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儒看来,关东地区承平日久,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一没有久经战阵的士卒,二没有能征惯战的将领,唯一可以依仗的,就是他们人数众多,一时间难以剿灭干净。
董卓麾下的军队是以凉州边军和并州边军为核心,虽然战力惊人,但吃亏在人少,想要维持洛阳地区的威慑力,同时东出虎牢与关东联军交战,还要顾及到洛阳与长安畅通无阻,着实是太困难了。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洛阳城的政治力量太复杂,根本不是他们这些凉州人能够适应的。
洛阳当了二百年首都,世家大族久居于此,各种势力盘根错节,如今董卓军力强盛,这些家伙还只能夹起尾巴做人,万一战事拖延下去,给了世家可乘之机,他们一定会四处串联,搞出些事情来。
“迁都长安,避免腹背受敌,又能将洛阳世家豪强的潜在力量连根拔起,把朝廷牢牢掌握在手中,听起来不错。”董卓听得连连点头,但他随即就想起了另一个隐患,“皇甫嵩的三万大军还在扶风,万一我们去了长安,他再勾结皇帝作乱,又当如何?”
勾结皇帝作乱,董卓这不是指着自己鼻子骂奸臣吗?
李儒却不管那么多,胸有成竹地答道:“所以在此之前,我们还要做一件事,把皇甫嵩调来洛阳为官,找个机会杀了他,如此一来,就再没有能与相国抗衡之人了。”
“调虎离山,不错。”在董卓看来,只要除掉皇甫嵩这个拦路石,再将他麾下三万凉州边军收归自己麾下,就算袁绍等人跳得再凶,也根本动摇不了自己的根基。
只是如李儒所说,洛阳世家在此耕耘了近二百年,所有的权势、财富、人脉都集中在这个地区,他们怎么可能容忍董卓迁都长安的决定?
若是遭受大多数、乃至于绝大多数朝臣反对,迁都行动又该如何进行?
“相国可曾想过,今日关东能组织起声势浩大的联军,正是因为对世家豪强过于纵容,过于优待了?”李儒见董卓又开始犹豫,不禁冷笑起来。
董卓一想,可不是这样吗,关东联军那一群反贼,几乎全是自己提拔起来的,当初自己初掌朝政,还想着和世家大族、尤其是汝南袁氏搞好关系,想不到一番好心,现在全变成了砸向自己的石头。
李儒继续说道:“世家豪强本就不是什么知恩图报之人,他们世受皇恩,能有今日的权势地位,都是依靠朝廷的庇护,相国想想,他们连皇家的恩德都不念,又怎会念着太师的恩德?”
这一番诛心之言可谓是鞭辟入里,句句印在董卓心里,让他眼中渐渐泛起凶光。
“伍琼、周毖!”董卓反复念着这两个名字,心中杀意陡生。
当初放弃通缉袁绍,并给他授予渤海太守职位,又将一干袁氏门生故吏安排在关东各州郡的紧要位置,都是出自这二人的建议。
现在想想,恐怕这都是他们早就策划好的。
董卓转向李儒,如今他能够信任,并且委以重任的也就是这个人了,“文优,依你之见,老夫是要杀人立威?”
“杀掉一个看不顺眼的,再杀掉几个为他抱打不平的,其他人就都老实了。”李儒笑着说道。
“老夫想杀的人太多了,怎么办?”董卓心中计算着要杀的人,口中继续问道。
李儒也不含糊,“杀人这种事费不了太多力气,相国只要觉得能解气,多杀几个便是了。”
于是,初平元年正月,在董卓指使下,郎中令李儒毒杀废少帝、弘农王刘辩,天下震惊。
紧接着,董卓召开朝会,向满朝文武宣布了自己想要迁都的想法。
为了让自己的行为显得不是那么可笑,董卓特意找到一本极为冷门的谶书——石包谶,堂而皇之地地宣称,当初高祖在长安建都,一共历经十一世;后来光武帝在洛阳建都,到现在也正好是十一世了,正所谓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按照石包谶的说法,我们正当迁都返回长安,才可以让天下长治久安。
这话一说出口,立刻遭到了激烈的反对,而反对的声音,还是来自于董卓极力拉拢的高官——司徒杨彪。
第267章 三公中出了个叛徒()
作为天下闻名的儒家学者,杨彪听了董卓的胡言乱语,只觉得无比可笑。
他可是知道这谶书是什么东西。
谶,就是假托神仙圣人预判吉凶;纬,就是以方术牵强附会儒家经典,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读书人出于某种政治目的,编造出来糊弄老百姓,顺便给自己披上一层神圣外衣的封建迷信伪科学。
在文盲率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时代,干这一行很容易成功,当初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也是采取了鱼腹藏书,野狐夜号的方式,忽悠了九百多人举起义旗,点起了反抗秦朝的熊熊烈焰。
到了西汉年间,谶纬之学更是大行其道,时至今日已有二百年了,王莽篡汉,靠的也是谶纬的伎俩,大肆宣传汉室气数已尽,必须禅让给他,才可以让天下长治久安,共享太平。
如今董卓居然有样学样,搬出石包谶这种不入流的低劣谶书,在久经考验的儒家弟子,坚定的封建迷信战士杨彪看来,就是抢他们儒家弟子的生意,无异于班门弄斧,自取其辱。
杨彪正要开口反驳,却突然想到,把这石包谶驳倒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如果以后自己用谶纬之术作为武器,别人再来驳斥,又当如何是好?
不能自己砸自己饭碗,还是换个思路吧。
“相国此言差矣。”杨彪考虑再三,决定用天下苍生为武器,于是踏出一步,朗声说道:“迁都改政乃是国家大事,不可轻举妄动,自从王莽乱政,光武帝定都洛阳,旧都长安残破不堪,早已经被废弃了,如今天下承平日久,贸然迁都必定会惊扰天下,引起百姓不满,民怨沸腾,必有大乱。”
董卓见出头的人是杨彪,是自己亲自提拔到三公位置上来的,心中略略有些失望,便放缓语气答道:“关中富足肥沃,当年秦国就是依仗彼处,才能吞并六国,统一天下。且陇右之地盛产木材,杜陵更是有大量窑灶,修复宫殿可谓轻而易举。”
见杨彪还想说话,董卓再次开口劝说,“正如司徒所说,迁都乃是国家大事,和百姓又有何相干?若是有人借机生乱,朝廷的大军随随便便就能把他们赶到海里去,有什么可怕的。”
粗鄙武夫,真是粗鄙武夫。
或许是董卓的语气不够强硬,杨彪决心刚一次正面,“这些事说起来容易,一旦做了,恐怕比登天还难,请相国慎重考虑。”
“这么说来,杨司徒是一定要阻挠相国的提议了?”李儒一直默不作声,此时见气氛紧张,便决心添上一把火。
“杨公是国家重臣,他说的话理应好好考虑。”杨彪身边,新上任不久的太尉黄琬也站了出来,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见到自己亲自任命的太尉和司徒,位列三公的朝廷重臣,居然在众目睽睽之下站在同一战线反对自己,董卓不禁冷笑起来,一双眼睛在杨彪和黄琬身上转来转去,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到了现在,满朝文武只要眼睛没瞎,就都能看得出来,董卓已经起了杀心,若是杨彪黄琬二人继续坚持,等待他们的就只有死路一条。
三公之中,已经有两个人站出来说话了,剩下一个作何表态,恐怕就将决定今天的结局。
刚刚上任九十三天的司空荀爽见无数朝官的目光都聚集在自己这里,心中明白,必须站出来说句话了。
“事已至此,二位何必固执己见?”荀爽缓缓起身,先是向杨彪和黄琬作揖行礼,然后才继续说道:“依我看来,相国的本意也不想迁都,但如今崤山以东兵锋四起,看样子不是一天两天能够镇压下去的,与其每天提心吊胆,还不如迁都之后再作打算,秦汉两朝都是以关中为基业平定天下,我们为何不能做一样的事呢?”
“荀慈明,你!”杨彪怎么也没有想到,作为颍川荀氏子弟,儒家士人最大最光亮的招牌之一,神君荀淑的儿子,荀爽居然叛变了自己的阵营,公然支持董卓。
有人愤怒,自然有人欢喜,与杨彪的气急败坏不同,董卓此时却是眉头舒展,放声大笑起来,“既然吵不出个结果,那就再议吧,散朝!”
满朝文武各自怀着心思散去,董卓向杨彪等人的方向深深望了一眼,也转身离开了朝堂,只留下愤怒的杨彪黄琬,还有一脸茫然的荀爽站在那里。
“慈明,你到底是什么意思,难道颍川荀氏也要投靠董卓了吗?”杨彪双目几欲喷火,死死瞪着荀爽。
荀爽见二人如此表情,也是吓了一跳,随后便觉得十分委屈,“我若不从中劝说,只怕董卓要对你二人动手,所以——”
“你若是站在我们一边,迁都之事也就拦回去了,他董卓再胆大包天,也不敢同时对付朝廷的三公。”杨彪咬牙切齿地说道:“结果被你这么一搅和,事情就又有了转圜之机,等董卓寻个由头把我们罢免了,迁都就无可避免,你懂吗?”
“原来是这样?”荀爽目瞪口呆,作为一个六十年都没有当过官的人,如今短短九十三天的官宦生涯,位高权重的司空职位,尚且不足以让他理解朝堂政治,更不足以让他明白,政治斗争不是邻里吵架,不是当个和事佬就可以的。
黄琬见荀爽还是懵懵懂懂,不由得苦笑连连,拉着杨彪劝说起来,“文先,算了,我们还是想想如何自保吧。”
“这还用想?”杨彪一甩袍袖,气哼哼地走了,“老老实实在家呆着,老老实实等董卓罢免我们,再老老实实去上门认罪,求他网开一面,除此之外什么都别做。”
果然,时间刚刚翻过二月,司隶校尉宣播上奏,说是某地出现了灾异。
天降灾异,问罪三公,这是大汉的惯例,于是太尉黄琬和司徒杨彪在各自的位置上还没有坐稳,官位就随风而去了。
紧接着,董卓任命赞同迁都的光禄勋赵谦为太尉,太仆王允为司徒,再次在朝会上提议,迁都长安。
但是这一次,又跳出来两个反对迁都的,而且态度极其强硬。
第268章 后顾无忧()
洛阳,相府。
董卓感觉自己在进京之后,还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过。
那些往日里高高在上,即使面对自己,也总是显露出一种傲慢神态的公卿贵胄们,终于怕了。
伍琼、周毖,这两个被袁隗推荐到自己手下,又出了一堆馊主意的坏家伙,竟敢在朝会上跳出来反对迁都,并且说话态度相当不友善。
于是董卓一点都没客气,直接下令把他们推出去砍了。
这两个倒霉蛋没想过,董卓不杀杨彪黄琬,不仅仅因为那两人是他亲自请到朝中担任三公,更重要的原因,是两人分别代表着弘农杨氏和沔南黄氏,这两个大汉王朝一等一的书香门第。
他们可没有那样的背景。
“文优啊,你说的真是没错,那些世家公卿都是欠收拾,老夫对他们以礼相待,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老夫把刀举起来,一个个又比谁都乖巧。”送走杨彪之后,董卓终于忍不住内心的喜悦,开怀大笑起来。
看到伍琼和周毖的下场之后,杨彪和黄琬终于害怕了,他们这才想起来,董卓是个武夫,并且是喜好杀人,手段极其凶残的武夫。
为了保命,这两位万人仰慕的大贤也顾不得颜面了,连忙准备厚礼,亲自送到相国府上,并且郑重其事地向董卓当面谢罪,言辞极度谦卑。
有背景的软了,没背景的砍了,这下洛阳城中再没有敢于顶撞董卓的人,于是在王允王司徒的统筹安排下,迁都的前期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
与此同时,两封圣旨也被快马加鞭,送到了长安。
当得知朝廷下诏,征调左将军皇甫嵩为城门校尉、京兆尹盖勋为议郎,并命令他们即刻交出兵权,前往洛阳赴任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惊呆了。
按照汉室惯例,官员的调动要么是高升,要么是平级迁任,即便是对于犯下罪过,需要警示一下的官员,最常用的方法也不过是将其解职,等到风头过去再重新任命个差不多的职位。
哪有把堂堂左将军调到洛阳当城门校尉的?
难道董卓以为,皇甫嵩麾下三万大军是假的?
在接到圣旨的第二天,盖勋就急匆匆地赶往扶风郡,劝说皇甫嵩不要轻易相信董卓,而是拥兵自重,等待皇帝前来长安。
除了盖勋,皇甫嵩手下的长史梁衍也是抱有同样的看法,以他看来,董卓的做事风格一向都像个强盗,进到洛阳之后更是变本加厉,废立皇帝、毒杀皇帝这种事都做得出来,简直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
“董卓征调将军,必然是包藏祸心,将军若是前去洛阳赴任,轻则备受屈辱,重则危及生命,还望将军三思啊。”梁衍说了半天,却见皇甫嵩只是不言不语,便又劝说起来,“如今董卓在洛阳,却要把天子送到长安来,这是我们最好的机会了。”
盖勋接着说道:“梁长史言之有理,将军麾下兵多将广,理应主动出击,迎奉圣驾,然后奉旨讨伐董卓。”
“到那时候,我们在西边截断董卓归途,袁绍等人的联军堵在关东,董卓进退两难,只能束手就擒。”梁衍做了最后的总结,然后满怀希冀地望着皇甫嵩,希望他能够听从自己的劝说。
但是,令这二人极度失望的是,皇甫嵩沉默了许久,最终还是决定接受征调,前去洛阳。
“无论董卓是否包藏祸心要害老夫,他现在总是代表着朝廷,若是老夫抗旨,岂不是成了不忠不义的乱臣贼子?”皇甫嵩缓缓说着大义凌然的话,却让梁衍盖勋二人心中冰凉。
盖勋长叹一声,颓然说道:“既然皇甫将军心意已决,我盖勋便随你去洛阳,是死是活就看上天安排吧。”
“元固万万不可!”听了盖勋的话,梁衍大惊失色,连忙出言阻拦。
要说得罪董卓的程度,满朝文武,恐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