虑担心前途、性命之忧。”

    “要么咱们干脆寻机脱离燕军大队,趁着魏军还未赶来,跑到河西投奔大都护。”

    “而大都护同样以重用人才而闻名,加上贾家老家在武威,也算是回归故里。”

    最终在贾闰劝说下,贾彝、晁崇终于下定军心投奔河西,随后三人悄悄离开了大营。

    直到贾彝三人离开数日后,太子慕容宝才接到禀报,顿时气得他暴跳如雷。

    因为这样一来,搞得好像他是昏君一样,听不进臣下意见,最终逼跑了人家。

    鲁阳王慕容倭奴出言安慰道:“殿下无需动气,就他们汉人多事儿,走就走了吧,省得再啰里啰嗦,扰乱军心。”

    “殿下万万不可大意,贾彝乃军中重要文吏,熟知军中机密。”

    “万一他投靠了拓跋珪,则我军危矣。”

    “以王叔之意该如何应对?”

    “即刻取消诱敌之计,提高警惕,并安排专人负责断后,以防不测。”

    “哼,都是贾彝这个老匹夫,坏了孤的大计!”慕容宝满脸不甘心。

    此时燕军刚刚抵达参合陂时,忽然大风陡起,似乎预示着什么不详之事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