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5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愿冒险的我也不怪你们,鸡蛋不能放到同一个篮子里,开阳军必须有人活着,向李大将军言明真相”。

    “大兄!三思呀”

    臧霸凄凉地笑道:“三万兵马围攻陈留,到头来却被一场大水冲的近乎全军覆没,这要是传出去,我臧霸会是个笑柄!就算大将军看在我往日的功劳上不会处罚我,可我也过不了心底的这道坎,曹丕必须死,曹丕不死,跟着我南征北战的开阳儿郎便死不瞑目!”

    “大兄,我跟你去”

    “我也入城”

    “区区曹丕,有何惧哉,大兄,算我一个”

    尹礼也表达了入城的意愿,谁曾想,臧霸却拒绝道:“老三,你留下吧,张辽、高顺生死未仆,你得留下找找他们,再者,大水冲势虽猛,可是说不定还有幸存的兄弟,你得把他们救出来”。

    “大兄!”

    “你的任务更为重要,快去吧,耽搁不得,曹丕随时可能出城!”

    尹礼一阵犹豫,“大兄,据说太史慈的人马很快就要到了,要是曹丕让你攻打青州军,那该如何是好?”

    臧霸确实担心这一点,假意归降已经冒了很大的风险了,若是死于自己人之手,只怕做鬼都不甘心!

    “老三,你是怎么想的?”

    “曹丕阴险,大兄一定要记住,如果他让你出兵征讨青州,一定要犹豫一番,不可过分热衷,当然了,也不能无动于衷”

    “这是为何?”

    “曹丕有可能只是在试探你”

    臧霸锊须颌首,“好,我记下了”。

    “大兄,咱们这次分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呀”

    “嗯?太史慈不是已经来了吗?”

    “陈留城外已是一片沼泽,大军无法展开,只怕太史慈救出溃军之后就要离开了”

    没有援军,仅靠开阳军自己的实力显然难以翻出什么风浪。

    臧霸阴沉着脸,“这么说来,我叛徒的名头要顶上一段时间了?”

    尹礼微微颌首。

    臧霸破口大骂:“真他娘的可恨”。

    “大兄还要小心一些,非是心腹嫡系,这诈降的消息还是不要泄露的好”

    “我明白,人多口杂”

    “不错,正是这个道理”

    “老三,你走吧,再耽搁下去,万一撞见曹丕可就不好了”

    “大兄,几位兄弟,你们多多保重”

    “老三你也要保重!”

第724章 疑惑() 
陈留城外,开阳军分道扬镳。复制网址访问

    尹礼离去之前,带走了不愿意归顺曹丕的军卒。

    三千五百名军卒,足足有一千五百人离去,也就是说,愿意跟随臧霸的只有两千人。

    臧霸心情极差,他没想到自己的个人魅力竟然还比不上李贤。

    要知道,残存下来的四千人马可是臧霸的嫡系,是随着他南征北战数年之久的老卒!

    若是新卒也就罢了,臧霸不会责怪他们,可是,他们是老卒!

    臧霸在开阳听调不听宣的时候,这些军卒就是臧霸的属下。

    大水来临之前,臧霸特意提醒的也是这些人。

    本以为四千人当中,顶多有几百人会随着尹礼离开,现在看来,臧霸高估了自己。

    不过,这样也好,即便开阳军在陈留发生意外,尹礼也可以确保开阳军传承不灭!

    诈降这条路非走不可,臧霸收敛心思,环顾左右,道:“走吧”。

    “喏!”

    旗手拔旗,军将传令,军卒动身。

    两千名开阳军在臧霸的统领下往陈留而去。

    途中,孙观闷闷不乐,似乎藏着心事。

    吴敦素与孙观交好,他知道对方可是惹祸的祖宗,当下,急忙叮嘱道:“仲台,切记,待会儿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你都不要多言,而且,绝不能向任何人言明真相,否则的话,大兄必有性命之忧!”

    孙观很是不耐,“我知道了,我当个哑巴总没错吧!”

    吴敦不置可否,“入城之后,曹丕定会种种试探,仲台,你可莫要露了马脚呀”。

    “我知道了,无论去哪里,我都带上你,这总成了吧?”

    吴敦拍了拍脑门,觉得头痛至极。

    诈降曹军,这可是关乎数千人生死的大事,带上孙观,真不知道是福还是祸!

    行了约莫有四五里路,高大的陈留城进入眼帘。

    臧霸深吸一口气,道:“入城之后,听我号令行事,如果我死了,听老二的,若是老二不在了,听老四的,明白吗?”

    孙观咧嘴一笑,道:“大兄,要是我不在了呢?”

    “滚犊子!要是我们兄弟都不在了,开阳军也就没有负担了,他们如何选择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我们兄弟再也管不着了”

    孙观摇了摇头,“那可不成,我手下的这帮混账向来没有主意,我得好好活着,好好地踢他们的屁股”。

    众人一阵大笑,倒是驱散了几分抑郁。

    这时候,城头的曹军似乎有所察觉,他们敲响了示警的铜钟。

    敌袭!

    曹丕、钟繇第一时间出现在城头。

    “这是开阳军的旗帜?臧霸要干什么?”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呀”

    曹丕觉得钟繇有些紧张过度:“不过是两千人马而已,他们没有粮草、军械,能奈我何!”

    钟繇并未反驳,他知道,曹丕心思阴沉,如果解释太多,极有可能触怒与他。

    正所谓言多必失,钟繇何必自讨苦吃?

    没过多久,开阳军便来到陈留城下。

    臧霸抬起头,大声喝问:“曹丕何在!”

    曹丕犹豫一番,要不要应答呢?

    钟繇急忙劝阻:“大公子,小心为妙呀,开阳军伤亡惨重,臧霸应该退避三舍才对,他出现在这里,太过反常了”。

    曹丕正色道,“无妨,军卒们都在看着我,如果我避而不答,大家还以为我怕了臧霸呢!”

    钟繇颇为无奈,只好闭口不言。

    “我在这里,你要如何?”曹丕探出身来,大声应答。

    “曹丕,我只问一句,你之前的承诺还算数吗?”

    曹丕不解,“什么承诺?”

    臧霸摇了摇头,“看来你已经不记得了,好了,就此别过”。

    曹丕摸不着头脑,“且慢!”

    “如何?”

    曹丕绞尽脑汁,忽而,灵机一动,道:“你愿降我?”

    “那要看你是否说话算话”

    曹丕大喜过望,道:“那是自然,我曹丕言出必践”。

    “如果你反悔怎么办?”

    曹丕有些迟疑:“这……”

    钟繇急忙提醒,“大公子,小心这是臧霸的诈降之计呀”。

    曹丕打了个激灵,他瞬间改口,道:“你要怎样?”

    臧霸并没有狮子大开口,只是落魄十足地说道:“我只希望,如果我死了,你能够好生对待我手下的这两千兄弟”。

    曹丕松了口气,“这是自然,只要归顺兖州,便是我兖州儿郎,我自然一视同仁”。

    臧霸叹了口气,道:“我愿降”。

    曹丕心中一动,“开门!”

    “大公子!”

    “不必担心,难道你没看见吗?臧霸的军卒已经连武器都拿不稳了”

    “可是……”

    “如果我连开门纳降的胆子都没有,开阳军会怎么看,天下人又会怎么看?”

    钟繇再度无言以对。

    “吱嘎嘎”,城门迟缓地打开了。

    在水中浸泡了几个时辰,城门显得很是笨重。

    这时候冲入城中,不知道有几成胜算?

    孙观眸中寒光闪烁,大有冲上前去夺取城门的迹象。

    吴敦急忙低声叮嘱:“不要冲动,我们的命可都在你手里”。

    孙观还待多言,却见臧霸回首看了他一眼。

    只是这一眼,孙观便触电一般紧紧地闭紧了嘴巴,一言不发。

    其实,尹礼离去之前,曾经建议孙观同行,是孙观自己死皮赖脸非要留下,后来,臧霸无奈,这才应允下来。

    不过,孙观再三表示,绝不会耽误大事,一切以大局为先。

    眼下,臧霸暮然回首,孙观当即想起了自己的承诺。

    闭嘴,闭嘴,闭嘴!

    孙观不断催眠自己,竭力控制住好战的**。

    城头,曹丕目不转睛,一直盯着臧霸一行的一举一动,倘若他们当中有一人流露出异常,城门会再度关闭,而且,城头的弓手会毫不留情地射杀他们!

    目前看来,开阳军将表现的中规中矩,没有丝毫可疑的地方。

    “先生,你觉得臧霸是真降还是假降?”

    “下官不敢妄言,不过,我觉得开阳军入城之后必须隔离起来,不能让他们与外人接触”

    曹丕深以为然,“多谢先生指点,我明白了,臧霸可以利用,但必须确保他们消息闭塞,无法里应外合”。

    “正是这个道理!”

    曹丕重重颌首,“传令下去,开阳军入城之后先行驻扎在驿馆外,不得妄动,违令者,斩!”

    “喏!”

第725章 赈灾() 
开阳军顺利入城,他们在曹军的监视下径自开赴到驿馆,那里有一处开阔地,足够大军驻扎。

    将人马安置妥当之后,臧霸便拜访了曹丕,再次表达投顺之意。

    曹丕忙着收拾残局,一时之间顾不上开阳军,只是让他们暂且休整一番,听候差遣。

    臧霸没想到这么容易就混入城中,不过,看到陈留百姓的惨状,他也就明悟了。

    一场大水,倒霉的不只是徐州军,城中百姓同样受灾严重。

    街道、店面、住宅,俱是一片狼藉,百姓仿佛行尸走肉一般。

    大水来的太过突然,百姓们只顾着逃命,米粟、家财全都浸泡在水中,损失严重。

    正因为如此,河水退去之后,曹军才没有出城搜剿残敌,而是闭门不出,救治百姓。

    陈留毕竟是曹操的起家之地,如果曹丕只顾着战功,忽略了救助百姓,那么,曹氏在陈留的威望必将一落千丈,这一点是曹丕无法接受的。

    城外,徐州军近乎全灭,短时间之内,外城再无威胁,考虑到这一点,曹丕留下六千人守城,又用一千人监视开阳军,剩下来的万余人马全部用来善后。

    城中粮秣足够,用来赈济百姓绰绰有余。

    曹丕一声令下,库房当即调出五万石粮秣,这是库存粮秣的十分之一。

    有了这些粮秣,足够百姓过活了。

    衙役、军卒敲锣打鼓,大声宣扬发放粮秣一事。

    听说有粮秣可以领用,百姓感恩戴德,连连叩首。

    曹丕趁热打铁,又宣布免税两年。

    闻听这一点,百姓更是感动。

    一时之间,城中俱是赞颂曹氏之言。

    臧霸冷笑不已,百姓都是愚昧的,他们完全被曹丕玩弄于鼓掌之间。

    民心呀,民心向着曹氏。

    这样以来,开阳军必须从长计议,否则的话,一旦暴露行迹,马上就是千夫所指……

    陈留城百废待兴,城外,黄河夺济水河道,流入巨野泽(梁山泊)。

    济阴、山阳、东平、鲁国,四郡十多万百姓深受其害,流民与日俱增。

    如今,曹操在兖州只剩下陈留一郡之地,其余郡县俱为李贤所有。

    也就是说,李贤要为曹操承担决堤放水的恶果。

    赈灾是一个难题,同样是一个机会,只要利用得当,完全可以收拢民心!

    兖州百姓多灾多难,先有黄巾之乱,接着又有吕布之变,好不容易过上几年稳妥的日子,曹操又与李贤征战不休。

    为了筹集军粮,曹操征收重税,百姓苦不堪言。

    如今,兖州重归天子治下,又遭遇了水灾,百姓们完全崩溃了。

    下邳,大将军府,李贤已经下达了全力赈灾的军令。

    青州、冀州囤积了不少粮秣,这一次,正好派上了用场。

    不过,李贤自然不会让百姓吃白食,借着这次机会,他决定以工代赈,修缮官道、疏浚河道。

    田地尽毁,百姓一年的辛苦俱被大水冲走,以工代赈,既可以解决百姓的口粮,又可以妥善安置无业者,省的他们闹出祸患。

    兖州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这时,胡庸的背矛军与太史慈的先锋军汇合一处。

    两军合计三万人,这三万兵马俱是能征敢战之士,而且又是生力军。

    若非李贤军令,胡庸早已经领军冲到陈留城下了,又哪会待在这里,缓缓退军?

    太史慈考虑的更为深远,眼下敌情不明,贸然出击极为不利。

    再者,张辽、高顺已经到了五里之外,并州军、陷阵营落得如此惨状,于情于理,太史慈都必须了解详情。

    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水灾绝非人力可挡。

    为了以示尊重,太史慈、胡庸亲自出营相迎。

    隔着老远,张辽、高顺便看到辕门外的太史慈一行。

    遭遇惨败,却有如此待遇,即便高顺心性沉稳,却也有些心潮起伏。

    “都尉!”

    异地再会,张辽面目憔悴,再也不复意气风发之态。

    太史慈颇为感慨,他搀起张辽,道:“文远,入账详谈吧”。

    “喏!”

    入了营帐,太史慈屏退左右,帐内只剩下高顺、胡庸。

    “文远,这里没有外人,臧霸臧宣高呢?”

    张辽咬牙切齿,狠声道:“臧霸怕的降了曹丕!”

    “什么?”胡庸一惊而起,他勃然大怒,“啊呀呀,他竟敢如此!”

    太史慈却皱起眉头,道:“文远何出此言?”

    张辽将事情的经过复述了一遍,尤其谈到私纵曹休以及曹彰出城一事,“都尉,曹休、曹彰二人必是决堤放水一人,若非臧霸应允,二曹如何逃脱?”

    太史慈虽然觉得张辽有些武断,可是,他也明白,开阳军治军极严,如果没有内应,曹休绝难逃出,只是,内奸是不是臧霸,这个不能确定。

    当然,在张辽面前,太史慈不好直言疑惑,否则的话,多半会引起张辽的猜忌,让他误以为自己站在臧霸那一边。

    有道是旁观者清,太史慈未曾遭遇水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