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第1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推演者可充分运用统计学、概率论、博弈论等科学方法,对战争全过程进行仿真、模拟与推演,并按照兵棋规则研究和掌控战争局势。

    另外,兵棋推演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4500年前,中国人就开始使用石块和木条等辅助物什,采取在地面上对弈的方法,来演示阵法、研究战争。

    现代类型的战棋是由普鲁士的宫廷战争顾问冯·莱斯维茨于1811年发明的。

    它由一幅地图,一套代表军队的硬方块,一本详细规则,一张概率表和一个骰子组成。

    用这套战棋,可以逼真地预测当时战场的实际作战活动。

    河西军采用的兵棋更接近现代战棋,自然比之前简陋的兵棋吸引人。

    君不见檀道济一接触新军棋,登时爱不释手,若非薛彤提醒,他差点儿忘了比试。

    而卫朔看到这一幕,不由暗自欢喜,觉得即便最终兵棋推演输了,也不打紧。

    只要有军棋在,还怕名将檀道济不上钩?

    在分选角色时,年轻气盛的檀道济不顾薛彤反对,执意选择兵力少的弱势一方。

    殊不知,他这般选择,已在不着痕迹间落入卫朔算计当中。

    卫朔算准了檀道济急于想证明自己,只略施小计,就让对方主动将优势兵力留给他。

    卫朔对自身知之甚深,晓得自己一向爱用阳谋,不擅玩阴谋诡计。

    假若他选了兵力少的一方,在檀道济这等擅使阴谋诡计的专家面前,估计会输得很惨。

    相反只要他拥有兵力优势,只需稳扎稳打,哪怕檀道济再怎么施展三十六计,最终也只能选择走为上计。

    事情果如他猜想的一模一样,很快这场兵棋推演进入尾声。

    檀道济这边军队已经被卫朔分割包围成几块,陷入各自为战之境地。

    到了这等败局,不管用什么绝妙的兵法,恐怕也挽救不回来。

    只见檀道济举起仅存的一块木牒,又再度放下,反复数次后,终于叹了口气……

    “我输了。”

    “呵呵,檀小郎君无需气馁,其实从一开始你就落入大都护算计。”

    “哦?是吗?敢请崔公为小子解惑。”

    崔宏得卫朔暗中授意,起身朗声道:“檀小郎君有所不知,大都护最是擅长指挥堂堂正正之师。”

    “昔年河西众将曾有言,说只要让大都护占据战场优势,敌人只有束手就缚的份儿,而绝无翻盘可能。”

    “檀小郎君虽熟读兵书战册,又诡计多端,殊不知大都护一开始就立于不败之地。”

    “唉,不管理由如何,此次比试终究是在下输了。”

    “我愿赌服输,今后情愿追随大都护左右,以效犬马之劳。”

    檀道济都臣服了,薛彤自然也不会有异议,当下俩人跪倒在地,向卫朔俯首称臣。

    看着稍显稚嫩地檀道济、薛彤,卫朔欣喜若狂,急忙上前搀起两人。

    “哈哈哈,我得二位,胜得十万雄兵。”

    这可不是卫朔胡言乱语,别人不知道檀道济,难道他还不清楚么?

    作为北府军中最后一员名将,随着檀道济被杀,标志着曾经纵横天下无敌手的北府军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从此之后,南朝军事实力再也未能超过北朝。

    虽然在刘裕建宋过程中,檀道济因为是小辈,并未有太多表现机会,无论是地位还是功劳均远远比不上朱龄石、王镇恶、蒯恩、沈林子等人。

    直到关中事变爆发,王镇恶、朱龄石、蒯恩、傅弘之等一大批名将陨落,使得刘宋王朝严重缺乏统兵大将人才。

    自此檀道济开始受到刘裕重用,短短四五年之间,其官位从最初的征虏将军、琅琊内史一路高升,最终成为受刘裕遗诏辅政的四位顾命大臣之一。

    宋文帝继位之后,刚开始檀道济也挺受重用,曾多次领兵北上抵御鲜卑入侵。

    但随其战功愈发显赫,左右及心腹,各个身经百战,连几个儿子也能很有才气,因而被朝廷宗室怀疑,连宋文帝也对他不放心。

    于是在公元436年,宋文帝亲自下令逮捕檀道济及其家人、儿子。

    随檀道济一同遇害者,除了几个儿子外,尚有高进之、薛彤两位好基友。

第244章 公主选婿() 
不知何时,天子突发奇想,欲招卫朔为驸马。

    司马曜膝下长女晋陵公主司马婉,今年芳龄十二,业已到了谈婚论嫁之年龄。

    原本依照传统,晋陵公主夫婿不出意外,应该是某一世家名士。

    甚至有传言,天子已相中了陈郡谢氏子弟、谢安之孙、护军将军谢琰三子谢混。

    其实并非是天子看中了谢混,而是受天子之托,负责为公主选婿的王珣,举荐了谢混。

    在卫朔没来之前,司马曜觉得谢混年轻有美誉,又出身名门,算是个不错人选。

    可如今再看谢混,天子顿觉得不过如此。

    司马家选婿向来带有很强的政治目的性,其中既有刘惔、王献之这类世家名士,也有王敦、桓温一样的枭雄豪杰。

    司马曜欲招卫朔为驸马,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天子虽然能力平平,可他并不傻,也清楚江东内部危机四伏。

    而更可怕的是,皇室下一代出了问题——太子司马德宗又是个白痴。

    据史书记载:司马德宗,孝武帝长子,“幼而不慧。”

    何止是不慧,有嘴不会说话,冷热饥饱不能分辨,喝水、吃饭、睡觉、起床都不能自己料理。

    加上旁边有个大权在握的司马道子,司马曜十分担心再次发生‘八王之祸。’

    为了牵制司马道子,司马曜相继提拔了王恭、殷仲堪等一大批心腹,出镇地方。

    然天子也担心晋阳王氏、陈郡殷氏,效仿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那样尾大不掉。

    为此,他甚至开始暗中扶持寒门出身的刘裕。

    如今他又看上了坐镇大西北的卫朔,希望借助河西,来制衡朝中各派。

    考虑到卫朔已有妻子、儿子,司马曜没冒然下诏,先将王珣等心腹找来商议。

    “卫卿现在何处?还在京口吗?”

    “回陛下,据最新消息,大都护一行已离开京口,正在回建康途中。”

    “那个京口卧龙也跟着一起离开了?”

    京口卧龙指的是刘穆之,随着卫朔三顾延请,使得刘穆之大名已传遍江东。

    除了受到寒门士林追捧外,连朝堂上下、世家权贵也多有耳闻。

    不过,大多数世家依然看不上刘穆之,私下提起时也多用‘槟榔主簿’蔑称之。

    “嗯,除此之外,尚有数名寒门子弟追随。”

    对于卫朔大肆招揽寒门人才的举动,朝廷上下观感颇为复杂。

    有的人对此不以为然,觉得卫朔此举本末倒置,不足为虑。

    也有部分有识之士指出,若不加以制止,长此以往,寒门庶族人心将尽归河西。

    “好了,大家不要吵了!”

    “朕既已答应卫卿,允其自行招募人才,哪能出尔反尔?”

    “今天把诸位找来,是朕有一件棘手事与大家商量。”

    司马曜犹豫了一下,才向众人和盘托出。

    “诸位当知,朕有一女,将到出阁年龄。”

    “环顾天下青年才俊,无有超过大都护者。”

    “故朕有意招大都护为驸马,只因其有妻妾子女,恐引起外界非议,以及大都护误会。”

    “敢问诸位卿家,可有什么办法让朕得偿所愿?”

    天子此言一出,在场王珣、徐邈等哪还不明白个中深意,知道这是朝廷惯用手段。

    晋室有靠笼络世家名士和‘有才之士’维持统治的传统,其中嫁宗室皇女是最有效的手段和措施。

    如之前桓温、刘惔、褚裒等人皆是范例,眼下司马家显然又看上了雄踞西北的卫朔。

    众人私下里仔细一琢磨,忽然觉得天子这步棋走得极妙。

    虽然卫朔属于一方诸侯,但因其偏居西北,不足以威胁江东安全。

    故无论卫朔再怎么做大,朝廷、天子都不会坐卧不宁。

    反倒将其拉到皇室一边,作为外在辅助力量,有利于天子掌控朝局、平衡地方。

    “启奏陛下,臣以为不妨设左右夫人,以公主、原配皆为其正妻。”

    “左右夫人?历代可有前例?”司马曜不由一喜,若再能找到前朝故例,那就太完美了。

    “早在我朝武帝时,当时太尉贾公充先娶李婉为妻,后因李家出事,李婉被判罪流放而离异,又再娶郭槐。”

    “不久以后,李婉遇赦,武帝特许贾充娶两个正妻,称为‘左右夫人’。”

    “虽贾公惧妻子郭槐之威,最终辞让了准置两夫人的诏书,也足以让后人依例行事。”

    “此言大善!”

    有武帝、贾充之例在先,当下司马曜再无顾虑,立即就要下旨册封。

    最后还是王恭等人拦住了他,大家一致认为最好找人先探探大都护口风为好。

    “众卿以为派谁去为好?”

    众人互相看了一眼眉头紧皱,一时间没有好人选。

    此人既然代表皇室,地位自然不能太低了,同时还得跟卫朔有点儿交情,不至于去了无法开口。

    过了好一会儿,却见王珣欲言又止。

    “陛下,臣倒有一人选,却不敢明言,担心陛下怀疑臣别有用心。”

    “哦?不知是何方神圣?请爱卿明言,无论是否合适,朕都不怪你。”

    “诺!此人乃吾四叔王劭三子王谧,其少有美誉,拜秘书郎,现已过继给三叔王协。”

    一听是王谧,司马曜立马就明白王珣为何会顾虑重重。

    王谧跟别的王家人不一样,此人一向跟桓玄亲近。

    而天子又一向跟桓家不对付,怪不得王珣欲言又止。

    “陛下,堂弟王谧在江陵时跟大都护有一面之缘,双方私交不错。”

    天子左思右想,发现朝野上下竟再也没有比王谧更合适人选,只好命其去会卫朔。

    ……

    太远十七年腊月初,一支约数百人的车马队仗,在官道上匆匆行进。

    车辙压在厚达半尺有余的雪层上,发出嘎吱嘎吱脆响。

    时已午牌,人马行至山峦阴壁,渐近建康都城。

    忽然有马蹄声哒哒从后队朝前队奔来,马上一人年约三十开外,瘦削脸庞,头扎两棱角巾,身着一件宽领刺文长袍,双目炯亮有神。

    有侍卫低声道:“让开,让开,右司马来了!”

    被众侍卫称为右司马者,正是新加入河西的刘穆之。

    为了考较刘穆之,离开京口后,一路食宿安排卫朔皆交由刘穆之负责。

    虽然都是些细微小事,许多名士大才也常常不屑去做。

    殊不知,细小之处见成败,小事做好,大事才有成功的可能。

    果然,刘穆之不但没有对此感到不耐,反倒将各种事情安排地井井有条,凭借自身才华赢得众人一致赞叹。

    只见刘穆之翻身跳下马,看了一眼满脸疲色的侍卫们。

    “连续赶了两个时辰,大伙儿都乏了吧?”

    “多谢右司马挂念,都他娘是老军伍了,吃这点儿苦不算什么。”

    “想当年在下随大都护东征朔方,也是这样寒冷的冬天,大军曾连续行军一天一夜,未吃一口干粮,滴水未进,愣是抢在魏军前列阵布防。”

    “这些侍卫都是从厢军府兵中挑选出的精锐,何曾惧得这点行程?!”

    刘穆之满意地点点头,大半月来,让他感触最深者,莫过于吃苦耐劳的河西将士。

    也难怪大都护在西北威名赫赫,有此雄师劲旅何愁天下不定?

    “大都护有令,先让大伙儿停下休息一刻钟,等下一口气赶到建康。”

    “全队就地歇息,不得四处走动。”

    大队人马迅即原地站定,刀不离身,缰不离手,就近或坐或卧,喝水的喝水,啃干粮的啃干粮,一望便知为一支训练有素、军容严整的军队。

    刚刚安排好前队,刘穆之正要回身去向卫朔汇报。

    忽然从远处官道上传来一阵马蹄声,只见约莫有数十骑远远朝这边驰来。

    为首者年约五十多岁,身长八尺,身穿道袍,面容清矍,颌下三缕长须。

    寒风吹过,袍袖、胡须徐徐飘动,仿佛神仙再世。

第245章 天师孙泰() 
大风呼啸,雪花飞舞,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

    后队一辆车辕上,站着一位年约二十一二岁、清秀面庞的年轻人。

    此时他双手背负,望着漫天飞雪,目光中充满担忧。

    “今年这雪下得可真大!”

    “往年此时,正是草原上最易发生白灾季节,也不知河套草原是否遭了灾。”

    “主公务忧,有宋长史等一干吏员在,即便发生了灾害也无妨。”

    正当卫朔、崔宏两人在交谈时,却见刘穆之从前队匆匆而来,说天师道孙泰拜见。

    这个消息令卫朔大吃一惊,据他所知孙泰刚被释放归来没几年,眼下正潜心在三吴一带传播五斗米教。

    怎会忽然出现在建康城外?且约他见面又是何意?

    接到刘穆之传信,卫朔与众人满头雾水地来到前队。

    只见对面有数十人马,他们簇拥着一个身着道袍的老者,正是孙泰。

    见对面出现个年轻人,孙泰立马晓得此人正是名震天下的卫朔。

    他一拱手问:“来者可是大名鼎鼎之卫都护?”

    “正是卫某?阁下是天师孙泰?”

    “贫道这厢有礼了,唐突拜访还请大都护见谅。”

    “不知孙天师拦住在下去路有何贵干?”

    “贫道别无他意,只希望能与大都护一叙。”

    闻言卫朔不由一怔,没想到孙泰前来只为与他叙话。

    提起孙泰,他脑海中总是不由自主浮现他侄儿孙恩的名字。

    历史上,孙恩掀起的五斗米教起义,几乎席卷整个江东,也彻底动摇了世家统治。

    孙恩更因此被称为门阀政治最早的暴力掘墓人。

    这时,旁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