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穗在黄顺面前如此懂事乖巧,得到的回报当然也是巨大的。在黄顺这里,只要王穗说的话,黄顺毫无原则的一律听从,甚至还变本加厉。
队伍行进的本来就慢,有时王穗在一个地方没待够,还想着玩,黄顺总是大方的大手一挥,队伍就此停留,直到王穗玩够了,再继续赶路。
王穗想吃的,想玩的,更不必说,手边有的,自然济着她;手边没有,黄顺便当做一件大事,亲自过问,务必寻了来,哄王穗开心。
走走停停间,那帮呼延人跟黄顺的手下也混熟了,彼此间虽然言语不同,但通过手势比划,交流很热烈。
时间长了,互相之间,对对方的语言,都有所掌握。尤其是黄顺这边,黄顺本来就要求他们多学学鲜卑语,所以,他们学习的进展更快。
呼延卫忠自从看到重骑兵的威力后,便一门心思的想着呼延部也武装这么一支,行进间歇,呼延卫忠总是找到祖渊,让他把重骑兵装备拿出来一部分,供呼延战士训练用。如此次数多了,呼延人那里,人人基本都是合格的重骑兵手。
王家屯的一战,似乎把双方的关系从互有需求变成了战友关系,呼延人的态度,从上到下都有了变化。
仆兰曳和呼延卫忠告诉了黄顺等人更多的关于呼延部的实情。呼延部虽以呼延煌为头领,但呼延炜与呼延超的势力相对独立,只是大的战事上听从呼延煌的统一安排,斩获、俘虏都是各算各的。至于小的战事,都是各自拿主意,做主张。
呼延煌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呼延煌有十多个老婆,前后生有近二十个子女,最终活下来的儿子有呼延布、呼延射、呼延辽和呼延丸,女儿已经外嫁的有三个,尚未出嫁的,一个是呼延康,一个就是呼延魅。
仆兰夫人没有儿子,在呼延家里地位不高,处处需要看大夫人的眼色。大夫人俟奴安,膝下一儿一女,儿子便是现在的长子呼延布,几乎可以确定,就是呼延部的继承人;女儿便是跟呼延康同样待字闺中的呼延魅。
俟奴部在定襄地区势力不下于呼延部,两部在战争中经常互相支援、配合,靠着互相扶持,堪堪能够抵挡住定襄地区最大的可朱浑氏的侵扰。
娘家富贵,又儿女双全,俟奴夫人自然在呼延部拥有着说一不二的地位。
还有三位生有儿子的夫人贺拔琳、独孤汾和尉迟虹,都是小门户人家,当年都是战败于呼延氏,被呼延煌抢回来成的亲。她们能有现在的地位,完全靠着有儿子的光。
呼延部的祖先,原来生活在遥远的漠北,在那里站不住脚,被迫内迁,来到胡汉交杂的定襄地区,靠着强大的汉兵击败仇人的追杀,这才安定下来。
汉兵的强大和汉人的高贵儒雅都给呼延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呼延部一直向往中原文化,渴望与汉人交流。
可惜,汉人却视他们为野蛮的异族,对他们并不热情,相反,还时不时的派兵骚扰,抢夺牛羊。这让呼延人看待汉人,既仰望羡慕又恨得咬牙切齿。
这种矛盾的感情,正是大多与汉人有过接触的胡民的普遍的心理。
本来,仆兰曳和呼延卫忠对黄顺,没有很多的想法,只想着能够借助黄顺一行,顺利回到定襄,就谢天谢地了。
至于黄顺他们提出要在定襄站住脚,好做生意的条件,他俩也做了商量,提出了呼延魅与黄顺结亲的建议。
仆兰曳有自知之明,黄顺在中原就极有权势,这样的人来到定襄,肯定是呼延人争相巴结的对象。要跟黄顺结亲,也得凭借实力。
有俟奴夫人在前,怎么也轮不到仆兰曳嫁女。所以,仆兰曳不但向祖渊推出了呼延魅,还让呼延康戴上其丑无比的面具,免得黄顺见到呼延康的美貌,决议娶呼延康。
后来,机缘巧合,黄顺还是和呼延康说上了话,并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成功打动了呼延康那颗少女的心。
呼延康自作主张,在黄顺面前摘下了面具。只有这一个女儿的仆兰曳不愿为难女儿,心底里也希望女儿能有个好归宿。
但呼延卫忠看的很透,他提醒仆兰曳,呼延康要想顺利嫁给黄顺,必须满足这两个条件:一是黄顺爱上呼延康,从而拒绝呼延魅;二是黄顺碧必须有足够的实力,能够压服住俟奴夫人。
呼延康生的美貌动人,要黄顺爱上她不难,难的是黄顺此行只有二百人,根本没有那个实力,让俟奴夫人低头。
所以,仆兰曳一段时间内,心情很是纠结,既想着女儿能够嫁给黄顺,女儿幸福,自己也有个强大的靠山。又怕因此得罪俟奴夫人,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本章完)
第213章 曹彰的大计()
但王家屯一战,让呼延卫忠和仆兰曳看到了奇迹,不过二百人,装备成黄顺的重甲骑兵后,战场之上竟有如此威力!
若仆兰曳的手下战士,都装备成重甲骑兵,统一交给黄顺统领。黄顺的实力,便足以抗住俟奴夫人的压力。
而且,黄顺此行,还特意携带了一批能工巧匠,打制战甲,不成问题。
看到了黄顺超强的实力,仆兰曳自然就有了更多的想法。借助黄顺的力量,仆兰曳完全可以一举扭转自己在呼延部低下的地位,从此开始抬头、强势。
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得到黄顺的点头配合才行。
首先,仆兰曳自己就得对黄顺开诚布公,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一言以蔽之,仆兰曳就是希望黄顺能够成为自己的“娘家”靠山,支撑她在呼延部的地位。
对仆兰曳的要求,有呼延康这层关系在,黄顺还真不好拒绝。但从心底讲,无论黄顺,还是祖渊,都更倾向于此去定襄,与呼延部合作,就要与呼延部的最强者合作。若答应了仆兰曳,等若人还未到定襄,就先为自己树立了一个俟奴夫人这个传说中的强敌。
再说,黄顺就是因为自己实力不足,这才找上呼延部,还想着借助呼延部的实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呢。哪能还没到定襄,就先给自己背上包袱的。
这个问题上,无论黄顺还是祖渊的意见,都不是决定性的。真正能够一锤定音的意见,来自蔡琰。她长期居住漠北,对胡人最为了解,所以,她最有发言权。事实上,黄顺也是让她代表自己去跟仆兰夫人答复的。
就是蔡琰,也不想过早的对仆兰夫人背负责任。
蔡琰如此答复仆兰曳:“黄少爷既然愿意娶呼延康为妻,就肯定会维护夫人的利益和地位。但黄少爷此去定襄,前路困难重重,敌人众多。
这个时候,能不树敌就不树敌。所以,对俟奴夫人的态度,不能如仆兰夫人所想的一味用强,能谈判和解就尽量和解。”
仆兰曳对俟奴夫人不抱希望,却也知道,自己难以说服蔡琰和黄顺等人,只好答应走一步看一步。
靠着仆兰曳和呼延卫忠提供的情报,黄顺对定襄的情形更为熟悉,如何在定襄站稳脚跟,打开局面,黄顺也初步有了自己的想法。
纷乱繁杂的局势下,要破局,最好简单直接,依着黄顺的主意,只要想办法在定襄,择址建一座城池,就能安稳的站稳定襄。
要建城,无论材料还是人手,依靠定襄那些胡人是不行的,只能从曹氏身上想办法。
所以,要实现自己的设想,黄顺就必须跟翼城的曹彰处理好关系,没有他的帮忙,一切都没戏。
为了讨好曹彰,黄顺为他准备了重礼,其中就包括一套完整的重骑兵装备。
翼城的曹彰,对黄顺的来到也很重视,亲自带领三千精甲卫兵,出城迎接。黄顺看到曹彰的手下个个精悍,装备崭新精良,不禁感叹:曹操对他这个“黄须儿”,还真是照顾有加!
从襄阳出发,在邺城停留,再到这一路,黄顺眼中的曹兵,就没几个衣甲鲜明,装备齐全的。在这里,黄顺却看见数千全副武装齐备的战士。不用说,肯定是曹操偏心,军费分配上过于照顾曹彰。
这个最初印象,在与曹彰见面认识,曹彰亲口说出翼城地广人稀,没多少人口后,黄顺更加确信了这一点。
本来就此认为曹彰虚有其表,不过是靠着曹操偏心,给他精兵强将,这才在战场上混出点名头的黄顺,在与曹彰打了几天交道,尤其是与曹彰最为器重的属下:张既,一番交流后,观点有了彻底的改变。
曹彰坐镇翼城,盯防诸胡与关中,每年里大战没有,小战不断。时间一久,手下将士,个个身经百战,战力暴涨。所以,曹彰率领的兵马,是曹操亲自统帅的中军之外,另一只强悍的存在。
但曹彰显然不满足于此,他的志向,与黄顺此行目标一般无二:纵横漠北,横扫诸胡。
曹彰领兵期间,最大最多的战功,都是跟鲜卑、诸羌和匈奴作战中得来的。曹彰的威名,在中原或者不显,但在诸胡中间,是谈虎色变,避之唯恐不及的存在。
曹彰领兵坐镇翼城,有点风吹草动,北方千里之外的定襄,就是一片鸡飞狗跳。
只是,诸多条件限制,曹彰现在只能憋屈的待在翼城,不能伸张其志向,对诸胡大举用兵。
首要一点便是,曹氏的作战重心,是在中原。中原诸雄,才是曹氏的心腹大患,边境几个胡人捣乱,不过皮肤之痛痒,且由他去。
若仅有此条件限制,曹彰还不至无所作为,关键翼城…晋阳周边,经多年战乱,人丁稀薄,就算曹彰依张既计,大兴军屯,种出的粮食,也只是勉强够大军当年支用,支撑曹彰用兵大漠,远远不够。
这才是制约曹彰用兵的最大限制。曹操在中原用兵,军需用度自然有所倾斜,曹彰没有足够的粮草供应,常年便只能小打小闹,保持军队战力。时刻做好出征准备。
现在张既辅佐曹彰,在翼城周边大力鼓励生育,无论生男还是生女,一律奖励牛羊,免捐税若干等等。但这是慢功夫,当年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还需要二十年时间,方才成功。
二十年时间,在战乱期间,天下形势能有沧海桑田般的变化;二十年,曹彰能否活那么长还是问题。显然,经略大漠,不能靠这个。
这个时候,张既展示了他过人的一面。他帮曹彰分析了天下形势:荆州战事处于胶着状态,而且,牵扯曹、孙、刘三家势力,丞相不能一味进攻,惹来两家合力抵抗。需要适度的示弱,以观对方之变。
丞相一直以削平天下,重塑江山为己任,不会放慢自己战争的步伐。既然荆州方向不用兵,那么另外一个方向肯定会动兵:关中。
用兵关中,曹彰近水楼台,肯定有出兵的机会。关中马超和韩遂,自守之辈,不是丞相的对手。
到时候,曹彰可以向丞相建议,移关中百姓充实翼城。这样,翼城人口够了,不出几年,就能积攒出足够的粮草,从而具备大规模动兵的条件。
到时,不用从别地调拨粮秣,曹彰就能出动五万大兵北上,一偿夙愿。
现在,曹彰就在厉兵秣马,摩拳擦掌等待着关中大战,进而一圆自己的夙愿。
黄顺听了曹彰和张既的说法,不由的出了一身冷汗,同时心中暗叫侥幸。
黄顺的梦境显示,荆州之战过后,曹操发起的下一场战争,确实是针对关中。这个张既,远在翼城,却能准确的预测到这一点,不简单!
幸好自己正好赶在曹操还未发动大战,曹彰面对北方诸胡有心无力的空档,适时来到这里。不然,几年后,让曹彰做好了准备,就没自己什么事了。
到时候,自己能做的,最多就是贩贩军马,要想在定襄站稳脚跟,建立自己的小势力圈子,就别想了。
得知曹彰也有意北上,有事塞北,黄顺没来由的开始紧张。本来可做可不做的,在定襄发展自己势力的事,在黄顺心中就变成非做不可了。
“这个曹彰,跟自己一样,都盯上了定襄…大同一带,一山不容二虎,以后怕是自己的大敌!”黄顺在心中暗暗做了判断。
“曹将军,我这次离开襄阳,在邺城时,也曾与曹丕与曹植交往,他们都提及世子的位置归属问题。曹将军手握重兵,不知对此有何看法?”
黄顺有心使坏,故意提及世子,一探曹彰心意。
曹彰哈哈一笑,说道:“世子?那是要凭实力争取的。只要我能挥兵打到长城脚下,筑城镇守,世子的位置,我若想要,谁敢跟我抢?”
黄顺心中一喜:这个曹彰,对世子的位置也有想法。这就好办,让曹丕来对付他。以黄顺对曹丕的认识,他要收拾曹彰,轻而易举。只要曹丕给曹彰背后使坏,曹彰就永远也不可能挥军北上。
只要曹彰不北上,黄顺跟曹彰,就可以一直维持良好的关系。
黄顺很自私的如是想着。
(本章完)
第214章 握手合作()
“世子之争,兵马固然可恃,却绝非决定性因素。”黄顺一副语重心长,交浅言深的神情,对曹彰说道,“曹丕久居邺城,丞相外出用兵,便以曹丕为邺城留守。这便是丞相有意让曹丕接班的意思。
邺城诸人,都是窥一点知全豹的聪明人,虽然明面上不动声色,暗地里,却都押宝曹丕。尤其是那些巨族豪门,更是如此。
将军兵马虽众,却难敌天下。为将军计,不如主动向曹丕表明心迹,无意世子之争,惟愿驻守边陲,为国守边。如此一来,将军之幸,曹氏之幸。”
曹彰大有深意的笑了一下,说道:“听闻黄公子与我五弟乃无话不说的好友,如今却为三哥说话。只是因为公子不看好五弟,也押宝三哥吗?”
黄顺脸色一整,说道:“非也!我押宝的是曹氏,却非曹氏中任一人。我与曹植,知心之交,我尊重他对世子的渴望之心,同样他也尊重我不看好他能争得世子的事实。
我与将军,相距千里,却志向一同,是神交也。比之曹丕,自觉关系更为亲密,但同样,我不会因此就看好将军能够夺得世子。
再说,大丈夫处于天地间,难道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