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三国志- 第1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基,字伯舆,东莱曲城人。历史上王基文武兼备,才高于世,德溥于时,深得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器重,尤其在南征毌丘俭、文钦之乱,东征诸葛诞之叛等大规模军事活动中都表现出众王基与司马师、司马昭结下了深厚的军友情谊。官至征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封东武侯。景元二年(261),王基去世,追赠司空,谥号景侯。

    ps:真是神奇,最后本卷前三篇居然都是十七章,后面吴国篇的篇幅不会太短了,毕竟陆逊、孙权等人的事情还有不少的,而且孙权死后,还有三十年的历史。

第052章 吴国的两大派别() 
历史上魏蜀吴三国内部都有着派别之分,魏国内部最为复杂,蜀国内部是一家独大,吴国则是淮水集团和本土集团两强并立。

    因为曹魏在历史上是平定了诸多诸侯而成立的,所以他内部势力是最为复杂的,当然了最主要的还是沛国谯县以曹氏和夏侯氏为首的家乡派,其次辅助曹操比较早的兖州派,代表人物是程昱,还有豫州的颍川派,代表人物是荀彧。

    之后曹操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先后平定了徐州、河北、关中等地,还一度占据荆州和汉中,所以还有着河北派、荆州派以及关中派等等团体,内部势力很多。

    在曹睿死前,临时将曹芳托孤给了曹爽和司马懿二人,所以就以曹爽和司马懿分别为核心形成了宗族势力和外族势力两大集团,结果曹爽因为幽禁郭太后,被众人所排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将其除去,曹氏宗族就此一蹶不起,最终司马家得以完成了朝代替换。

    而益州这个地方,在刘焉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以流民为主的东州派和以益州本土人士为主的本土派,然而自古以来蜀地人民内战外行,赵韪等人所代表的本土派最终被东州派逆转击溃,从此益州在刘璋时期为东州派所做大。

    刘备夺取益州后,他麾下势力因为以荆州人士居多,所以也被称为荆州派,所以后来蜀国大概有着三个势力集团,一个是以诸葛亮等人为首的荆州派,一个是以吴懿等人为首的东州派,最后就是本土派了。

    刘备死前留下诸葛亮和李严辅政,李严在后世被一些人认为是东州派的代表,他和诸葛亮之间的政治斗争也被因此认为是两大势力集团的斗争,然而实际上李严是荆州出身,原刘表麾下,他在投靠刘璋后没有几年,刘备就夺取了益州,李严实际上更为接近荆州派,无法真正的作为东州派的代表。

    蜀国的内部政治相比魏吴二国而言是一直比较稳定的,虽然蜀国内部看似是三派都有,实际上是荆州派一家独大,其他势力都依附于荆州派,诸葛亮、蒋琬、费祎这些人都是荆州派出身,直到费祎死后,事情才开始发生变化,最终不是荆州出身的姜维、谯周葬送了蜀汉。

    和蜀国类似,吴国也是由外部势力入侵所创立的。历史上扬州一分为二,江北大部分为曹魏所占据,江南归孙吴所有,一般将孙吴所占据的扬州也称为江东。

    孙权的父亲孙坚的确实是江东吴郡本地人,但他在江东基本没有什么根基,在荆州和豫州反而做过大官,孙策一开始也是袁术的麾下,听从袁术的命令南下讨伐刘繇,结果就是孙家是江东人,却依靠着中原人士夺取了江东。

    在江东势力建立之初,核心人物大多是淮水一带的,属于江北,包括张昭、张纮、周瑜、程普、鲁肃等人在内都是如此,所以这个集团被很多人称为淮泗集团,除了江东本地人物之外,其他外地官员都可以归入这个集团,他们的共同点一是家乡并不在孙吴管割之内,属于外地人;二是追随孙家时间早,在孙坚、孙策或者孙权早期就已经开始为孙家效命,不像江东本土势力那样为孙家效命较晚。

    而孙策南下渡江之后所夺取的吴郡、会稽等地基本都在长江之南,后来也是吴国的核心地带,所以这个地方的人属于吴国的本地人,他们是被征服者,所组织的势力也就是吴国的本土集团,这个势力以顾(顾雍)、陆(陆逊)、朱(朱治、朱恒)、张(张温)四大姓为代表。

    在这里要说明一下,张昭和张温虽然都姓,但他们并不是一路人,张昭是徐州彭城人,属于江东外地人,属于早期追随孙策建功立业的淮泗集团。而张温则是吴郡本地人,属于本土集团。

    在孙策时期,基本上是淮泗集团掌控一切,而江东本土势力相当低迷,孙权上台后情况慢慢开始变化,江东本土势力开始逆转。

    在历史上包括周瑜、程普、鲁肃、吕蒙、张昭、张纮、诸葛瑾、周泰、韩当、吕范、步骘等等一干文武重臣都是属于淮泗集团,而不是江东本地人物,淮泗集团以这些人物为代表,长期把控了江东的文武大权,直到孙吴初步建立之后,江东本土势力才开始慢慢反超。

    孙策时期,江东本土势力基本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人物,江东基本为淮泗集团所控制。到了孙权时期,早先政治上淮泗集团有张昭和张纮,军事上有周瑜和程普,江东本土的势力基本是打酱油。

    而且在赤壁之战前,天下局势倾向于曹操一统,所以不少江东本土人才也不愿出仕为孙权效力,但在赤壁等战役后,曹操一统天下的趋势被打破,孙权在南方的声望大为提高,江东那些大家族也都认可了他的统治地位,江东本土士族们于是纷纷前来投靠孙权。

    周瑜死后,鲁肃和吕蒙也都是淮泗集团的人,但陆逊就是土生土长的的江东吴郡本地人了,陆家也是江东一个大家族,陆逊在夷陵之战中大破刘备,一举奠定了自己在江东将领中的领导地位,完成了本地统帅零的突破,就此江东本地集团在军事上也开始抬头。

    吴国的第一位丞相孙邵(非孙权同族)也是北海人,属于江东集团,江东被淮泗集团长期所把控,引起了本土势力的不满,于是在黄武三年(224)发生了暨艳案,但在这一次交锋中,淮泗集团取得了胜利,本土势力不得不暂时退却。

    然而暨艳案的次年(225),孙邵就去世了,孙权没有答应大臣们的请求以张昭为丞相,反而让江东大姓中的顾家代表人物顾雍作为丞相,这样一来,在军事方面陆逊成为了孙吴的最高统帅,在政治方面顾雍当上了丞相,江东本土势力经过二十多年的后发展,完成了对淮泗集团的反超。

第053章 江东本土势力的逆袭() 
江东本土势力在历史上要比益州本土势力强多了,出了不少的人才,其中以陆逊为关键性的代表人物,孙权称帝之后,江东本土势力已经成功的掌控了孙吴的军事和政治最高官职,完成了对淮泗集团的反超。

    其中过程虽然有些曲折,也有过暨艳案的打击,更有过吕壹事情的混乱,但初步结果对于江东本土势力最终还是比较甜美的。

    暨艳,字子休,吴郡人。暨艳是由张温引荐的选曹郎,尚书。其有耿直刚正个性,希望改革郎署,弹劾多位官僚,重选三署,因为他的做法有些过于激进,所以陆逊、陆瑁、朱据等人都曾在暨艳事发前对他提出过劝戒,然而暨艳未见听从。

    历史上暨艳曾经弹劾过多人,其中以当时的丞相孙邵最为出名,孙邵作为孙吴第一位丞相,影响力很低,记载也不多,当时弹劾张温的,也不止暨艳一人,还有张温以及自己的副手徐彪,孙邵一度因此被迫请辞,不过被孙权挽留了下来。

    最终暨艳因为引起怨愤声积,被诬陷为专用私情爱憎,办事不根据公理,和助手徐彪一起被孙权逼迫自杀,之后张温也受到了牵连,在立有复合蜀汉的大功前提下,被孙权还到家乡。

    暨艳案发生的时间是黄武三年(224),此时孙权虽然还没有称帝,但吴国已经初步建立,江东本土人士陆逊也在夷陵之战后证明了自己,成为了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是孙吴将帅第一人,超越了自己的前辈淮泗集团的周瑜、吕蒙等人。

    所以在政治方面可以预见江东本土势力也会不甘寂寞,当时虽然淮泗集团的孙邵是孙吴丞相,但此人一没有足够的声望,二没有足够的实力,又位居高位,被江东集团视为目标毫不例外,可惜的是当时淮泗集团虽然衰落,但病死的骆驼比马大,江东本土集团未能一次性成功。

    黄武四年(225),暨艳案一年后,丞相孙邵病死,围绕着新一任丞相的人选,淮泗集团和江东本土势力又开展了一次交锋,孙邵病死后,当时的淮泗集团立刻举荐老臣张昭为新一任的丞相,但张昭威望太高了,本人性格也不是很好,孙权不愿意让他担任丞相一职,就提拔了江东四大家之一顾家的顾雍作为丞相,于是孙吴文武两方面江东本土势力都取得了优势,完成了对于淮泗集团的逆袭。

    如果说暨艳案是孙吴本土势力对于淮泗集团的一次夺权行动,那么吕壹案就是淮泗集团对于江东本土势力的一次反扑。

    吕壹,家乡不明,外地人可能性比较大,因为孙吴内部的吕范、吕岱、吕蒙基本上都是外地人。他曾经被孙权用为心腹,任中书典校郎,监察中央和地方州郡文书事,位低而权重。

    因为为人险狠,他多次诬陷他人,甚至其中还包括了丞相顾雍和左将军朱据,这两位都是江东四大家中的代表人物。

    早先吕壹有门客违法,被建安太守郑胄所杀,吕壹非常愤恨,于是中伤郑胄,孙权立刻禁锢郑胄,后因潘濬、陈表上言,郑胄才得以释放。吕壹还曾诬告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孙权向百官调查,百官都不敢违逆吕壹,纷纷赞同。只有是仪表示没听过此事。最后因为是仪的坚持,刁嘉方得以无事。

    吕壹陷害宰相顾雍,黄门侍郎谢厷去向吕探问消息,吕壹表示不乐观。但是谢厷却巧言,只要顾雍被免官,将由潘濬接任宰相。吕壹畏惧潘濬,只好放过顾雍。吕壹又陷害孙权的驸马朱据,控告身为左将军的朱据私吞军饷,拷打朱据幕府管理财务的军官,并将该官打死。朱据怜其屈死狱中,为该官安葬。却被吕壹认定是心虚的证据。朱据只好自我监禁,等候孙权审查。后来孙权发现朱据是清白的,于是说:“连朱据都会被诬告,何况一般的官吏百姓呢?”愤而将吕壹处死。

    可以看出来,在孙权后期,江东本土势力已经开始做大,所以孙权有些看不下去了,此时就以让吕壹担任中书典校郎,而吕壹此人对于江东大家比较敌视,所以在任职期内主要针对江东世家,不过他后期太过于肆无忌惮,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其中不仅包括了江东本土代表的陆逊,也有淮泗集团的步骘,荆州的潘濬更是将吕壹视为仇寇,就连太子孙登也都看不去了。

    所以在最后孙权把吕壹推了出去,将其杀掉,作为给百官的交待。

    吕壹案发生的时间是嘉禾五年(236)后,当时吕壹诬陷顾雍和朱据,大臣们再也无法忍受,其后吕壹放弃诬陷顾雍,而朱据的事情被典军吏刘助证明是诬陷,吕壹最终被处死。

    这个时期江东大家们对于孙吴的掌控已经比较久了,而孙权晚年也是有些昏晕了犯了很多错误,也有些任用小人,更重要的是他对于江东本土势力的看法此时也很可能发生了变化。

    早先淮泗集团一家独大,就连吕蒙死前也是推荐淮泗集团内部的朱然作为自己的接替者,而不是他所欣赏的陆逊,孙权掌权之初,淮泗集团的张昭、周瑜以及程普等人都在江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孙权都不得不接受这些人的辅佐,所以后来孙权虽然打压了直接弹劾丞相孙邵的暨艳和张温,但依然大力提拔江东本土势力的陆逊和顾雍,以本土势力来限制淮泗集团,以保证自身的崇高地位不受威胁。

    然而经过了这么多年后,淮泗集团如无水之根,对于孙权的威胁逐渐变弱,反而江东本土势力发展很快,历史上孙家虽然是吴郡本地人,但当年江东本土势力对于孙家并不是很欢迎的,这里面虽然有孙策在袁术麾下任职的因素,不过孙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杀了不少人,这点孙权也知道,所以他对于江东这些大家族并不是很放心,对于孙家来说淮泗集团和江东本土势力保持平衡才是最好的,所以在后来才会有孙权漠视吕壹诬陷丞相顾雍和左将军朱据这种事情发生。

第054章 老臣张昭() 
张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他本人原是孙策的的军师,孙策临死前将孙权托付给他,后来张昭辅佐孙权,在当时影响力非常大,是江东核心重臣之一。

    张昭是徐州人,早先徐州牧陶谦征召张昭,然而张昭没有接受,遭到囚禁,后经好友赵昱援救才被释放,不过陶谦死后,张昭反而为其撰悼文。徐州大乱时,张昭南下扬州,归顺了孙策。孙策对于张昭非常信任,以其为长史和抚军中郎将,将自己的大小事物都交给张昭处理,还和其一起参拜母亲,后来还表示张昭是自己的管仲。历史上张昭曾经推荐吕蒙接替其姐夫邓当的职务,还过帮助孙策劝降王朗,可惜这次没有成功。

    孙策死前张昭尽管不是孙权的支持者,但孙策依然将孙权托付给了他,如同后来刘备托孤给诸葛亮一样,赋予了张昭可自取之的权力。孙权上台后,张昭尽心尽力,辅佐于他,亲自扶孙权上马,帮助孙权树立威信,就此张昭开始担任孙权的长吏,就和从前一样。

    孙权上台之初,局势不是很稳定,同族的孙辅就暗连曹操,结果被孙权和张昭发觉罢黜。

    据《吴书》记载:是时天下分裂,擅命者众。孙策莅事日浅,恩泽未洽,一旦倾陨,士民狼狈,颇有同异。及昭辅权,绥抚百姓,诸侯宾旅寄寓之士,得用自安。权每出征,留昭镇守,领幕府事。后黄巾贼起,昭讨平之。权征合肥,命昭别讨匡琦,又督领诸将,攻破豫章贼率周凤等于南城。自此希复将帅,常在左右,为谋谟臣。权以昭旧臣,待遇尤重。

    张昭也敢于揭露孙权的不足,历史上孙权和他亲哥哥孙策一样爱好打猎,孙权每次打猎,常乘马射虎,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