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三国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颠覆三国记- 第4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这条路是以黄家,以夏吟坊的损失为前提的,注定不能持久。再说,十姓的胃口越来越大,而黄顺所能拿出来的利益却越来越少。虽然黄顺的生意越做越大,但黄顺的摊子铺的也是越来越大,用钱的地方也是越来越多。尤其是襄阳自立后,黄顺明显感觉钱不够花。

    黄顺的解决方案,是像后世股份公司一般,用股权拴住十姓的心,现钱拿不出来,黄顺便给十姓描绘一张张大饼,许诺一旦成功,将十姓分成。黄顺的生意向来是赚大钱的,十姓早就不满足捞点残羹冷炙吃,如今黄顺肯让他们加入,他们当然求之不得。

    这样下去,虽然能够维持一段时间,但黄顺担心,十姓越来越大的胃口,自己终有一天满足不了,十姓内部的矛盾也终有爆发的一天。本来黄顺在做的,就是尽量避免这一天的来到。争取在在一天来到时,自己已经拥有了足够的实力,强大到十姓不敢跟自己翻脸的程度。

    还有,司马懿的存在,也让黄顺不敢暴露内部的问题,就是怕司马懿把手伸进荆州,伸进十姓来捣乱。黄顺丝毫不怀疑,司马懿绝对私下里与十姓有接触。只是跟着自己,十姓能够有大的前途,暂时司马懿还挑拨不了十姓的关系罢了。

    但黄顺很是清楚,这一天总归要到来,不过是早来晚来的区别而已。本来黄顺的策略是尽可能的延迟这一天的来到。但经历了朝会争辩,黄顺学会了一个道理,就是有时候,乱上一阵未必就是坏事。

    不是黄顺自负,只要黄顺真放手,不要说诸葛弘和诸葛瞻两个小孩子搞不定十姓的问题,就是诸葛亮亲来,照样搞不定。

    诸葛亮的能耐在政事和军事上,但十姓关注的不是这些,只是利益。而恰好这利益,是诸葛亮所不如黄顺的。

    如果诸葛亮不来找黄顺,而是放手的话,黄顺基本可以断定,荆州要乱上一阵。通过这一阵乱,让十姓认识到,只有黄顺才是荆州的最合适的主公。到那时,自己的地位就彻底稳固了。

    现在黄顺要做的,就是确保荆州乱的这阵子,不能乱了基本,让其他人趁虚而入。在黄顺看来,襄阳是基本,无论如何动不得。其他地方如江陵,如南阳,迫不得已之下,都可以放弃。

    这两个地方,按说是襄阳的两翼屏蔽,地位相当重要,要是换在以前,黄顺是绝对舍不得撒手的。但现在黄顺有这个底气了,是因为江东那边的进展,给了黄顺足够的信心。

    (本章完)

第1097章 徐平上位() 
    江东孙权称帝以来,对外扩张的雄心消减了很多,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内政上。与曹魏和蜀汉相比,东吴的内政算是最乱的。孙权虽然登基为帝,但内部四族和东顺阁的力量仍然相当强大,而且都是手握兵权。这让孙权越来越感到威胁。校事的成立,可以说就是专门冲着四族和东顺阁去的。

    但首先发难的却不是孙权苦心孤诣创立的校事组织,而是选曹衙门。选曹衙门,顾名思义,就是为朝廷选官的衙门,历来为四姓所掌控,通过选曹衙门测评的人员,就可以进入“郎”的行列,郎就是官员储备,哪里出现空缺,就从郎里面选任。

    其时选曹衙门的长史是张温。孙权没有直接动张温,而是在选曹衙门里安插了一位特别的选曹郎:暨艳。暨艳是吴郡人,出身寒门,是孙权一手提拔出来的心腹。这次把暨艳安插进选曹衙门,自然要有一番作为。

    但有张温在上,暨艳在一段时间里郁郁不得志,始终不能有所动作。孙权获知此事后,便借要与蜀汉重修旧好为由,安排张温出使蜀汉,临走时,孙权还亲率百官相送,表示对张温此次出使的重视。

    但孙权的真正目的,就是要调离张温。张温走后,暨艳便顺理成章的掌握了选曹的实权。暨艳也不负孙权期望,马不停蹄的开始了他的动作。

    在暨艳看来,郎署机构中浑浊淆杂、贪污渎职成风,必须彻底整顿,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必须退出郎属。暨艳的考核把关极严,那些郎官能够合格者,十里无一。

    暨艳的作为,严重侵犯了四族的利益,四族当然强烈反对。所以,张温回来后,就要着手开始“拨乱反正”。这时,孙权又对张温表彰,说张温出使蜀汉有功,特加为太子太傅,给张温来了个明升暗降。同时,孙权对空出来的选曹长史一职,始终不给出人选。等于是给了暨艳继续的空间。

    强大的四族,岂会是一个小小的暨艳就能打垮的四族联名给孙权上书,要求严惩暨艳,否则,孙权看着办。上书威胁的意味很浓。

    孙权阅后火冒三丈,整个书房里的摆设都遭了秧。但脾气发过之后,孙权还是要面对现实。此时的四族,还不是他能够动的了的。暨艳既然已经成了四族的眼中钉,就只能牺牲掉暨艳,来换取与四族的关系缓和。

    但孙权好歹也是皇帝,岂能轻易就此低头。搞掉暨艳的同时,孙权对张温下手了。罗织的罪名很可笑:张温是暨艳的上司,暨艳进入选曹司,是暨艳提名,显然是张温的人。现在暨艳有罪,张温就是幕后黑手。暨艳罪小,张温罪大!

    孙权如此强硬,就是要试一试四族到底能强硬到什么程度。郎属是四族的核心利益,动他不得,既然如此,那孙权就退而求其次,拿张温开刀,看看四族是否会誓死力保。

    四族中,陆家的实力最为强大,但陆家的掌门人陆逊,却是四族中态度最为暧昧的一个。孙权只要做通陆逊的工作,保证陆逊在此事上不出头,孙权有就有十足的确信:此事,四族不会为张温强出头。

    事实果如孙权所料,四族不过抗议了一番,并没有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来与孙权对抗。孙权心里得意,自己河边不过折了一个过河卒,无关痛痒,而四族那边,张家的代表人物张温却倒台了。这便是成功的开始,如此一步步蚕食,早晚有一天,四族将成为历史。

    帮助孙权打赢这一场选曹司战役的人,便是那位叫徐平的家伙。在外人看来是巧合,但实际却是精心策划的结果,就在孙权在书房里大发脾气时,当值的校事正是徐平。此时,一般的校事都是大气不敢出,躲在外面等着孙权消气的,而徐平却大胆的走进书房,帮着孙权收拾残局。

    孙权看到徐平收拾的很有条理,便自己叹息了一声:“此残局不比彼残局,如何收场呢?”

    徐平闻言便抬头回道:“大危机背后往往是大转机。如果眼睛只盯着危机,就看不到背后的转机,白白失去机会。事后只能懊恼的叹息。”

    话中有话!孙权当然听得出来,马上问道:“大道理谁都会讲。朕养着你们,可不是让你们在旁边看热闹,耍嘴皮子的。”

    徐平说道:“四族势大,三招两式是动不了他们的。只能一步一步来。这次选曹司案,暨艳已经为四族所不容,留他不得。暨艳虽可弃,但仍然有利用价值。四族不是给暨艳网络了许多罪名吗?其罪都发生在张温任长史时,张温自然难辞其咎。皇上当然也可以借题发挥,对张温发难。”

    孙权嘲笑道:“朕还道你有什么妙计。张温是谁你不知道吗?动张温,四族能干吗?”

    徐平说道:“朱、陆、顾、张四族,坊间向有议论:顾厚陆忠、朱武张文。张家可说是四族中实力最为弱小的一族。而且,皇上动的也不是整个张家,而是张温其人。为了确保郎属的安全,四族不会因为一个张温与皇上撕破脸。所以,微臣斗胆揣测:四族对此事不会有强硬反应。”

    孙权情绪有所平复,认真考虑一半响,自嘲道:“局势已经如此,朕已经失了面子。就算在此事上再丢脸一回,也没什么大不了。就按你说的,先试试看好了。”

    这一试试看,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孙权高兴之余,自然对此役立了大功的徐平另眼相看。提拔徐平为校事郎,与吕壹官阶齐平。

    吕壹多年来担任校事郎,始终没有什么建树,孙权这次提拔徐平,也是有刺激吕壹的意思。

    果然,吕壹感受了紧迫感,迫不及待就出手了。吕壹没有选择四族,而是盯上了东顺阁。这些,都在徐平的意料之中。

    与四族相比,东顺阁的实力要小得多。作为吕壹,自然想到柿子捡弱的捏。而徐平,等的就是吕壹拿东顺阁开刀的这一刻。

    (本章完)

第1098章 一胜一败() 
    徐平看似一个人,其实他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在支撑。这个团队以庞尚为首,孙武和黄蓉在其中,还有大批智谋之士和玄甲卫亲兵,论实力足够称雄东吴都城建康城。

    从徐平走出第一步,在孙权面前获得重用开始,庞尚为首的智囊团已经为徐平安排下往后十步开外的棋路。吕壹的爆发自然在他们的预算之内。

    校事里以吕壹为首,吕壹只听从孙权的指挥,若让吕壹在朝中乱咬人,势必会对徐平的大计造成困扰,徐平要想有所建树,首要的一个就是要除掉吕壹,自己取而代之。而吕壹对付东顺阁的时机,就是徐平取代吕壹最好的时机。

    吕壹显然越是鲁莽之辈,知道东顺阁虽然较四族为弱,但毕竟比自己强大的多。而且,吕壹知道,东顺阁的背后,是有荆州背景的。所以,吕壹的动作非常小心,没有冲着东顺阁的核心利益去,也没有冲着东顺阁里的正式家族去,而是旁敲侧击的对这些家族的亲戚朋友开始了打击。所谓敲山震虎,先看看行情再说。

    但东顺阁不是四族,有庞尚他们的扶持,东顺阁对吕壹的一举一动,都了解的门清。包括吕壹的下一步打算,甚至吕壹自己都还没想好的策略,东顺阁也都提前于吕壹掌握到手。所以,东顺阁对吕壹根本没有任何留情的意思,吕壹刚刚一露头,东顺阁的所有家族都蹦高了,直接在朝上掀起了讨伐吕壹的浪潮。连庞尚,也代表黄顺,给孙权修书一封,表示对此事的关注。

    孙权哪能料到东顺阁的反应如此激烈。这跟预料之中的版本完全不符。吕壹的宅子已经被东顺阁的兵马团团围住。里面的人出不来,外面的人也进不去。就是明摆着要饿死吕壹一家人。

    东顺阁如此强硬,孙权只能妥协,交出吕壹。但孙权同样不甘心就此妥协,再次求助徐平,如何借助此事,往前跨上一步。

    徐平告诉孙权,东顺阁实力远逊于四族,东顺阁之所以能够强硬,敢于强硬,就在于其背后有荆州的撑腰。如果能趁此机会,将荆州的影响从东顺阁剥离出去,朝廷就是大赚特赚,一个吕壹的损失,完全划算。

    孙权表示为难,东顺阁的成立,当初就是黄顺大力支持的。从名称上也可以看出来,如何能将荆州的影响剥离出去?

    徐平告诉孙权,只需借助此事,义正辞严告诉荆州,不得借东顺阁的名义插手东吴政事。黄顺是商人出身,只要钱给的够多,不愁黄顺不答应。这事放在平时,还真没有籍口开口,现在正好借着庞尚的这封信说事,相信黄顺看在钱的面子上,会同意的。只要黄顺答应不再管东顺阁,那东顺阁什么时候动,完全就是朝廷的主动。

    孙权还是担心,他知道黄顺可不是个易于的角色,一般的数目,黄顺绝不会看在眼里。多了,孙权还有些心疼。毕竟,自己这边,需要用钱的地方也是多了去。

    徐平表示,钱是最简单的手段,也只有黄顺,能够接受用钱来解决问题。换成任何一位枭雄,都不会同意。若不用钱解决,用别的东西,无论是江夏还是江陵,都不是东吴能够割舍的。

    在这方面,徐平没有表现出有多精明,这也是策略之一。徐平不能表现的过于厉害,万一让孙权对徐平起了顾忌之心就过犹不及了。所以,适当的表现出江郎才尽的意思,对徐平是很好的保护。

    果然,孙权摆摆手,表示不让徐平说下去。徐平的策略,孙权是接受的。东顺阁背后有黄顺的支持,却是是一个隐患,借助此事,跟黄顺挑开了说话,不是一件坏事。但如何让黄顺答应,却不是徐平想的那么简单。显然,徐平对黄顺的认识还不够。这也不怪徐平,毕竟徐平的层次,根本没有对黄顺有多少接触,不清楚黄顺的厉害之处。有情可原。这事,得孙权自己想办法搞定。

    孙权不是狐疑犹豫的主子,一旦主意拿定,很快就付诸行动。事实上,孙权想拖延几天也不行。吕壹府正被围的水泄不通,连孙权的人都进不去。必须尽快给东顺阁一个答复,否则,就是吕壹府上所有人饿死的结局。

    孙权告知东顺阁,同意把吕壹叫出来,但东顺阁必须保证吕壹的安全。东顺阁当然没有理由不同意。此役,东顺阁大获全胜。

    孙权对阵四族和东顺阁,至少表面上,一胜一败。整个士层都看在眼里,对四族的表现,虽然嘴上不说,很多人都表示失望。

    另一方面,孙权私下里约见庞尚,提出荆州不得干预东吴内政的要求。庞尚当然据理回绝。理由很简单,夏吟坊在江东有太多商业利益,不可能不留在江东保护自己的利益。以夏吟坊的块头,既然留在江东,不可避免就会影响江东的大局。这不是夏吟坊想不干预就能办到的。

    孙权进一步澄清,并不是要驱逐夏吟坊出江东,只是要求在江东各方内斗时,夏吟坊不得站队。就像此次的吕壹事件,夏吟坊明显站在东顺阁一边。这让东顺阁士气大涨,底气也变得很硬。如果没有夏吟坊的撑腰,小小东顺阁,根本没有那份心气敢跟朝廷对着干。

    庞尚对此还是表示为难,夏吟坊与东顺阁有着诸多的商业合作,东顺阁的损失,对夏吟坊来说也是损失。而且,夏吟坊在江东已经表现的足够克制,上次对付四族的事件中,夏吟坊就没出面干预。

    孙权知道仅凭口说无法说服庞尚,便表示,朝廷可以考虑给夏吟坊几处铁矿,允许夏吟坊无偿开采,作为对价,夏吟坊不再干预朝政。

    孙权明确说要拿出铁矿来做交换,这是庞尚没有预料到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