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三国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颠覆三国记- 第4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初刘备初定西川和汉中,便自封汉中王,在曹丕称帝后,刘备紧接着也在成都称帝。但刘备并没有多少时间理顺内政,马上就开始着手准备对江东的国战。

    刘备当时确实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只觉得以前弱小的不能再弱小时,尚能以弱胜强,以小吃大。如今兵强马壮,江东内部又有诸多不稳定因素,正好趁着关羽被杀的一股子气势,一鼓作气拿下江东,然后就能与曹氏做长久对峙,谁能最终问鼎,就看谁更能耗的住,挺的起。

    然而刘备失算了,与江东一战,几乎损失了刘备辛苦多年的积蓄,自己也染病在床,命在旦夕。这个时候,刘备的心思反而愈加的清明,他知道,他必须谨慎小心的安排后事,为蜀汉的天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以求弥补自己的过失,向后人做一个交代。

    当时的刘备就已经明白,蜀汉的前途命运,已经完全寄托在荆州身上。与江东一战,只有荆州丝毫未损,反而趁机扩张了实力。荆州如果要趁势西进,夺取蜀汉江山,也是丝毫没有问题的事情。但好在荆州的领袖人物是诸葛亮,对诸葛亮,刘备是放心的。这个时候,刘备只能寄望于诸葛亮,借助诸葛亮之手,重整汉家江山。

    (本章完)

第1106章 顾全大局() 
    刘备对诸葛亮非常了解,知道诸葛亮的才能足以鼎定汉家江山,但同样的,刘备对诸葛亮的弱点同样非常了解。诸葛亮的弱点,就是太顾全大局了。

    顾全大局本来是非常非常的优的优点,但放在诸葛亮身上就是缺点了。凭诸葛亮的才能,放在六姓,绝对能做到六姓之主的位置。但诸葛亮顾全大局,知道十姓的水很深,他不愿意去搅乱这个局,去打破荆州的平衡。

    而且,当时的六姓,还有庞统,还有马良,同样是才华横溢,所以诸葛亮选择了隐居山林,直到刘备出现,诸葛亮才选择了出山。

    即使选择了出山,在刘备那边,诸葛亮的顾全大局依然表现的非常明显。如果按照诸葛亮的谋划,刘备在荆州大战中,绝不会仅仅夺取江南四郡,至少江陵城绝对丢不了。

    但刘备顾忌江东,顾忌曹操,不敢行动过激,选择了持重。结果就是周瑜看准时机,占住了战场,从而导致江陵城一直是孙权与刘备之间的一根刺,也是荆州的一根刺,甚至已经成为天下的一根刺。江陵城的一举一动,至今仍然影响到全局。

    在内部用人上,诸葛亮的顾全大局也体现的淋漓尽致。荆州人才济济,可以说全面碾压其他方面,其中就包括一直跟随刘备的老人集团。

    但诸葛亮为了大局,一直打压荆州士层,把荆州的人才一直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对其他方面造成威胁。

    如果荆州六姓一直以诸葛亮为首,任何一方,都不会对荆州六姓产生顾忌之心。让各方都想不到的是,六姓除了诸葛亮之外,还出了一个黄顺。

    黄顺的本事,不在于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在于他有多大的魅力,而在于他的运道!自从黄顺出道,黄顺走的每一步似乎都离经叛道,但事后证明,当时黄顺的选择,却是最佳的路线!简直就是天选之子的表现!

    这样的人,不仅刘备,就是孙权,甚至曹操,内心深处也有一定的顾忌在其中。只不过,孙权离得远,曹操的实力摆在那里,他们可以在黄顺面前表现的潇洒,但刘备不成。刘备离着黄顺最近,眼看着黄顺一步一步将六姓,甚至十姓整合成一股绳,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

    在黄顺还没有运作襄阳独立的时候,刘备就已经感受到从黄顺身上发出的迫在眉睫的威胁。但黄顺当时仅仅是夏吟坊的坊主,甚至没有自己的地盘。刘备很难针对黄顺做出什么。

    而且,黄顺在刘备一步步从必死之地走出来的过程中,出力甚巨。这反而增加了刘备的恐惧:天下人皆不看好刘备,甚至刘备自己,也不过是强撑一口气,只为了历史留名。但黄顺以商人的思维,硬是在刘备身上看到了辉煌的前途,并毫不犹豫的投资下去。结果刘备果然就成功了!

    如此毒辣的眼光,如此老到深远的布局,谁能不惧?刘备不能不考虑到,自己年纪已大,时日无多,更不能不考虑到,黄顺如此资助自己,目的到底为何?如果黄顺的目的是先借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建立一份基业,然后再凭借雄厚的实力取而代之。那刘备一生的努力,岂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作为枭雄的刘备,当然不甘心如此。所以,刘备早早的就开始了对黄顺的戒备。不能对黄顺做什么,与黄顺关系最近的诸葛亮就遭殃了。

    刘备对诸葛亮下手,是凭着对诸葛亮的充分认识,知道诸葛亮即使受到冤屈,也不会离自己而去。而凭诸葛亮的智慧,也一定能认识到自己这么做的苦衷。

    所以,刘备对诸葛亮的所作所为,看上去是那么的残酷无情,丝毫不曾念及往昔情谊。

    当时的刘备,可以借着诸葛亮的顾全大局如此行事。那么在刘备死后,别人照样可以如此处理。为了顾全大局,诸葛亮的才能发挥就要打上折扣。而那个时候,上面没有刘备亲自掌舵,刘备没有信心,蜀汉这艘大船能够驶向何方。

    所以,在自己死后,诸葛亮必须掌握大权,而且必须是排除所有人干扰的大权!

    但以诸葛亮的性子,就算刘备敢给他这样的大权,诸葛亮也不会接受,就算勉强接受了,也会在后面的执行中大打折扣。

    所以,必须要有人站出来,帮助诸葛亮弥补这一不足。这样的人,显然只有黄顺能够胜任。

    为了刺激到诸葛亮,让诸葛亮认识到只有铁血无情才能更好的掌权,才能更好的实现他恢复汉室的宏图大业。刘备为诸葛亮精心布置了一系列陷阱。最狠的就是魏延和李严手中的遗诏。

    魏延和李严之所以能够被刘备选中,是因为魏延是有雄心,也有野心之辈。在朝中诸官中,除了关张赵黄,除了诸葛亮、庞统等少数人,魏延从没把其他人放在眼里。刘备去世之时,朝中能够为魏延所顾忌的人,只剩下诸葛亮和赵云两个。

    赵云另有重任在肩,不能牵扯到朝政,更不能陷身于廷斗。那么,能够成为魏延前行障碍的,就只剩下诸葛亮。可知如果魏延手中有这么一道可以把诸葛亮这个障碍搬除的遗诏,魏延肯定会毫不犹豫的利用。

    至于李严,虽然同样有野心,但他缺少雄心。没有一定的刺激,李严不会像魏延那个果决。所以,刘备给了李严总揽荆州军政大权的诱惑。李严要想实现这一点,就势必要与诸葛亮产生冲突。为了自己顺利拿到荆州大权,李严完全有利用遗诏的动机。

    刘备能够料到,一旦魏延或是李严拿出遗诏,一定会造成朝廷官员的分裂,一定会造成混乱。为了顾全大局,诸葛亮一定会主动辞去相位让贤。

    但蜀汉的丞相,除了诸葛亮,其他人根本玩不转。因为此时的蜀汉,如果离开了荆州,根本就难以支撑。朝中没有诸葛亮,不可能想象黄顺会出手帮助朝廷。

    朝廷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乱,但不能承受大乱。这个度,就由赵云来把控。

    (本章完)

第1107章 真相() 
    赵云是刘备复兴蜀汉的谋划中很重要的一环,跟诸葛亮一样无人可以替代其作用。赵云勇武超群,是追随刘备的老人中的佼佼者,即使关羽和张飞,对赵云的武功也很是佩服。而且,赵云为人很是谦逊,丝毫没有嚣张跋扈的意思。最为关键的,是赵云与诸葛亮一样,也是顾全大局。

    以赵云的军功,作为一方镇守将军完全没问题。但赵云知道刘备新得西川和汉中,需要安抚一众豪门巨族,而刘备手上无论是官位还是利益,都有限的很,所以,赵云主动辞去自己的赏封,甘愿留在白耳兵队里,委屈的当个小队长级别的武官。

    就是这样,赵云在战场上立下的军功,丝毫不比别人少。夷陵一战,正是赵云的及时赶到,才挽救了已经败溃的蜀兵,让大队人马得以安然进入白帝城。为此死在赵云枪下的江东大将,就有大名鼎鼎的朱然。

    不竟如此,赵云还拥有一般武将所欠缺的政治智慧。身为刘备的老人,赵云并没有如其他人般选择站队,而是保持超然的地位。赵云保持超然地位的办法也很特别,就是不理政事,也不理军事,只照看着他一手训练出来的白耳兵,负责皇宫的安全。

    赵云手上同样拥有刘备的遗诏,这一点,诸葛亮知道,黄顺也知道,后来魏延和李严也先后知道了。可以说,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但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是赵云手上遗诏的内容。就连诸葛亮都认为,赵云手上的遗诏与魏延和李严手上的一样,是针对他和黄顺的。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

    在刘备的这盘大棋中,如果刘备算是运筹帷幄的棋手,那诸葛亮和赵云至少算是重量级的战略棋子,能够起到半个棋手的作用。

    诸葛亮的作用自不必说,整个蜀汉的朝廷都需要他一手支撑。赵云的作用,则保证诸葛亮还没有完全掌权的这一段时间,保证朝廷的安稳。这样的作用,都不是简单做好自己分内事就能成功的,都需要调动大量人手和资源,甚至需要穷尽毕生精力和智慧。

    在魏延和李严在朝中分庭抗礼的时候,李严借助主场优势,本来可以将魏延彻底拿下,从名声到肉体做到完全的消灭。让李严适时收手,不敢放手作为的人就是赵云。

    赵云的做法很是简单,就是给李严写了一个字条,警告李严,搞小动作可以,但不能太过分。可以把魏延挤出朝廷,但绝不能动他。否则,脑袋不保。

    赵云对李严知之甚详,知道此人虽然有野心,却胆小惜身,不会冒险。赵云甚至不需要透露刘备的遗诏内容,就能简单的镇住李严。

    所以,在魏延与李严的廷斗中,虽然魏延一直很是狼狈,但却始终元气未失。李严也一直没有对魏延攻击要害,直到黄顺来到,李严有了底气,这才对准魏延的要害下手。但那时,已经晚了。

    因为那时,赵云认为,黄顺入川,他已经掌控不了全局。因为他掌控不住黄顺。所以,赵云便按照刘备的意思,将刘备留给诸葛亮的锦囊拿出来,交给了诸葛亮。

    锦囊中,刘备向诸葛亮讲明自己施为这一切的良苦用心,让诸葛亮予以配合。当时刘备交代赵云,只有在诸葛亮再次受挫一段时间后才能拿出来。

    那时候,离诸葛亮辞去相位已经三年有余,赵云认为,时间已经够长,诸葛亮以局外人的身份观察这场朝廷内斗,应该看得很明白,有时候,一味的妥协退让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所以,后面的朝会,江州集团的激烈反对,很大程度上是在演戏。这场戏,很大程度上是演给刘禅,演给东吴,演给曹魏,演给司马懿看的。就是让他们看到,诸葛亮在朝中依然敌人很多,即使勉强担任丞相,一时之间也难以伸张。

    如果外部敌人要想从蜀汉朝廷的内部对蜀汉发动进攻,显然,那些激烈反对的江州官员,是很好的策反目标。但实际上,那几位反对最为激烈,言辞最为苛刻的官员,恰恰是刘备特意安排好的,对蜀汉忠心耿耿,绝不会有异心的豪门,他们自然也是诸葛亮以后施政的得力帮手。

    作为司马懿地下战线的主力,西域墨门当然盯上了那几家,并派人跟他们进行了接触。魏延搞的那次大规模选秀,因为魏延的外行,导致身份审查严重的走过场,结果为西域墨门所利用,成功把他们的人渗透进皇宫。渗透进皇宫的女孩,个个都是西域墨门从小培养的精英,无论是模样还是才能自然都远在一般人家的女孩之上。所以,他们在宫中很快受宠,提拔很快。

    太后与刘禅的谈话,甚至黄顺与刘禅的谈话,她们都能打探的到。得知黄顺与刘禅要出宫的消息,西域墨门准备利用这次机会,对蜀汉发动致命一击。

    但在对付黄顺的问题上,西域墨门内部产生了分歧。一部分人认为,黄顺是司马懿认定的头号大敌,如果能够借此机会除去黄顺,大功一件。但也有人认为,单纯对付刘禅,成功率会高很多,如果连黄顺也加入刺杀的目标,以黄顺身边的防御力量,很可能会导致行动失败。若因此造成他们在成都的一系列布置暴露,就得不偿失,还不如宁可放弃此次机会。

    两派观点的交锋,就造就了这次很奇葩的行动方案出来。为了保护红灯坊中的线人,他们便费尽苦心的做出了一个假的红灯坊。为了确保行动万无一失,他们在黄顺与刘禅与舞女在床上厮混的时候没有动手。甚至两位舞女也是选择的没有丝毫武功的女子,就怕现场出现纰漏。

    此后出现的侍卫,也被告诫不要轻举妄动,他们的任务,就是先把黄顺和刘禅带离,带到他们的势力范围。结果,路上黄顺便没忍住,动手了。

    计划失败后,西域墨门丝毫没有失败的懊恼,反而齐齐抹了一手的冷汗:黄顺果然在暗中有人盯着。如果让侍卫顺利把黄顺和刘禅带进他们的势力范围,很可能就不是他们杀掉黄顺和刘禅,而是被黄顺的人包饺子了。

    (本章完)

第1108章 对策() 
    事后,西域墨门的教训总结就是,此次行动目标太大,反而不易成功,日后再有这样的机会,还是搞一些现实一些的目标比较好。此次行动没有暴露西域墨门在成都的布置,已经是万幸,值得庆祝。

    但让西域墨门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此次行动的亲密战友,江州秦家,早已将行动的所有细枝末节告诉了诸葛亮。所以,诸葛亮虽然人未到成都,但对成都的一些阴谋,掌握的比黄顺还要精准。

    提供假红灯坊的搭设的人手和器材的,就是秦家。为了保证黄顺和刘禅能够顺利进入假的红灯坊而不是其他地方。秦家几乎倾巢出动,在黄顺和刘禅可能出现的地方都设点盯防,一旦发现黄顺和刘禅的行踪,马上就往上报告,然后由秦家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