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群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五代群英- 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却说唐诸道行营都统赵德钧,谋帝位不成,不得已迎降契丹,敬瑭与德光同至潞州,德钧父子即迎谒高河。德光尚好言慰谕,惟敬瑭掉头不顾,任他谒问,始终不与交言。【你与敬塘争当儿皇帝,他怎么会喜欢你呢?】德光知两下难容,乃将德钧父子送解西楼。

    德钧见述律太后,把所赍宝货,及田宅册籍进献。述律太后问道:“汝近日何故往太原?”

    德钧道:“奉唐主命。”

    述律太后指天道:“汝从吾儿求为天子,奈何作此妄语?”

    德钧俯伏在地,不敢出声。

    述律太后又说:“我儿将行,我曾诫我儿云:‘赵大王若伺我空虚,北向渝关,汝急宜引归,自顾要紧!太原一方的成败,管不得许多了。’汝果欲为天子,俟击退我儿,再行打算也不为迟。汝本为人臣,既不思报主,又不能击敌,徒欲乘乱徼利,不忠不义,尚有甚么面目来此求生呢?”

    德钧吓得乱抖,只是叩首乞哀。

    述律太后又问道:“货物在此,田宅何在?”

    德钧道:“在幽州。”

    述律太后道:“幽州今属何人?”

    德钧道:“现属太后。”

    述律太后道:“既属我国,要你献什么?”

    德钧羞愧无言,只恨地上无隙,不能钻入。还是述律太后大发慈悲,令拘狱中,俟德光回来再行发落。可怜德钧至此,不得不磕头谢恩,退至番狱待罪。及德光北归,才将他父子释出。德钧怏怏而亡,延寿却得为翰林学士。小子有诗叹道:

    番妇犹知忠义名,

    如何华胄反偷生!

    虏廷俯伏遭呵责,

    可见人心抱不平!

    其实敌人也不喜欢卖主求荣的人!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92章 李从珂自焚() 
却说晋主石敬瑭既入潞州,即欲引军南向。耶律德光意欲北归,乃置酒告别,举杯语敬瑭道:“我远来赴义,幸蒙天佑,累破唐军。今大事已成,我若南向,未免惊扰中原,汝可自引汉兵南下,省得人心震动。我令先锋高谟翰,率五千骑护送,汝至河阳,尚欲谟翰相助,可一同渡河,否则亦听汝所便。我且留此数日,候汝好音,万一有急,可飞使报我,我当南来救汝!若洛阳既定,我即北返了。”敬瑭很是感激,与德光握手,依依不舍,泣下沾襟。德光亦不禁泪下,自脱白貂裘,披在敬瑭身上。且赠敬瑭良马二十匹,战马千二百匹,并与订约道:“世世子孙,幸勿相忘!”敬瑭自然应命。德光又说道:“刘知远、赵莹、桑维翰,统是汝创业功臣,若无大故,不得相弃!”敬瑭亦唯唯遵教。随即拜别德光,与契丹将高谟翰进逼河阳。

    赵州刺史赵在明,与河阳节度使苌从简协守河阳。哪知石敬瑭一到河阳,苌从简马上迎降,且代备舟楫,请敬瑭渡河。一面执住刺史刘在明,送入敬瑭营中。敬瑭释在明缚,令复原官,遂渡河向洛阳进发。

    从珂遣宦官秦继旻,与皇城使李彦绅,突至李赞华【突欲】第中,将他击死,聊自泄忿。亟命都指挥使宋审虔、符彦饶,及节度使张彦琪,宣徽使刘延朗,率千余骑至白马阪,巡行战地,准备驻守。忽见晋军渡河而来,约有五千余骑,登岸先驱。符彦饶等相顾骇愕,共语审虔道:“何地不可战?何苦在此驻营,首当敌冲!”说着,便即驰还。审虔独力难支,也即退归。从珂见四将还朝,与议恢复河阳【痴心妄想!能保住洛阳就不错了】,四将面面相觑,不发一言。迎新送旧,已成常态。

    那警报如雪片传来,不是说敌到某处,就是说某将迎敌,最后报称胡兵千骑分扼渑池,截住西行要路,从珂方仰天叹道:“这是绝我生机了!”遂返入宫中,往见曹太后、王太妃,潸然泪下。王太妃不待说出已知不佳,便语曹太后道:“事已万急,不如权时躲避,听候姑夫裁夺!”太后道:“我子孙妇女一朝至此,我还有何颜求生,妹请早自为计!”曹太后也有呆气,不死于从厚时,却欲与养子同死!况石敬塘是她女婿,肯定不会害她。花见羞乃抢步趋出,带了许王从益,窜往球场去了。

    李从珂见大势已去,于是带着传国玉玺与曹太后、刘皇后以及儿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楼,积薪自焚。刘皇后顾语从珂道:“我等将葬身火窟,还留宫室何用?不如一同毁去,免入敌手!”重美在旁谏阻道:“新天子入都怎肯露居!他日重劳民力,我们死了也要挨骂,何苦出此辣手哩!”于是后议不行,就在玄武楼下,纵起火来。一霎时,火势张天,烈焰腾空,可怜一国天子,焚死玄武楼中,传国玉玺亦在此时遗失不知所踪,宫娥彩女同时被烧死者,不计其数,后唐遂亡。后人有诗叹曰:

    玄武楼台映红光,

    五代由此终后唐。

    烈火有声焚焦木,

    浓烟无语折残梁。

    凋零百花弓弦断,

    落破寝帷书卷黄。

    四帝三脉真命主,

    一十四载至此亡。

    从珂一死,都城各将吏统开城迎降,解甲待罪。石敬瑭率兵入都,暂居旧第。命刘知远部署京城,扑灭玄武楼余火,禁止侵掠,使各军一律还营。所有契丹将卒留馆天宫寺中,全城肃然,莫敢犯令。从前窜匿诸人民,数日皆还,悉复旧业。当由晋主下诏,促朝官入见,文武百官俱在宫门外谢恩。车驾乃移入大内,御文明殿,受群臣朝贺,用唐礼乐,大赦天下。惟从珂旧臣刘延浩、刘延朗、张延朗三人,罪在不赦,应正典刑。延浩自缢,两延朗皆处斩。追谥鄂王从厚为闵帝,改行礼葬,闵帝妃孔氏为皇后,袝葬闵帝陵。并为明宗皇后曹氏举哀,辍朝三日,拾骨安埋。觅得王德妃及许王从益,迎还宫中。妃自请为尼,晋主不许,引居至德宫,令皇后随时省问,事妃若母。封从益为郇国公,独废故主从珂为庶人。或取从珂膂及髀骨以献,乃命用王礼瘗葬。从珂享年五十一岁,史家称为废帝。总计后唐自庄宗起,至废帝止,四易其主,只过了十四年。

    后唐已亡,变作后晋,仍用冯道同平章事,卢文纪为吏部尚书,周瓌为大将军,充三司使。命皇子重信为河南尹。追赠皇弟敬德、敬殷为太傅,皇子重英、重裔为太保。改兴唐府为广晋府,唐庄宗晋陵为伊陵。饯契丹将士归国,送回李赞华丧,封赠燕王。前学士李崧、吕琦,逃匿伊阙,晋主闻他多才,赦罪召还,授琦为秘书监,崧为兵部侍郎,兼判户部。寻且擢崧为相,充枢密使。桑维翰兼枢密使。

    耶律德光闻晋主已经得国,当即北还。

    石敬塘新得中原,但藩镇不服,尤耻臣于契丹。大同节度使判官吴峦,闭城不受契丹命。应州指挥使郭崇威,挺身南归。就使上表称贺的,也未免反侧不安。再加兵燹余生,疮痍未复,公私两困,国库空虚,契丹征求无厌,今日索币,明日索金,几乎供不胜供。石敬塘既然甘当儿皇帝,自然不能免供。

    石敬瑭对于契丹百依百顺,非常谨慎,每次书信皆用表,以此表示君臣有别,称德光为“父皇帝”,自称为“儿皇帝”。每当契丹使臣至,便拜受诏敕,除岁输30万布帛外,每逢吉凶庆吊之事便不时赠送好奇之物,以致赠送玩好奇异的车队相继以道。

    杨光远从敬瑭入洛,加检校太尉,充宣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六军诸卫事。是时,光远每对敬瑭,常悒然不乐,敬瑭虑有不足,密遣近臣讯之。光远附奏曰:“臣贵为将相,非有不足,但以张生铁死得其所,臣弗如也,衷心内愧,是以不乐。”生铁,盖敬达之小字也。敬瑭闻其言,以光远为忠纯之臣。其实光远杀从厚,背从珂,杀敬达,降契丹,完全是个地地道道的小人。

    后唐已亡,李从珂一家葬身火海!李世民阴魂不散,又有人拜他为祖宗,称自己为太宗十八代子孙!其实只要你有能力,是不是太宗的子孙都不重要啊!如刘备称自己是刘邦后代,就觉得当皇帝应该比曹操、孙权优先,不知道根据在哪?

    其实后唐、南唐跟大唐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后唐李克用父子都是沙陀人,赐姓李,李嗣源是李克用养子,李从珂又是李嗣源养子,他们与唐高祖唐太宗早就没有关系了!为了当皇帝,石敬塘认德光为父都行,李存勖、李嗣源拜李渊、李世民为祖宗也未尝不可!至于真正的祖宗,无名无姓,不管他了!不少人为皇上赐姓而受宠若惊,如果他生父、亲祖地下有知,不知道是高兴还是生气。

    南唐,是在吴国基础上建立的一个江南政权。这个政权,傲视五代,纵横十国,攻灭闽国,一度灭楚,熬掉了北方的后晋、后汉、后周三代,到北宋初年依然顽强地存活着。这一切,无不归功于开国皇帝李昪打下的坚实基础。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93章 成王败寇话李昪() 
南唐亡国之君,一代“词宗”李煜的《虞美人》,既给世人留下了一篇传诵千古的诗词佳作,更让后人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亡国之君面对国破家亡的无奈与辛酸。

    李煜的无奈、屈辱、恐惧……,种种难以向他人倾诉的心态跃然纸上,引起后人深深的喟叹和同情。

    不过李煜的天下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他爷爷从别人手里抢过来的!李煜值得同情,那被他爷爷抢了天下的杨氏子孙谁来同情?难道世间真有因果轮回报应?只是祖先造的孽,却要由儿孙来偿还。这就是天理昭彰?

    相传李昪家门前有颗梨树,结一个果子,大如升,李昪父于是与邻里一起剖开食之,有赤蛇在果实中,众人大惊。蛇游进李昪母亲的床榻下,李昪母亲不久怀孕,生下了他。

    说起李昪,不能不提到他的传奇经历。李昪原姓潘,小字彭奴,是徐州人一说浙江湖州吉安人,其父曾为吉安的一名低级官吏,在烽火连天的战乱中,彭奴沦落为孤儿。后来吴国大将李神福攻打杭州,路经湖州时掳获了一些人口,彭奴也在其中。见彭奴清秀乖巧,李神福便将其带回家中,收作家奴,彭奴改姓李。

    李神通是吴国创始人杨行密的爱将,杨行密经常到他家中,一次无意中见到彭奴,喜欢得不得了,便夺人所爱,收彭奴为养子,改姓杨。然而,彭奴太优秀了,杨行密的几个儿子不能容他,便一个劲地排挤他。杨行密没办法,又不好意思找李神福退货,便找到心腹徐温。彭奴又转手认了徐温为父,改姓徐。

    徐温有六个亲子,依次为徐知训、徐知询、徐知诲、徐知谏、徐知证、徐知谔,彭奴加入徐家后,便随着“知”字辈,取名徐知诰。

    徐知诰天资聪颖,侍奉徐温如父,徐温妻李氏因为同姓的缘故,也对徐知诰照顾有加。有一次,他随徐温出行,途中,徐温突然想起一桩苦恼的事,心烦意乱,操起手杖便拿徐知诰出气,将他厉声斥退。待到徐温乘车回府,远远就看见徐知诰跪在门前迎候。徐温下车惊问:“你为什么跪在这里?”徐知诰哭着回答:“儿在这里等着向您请罪。适才父亲发怒,要儿离开,儿不敢有违父命,只好先回家中恭候。”徐温听了徐知诰的答话,内心深受感动,伸手将徐知诰扶起,从此以后对他更加疼爱。

    徐知诰在徐府逐渐长大,徐温见他日益通达事理,便在一天当众交代:“从现在开始,全府家务交给知诰全权处理,各房男女老少都要听从他的领导。”显然,徐温是想借机锻炼考验徐知诰的办事能力。因为在宗法社会里,治家与治国是相通的。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放大,只有治好家才能治好国。徐知诰明知这桩差事复杂棘手,却知难而上,勇挑重担。虽然说是总管徐府家务,然而,要真正管好这个人口上百、头绪繁多的将门之家也确非易事。可是徐知诰偏偏在料理如此繁杂的家务中,得到了全府上下的首肯。管家有方的徐知诰,把府中方方面面安排得有条不紊,从婚丧祭祀、迎宾宴客到钱粮支出,无不得心应手。每遇徐温查问任何一笔花销,徐知诰都成竹在胸,对答如流。不过三年五载,徐知诰便在偌大的徐府中成了众人刮目相看、交口称赞的人物。但是徐知诰对此并不满足,于管家之外,还忙中偷闲读书习字、操练骑射,立志将来能有更大作为。为此,他亲笔书录一个条幅悬挂在居室里,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这便是他十岁时的诗作《咏新竹》中的一联:

    栖凤枝梢犹软弱,

    化龙形状已依稀。

    斗转星移,韶光荏苒。徐知诰走出了少年时代以后,很快就出息成一个精明干练的青年,并由徐温作主,与前升州刺史王戎的女儿结发为妻建了家室。据史书记载,他身长七尺,方额隆准,修上短下,声如洪钟,喜好读书,善于骑射。在同辈子弟中,卓荦不群。

    尽管徐知诰已长大成人,但他对养父养母仍像少年时代那样恭顺孝敬,每日晨昏定时请安。在徐知诰的影响和带动下,性情温顺的王氏对公婆也竭尽孝道。倘遇二老身体不适,他们更是关怀备至。夫妻二人通宵达旦,衣不解带躬侍左右。一次徐温患了重病,多日卧床不起,他的六个亲生儿子互相推诿,谁都不愿留在病榻旁守护。只有徐知诰和妻子王氏日以继夜悉心护理,亲自煎汤喂药,按时倒洗痰盂便盆。有时徐温从昏睡中醒来,听到床帐外面有人轻轻走动,便用微弱的声音问道,“何人守候在我的身边?”徐知诰夫妇闻声则连忙回答:“小儿知诰。”“儿媳王氏。”徐温听后周身热血沸腾,心潮起伏长久不能入睡。时近半年,徐温大病痊愈,王氏却因操劳过度大病卧床,诊治无效身亡。

    王氏病故,徐温异常悲痛。痛定之后,徐温暗中发誓:一定要对徐知诰给以特殊的补偿。论人品和才干,自己亲生的几个儿子谁都赶不上徐知诰,因而他决心要把养子培育成徐氏家业的可靠继承人。为此,他先给徐知诰续了家室宋福金。宋氏系江夏(今湖北汉口)人宋韦滔之女,幼年流离于乱兵之中,为王戎收留。后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