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皓即位后,封徐陵亭侯。宝鼎二年(67),孙皓营建新宫殿,耗费大量金钱,而且在盛夏起建,妨碍农业,华上疏劝孙皓不要劳民伤财;孙皓并不接纳。后来被迁任东观令,领左国史,华上书辞让,孙皓回书不许。华曾上书过百,内容包括陈说利害,荐举良能,解释罪过等。天册元年(75),华因为小事而被免职,三年后逝世。
第090章 天下大局(终)()
延康元年(0),曹丕代汉建立魏朝,次年,刘备于成(g)都称帝,延续汉室,后世称为蜀汉,黄龙元年(9),孙权于武昌称帝,正式建立孙吴。顶点 S.C更新最快
景元四年十二月(64),刘禅投降,蜀汉亡国;泰始元年(66),曹魏皇帝曹奂禅位于司马炎,曹魏灭亡,西晋开始;太康元年(80),西晋灭吴,完成了天下的一统。
【曹魏的发展和覆灭】
延康元年(0),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建立了魏朝,也就是三国之中的曹魏,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睿是曹魏历史上仅有的两位实权皇帝,后面的曹奂、曹髦以及曹芳都属于傀儡皇帝,有名而无实。
在曹丕时期,其外部环境非常优越,因为孙吴和蜀汉的内杠,北方游牧民族也尚未崛起,所以曹丕可以肆意的找孙权麻烦,以强势的国力压制孙吴。
等到了曹睿时期,鲜卑、辽东、蜀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鲜卑在柯比能的带领下开始崛起,辽东野心勃勃的公孙渊取代其软弱的叔父公孙恭,诸葛亮发展内政,平定南中,也恢复了国力,再加上孙吴的威胁,曹睿的外部局势是相当的恶劣,在曹睿时期,曹魏总体上处于防御态势,后来柯比能、诸葛亮等都去世了,曹睿派司马懿平定了辽东,外部局势才扭转了过来。
然而在曹睿后期,因为刘放等人的干扰,曹睿临终时让司马懿和曹爽掌权,辅佐年幼的曹芳,曹爽却借机大肆揽权,后来甚至幽禁郭太后,企图某乱,其他大臣们不得已选择帮助司马懿对抗曹爽。高平陵政变后,曹魏变成了司马魏,大权旁落于司马家之手。
司马懿死后,其长子司马师废掉曹芳,改立曹髦,在司马昭封公后,曹髦壮烈的发动了甘露政变,虽然失败了,但也迫使司马昭放弃了已经到手的晋公和丞相之位,曹魏的最后一位皇帝曹奂则是完全的傀儡皇帝,司马昭死后,其长子司马炎于泰始元年(66)改朝换代,在魏国的基础上建立晋朝。
【蜀汉的发展和覆灭】
曹丕称帝后,刘备为了延续汉室,于次年,章武元年(1)在成(g)都称帝,成为蜀汉的开国君主。刘备的称帝后就关羽复仇,夺回荆州,而发动了伐吴作战,结果在夷陵惨败于陆逊之手,不久便病逝于白帝城。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蜀汉进入了诸葛亮时代。当时,蜀汉先是关羽在荆州失败,接着上庸等地因为孟达反叛而失去,最后刘备又是一场夷陵惨败,领土、人才都流失严重,南方还有着南中地区的大规模叛乱,诸葛亮掌权之初可谓是忧患重重。
在这种局面下,诸葛亮先是集中休养生息,恢复国力,联络孙吴,重整同盟,后才出兵一举平定了南中雍等人的叛乱。曹丕去世后,诸葛亮北上汉中,准备开始北伐,他先是试图诱反孟达,后是五次亲自领兵北伐,可惜都没能成功,最终病逝五丈原。
诸葛亮死前,确定蒋琬和费作为其的继承者,蒋琬和费虽然延续了北伐的政策,但北伐的规模却大为减小,在二者的管理下蜀汉国力一直保持的相当不错,曹爽曾经兴兵讨伐汉中,结果却是大败而归。
延熙十六年(5)费遭到刺杀身亡,费死后,蜀汉开始衰落,当时的尚书令陈一方面联络宦官,另一方面纵容姜维北伐,此后蜀汉北伐的规模大为扩张,国力消耗严重,陈死后,宦官黄皓开始掌权乱政,蜀汉国内局势也江河日下。
在姜维北伐后期,遭遇了邓艾,两度惨败于敌手,内部又与黄皓不和,双方矛盾加剧,当时的后主刘禅也是相当的昏晕无能,做出非常多的昏晕之事,蜀汉最终被邓艾和钟会所灭亡。
【孙吴的发展和覆灭】
孙策的在父亲孙坚的基础了攻取江东,成为了一方诸侯,孙权继承兄业,占据扬州、荆州以及交州三地,黄武元年()被曹丕封为吴王,黄龙元年(9),孙权正式在武昌称帝,建立孙吴王朝。
因为在质子的事情上孙权曾经愚弄过曹丕,所以被曹丕深恨之,曹丕活着的时候曾经三度伐吴,其中一第一次规模最为庞大。曹丕死后,孙权趁曹睿刚刚上台之际接连发兵挑衅,又联合辽东,不过都未能动摇曹魏根基。
诸葛亮等人去世后,孙权因为屡屡北伐无果,也减缓了对于曹魏的攻势。孙权在其长子孙登去世后,以其三子孙和为太子,又以四子孙霸为鲁王,给予二者同样的待遇,默许孙霸挑战孙和的地位,二宫之争随着爆发,因为此事当时朝廷几乎分裂,大臣们纷纷选择站队,两派对立严重,相当的官员因为此事而葬送性命,陆逊死后,矛盾一度缓和下来,然而孙权最终还是废掉孙和,处死孙霸,另以幼子孙亮为太子。
孙亮时期,因为皇帝年幼,先后由诸葛恪、孙峻以及孙执掌朝政。诸葛恪本来是众望所归的人选,然而他在掌权后大失所望,一意孤行讨伐魏国,惨遭失利,回京后为孙峻政变所杀。孙峻掌权后则逼死了原太子孙和,后来病逝,孙峻死前将大业托付给了其仅仅二十六岁的堂弟孙,孙在历史上擅杀大臣,废立君王,在孙休上台后被处死。
孙休在位早期安抚民心,拨乱反正,吴国重新归于稳定,然而在他掌权后期,将朝廷交给濮阳兴和张布,默视权臣当道,后来交趾兵变,蜀汉求援,于内忧外患中去世。
蜀汉灭亡后,吴国局势也是动荡不安,大臣于是以年长的孙皓为帝,然而孙皓却是当时不折不扣的暴君、昏君,他杀掉了太后,杀掉了丞相,屠戮众多官员,逼反了不少亲族,在位十多年,将吴国弄得乌烟瘴气,最后为司马家所灭。
【司马家的崛起】
司马懿是司马家后来能崛起建立晋朝的奠基者,他在高平陵政变后成为魏国的实际主人,并且打压曹氏亲族,平定王凌之乱,为后来司马师和司马昭的上台铺好了路。
司马炎是司马家的二代领袖,司马懿的长子,他击退了入侵魏国的诸葛恪,平定了丘俭之乱,废掉了意图对付司马家的曹芳,在郭太后的建议下改立曹髦为帝。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次子,司马师的弟弟,司马炎因为眼伤病重而去世,因为无子,于是将大业托付给了司马昭,司马昭则平定了诸葛诞之乱,虽然因为甘露之变大受影响,被迫暂时放弃了晋公和丞相之位,后来司马昭派兵灭亡蜀汉,封为晋王,为其长子司马炎的改朝换代奠定了基础。
司马炎上台后,效仿曹丕,逼迫曹奂禅让,建立了晋朝,并且后来灭亡了孙吴,完成了一统天下的霸业。
ps:晋朝的内容就不写了,一方面本书是汉末三国志,主要是关于东汉末年以及魏蜀吴三国的事情,一开始的时候就不准备对于晋朝有过多的涉及;另一方面关于记载晋朝的主要资料《晋书》有点太掉节操了,此书相当的不客观,参考价值不大,所以也不太想写晋朝相关内容了。
明天开始先弄一下前言部分,正文稍等再进入最后的总结篇。
第001章 三国时期的历史材料()
现在研究三国历史最重要的历史材料是《三国志》,该书以曹魏为正统,但同时也承认孙吴和蜀汉的独立地位,作者陈寿本人就是蜀晋交接时代的人,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并且花了将近十年来撰写《三国志》。顶点 S.C更新最快所以《三国志》的可靠性是非常高的,最终也被认为是中国的正史之一,还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在二十四史中评价非常高。
《三国志》也是从古至今最权威的三国历史材料,这个是没有之一的,而且是历朝历代都认可的。除此之外,《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公认的治学非常严谨,甚至有些到了苛刻的地步,对于一些材料只要存疑他另可不用,但这也使得《三国志》字数太少,内容不够齐全,过简。
陈寿虽然是蜀国人,但他在该书中并没有表现出立场倾向,使得该书显得非常公正,这是十分难得的。
但着并不代表着《三国志》完美无缺了,实际上该书也是有不少漏洞的,有些内容和其他历史材料矛盾,于理不通,甚至于本身就自我矛盾,但综合来看,已经没有比《三国志》更好的了。
《三国志》之后就是裴松之的补注和《后汉书》了。
裴松之的补注和范晔的《后汉书》基本都是在同一时期完成的。裴松之和范晔也都是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两人均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材料进行了再次整理,但不同的是,裴松之主要是对内容过少过简的《三国志》添加了其他相关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补充,其中有很多历史材料也是相互矛盾的,这些都需要辨别;而范晔主要是对东汉时期的历史进行再次编辑整理,涉及了三国前期的历史,但也是根据《三国志》和其他的历史材料进行再次整理归纳。
其中裴松之补注的历史材料非常多,大多数也是三国同时期人物所流传下来的,这些材料现在已经基本都失传了,只能在裴松之在《三国志》的补注里一见风采了,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王沈的《魏书》、《魏略》、《英雄记》、《世语》、韦曜的《吴书》、《献帝春秋》等等。
由于《三国志》在历史上过于权威,完全压过了三国时期其他的历史材料,甚至于三国的官方历史材料都已经失传了,更不要说那些私人编辑的野史了。
但另一方面《魏书》、《魏略》、《英雄记》、《世语》、《吴书》、《献帝春秋》这些材料要么有很明显的立场倾向,要么是记录不全,甚至兼而有之,和《三国志》差距还是明显的。
最晚的则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了,该书成书时已经距离三国时期有了将近一千年。《资治通鉴》虽然离那个年代远了点,但那时所存留的历史材料毫无疑问要比现在多的多,该书也是在《三国志》、裴松之的补注以及《后汉书》等历史材料上进一步的归纳整理,虽然对于通鉴只有一部分内容是描述三国的,但非常详细,也没有明显的倾向性。
在这些历史材料中因为《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中的材料基本都是经历过三国年代那些人物留下来的,所以是属于第一手、基础的历史材料,其中以《三国志》最为重要。在裴松之的补注中也有《汉晋春秋》这一类略晚的资料,不过综合考虑,我个人将裴松之之前的三国历史材料统统认为都是一手材料。
而《后汉书》和《资治通鉴》都是后人对于这些基础材料进行再次整理和合理化编辑而成,属于加工过的历史材料,尽管他们虽然没有经历过三国历史,但那时他们拥有的历史材料仍然比我们现代多,所以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而且相比那些第一手材料而言,也更为完整、具体和合理,矛盾更少,可以作为一手材料的补充和归纳。
我个人认为要研究三国历史,《三国志》、裴松之的补注、《后汉书》以及《资治通鉴》的相关内容都是必看的,而且也必须以这些历史材料为主,其他的选看即可,然后进行筛选归纳整理。
ps:最近补一些作品相关的东西
第002章 没有节操的《晋书》()
《晋书》主要记载了司马家相关的事情,对于三国中后期的历史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我个人在《汉末三国志》的后文里大量参考了该书的记载内容,然而后期却对作为二十四史之一的《晋书》非常的失望,虽然这本书是由房玄龄等名臣编辑的,但在参考的很多篇章中,内容上却具有明显立场偏向,有些地方甚至不惜篡改一手材料,没有相应的下限和节操,远不如早先的《后汉书》以及后来的《资治通鉴》严谨。顶点 S.C更新最快
这里大量对比一下相关一手材料和《晋书》中记载的直接区别。
首先是《晋书宣帝纪》和其他一手材料之间的对比。第一处在诸葛亮北伐第一次对抗司马懿时。
《晋书》中记载是:张劝帝分军往雍、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军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而《汉晋春秋》里面记载是:欲分兵驻雍、,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晋书》中有关于张第一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