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抱着孩子来看热闹的妇人不屑的道:“看你们说的,那是军队厉害,咱大明的军队把异族都打怕了,这才是大明!不然你看看前宋,那些读书人不是哼哼唧唧的说前宋如何的好,钱如何如何的多,可前宋在哪呢?”
那儒衫中年人不悦的道:“你懂什么?此一时彼一时,那时的异族凶蛮,能扛那么久,你可知是谁的功劳?”
那妇人把孩子抱紧,嗤笑道:“咱不知道什么功劳,只知道家里的老人说了以前事,说蒙元人就是当年灭了前宋的蛮族,可蒙元人现在在哪?都被咱大明给打跑了!咱们比一比,前宋和大明谁厉害?”
那穿补丁衣服的年轻人点头道:“大嫂这话不假,听祖辈说过,以前蒙元人在的时候,咱汉人就是下等人,直到太祖高皇帝把他们打跑了才安生些,如今陛下又经常出塞去打,也算是为前宋报仇了吧。”
“无知之辈!”
儒衫中年人拂袖准备离去,可一个老头却从他的身后挤了出来,差点把他撞了个踉跄。
正准备喝骂时,儒衫中年人却看到那老头宛如疯癫的推开前方挡路的人,冲到了车队边上。
“想发财的痴人!这下多半要倒霉了!”
押送车队的骑兵马上拔刀,可就在他准备喝令时,那老头却噗通一声跪在了地上,高喊着。
“大人,倭寇可是灭了吗?”
那骑兵看到老头并未有抢夺的意思,就喝道:“倭国都是大明的瀛洲了,还有什么倭寇!快快闪开,否则杀无赦!”
“果真?”
老头跪在地上,突然仰头,泪水从那双老眼中流淌下来,顺着橘皮般的脸四处纵横……
“儿啊!倭国没了!没了!倭寇也没了!你便回来吧!”
儒衫中年人正在拍打着身上刚才和老头接触过的地方,听到这声苍老的呼喊后,他的手一僵,叹息了一声,摇摇头就挤进了人群中。
“那老头肯定是从南边迁移过来的,那些年南边可是遭难了。”
一直以来,倭寇猖獗到了什么程度?
从元朝开始就无可奈何,明初朱元璋派出使者,结果被斩杀,也不了了之。
最后就是禁海,迁移沿海诸岛的百姓回来。
而这一切依然没能阻拦倭寇的入侵。
“陛下万岁!”
“大明万胜!”
不知是谁喊了第一声,然后那声音就渐渐的多了起来,也整齐了起来。
喊声渐渐向城中延伸,一直传到了皇城中。
朱棣正在批改奏折,审阅功勋,闻声就问道:“外面何事?”
大太监使人出去问了问,回到答道:“陛下,金银进城,有老人感念其子亡于倭寇之手,引得百姓高呼万岁。”
朱棣嗯了一声,就在大太监以为此事了了之时,朱棣突然吩咐道:“去查了那人的来历和底细,若是家中不堪,就给些银钱让他度日,交代里甲看护好,莫要让人欺了去!”
大太监赶紧答应了,黄俨凑趣道:“陛下仁慈,想那人必定会铭感五内。”
朱棣抬起头,目光幽深的看着出去的大太监:“方德华有些话倒是不错,所谓的盛世,大多是腐儒为帝王捧臭脚,也为自己的脸上贴金,何为盛世?首要是吃饭穿衣,其次才是脊梁骨。”
“不管是大明还是大明的百姓,腰板要挺得起来,这才是盛世。”
黄俨一怔,想捧几句,可却不敢说。
“陛下,太孙到了。”
“好快!”
朱棣把朱笔一搁,起身道:“让他进来。”
朱瞻基大步进来,下拜行礼。
“起来。”
朱棣看着风尘仆仆的孙子,心中快慰:“金陵如何?”
朱瞻基的脸黑了不少,不过气质却越发的沉凝了,他说道:“皇爷爷,金陵各卫所未见妄动,留守勋戚大概是察觉到了什么,都说要把子孙送来北平,只是被孙儿拒了。我大明何时需要臣子的儿孙当质子了!那才是取祸之道!”
“孙儿未及请示就擅自做主,请皇爷爷恕罪!”
朱棣含笑道:“你何罪之有,所谓的质子,不过是君王无能的外现,必不长久!”
朱瞻基起身,虽然长途跋涉,可依然是神采飞扬。
“皇爷爷,这一路行来,孙儿看到的是农者有其田,可商者却稀少,有些上古时的鸡犬不相闻之意。”
朱棣抚须道:“你倒是知道了,不过万般政事只有一条,那就是稳!特别是关于百姓之事,一定要稳,切不可胡乱一气。你记住了,高居庙堂者,施政当谨慎,必先查之,验之。但政令一下,必要雷令风行,敢阻挠者当严惩之!”
朱瞻基躬身应了,然后说道:“皇爷爷,还有一项,就是地方的豪绅开始吞并土地了。”
所谓的豪绅,不是有功名在身的文人,就是有人出任官员的家族。
没有这两样身份,你也敢去兼并土地?弄死你!
所以为何陈默不愿意呆在家中,原因就是这厮没有功名,留在家中就是地方官吏的敲诈对象。
朱棣嗯了一声,然后就没了下文。
朱瞻基有些失望,就说道:“皇爷爷,孙儿告退。”
朱棣点点头,等他走后,才叹道:“天下之事,何其难也!”
等回到后宫之中,王贵妃已经准备了一杯药茶。
朱棣皱眉喝了下去,然后有宫女奉上清水漱口,最后才是喝的茶。
“方醒教的好太孙,一眼就看到了弊端所在,只是急切了些。”
朱棣若有所思的道:“农户与世隔绝,商者……可沟通,而兼并土地,那些佃户更是如奴隶般的存活,这大明到底……是谁的?”
王贵妃听了悚然而惊,她看看左右,眼神转厉,那些宫女太监赶紧出去,恨不能把耳朵给封住。
朱棣失笑道:“你倒是谨慎,这又不是唐宋,朕的皇宫内还无需这般小心。”
王贵妃低声道:“陛下,君不密则失其臣,此言若是传出去,天下将震怖了!”
朱棣握紧拳头道:“是大乱!方德华倒是说对了,历代帝王,除去雄主之外,无一不是文人的玩物。太子早就被文人给教成了那副德行,朕去之后多半是要被钳制,瞻基,只有瞻基……”
“共天下,前宋干的好事!”
朱棣脖子上的青筋蹦跳,把桌子捶打的几欲散架,“一群小人,谋身倒是机变百出,谋国便成了君子。”
“这般久了,只有寥寥几人给朕上了奏折提及兼并之事,其他人呢?朝中的诸君子呢?庙里的菩萨,在装傻!”
第898章 分肥肉()
知行书院的效率历来都是大明之冠,参加入学考试的学生们第二天就在城门口得到了结果。
“五十人,书院说了,还要面试,就是教授当面问你话,成了才能进书院,不成第五十一名就递补。”
一个自家儿子榜上有名的男子得意的解释着,边上有人不服气的道:“哪有那么麻烦的,他知行书院真当自己是国子监吗?”
男子一听就不乐意了,辩驳道:“昨日就说了,书院还得考察诸生向学之心,偷奸耍滑的,想攀附的,都会被拒之门外。”
正说着,一队人马出城,马上的朱瞻基听到这话,不禁笑道:“总算是赶在书院开学前到了,不然少不得要被兴和伯埋怨。”
先期到北平的贾全说道:“殿下,目前书院兴和伯管的少了,差不多都放手给了解先生和马苏,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朱瞻基打马出城,若有所思的道:“书院本是种子,这样也好。”
到了方家,方醒抱着平安来见,看到朱瞻基就笑道:“都变成黑脸了,可见这一路辛苦。”
朱瞻基看着沉睡的平安,艳羡的道:“德华兄倒是有了一对佳儿,让人羡煞。”
方醒得意的道:“咱这说生儿子就生儿子,满朝文武谁有这本事。”
朱瞻基把带来的礼物交给辛老七,然后就和方醒去了书房。
铃铛一路尾随着,到了书房也不进去,只是在门外卧着。
自从平安长大些后,铃铛的注意力就转移到了他的身上,整日都护着。
“金陵的勋戚有些失落是必然的,这般下去,以后肯定会萎靡不振,所以小弟就拒绝了质子,觉着还是让他们家自己养着比较好,不用靡费国库。”
朱瞻基的表情有些轻蔑,“一路行来,各地的百姓大多麻木,提及大明,多是感恩戴德,原因小弟倒是想到了,无非就是避免了战乱,还不饿死罢了,想来可悲!”
“兼并土地已经开始了,小弟做了个调查,被兼并的土地大多去了文人或是官员家中,其中以致仕的官员最为贪婪,手段更隐蔽,但更凶狠!”
方醒招招手,门外等着的秦嬷嬷进来抱走了平安。
等人走了之后,方醒才说道:“勋戚颓废是必然的,所谓的与国同休,其实就是勋戚攀附在大明的肌体上疯狂的吸血。至于百姓麻木,这事很麻烦,所以我才不赚钱刊印了那么多的教科书,就是想让百姓知道算计生活,知道些许外面的世界。”
“土地兼并其实没什么了不起的,我更担心的是农户变成那些豪绅的奴隶。”
整个明朝的兴衰,一路都伴随着土地兼并。
从豪绅,到皇族的封地,一步步的把农民逼的走投无路。
就算是没有天灾,大明的内部矛盾也迟早会爆发出来。
“那是大明的百姓,不是豪绅的奴隶!瞻基,这一点不解决掉,什么革新都是扯淡!”
自由民才是革新的骨干力量,而奴隶只能麻木的任由主人摆布。
看到朱瞻基陷入了沉思,方醒说道:“只要百姓是自由的,那么土地兼并就不算事。”
朱瞻基点头道:“是了,如今奴儿干都司、交趾、朝鲜、倭国都在大明的手中,就算是中原的土地少了,随便往那些地方迁徙都不是问题。”
方醒起身道:“你且去书院给那些面试的学生们训话吧,人口的问题不能急,陛下一时间都无法下手,你可以慢慢的想。”
朱瞻基赧然道:“德华兄,委屈你了。”
方醒笑骂道:“我没那么多的幽怨,滚蛋吧!”
马苏出头,方醒半隐退,而这一切只是方醒的妥协。
为的就是让朱瞻基能在这些学生中拥有更大的影响力。
……
朱瞻基的到来自然让学生们激动不已,可即便如此,最后解缙和马苏还是刷掉了两人。
书院准备就绪,方醒却过上了半隐居的生活,每日只是逗弄两个儿子,还有就是在书房中鼓捣着。
朝中近期不断有人提议建造外城,然后从各地移民,充实京城的人口。
可朱棣却一直没有表态,只有夏元吉和这些人在对喷。
“气死本官了!”
夏元吉来到了方家,一见面就气呼呼的开喷。
“那些人就看到了户部进账几百万两金银,可却看不到金银不能乱花,否则物价必然上涨的弊端,真是腐儒!”
方醒悠闲的在摆弄着手中的一块玉佩,淡淡的道:“不是用不得,钱就是拿来花销的,还能活跃市场,只是大明目前商业萎靡,不然这点儿金银真不是事,户部可以多发许多宝钞也不会贬值。”
“你的意思是……让宝钞可以换取金银?”
夏元吉摇摇头,“若是开了此端,那些百姓第一件事就是把宝钞换了金银收在家中。”
华夏百姓的习惯就是收藏,收藏一切能让他们感到安心的物资,然后一家老小过着热炕头的生活。
方醒正想撒手不管,可夏元吉起身道:“你在家歇息了好几日,起来,跟本官进宫,到陛下的跟前论论这钱币之术。”
……
方醒被夏元吉一路拉着进了宫,等见到朱棣时,夏元吉就得意的道:“陛下,兴和伯善于理财,臣请陛下问之。”
杨荣苦笑,杨士奇无奈,金幼孜愤怒……
这几人都属于皇帝的幕僚,也可称为内阁,官品不高,可地位超然。
你夏元吉这是认为我等不如方醒吗?
朱棣看到方醒的模样,就知道是夏元吉在寻找帮手,强行拉来了方醒这个盟友。
“方醒,几百万两金银,有人说要建造外城,有人说要放在库房,用于宝钞的发放,你以为如何?”
方醒感受到了金幼孜的恼怒,不过这让他觉得很舒爽。
“陛下,臣以为尽数花光也没问题。”
夏元吉愕然,就说道:“兴和伯可别胡说,全用了大明的物价非乱不可。”
方醒笑道:“大明目前不是以宝钞为主吗,有了这批金银自然可以多发宝钞,只是有个问题,发出去之后,这笔钱会用在何处?”
“这笔宝钞必然会用于采买,不管是百姓还是有钱人,家中必然会多了些宝钞。”
方醒微笑道:“物以稀为贵,然后自然是物价升腾,百姓嘛,自然是勉力为生,豪奢之家不会在意,那么有个问题,朝中在这个过程得到了什么好处?”
金幼孜皱眉道:“朝中必然会用这笔宝钞换取大批的粮食等物,仓禀实,可从容应对灾年。”
宝钞就是白纸,换取大批物资的过程就是空手套白狼,而后必然是物价上涨,吃亏的还是百姓。
朱棣赏赐人也喜欢用宝钞,惠而不费。
方醒点头道:“倒是不错,只是苦了百姓。”
金幼孜冷冷的道:“那兴和伯以为该如何?”
大明发放宝钞历来都很没有节操,几次弄的差点成了废纸。
方醒打个哈哈,眯眼道:“臣以为应当在瀛洲、交趾、朝鲜试用宝钞,并可兑换白银!”
轰!
方醒这话恍如雷霆,震得在场的人目瞪口呆。
第899章 方醒若不是大明人,朕必诛之()
宝钞兑换白银?
金幼孜当即说道:“在这几处使用宝钞当然无碍,可兑换白银?兴和伯,莫要信口开河啊!没道理瀛洲可以兑换,而中原却不行,传出去百姓都要……”
杨士奇皱眉道:“若是开了兑换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