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群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五代群英- 第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于柴荣来说,这是一个关系帝国未来命运的抉择,因为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眼前,儿子柴宗训年仅七岁!这么小的孩子能坐稳帝位吗,能镇得住那帮资历老、威望高的前朝元老吗?

    而殿前都点检,这个掌握着中央禁军核心权力的重要职位,交到谁的手里最放心呢?孩子又能托付给谁呢?李重进?

    柴荣苦笑了,如果说张永德还有些许慈悲之心,能不杀他的小儿子的话,那么李重进的强悍嗜血就让他寝食难安了。根本就不能让李重进留在京师,还谈什么交付托孤大事!

    张、李不成,那么下面还能是谁呢……

    后来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张、李之下,那个幸运儿就是赵匡胤。

    说实在话,柴荣对赵匡胤是非常不错的,这哥俩可以说是战场上的生死之交,赵匡胤如果没有柴荣的提拔,可能不会建立如此伟业。柴荣即位之后,命赵匡胤掌管禁军,对赵匡胤可以说是信任有加。当年北汉侵犯后周,柴荣御驾亲征,在高平与北汉军队决战,但是在战争快开始的时候,后周军队统帅竟然不战而逃,后周军队一时之间非常被动,在此危难之时,赵匡胤力挽狂澜,指挥自己的同伴杀进敌营,这才转败为胜,但是赵匡胤也受了伤,柴荣非常心疼,说啥也不让赵匡胤再去冒险了。回到京城之后,赵匡胤被任命为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后来又升为都指挥使。

    从都指挥使一跃升为都点检,看着好像只升了一级,但是咫尺天涯,从全国军队的二把手升到一把手,那是不知多少人一生都迈不过去的门槛,而他居然在这么年轻的时候,轻而易举地迈了过去。

    赵匡胤真的是喜出望外天命所归吗?李煜不想当皇帝我信,赵匡胤不想当皇帝,打死我也不相信。

    先说那个小木条,怎么会出现在柴荣的文书囊中呢?放在里面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呢?

    后来有人分析,那块木条就是赵匡胤放的!原因有三:

    一:赵匡胤此前是张永德的手下,虽然实力不容小觑,可是要挤掉张永德,取其位而代其职,却遥遥无期,并且基本绝望。因为他硬件不行,他不是皇亲国戚,禁军是国家安危命脉,他一个年纪轻轻的外人,凭什么一步登天?凭他的军功和英勇?这种事你越强悍越不敢用你。不然何不选李重进?所以赵匡胤只能耍点阴谋诡计,才能脱出张永德的阴影,彻底独立。

    二:在公元959年的这一年里,枢密使王朴死,皇帝柴荣重病,赵匡胤野心极度膨胀,让他有了非分之想,而张永德正是他的第一块绊脚石,必须尽快踢开,于是赵匡胤就做了一回木匠。

    三:根据《五代史》记载,这块写着“点检作天子”的木条出现在“世宗不豫”之前。那时候赵匡胤一直率军拱卫左右,大有做手脚的机会。

    当然,柴荣选择赵匡胤,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不是心血来潮。虽然他冒升极快,但是资历太浅,年纪太轻,就算想作怪,也没有什么号召力,他的威胁可以忽略不计。等到他有资历时,七岁的小皇帝想必已经长成了。

    世宗自此不能痊愈,延之日久,饮食不进,大势日危,召范质等入宫,嘱以后事道:“嗣君幼弱,卿等尽心辅之。昔有翰林学士王著,乃朕之藩邸故人,朕若不起,当以为相。”质等受命而出,私相议道:“王著日在醉乡,是个酒鬼,岂可为相?当勿泄漏此言。”

    不久柴荣驾崩。远近闻之,无不嗟悼。后人有诗叹曰:

    五代都来十二君,

    世宗英武更神明。

    出师命将谁能敌?

    立法均田岂为名?

    木刻农夫崇本业,

    铜销佛像便苍生。

    皇天倘假数年寿,

    坐使中原见太平。

    纵观柴荣的一生,武功上高平大捷,西取后蜀凤陇四州,南唐江北14州,北攻辽,兵不血刃,取三关四州,这些军事上的成就是他在位短短的5年半的时间内取得的,为北宋的统一基本奠定了军事上的基础。在战场上,柴荣英姿飒爽;在生活上,柴荣也非常关心民众疾苦。有一次,柴荣与百官会餐时,指着满桌的酒菜对众人说:“朕在宫中吃美味佳肴,深愧无功于民而坐享天禄,既然自己不能躬耕而食,那就只有亲冒矢石为民除害,还略可自安。”这些话如果放在今天,足以让那些高官们汗颜。最让人感动的是,柴荣曾说“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这种高度和境界更是让历代帝王自惭形秽。

    柴荣虽然只当了五年半皇帝,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却凝集了中国历代帝王之美德。在位期间,柴荣励精图治,任人唯贤,虚心纳谏,锐意革新,抗击外敌,关心民生,使国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强势发展。司马光生平最佩服的帝王就是柴荣,他称赞柴荣“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真正做到了“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溢美之词,无与伦比。司马光是个严谨之人,他不顾宋朝皇帝之感受,把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皇帝抬到如此高的位置,说明柴荣为人、为政的完美程度确有登峰造极之处。

    但凡明君、仁君,大都非常重视臣属的进谏。在这个问题上,唐太宗的“虚心纳谏”已经让后人顶礼膜拜,而柴荣的“虚心求谏”更让人刮目相看。显德二年(955)二月,柴荣下诏,要求“内外文武臣僚,今后或有所见所闻,并许上章论谏。若朕躬之有阙失,得以尽言;时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隐”;同年四月,柴荣再次下诏,明确要求“翰林学士承旨徐台符已下二十余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各一首”。两番“求谏”,无不凸显了柴荣在倾听民声上的主动性和强烈性。

    柴荣的皇后符氏,不仅是一位能够在战乱中“独脱死兵刃之间”的聪慧女子,同时也是柴荣事业上的贤内助和好帮手。柴荣称帝后,因为急于创业,有时难免会对众将发脾气,符氏往往会“从容伺颜色,渐为解说”,柴荣见符氏说的有道理,便“意亦随解,由是益重之”。一急一缓,柴荣夫妇二人形成了完美的互补。后来,柴荣亲征淮南,符氏认为“不宜亲行”,但柴荣执意要去,结果“师久无功”,符氏竟然“忧成疾而崩”,用生命诠释了这段爱情的至真至切。

    更重要的是,柴荣给五代时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带来了黎明的曙光,他基本解决了自中唐以来近200年藩镇割据的局面,结束了五代频繁政权交替的历史,为结束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代奠定了基础。他继位之初,曾立下了“十年平天下,十年休养生息,十年致太平”的中国历代最朴素的“皇帝梦”,可是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最无情的玩笑,历史没有给他三十年,甚至没有给他十年,而只给了他短短的五年零六个月。而就是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柴荣创造了光耀千古的伟大功绩,效率之高,功绩之大,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帝王史上绝无仅有。

    可是这一切,最后终归是给别人做了嫁衣。公元959年7月27日,柴荣因重病无治而驾崩。就在他死后不久,他生前信任有加的那个看似忠厚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就把他的国家和一切从他留下的孤儿寡母的手里抢了过去。他所创造的伟大功绩和他的王朝,都只能生存在在大宋三百年的光辉掩盖下。但是历史不会忘记,煌煌大宋三百年,却没有完成柴荣生前“三十年皇帝梦”中的任何一个理想,北宋全盛时期的疆土也不过才仅仅280万平方公里而已。自有宋以来,赵氏皇帝就不得不去面对“幽云十六州”给他带来的无边战乱,而更谈不上什么“致太平”了。宋太祖赵匡胤算得上是个伟大的皇帝,可是他的伟大也不过是因为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而已,而这个巨人就是柴荣。

    柴荣办事谨慎,虚心求谏,从未因言论而杀一人。他曾极为诚恳地专门下诏要求群臣尽量上书言事,还点名让20多名翰林学士都写两篇文章:

    《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这种命题向众多朝臣征求治国之策的做法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而且他也绝不是哗众取宠,只作作样子。在认真审读大臣的建议后,他欣然采纳了大臣王朴《平边策》中“先易后难”的主张,以此制定统一大计,付诸实践。

    可以说,他在五年半中完成的军事事业比宋太祖、宋太宗在以后几十年完成的任务还要多。是他在军事上发出了统一的先声。而宋太祖最初征战天下的河北军几乎都是后周的老底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匡胤实际上是拿着柴荣的家当给自己打下的江山。更重要的是,柴荣给五代时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带来了黎明的曙光,他基本解决了自中唐以来近200年藩镇割据的局面,结束了五代频繁政权交替的历史,为结束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代奠定了基础。他继位之初,曾立下了“十年平天下,十年休养生息,十年致太平”的中国历代最朴素的“皇帝梦”,可是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最无情的玩笑,历史没有给他三十年,甚至没有给他十年,而只给了他短短的五年零六个月。而就是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柴荣创造了光耀千古的伟大功绩,效率之高,功绩之大,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帝王史上绝无仅有。可是这一切,最后终归是给别人做了嫁衣。

    面对历史,人们往往更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神武雄略的一代英主周世宗柴荣做好了扫平天下、开创盛世的一切准备,却英年早逝、功败垂成;宋太祖赵匡胤延续了柴荣制定的策略一统天下,结束了兵祸连年、饥馑遍地的乱世,迎来了文化灿烂的赵宋之世。因此,赵匡胤的事迹广为人知,柴荣这个为他人做嫁衣的奠基人却往往被疏忽和冷落。

    世宗既崩,梁王宗训于柩前即位,是为恭帝。文武山呼已毕,尊符后为太后,垂帘听政。赵匡胤改领归德军节度使,赵普升为节度掌书记。

    柴宗训原有三位哥哥。公元947年后晋开运三年十一月,三位哥哥与柴荣的发妻刘氏一起被后汉隐帝刘承佑诛杀。公元951年后周广顺元年,郭威称帝,授柴荣澶州节度使,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不久,大符氏成为柴荣的第二任妻子。两年后,柴宗训出生于澶州之府弟。公元956年后周显德三年七月二十一日,大符皇后病逝于汴梁皇宫中的滋德殿,时年仅二十六岁。柴宗训三岁失母,十分可怜,由姨母小符皇后在宫中抚养。

    七岁的柴宗训不能亲政,只好由自己的姨母小符太后垂帘听政,宰相范质、王溥等辅政,主持军国大事。同月,柴宗训任命范质为修建柴荣皇帝陵墓的山陵使,翰林学士窦俨为礼仪使,兵部尚书张昭为卤簿使,御史中丞边归谠为仪仗使,宣徽南院使、判开封府事昝居润为桥道顿递使。七月,任命户部尚书李涛为山陵副使,度支郎中卢亿为判官。八月,柴宗训封弟弟柴宗让为曹王,柴宗谨为纪王,柴宗诲为蕲王。十一月,把后周世宗柴荣皇帝安葬于新郑今河南新郑郭店村西北陵上村的庆陵。

    好容易过了残年,周廷仍未改元,沿称显德七年。正月朔日,幼主宗训未曾御殿,但由文武百僚进表称贺。蓦然间接得镇、定急报,说是河东刘钧结连契丹大举入寇,声势甚盛,锐不可当。当时主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问计于宰相范质。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托言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匡胤奏道:“主上新立,在朝文武宜戮力同心,共守京城。臣当另调澶州等处将帅,一同征讨,是乃万全之策。”太后大喜,即下敕旨,前去调拨张光远等,会兵出征。时苗光义一向隐在山中,今见世宗弃世,来到京中,见日下又有一日,黑光相荡,指谓匡胤亲吏道:“此天命也,时将至矣。”言毕飘然而去。

    周军将要北上作战,京城里突然流言四起,大街小巷人心惶惶,有些大户人家和官宦子弟都在搬家出城逃难了。还是因为那块神秘的木条上的五个字——点检作天子。

    开封城里的居民见多识广、记忆力健全。“主少国疑”、“外敌突现”,再加上大军集结,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时光倒流十年,郭威也是带着本国的军队冲进开封,那一天无数人家家破人亡,血淋淋的教训历历在目,谁敢掉以轻心!

    流言,有时就是谶言,会让你平空得到人心,进而敢跟着你做任何事——因为老天爷在帮你。可有时流言也会变成杀人刀,把你完美的“阴谋”变成路人皆知的“阳谋”,让你什么把戏都玩不出来,只能等着被算计者预先报复。

    史称赵匡胤害怕了,他在外边所有场合都待不住,只好躲回家里,他不由自主地嘀咕——外边都在传我要造反了,满城轰动,我该怎么办啊?【外间汹汹若此,将奈何?】

    经典的一幕出现了,没等他母亲、未来的杜太后发话,他的妹妹就冲出厨房,其“面如铁色,拿擀面杖便打匡胤,并喝骂:”大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来家里恐吓妇女何为耶!”

    将门虎女,我们除了为她未来的丈夫高怀德先生表示担忧和同情之外,就只能鼓掌欢呼了。历史证明,这种强硬摧残式的刺激远比小心呵护式的鼓励管用,赵匡胤当时默然而出,深深为自己的胆怯行为脸红,转而他就做出了一件极为勇敢并且关键的事来。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141章 赵匡胤黄袍加身() 
赵匡胤决定主动去见韩通,而且是直接去韩通的家里求见。

    他明白,作为开封城的军事、警察总监,韩通对市面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了如指掌。那个见了鬼的传言一定已经传进了他的耳中,而且通过韩通很快就会传到三位宰相外加太后和小皇帝的耳里。要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位表示反对,赵匡胤领兵出征的梦想就会泡汤。

    赵匡胤来到韩通家里,韩通真的把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