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的路线,又被一个小小合肥城挡住,孙权在合肥城下磨了十几年,也没有取得突破,相反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惨败于此,已经成为天下的笑柄。
防守不稳,进取无门,这就是江东目前的窘状,哪怕彻底解决其中之一,孙权称帝也能来的更多底气。但是现实却都没有。
让孙权急于称帝的原因,在于孙权急于巩固自己的实力。没有皇帝这样名正言顺的称号和地位,孙权与四族,甚至与东顺阁说话,几乎都是平等对话,完全没有主子对臣属的感觉。只有称帝,才能取得高高在上的地位优势,从而方便孙权出手削平内部。
孙权这时候称帝,还能说明,孙权的校事组织已经成型,可以出动了!在黄顺这边,安插在其中的徐平,隐忍多时后,终于开始有了用武之地了。
孙武和黄蓉已经去了江东,利用孙武的身份和黄蓉的智慧,孙武在江东的进展之迅速,完全出乎黄顺的意料之外。
本来在黄顺的安排中,孙武是安排在幕后,做甩手掌柜,一切仍然由庞尚负责。但没想到,在黄蓉秘密安排的一次聚会中,透露出孙武的真实身份后,东顺阁一众大佬立刻就表示投诚效忠,并纷纷签下效忠书,以示忠诚不二。
这让黄顺着实惊掉了下巴:这是时来天地皆同命吗?不过事后冷静一想,也就了然。孙武背后就是黄顺,黄顺的实力摆在那里,自不必说。黄顺缺少的身份问题,孙武这里完美的具备。
当初孙策传位,本来就属意孙翊,而孙武又是孙翊的唯一后代,又有黄顺的父亲般的支持。此时孙武被黄顺派往江东,来干嘛,就算彼此嘴上不说,东顺阁一众大佬,心里还是明镜似得,当然识的其中利害,赶快站队就是他们的唯一选择。
黄蓉拿下东顺阁后,还想进一步试试四族的水,却被庞尚所制止。本来庞尚认为,让孙武在东顺阁一众大佬面前表露身份,利于日后孙武说话的分量,哪想到人家二话不说直接宣誓效忠了。
虽然这是件大好事,但庞尚知道,黄顺那边还没有做好接手江东的准备。就算江东这边条件再成熟,也得服从黄顺那边的大局。
何况,这里的条件还未成熟呢。按黄顺的预计,孙权的校事还没真正发力呢。群臣还远没有到人人自危的地步,孙权的地位还非常的稳固。要到孙权众叛亲离那一步,还早着呢。得慢慢来。
(本章完)
第1049章 曹睿登基()
年轻人总是不甘寂寞,既然四族不能动,各路官员也不让碰,孙武和黄蓉很快又找到了好玩的事情,就是打劫!
对,就是打劫!为了保护他们俩人的安全,黄顺自然给他们随身安排了一支精干的武装。这支武装现在就被他俩利用,到处去打劫。打劫的对象不但包括各地方上供的钱财,连镖局的生意,他们也敢碰。有庞尚的情报网支持,他们总能捞到最大的鱼,从不扑空。
这回,庞尚没有制止,庞尚知道这俩人,来到江东就是惹事的,不让他们干这事,他们还得从别处生事。至少,这事隐蔽,有黄顺给他们配备的高手,一般不会失手,就算偶尔落入别人的陷阱,被政府大部队包围,他们凭借手头的火器也能轻松脱身。
而且,此举还能悄悄敛财呢。这俩人现在已经开始为黄顺着想了。黄顺那边花钱的地方太多了,虽然黄顺的生意来钱多,但总也架不住花钱的地方更多。现在,黄顺已经是与孙权齐名的大人物,再搞一些打闷棍、敲竹杠的私活就不合适了。上回偶尔玩心动了去搞曹仁的运粮线,闹了一个灰头土脸不说,事后没少被曹仁嘲笑。
所以,俩人觉得,在这方面,他们能够帮上黄顺的忙。他们出手抢劫毫无顾忌不说,还能帮着黄顺实战验证新式武器。
俩人这么一闹,还真把江东上下都扰动的惶惶不安。一时间,人人都知江东地面上出了一支强悍的土匪,每次行动人数不多,但战力极为强悍,地方上数次组织围剿,都没有成功,反而损兵折将。好强的诸葛恪不服,主动请缨前去围剿,结果也吃了败仗,狼狈而回。
一时间,对这支土匪的来历,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是曹魏派来骚扰江东地方的;也有的说是蜀汉派来捣乱的。还有少数“明眼人”,竟然猜到是黄顺的人。只是很快就被人驳斥的不敢出声。因为他们连镖局的业务都抢。而镖局则是黄顺的业务,不可能自己人抢自己人。
这就是孙武考虑的周到了。本来对镖局的业务,他们也是犹豫过的,要是放过镖局的业务,那道上近乎一半的货车都不能抢了。而且,还容易被人锁定身份。所以,索性一起抢了。反正孙武抢来的东西存放的仓库,都是借用镖局的,等于左手换右手,镖局也没损失什么。
消息传回荆州,黄顺也是好气又好笑。这俩人就是闲不住。靠打劫起家的黄顺当然知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为了二人的安全,更为了辛苦为他们打劫出苦力的人的安全着想,黄顺又派出一队亲兵,悄悄潜入江东,保护他们的安全。
期间曹魏方面也传来大事,曹丕伤重不治,最终去世。曹睿不出意外的继位,成为曹魏第二任皇帝。
曹睿登基后的头一件大事,就是面临大族汹汹的要求:掌兵。曹睿虽然年轻,但也知道兵权不能轻易易手的道理,悄悄安排了曹真带领关中精锐进入邺城,控制住全城局面。
曹睿的意思,是要狠狠教训一下这帮贪得无厌的大族,让他们知道皇权的威严。大族蛰伏多年,底蕴深厚,为了这次机会,他们等待多年,当然不甘心坐以待毙,纷纷组织家丁聚集起来,控制城内要道路口,与曹真的兵马相持。
一时间,邺城的形势风雨飘摇,大有一场血战分出胜负的意思。箭在弦上,双方却都不敢下最后的决心。曹睿没想到大族如此强硬,丝毫不妥协。但曹睿先前话已说满,收不回来。真要拼杀起来,曹睿倒不担心战败,但肯定是要大失士民之心,得不偿失。
大族同样也有顾忌,这毕竟是以下犯上,而且,面对的是曹真一手训练的精兵,曹真的后面,还有曹休的虎豹骑虎视眈眈。真要打起来,无论如何他们是讨不了好。但兵马已经集中,与皇帝的对立已经形成,断然没有退缩的道理。趁着现在大家齐心,还有几分赢得皇帝妥协的机会。若此时退缩,日后肯定是被皇帝各个击破,下场更惨。
对峙持续了几天,双方互不让步。这时,救世主出现,从塞外赶回来的司马懿,带着自己一手训练的塞外铁骑,耀武扬威进入邺城。司马懿的兵马没有丝毫停留,直插两军分界处,在分界处摆开阵势,将两边彻底分开。
然后,司马懿进宫面见皇上,与皇上一番密谈,达成一致:大族子弟可以战场领兵,但各路统帅必须为曹氏、夏侯氏中人。
可以说,这样的协议,双方都各自后退一步。大族不再要求单独领兵,皇帝也不再拒绝大族领兵。在这个时候,也只有如此妥协,才能平复这一场大混乱。
此事的扫尾工作就持续了上半个月,曹睿与大族几乎是挨个的谈判,谈大族具体领兵的职务、人选、方向等。这些情况,黄顺的眼线紧紧盯住,每天都往襄阳报送最新动态。
此事过后,无论是街头百姓,还是士层诸人,都一致认定:曹睿和司马懿是最大的获利者。
曹睿通过此次强硬的表现,彻底树立了自己的威信,走出新皇继位,局势不稳的时期。而司马懿,最终促成两边和解,得到曹睿的赏识,被曹睿安排为长安方面统兵将领,作为曹真的副手,手下拥有不下十万人马。
别人或许只是艳羡司马懿的官运从此亨通,而黄顺,却敏感的认识到,司马懿调任长安,正好卡在襄阳与河西和代郡的连接点处。日后黄顺要经略关中,势必要与司马懿战场上碰面。甚至远在武关争夺战时,就要与司马懿正面交锋了。
手头有了火器,战场上的交锋,黄顺并不畏惧司马懿,黄顺担心的是司马懿在战场外面的动作。毕竟自己这边内部还有很多问题,荆州内部有十姓,外部与江东、与蜀汉的关系,有着太多的破绽供司马懿利用、攻击了。这么多破绽,司马懿无需全部掌握,只需抓住其中一个予以攻击,就让黄顺十分难受,不得不被动应付。
(本章完)
第1050章 赵统来到()
虽然黄顺可以礼尚往来,也可以在司马懿的内部给司马懿制造麻烦,但黄顺一直以来习惯了手握碾压式的优势横扫对手,现在终于要碰上势均力敌的了,想想就感觉头痛。
这时,白雪给黄顺出主意,无论是从如今形势判断,还是从黄顺的梦中讯息推断,司马懿早晚是要出来掌兵的,不过早晚而已。但让司马懿现在就到任长安,对我们经略南阳和武关极为不利。必须把司马懿运作回邺城。我们利用这段时间,对南阳和武关下手。
使计谋让司马懿退回邺城,不需白雪出谋划策,黄顺这里就有现成的。梦中诸葛亮就是顾忌到司马懿的智谋,而给司马懿使了一记反间计,成功让曹睿罢免了司马懿。现在,这条计仍然可以使用。
只是,眼下,黄顺面前的首要大事是运作诸葛亮回成都。其他的事情,都要靠边站。没想到,这时候,司马懿出现,又让攻取南阳的武关的时间,被迫大大提前,与诸葛亮的南中平叛相冲突起来。
同时支撑两处的战斗显然不可取,黄顺也从来没有将之纳入考虑。棘手的问题似乎一下子变得简单了,就是取哪头舍哪头的问题了。
这个问题,黄顺还不想很快下定论,一切,要等赵统来之后,才能定夺。
赵统的船队,在路上出现一些小意外,一次沉船事故,差点要了旱鸭子赵统的命,幸好水下的暗流将溺水的赵统推向另一处方向,恰好被打渔的渔船用渔网捞了上来。
赵统在渔民家里住了一段日子,这段日子赵统没有浪费,与人家渔民的女儿一来二去的就相知相爱了。赵统可不是坐怀不乱的君子,更不是非得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不成亲不上床的乖乖子,很快,俩人就睡在了一起。到赵统的亲兵找到赵统,俩人已经是如胶似漆,不能分离了。
赵统索性带上她一起赶路。这回,赵统多了心眼。将船队一分为三,一路前面探路,一路后面殿后,中间一路则安稳前行,而赵统,就留在探路的队列中。这样,即使再遭遇类似的埋伏,也不至于被人一锅包饺子。
后面的路程,倒是一路平安,很快,襄阳的城头已经能够看见了。黄顺也得知消息,远远的带着赵广等人出城迎接。彼此见面,自然一番热闹。
黄顺大摆宴席,索性就在襄阳给赵统办了成亲仪式,拉出诸葛亮做见证人。这样,日后就是赵云追究起来,赵统也能有个强有力的挡箭牌。
热闹了几天,终于开始谈正事。诸葛亮、黄顺、赵统、赵广、马超、彭威、黄霸等人,带着各自幕僚,商讨接下来的安排。
赵统没有先拿南中战场说事,只是轻轻一句带过:“南中战场,一切保障,我皆有安排,孔明不必担心其他人的骚扰,只需安心平叛即可。我想说的,是西凉的战事。”
这一句话包含的信息量很大。众人显然更关心南中战事,但作为客人,要先谈西凉,那也只能由着赵统来。
所以,黄顺开口,配合赵统道:“我们这些人,一直都在研究南中战事,对西凉那边,不是很清楚。如果你想谈,不妨先给我们介绍介绍。”
赵统笑道:“三少在河西拥有广泛的势力,近在咫尺的战事,三少会不清楚?”
黄顺说道:“河西距离襄阳遥远,传递信息很不容易。所以,河西那边,我只是安排好了人事,其他的,一律由他们自己做主。对西凉战事,我说不清楚,可不是客套话,是真的不清楚。”
赵统站起身,说道:“好吧,我这就为你们详细介绍。大家请看西凉地图。”
所有的目光,都一下子集中在赵统铺开的地图上。“对汉中和关中来说,西凉就是一块飞地。从西凉下汉中和关中,都相对汉中和关中去西凉来的容易的多。所以,西凉对汉中和关中就有特别的意义:谁能占据西凉,谁就能占据优势。
曹魏本来是占据着西凉,并且想通过西凉的桥头堡,进一步向河西发展。若有了河西的纵深,西凉就能彻底稳固下来。从而能够持续的对汉中施加压力。可惜,早在他们之前,河西就为三少所相中,西凉的张既虽然使尽浑身解数,也没能在河西讨得了好。这个过程,相信在座比我更清楚,马将军更是将张既经略河西的计划彻底打散的人物。
没有河西的支持,西凉对关中来说,地位就显得很是尴尬:不能丢,又不能驻扎重兵。因为辎重、粮草运输太过艰难。这个尴尬,最终为魏延所利用,利用曹军大军压境,不顾地利上的严重不足,强行进攻汉中之际,魏延果断分兵进去西凉,在西凉取得了永久性的存在地盘。
有了魏延的兵马进入西凉,西凉一下子就变得重要起来。双方显然眼光一致,都认为不管条件多么艰难,都不能丢失西凉这块桥头堡。所以,双方不顾消耗巨大,硬是在西凉开辟了战场,这一打就是三年。
论国力,蜀汉当然比不上曹魏。蜀汉能在西凉支撑三年之久,完全在于曹魏就算实力再强,也不可能一下子将数万人输送到西凉。若曹魏真那么做了,反而好了。汉兵只需坚守数天,曹兵就会因缺粮而内乱。
西凉战场的情况,简单来说,就是这么一回事。战场上的指挥和谋略,其实不那么重要,打的就是后勤。谁能支撑的更久,谁就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现在,皇上那边有些支持不住,已经开始过问西凉战场。现在还有个南中战事占住皇上的眼球。很显然,南中战事一结束,皇上肯定会出手解决西凉的事情。我们在西凉已经坚持了三年,若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