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四族,显然是把秣陵城作为四族今后的重心进行开发,所以才在夏吟坊身上那么大方。说到底,自己虽然是夏吟坊坊主,但在江东,实际还是他们说了算。
孙翊之后,是朱治袭任丹阳郡太守。从太守人选上,也能看出,四族终于得偿所愿,拿到了丹阳。
此上种种,都证实:此案,四族脱不了干系。
黄顺呼的站起,愤然道:“我们这就去找祖老,听听他的说法。”
白雪施然起身,笑道:“正有此意。”
三人径直套车出门,去找祖渊。黄顺亲自驾车,车厢内,程瑶小声对白雪咬耳朵:“雪姐姐,你不是要劝少爷走出阴影吗?怎么无端说起这事来?”
白雪抿嘴一笑,说道:“他满脑子只想这事,还有空想别的吗?”
程瑶这才恍然。
祖渊身为黄顺身边头号得力之人,光替黄顺照顾夏吟坊这个大摊子,就忙得脚不沾地。现在曹军进犯,黄顺不管事,他还得替黄顺办理相应琐务,可谓黄府第一忙人。
虽然忙,祖渊却精神倍长。祖渊是有野心的人,不然当年也不会带人勇闯中原,意图成就大业了。
当初跟随黄承彦,固然有黄承彦的救命之恩,二人关系也是极好,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当时的黄承彦,具有辅佐明主,重整江山,恢复汉家威仪的雄心壮志。而且,黄承彦也有那个能力。
后来,黄承彦屡遭挫折,索性半隐居,祖渊也只有将自己的野心深埋心底,埋头做起了默默无闻的黄府管家。
本想此生就此波澜不惊的安然度过,却遇到黄顺这个不怎么着调,不肯吃苦,遇事避让,怎么看也不像是担事的人,却偏偏热衷于参与时事,还尽是些旁门左道。
祖渊经历过大风浪,黄顺心里那点小九九,他看的门儿清。这是个渴望成就大事,却又质疑自己的能力,怕受挫折,不敢过于伸张的孩子。
祖渊恰恰需要的,就是一个有事业雄心的主子,能力不足,他可以从中弥补。而且,祖渊还发现,黄顺的身边,不乏能人。
而黄顺,有一项别人难以企及的优势:他极具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哪里不行,从不坚持己见,而是从善如流。这就初具英明主子的潜质。这让祖渊对黄顺,更具信心。
所以,从江东回襄阳,祖渊第一时间便找上黄承彦,要求调到黄顺身边,辅佐他。
而祖渊这些想法,自然不会跟旁人提,黄顺自然也不会知晓,祖渊对他抱有多大的期望,只是看到祖渊白天黑夜的忙碌操劳,黄顺感激之余,也就尽量不过多去打扰他,给他添麻烦。
但今天这事,必须找祖渊说清楚。不然,黄顺寝食难安。
来到祖渊处。祖渊第一时间便看到三人来到,先说道:“顺少爷,如今也算这里的稀客了,好久没来了。”
黄顺虎虎生风走过去,一屁股坐下,刚冷笑一声,还未说话,白雪已抢先笑着开口:“祖老,今天,我们可是专为江东孙翊一案而来。”
祖渊一愣,旋即挥手,让其他人离开,屋里只剩他们四个。白雪继续说道:“祖老肯定知道更多内情。我们今天,就是专程来请教的,祖老不要敷衍我们才好。”
祖渊微微叹气,说道:“自从徐氏找来,顺少爷让江东徐慎调查此事。我就知道,此事定瞒不过你这聪明的小姑娘。我早就做好被你们兴师问罪的准备了。”
白雪忙道:“折煞我们了,我们只是想要知道真相而已,兴师问罪是断断不敢的。”
黄顺本来还真有兴师问罪的意思,听白雪如此一说,脑子一下转过弯来:此事就算是祖老和四族合议,又何罪之有?
(本章完)
第123章 三马同槽()
毕竟,动手的是孙权。若是孙权真信任自己的弟弟,任四族如何使计,也难以奏效。正因为孙权自身就是颗有缝的蛋,这才让四族注意上的。
再说,四族和祖渊跟孙翊无冤无仇,干嘛要跟他过不去?不过形势所逼,自保求生而已。孙氏在江东,残忍灭人满门,这种事还少干了?
黄顺的态度一下恭顺起来,微微一低头,说道:“还请祖老解惑。”
祖渊略一思索,便开始讲述事情的前因后果。
孙氏在江东势力之大,即使曹操击败孙氏水军,只要最终我们联军击败曹操,那江东地面,还是孙氏说了算。四族没有任何翻身机会。问题焦点就在丹阳郡。
丹阳是孙氏的大本营。丹阳兵马是孙氏得以称雄江东,与天下争衡的基干力量。如孙翊所言,与曹操之战,丹阳兵是不出动的。就是说,即使孙氏败于曹操,只要丹阳兵马没有损失,孙氏地位照样稳如泰山。
而四族,却如断奶的孩子,急需兵源补充。所以,一举两得之计,便是四族从孙氏手中夺取丹阳。
如此不但四族有了兵源,得以续命,还可以毁掉孙氏的基本,迫使孙权拿住全部身家与曹操作战。一旦失败,孙权必受重创,江东形势就会混乱。四族可以从中浑水摸鱼,趁机崛起。而我们,则趁江东内乱之际,夺取荆州,皆大欢喜。
此计得以成功,关键在于孙权本就是疑心很大的主子,而孙翊也是做事不计后果的莽夫。都是极易被人从中挑唆、离间的人。
再说,他们兄弟二人,本就关系不睦,二人矛盾的爆发,四族不过起了导火索的作用,主要责任还是在于他们自己。
祖渊与四族当初筹划,恰好十姓也需要在江东有个落脚的地方,至少是与曹作战期间,在大江以南有个根据地。所以,四姓希望祖渊能够以秣陵为基地。
恰好,黄顺钟意的也是这里。祖渊正好顺水推舟,就势认可。从孙翊手里拿过秣陵,等若在丹阳切入楔子。一旦丹阳生变,从秣陵可以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以十姓的名义拿过秣陵,可以最大程度的麻痹孙权和孙翊,不让他们发现,四族已经盯上了丹阳。
从祖渊口里得知,黄顺准备把秣陵当做商品集散地,四族立刻意识到,这是个机会。建设秣陵需要大量银钱,黄顺从襄阳调度,既费时又费力。而且,对四族的丹阳攻略也起不到作用。
但若由四族资助黄顺,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所以,四族毅然决定,主动参与黄顺的计划,提供钱财支持,让黄顺的秣陵改造计划尽快落地运转。
于是,就有了徐慎等人找上黄顺,谈合作的事。这时黄顺提出了“夏吟坊”的概念,四族便假借夏吟坊,将大量的银钱和人力投在秣陵,在秣陵扎下了根。
黄顺此时越听越不对,忍不住出口打断道:“等等,祖老,听你的意思,徐慎他们找上我,是四族背后里支持?夏吟坊成立这么顺利,也是四族在推动?
而不是徐慎他们真的看好我,愿意跟着我大干一场?”
祖渊笑道:“不然,就你们几个人,能搞出什么名堂?你不想想,虽然夏吟坊的主意是你想出来的,但徐慎他们是不是比你还积极?这其中的道理不就清楚了吗?”
黄顺一下感觉,纯洁的心灵受到伤害。那几个家伙,在自己面前戏演的那么好,把自己玩的团团转,还给了自己一个坊主当。
自己颁下第一个夏吟令时,他们比自己都重视。只没想到,这,这,这一切,完全就是他们一群人玩弄自己嘛!
可恨自己还从此觉得自己了不起,是个人物,还把沿路打劫这个美差交给他们,回到襄阳便实心眼的搞起夏吟坊襄阳分舵,还计划着把夏吟坊发展到邺城。没想到,这个夏吟坊,就是人家玩弄他的道具。
一想到徐慎背着自己大笑自己上当受骗,而自己却还屁颠屁颠替他们数钱。黄顺的脸上就火辣辣的,当场恼羞成怒。
“好一个徐慎,好一个陆琳,平日跟我称兄道弟,原来背后,都是在想着如何利用我。我也是蠢,被人利用了还自鸣得意。我这脸,在江东算是丢尽了。
我的脸面事小,我们黄家,整个荆州十姓的脸,都被我丢尽了!这个仇,我记住了,哼!”
白雪也没想到,祖渊竟说出这么多意料之外的内情,当下问道:“祖老当时应该很清楚他们的算计才是,为什么眼睁睁看着少爷被他们骗得团团转?少爷回到襄阳搞襄阳分舵,祖老为什么也不反对呢?”
祖渊笑道:“少爷可有些冤枉徐慎和陆琳了。说到底,他们也是身不由己。但他们对少爷的友谊,绝对是真的。否则,我一定拆穿他们的把戏。
这事,少爷虽然受了蒙蔽,但并没有吃亏呀。现在夏吟坊的摊子铺的这么大,少爷这坊主虽说只是名义上的,但也是金光闪闪呀。
名分已定,少爷的夏吟令一出,他们都得重视。这股力量在少爷手里,用的好,可发挥意想不到的功用;即使不用,放在那里,至少以后这江东,少爷也算是半个地主了吧。”
祖渊如此一说,黄顺心里这才好受点。但平生第一次被人如此算计,这跟头栽的过惨,黄顺还是耿耿于心,难以释怀。
祖渊便继续往下说。
四族在秣陵做好准备后,就开始着手对孙权和孙翊进行离间。离间这二人并不难,事实也是如此。只是,当初算计的,只是让孙权和孙翊兄弟相残。孙权势大,孙翊肯定斗不过。
孙翊一死,丹阳无主,四族在秣陵捷足先登,先掌握住丹阳上下,再在丹阳各地造出山贼四出,一片混乱的假象。如此,孙权就只有就近借重四族力量,在丹阳剿匪。
只要四族掌握丹阳时日一长,就成既定事实。孙权即使想拿回丹阳,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
现在看来,四族的目的已然达成,孙氏受到重创,与曹操一战,孙权没有任何退路,只能胜,不能败。若败,江东将非孙氏所有。
白雪讶然道:“可是,孙翊最终是被灭了满门!这是怎么回事?”
祖渊摇头道:“这就不清楚了。或者是孙权执意如此,或者是四族斩草除根,都有可能。两方都有能力事后毁赃灭迹。真相如何,怕是只有他们当事人心里最清楚了。”
(本章完)
第124章 保全十姓()
白雪有些不甘心道:“这样呀,弄到最后,还是本糊涂账。”
黄顺也在挠头:“这要是孙武长大了,找谁报仇,还是个事呢。真让人头痛。”
祖渊笑道:“管他如何报仇,那么久远的事,现在就不要操心了,我们还是操心眼前吧。既然少爷来了,就来看看这封信吧,你一定感兴趣。”
祖渊从内衣里掏出一封厚厚的信,交给黄顺。黄顺接过一看,署名:“褚仁”。
“褚仁?”黄顺默念了几遍,“这名字有些熟悉。”
话音刚落,黄顺、白雪和程瑶同时想到:那个与祖渊同为西域墨氏,已与黄家结盟的家伙。
“这个时节,这家伙来信,会说些什么?”黄顺念叨着,颤抖着手,就要拆开看。
程瑶又是一把抢去,兴奋道:“我来念,我来念!”
祖渊嘲笑道:“能有什么,不过是向我们表表功,表示他们没有白吃饭,他们这个盟友,还是有用的。”
这时,程瑶已经展开信,喜滋滋的大声开念了。
信中介绍了曹操兵犯荆州的兵力组成,领军将领,每个人的特点,还有随军的参赞谋士等,信息周祥,一听就知确实下了功夫。不愧好盟友。
但黄顺更关注的,是信中提及的另一件事。
曹操对荆州形势,了如指掌,知道荆州是十姓在控制。但曹操拿到荆州后,却不想如刘表般,空有其名,而无实权。
显然,如果十姓识相,主动交权,曹操可以大度一点,允许十姓继续留在荆州,甚至家族的资产,也予以保留。十姓还是可以在荆州风光一时的。但权势上,肯定要被大大削弱。
而十姓之中,对曹操的态度,又有欢迎和抵触两个阵营。对于欢迎的蒯、蔡两家,曹操自然不会亏待,族中子弟入朝为官,甚至继续为官荆州,都是可以的。
但对于抵触曹操的庞、黄、马、向四姓,曹操的方略便是大棒为主,甜枣为辅。四姓能留在荆州就算曹操的恩赐,至于其他,想都别想。
就是这般,曹操周围,仍有这样的声音:必须对四姓进行严厉打击,以儆效尤。满门抄斩是过于残忍,但全家发配辽东,却是可行的。必须把四姓的势力从荆州彻底根除。
当然,曹操志在天下,不会如此做,恐寒天下士人之心。但此声音的存在,起码表明:一旦曹操进驻荆州,四姓的日子,会很难过。
许蒙作为随军参军,此次作为曹操的腹心谋士得以随军南下。许蒙和褚仁暗中商议:要让四姓无后顾之忧,全力迎战曹军,就必须替四姓把后路处理好,就必须说服曹操,善待四姓,以收民心。
许蒙与褚仁商议后,决定亲自出马,说服曹操。因为为四姓说话的人很多,许蒙混迹其中,即使后来曹操追查,也追不到许蒙身上。
换句话说,许蒙此时为四姓说话,不会暴露自己的身份。
许蒙曾借机劝说了曹操几句,但曹操只是笑笑,并无其他表示。许蒙心愁,白天黑夜都在想这事。
许蒙知道,曹操是个恩怨分明的人,还是个报恩可以拖一拖,报怨却是上赶着的那种人。四姓多方奔走,反对曹操这么多年,要曹操对他们网开一面,确实难度很大。
但若不能替四姓解除后顾之忧,万一四姓为家族计,在曹操面前更换门庭,不但抗曹大计彻底完蛋,自己也要暴露。
许蒙死并不怕,就怕大仇不得报。这次荆州之战,可说是许蒙最后的机会。若让曹操坐稳荆州,天下将大势所趋,一致归曹。其他各处割据,甚至不用兵马出征,可直接传檄而定。
到那时,即使许蒙兵行险招,找刺客杀了曹操,又有什么用?曹操平生夙愿达成,死也是含笑九泉。
要报仇,就要挫败曹操一统天下的部署,要达成此目的,就必须在荆州挫败曹操。所以,对四姓的支持,必须使尽全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