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前来催促的使者一个接一个,在道路上交错奔驰,黄权的下属官员、侍从都吓得魂飞魄散,而黄权却举止自若。
后来黄权兼任益州刺史,又调任河南。当时大将军司马懿非常器重黄权,问黄权说:“蜀中人物像您这样的有几人?”黄权笑着回答说:“没想到明公您如此看重我!”司马懿与诸葛亮的信说:“黄公衡,豪爽之士,无论何时谈起您,总是赞叹,不改初言。”
景初三年(239),黄权被升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据《晋书》记载,开府之名始于黄权。正始元年(240),黄权去世,谥号景侯,儿子黄邕继嗣。黄权留在蜀国的儿子黄崇,为尚书郎,蜀汉灭亡时随诸葛瞻战死于绵竹。
田豫在历史上先后追随过刘备、公孙瓒、鲜于辅等多位诸侯,最后投靠曹操,效忠于曹魏。田豫年龄尚幼时就主动托身于刘备,后来随刘备南下,当时刘备为豫州刺史,田豫因为母亲年老为理由回乡,刘备涕泣着与他告别。
公孙瓒命田豫为守东州县令,在叛徒王门来袭后,田豫将其劝退。公孙瓒失败后,鲜于辅为属下官民所推重,代行太守之事,他与田豫素来关系很好,任命田豫为太守府长史。后田豫劝鲜于辅归降曹操,曹操召田豫为丞相府军谋掾,任命为颖阴、郎陵令,迁升为弋阳太守,所到之处,都得到很好的治理。
建安二十三年(218),鄢陵侯曹彰征讨代郡反叛的乌桓无(能)臣氐,当时曹彰以田豫为相,最终在田豫的帮助下平定了这次叛乱。田豫因此升为南阳太守,在宛城侯音之乱后田豫很快又释放了贼寇,稳定了郡内局势,因此得到了曹操的表扬。
魏文帝时,北方游牧民族作乱,侵扰边塞,朝廷于是任命田豫为持节、护乌丸校尉,牵招、解俊同为护鲜卑校尉。从高柳以东,濊貊以西,有鲜卑人数十个部落,比能、弥加、素利分割地区加以统领,各自有自己的地界;他们共同立下誓言,都不得把马卖给中原人。田豫认为,胡人联合在一起,对中原朝廷不利。于是先挑拨离间他们,让他自相仇视,互相攻杀。此举使得柯比能和素利反目成仇,胡人联盟解体。
此后,乌丸王骨进对官府不恭敬,田豫到塞外调查,自己仅率领百余人到了骨进的部落中,骨进出来迎接拜见,田豫命令手下人将骨进斩首,又公布了他的罪恶,以号令其部众。骨进的部众者恐惧不敢行动,田豫便以骨进的弟弟统领其部众。从此后,胡人吓破了胆,田豫的声威震动沙漠。山贼高艾,有部众数千人,四处抢劫抄掠,在幽、冀西州为害,田豫引诱鲜卑素利部杀死高艾,将其首级送到京城。朝廷封田豫为长乐亭侯。
田豫本人也不是没有吃过亏,曾经一度柯比能被围困七天。但总体而言,他担任护乌丸校尉九年,还是很有成效的,当时田豫统治少数部族,对兼并者予以压服,对豪强者使其离散。凡是逃走的奸邪之人,为胡人出谋划策不利官府的,田豫都挑拨离间他们之间的关系,使他们的凶恶阴谋不能得逞,聚居在一起却不得安宁。
后幽州刺史王雄的党羽欲图让王雄担任领乌丸校尉,因此诋毁田豫扰乱边境,为国家生事。朝廷于是把田豫调任汝南太守,加官为殄夷将军。
太和六年(232),明帝派田豫率领青州水军讨伐辽东公孙渊,田豫在成山击破吴使部队,斩杀周贺,但因为青州刺史程喜的诋毁,未能得到奖赏。青龙二年(234),孙权响应诸葛亮大举北伐,田豫帮助满宠将孙权击退。
景初末年,朝廷增加田豫食邑三百户,加上以前的,共八百户。正始初年,田豫升迁为持符节护匈奴中郎将,加振威将军封号,任并州刺史。外域的少数民族久闻田豫的威名,相继前来进贡。州郡内社会治安良好,百姓十分感念他。后又升为卫尉,因为年事已高,田豫反复乞求逊位,太傅司马懿认为田豫精力还饱满,给他写信,没有答应。田豫又写信给司马懿说:“年过七十而仍占据官位,就好像钟鸣漏尽,而仍在夜里行走,是要伤害人的。”于是坚决辞职。朝廷于是征拜其为太中大夫,俸禄与九卿相同。
田豫曾经毁谤孙资,孙资却不以为意,之后田豫感到惭愧,要求和解,孙资同意,并且令长子孙宏娶田豫之女,并照顾年老在家的田豫。历史上田豫生活俭朴清贫,朝廷给他的赏赐都分发给部下将士。每次胡人给他个人送来礼品,都登记好收入官府,从不拿到家里,因此他家中常常贫困。他虽然性情孤傲,与他人很少来往,但人们都很看重他的节操。
嘉平四年(252),田豫去世,享年八十二岁。其子田彭祖继承了他的爵位。
历史上陈群担任过等多个
朝廷尚书令、镇军大将军要职,最后还担任了三公之一的司空,是曹丕留给曹睿的四个辅政大臣之一,后世九品中正制的创立者,其地位和影响力明显比其他人高出最少一个层次。
黄权降曹后也得到了重用,最终官拜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并且还开府了。而田豫也是战功赫赫,担任过卫尉。只有徐庶地位最低,仅仅只是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在四人中也只有徐庶一人是在刘备最需要帮助的时刻主动背离刘备的,尽管忠孝两难全,但他在刘备最困难的时候,离开了刘备,而去投靠当时声势最旺,还是刘备死敌的曹操也是不争的事实。
第014章 三国两大隐士()
在三国时期最为出名的隐士有两位,第一位是庞德公,第二位就是管宁了。
庞德公,字尚长,荆州襄阳人,东汉末年名士、隐士。庞德公与当时徐庶、司马徽、诸葛亮、庞统等人交往密切。后来荆州刺史刘表希望庞德公出仕,甚至亲自去请他,都没有成功。
据《襄阳记》记载:荆州刺史刘表数次请庞德公进府,庞德公都不屈身就职。于是,刘表亲自去聘请庞德公。刘表对庞德公说:“你保全了你一个人,为什么不保全天下呢?”庞德公笑着回答刘表:“鸿鹄在高林之上筑巢,晚上有栖息的地方,龟鼋在深渊下面作穴,晚上有归宿,人的取舍与行为举止也是人的巢穴,万物都是只为各自得到栖宿的地方,所以天下并不是我所要保全的。”
庞德公以耕作为业,所以他的妻子儿女在前耕耘。刘表指着他的家人问庞德公:“先生住在田亩之中,不肯出来做官,有什么能够遗留给子孙呢?”庞德公回答:“世上的人追慕名利,只会留给子孙危险;而我留给子孙的是安居乐业,只是遗留下来的东西不同罢了。”
刘表问庞德公危险的原因,庞德公回答说:“尧、舜将天下的土地授予他的臣子,而没有偏爱;让他的儿子在民间生活,而无骄傲的神情。丹朱、商均和我,得以保全生命而终。禹、汤虽得到了天下,便把国家交给自己的亲人,使桀败退,迁徙南巢;纣的首级被悬挂在周的旗织上,而他们的宗族被敌人俘获。禹、汤难道不比丹朱、商均愚蠢?这就是其处境危险的原因。周公摄政时,杀害他的兄长。如果此前让周公和他的兄弟食用粗劣的汤羹,居住蓬蒿下面,哪有像这样的危害!”刘表只得叹息而去。
据《司马徽别传》记载:因为有人对刘表说:“司马德操是奇士,但没有遇上知己。”后来,刘表也亲自去拜访司马徽,却说:“人们所说的都是虚妄不实的话,这人只是一个小书生而已,他的见识和普通人一样。”
庞德公曾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被誉为知人。对诸葛亮、庞统等人早年影响较大,并得到诸葛亮的敬重。庞德公最后隐居于鹿门山,采药而终。
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又作庞倦民),后来官至魏黄门吏部郎,娶诸葛亮二姐为妻。孙子庞焕,字世文,官至晋牂牁太守。从子庞统,字士元。后来成为了刘备的谋士,任军师中郎将。庞统之弟庞林,是蜀荆州治中从事,后任魏钜鹿太守,封列侯。
管宁,字幼安。北海郡朱虚县人。后世与华歆、邴原并称为“一龙”。据说管宁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的后代。他十六岁时失去了父亲,家中表兄弟们怜悯他孤独贫困,都赠予他治丧的费用,管宁全都推辞没有接受,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送终。管宁成年后身高八尺,胡须眉毛长得很美。与平原人华歆、同县人邴原为好友,都到其他郡学习,并且都敬重亲善名士陈寔。
据《世说新语·德行第一》记载:管宁和华歆一同在菜园里刨地种菜,看见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宁不理会,举锄锄去,跟锄掉瓦块石头一样,华歆却把金子捡起来再扔出去。还有一次,两人同坐在一张坐席上读书,有达官贵人坐车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就割开席子,分开座位,说道:“你不是我的朋友。”
汉末大乱之后,管宁一度和邴原及平原人王烈渡海到辽东避难,当时公孙度和公孙康等人有意征召管宁,然而却都无法说出口,曹操任司空后一度征召管宁,却被公孙康截断诏命,不对管宁宣布。
黄初四年(223),魏文帝曹丕诏令公卿大臣举荐独行特立的隐士,司徒华歆举荐了管宁,曹丕就专门用安车前往征召他,管宁于是带着家眷部属渡海回到北海郡,公孙恭把他送到南郊,加倍赠给他服饰器物。自从管宁东渡,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前后所给他的资助馈赠,他都接受后收藏起来。西渡之时,全都封好退还给了公孙氏。文帝下诏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坚持辞让没有接受。
明帝继位后,华歆称病请辞,愿将太尉一职让与管宁,曹叡没有同意。但还是下诏征召管宁为光禄勋。当时司空陈群也上疏举荐管宁。然而管宁依然拒不应召。
曹操、曹丕以及曹睿三代曹魏君王连续征召了管宁十余次之多,然而管宁依然不愿做官,曹睿对此感到无奈,给青州刺史下达命令要求他们将管宁送到洛阳。管宁自称草莽臣上疏拒绝了。后来曹睿询问青州刺史程喜管宁是否沽名钓誉,程喜认为不是。
正始二年(241),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等人向曹芳举荐管宁,曹芳下诏,以“安车蒲轮,束帛加玺”的礼节去聘请他,适逢管宁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在三国时期那些名士大多都出仕辅佐一方,以图建功立业,但总有那么几位特立独行之人,对于名利丝毫不感兴趣,其中庞德公和管宁就是典型的代表,也就是所谓的隐士。
在秦末汉初也五大隐士,“商山四皓(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加上黄石公,可以说隐士在中国历史上是渊远流长的。
我个人在长大后一度也对“管宁割席”产生过怀疑,不太相信世上有如此淡泊名利之人,不过管宁在历史上先后有辽东三代君主(公孙度、公孙康以及公孙恭)企图拉拢他,曹魏四代君王(曹操、曹丕、曹睿以及曹芳)请他出仕,到最后管宁都是无动于衷,所以我已经没有理由不信了。
ps:下一章就开始司马懿终篇,写完司马懿之后就开始写蜀国。
第015章 司马懿之死()
司马懿本人在平定淮南王凌之乱后很快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三岁。因为司马懿对于曹魏的巨大贡献,有司以司马懿位高爵显,列为魏太庙第一。
历史上司马懿的死和淮南王凌的叛乱是有联系的,当时王凌作乱的名义可以说就是恢复曹氏,直接把司马懿推到了谋逆的一面,据说司马懿死前还梦到贾逵、王凌作祟,很是厌恶。据《干宝晋纪》记载:其年八月,太傅有疾,梦凌、逵为疠,甚恶之,遂薨。
司马懿在生前虽然一直在推辞相国、郡公之位,但在权力方面他一点都没有手软,铲除对手,幽禁曹氏亲王,所以说司马懿很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意味着什么,王凌的叛变就是曹魏内部一个公然对他的不满和否定,如果司马懿本身就不效忠于曹魏还好,但实际上曹丕和曹睿都对于司马懿信任有加,他怎么可能对于曹氏真的没有感情,王凌叛变之事对于司马懿而言心理上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他本人最终也因此去世。
嘉平三年八月戊寅(251年9月7日),司马懿在洛阳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当年九月庚申,司马懿被葬于河阴首阳山,谥号为文,后改谥宣文(一说谥文贞,后改为文宣)。司马懿死之前写了关于安葬的遗嘱,在首阳山做土墓穴,不起坟,不栽树,不设明器;作《顾命》三篇,以平时衣服入殓,不用随葬器物,后死者不得合葬。同年十一月,有司奏请将各位已故功臣的灵位置于魏太祖庙中,以配享祭祀,排位以生前担任的官职大小为序。太傅司马懿因位高爵显,列为第一。
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咸熙二年(265),司马昭之子晋武帝司马炎受魏禅,给司马懿上尊号为宣皇帝,称其陵墓为高原陵,庙号高祖。
司马懿死后,其长子司马师成为抚军大将军,执掌魏**政大权,嘉平四年(252),他升为大将军。
司马懿除了在军事方面表现出色之外,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有着很大的政绩,作为曹魏重臣,他不仅曾经上疏劝谏过曹睿罢修宫室,还提拔过诸如邓艾、王基、州泰等人才,被虞预认为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邓艾是曹魏后期名将之一,但在早先他仕途非常不顺,直到遇到司马懿之后,才开始被朝廷所看重,司马懿采纳了邓艾的建议在两淮一带大规模军屯,邓艾之后得以步步高升。
州泰当荆州刺史裴潜的从事时,数度被派遣为使者前访进驻宛的司马懿,因此被司马懿所知。在司马懿征讨孟达时作担任先头部队。后来被司马懿征辟,即使州泰父母及祖父都相继死去,要守九年之丧,但司马懿都仍然悬空位置等他。后擢升其为新城太守。
司马懿还在关中以及两淮一带大规模开展军屯,保证了前线作战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