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三国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颠覆三国记- 第4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本章完)

第1044章 邓芝出场() 
    好在赵统知道刘禅性格软,立场不坚定,没有把宝全押在刘禅身上。这个时候,赵统托付的另一人:邓芝,出场了。

    邓芝虽为新野人,却早早入蜀,一直未曾有官职,是刘备慧眼识珠,提拔了邓芝,任用邓芝为县令。邓芝凭借自己的才能,一步步晋升,在刘备逝世后入朝担任谏官。李严和魏延相争的半年,邓芝不畏强权,多次与李严和魏延发生冲突,两边都不讨好。但祸福相依,邓芝于李严和魏延处不讨好,却得到了赵统的注意。赵统敬佩邓芝的为人,便一心结交,二人很快就成为好友。

    赵统让邓芝注意方式,忠君爱国不是猛冲猛打就行的,有时候还是要讲究策略。对付李严和魏延,小小邓芝能量有几何?一味硬顶,不但无用,还为自己招来祸患。自己招灾还是其次,关键因此还削弱了朝中有限的正义力量,这就罪不可恕了。

    要对付李严和魏延,非诸葛亮出面不可。在诸葛亮没有回朝之前,邓芝只可明哲保身,不能再轻易与李严和魏延对立。

    邓芝虽然性格直,但也是饱读史书,知道谋略的道理,对赵统的教训心悦诚服。

    这次,赵统安排人选弥补万一刘禅掉链子的不足,就选中了邓芝。

    邓芝站出来,也不说话,只是仰天哈哈大笑,把朝堂之上嗡嗡的嘈杂之声都压了下去。所有人都瞪着爆笑的邓芝,等着他的下文。

    刘禅也感觉好奇,问道:“爱卿缘何发笑?”对于邓芝,刘禅还是有印象的,群臣中敢于同时得罪李严和魏延的,除却邓芝,就没有第二号人物。邓芝的愣头青形象,在刘禅这里非常深刻。

    邓芝收笑,敛容道:“请皇上恕微臣失礼,只是不如此,臣实在看不下去,严肃的朝会之上,竟然如街头菜市场一般乱哄哄,有失朝廷体面。微臣斗胆建言,适才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的臣子,每人罚俸半年,以示惩戒。”

    刘禅一听,心道:对呀!刚才乱哄哄的成何体统嘛。还是邓芝这个愣头青说的有理。

    “罚俸半年,有些太狠了吧?有人可要因此揭不开锅了。”刘禅倒是善良,很体贴的为群臣的利益着想。

    邓芝却不依不饶,慷慨激昂道:“在皇上面前随意交头接耳,是为大不敬罪,按汉律,不仅本人斩首,家人也要充军发配。仅仅罚俸半年,已经是皇上莫大的恩典了。”

    刘禅沉吟半响,说道:“这样好了,既然已经恩典那么多了,不差最后再施恩一次,就罚俸三个月吧。”

    邓芝带头叩首跪拜:“谢皇上恩典。”

    其他人没有办法,只好咬着牙根跟着跪拜,口呼万岁。刘禅没有注意到群臣的表情,他此时正在享受呢:当皇帝原来这么好啊!以前怎么没有发现这点呢。

    谢恩过后,邓芝又道:“先帝遗诏,仅仅说六姓不得同时在内执政与在外掌兵,可并没有说六姓不臣。何况,孔明为相,也是先帝的旨意。众臣曲解先帝遗诏,造谣污蔑六姓和孔明,哪还有半分为人臣的样子?孔明允文允武,由他平叛,自是最合适人选。谁有意见,可大方提出来,咬文嚼字,拿遗诏说事者,可以休矣。”

    刘禅高兴的眼睛都眯成一条缝了,有邓芝在前面帮他挡着群臣的唇枪舌剑最好不过,他只需坐在后面,最后拍板就行了。这个邓芝,看着愣头愣脑,却还真体贴圣意。

    魏延对邓芝不由得恨得咬牙,本来他已经掌控了局势,没想到,半路却跳出这么个家伙。对邓芝,魏延是不陌生的,威严恐吓对他是没用的,威逼利诱同样也是行不通。如此油盐不进的角儿,就是魏延想想也是头疼。

    “李政和李晴是我朝难得的后起之秀,又有大将军在朝中为之作保障,尚且不能迅速平叛,孔明就算再有能耐,毕竟孤掌难鸣。朝中与孔明不合者多有,难保不会有人在背后给孔明使绊子。这样形势下,就算孔明再合适,也不能启用。”

    有人站出来说话,邓芝望去,不是别人,正是老将军吴懿。

    邓芝说道:“老将军说话倒是老实,对朝中现状一点也不避讳。皇上为什么要做出改变?还不是看不过去现在朝政的乌烟瘴气,要出重拳整顿吗?招老将军的意思,害怕阻力强大,就索性维持现状了?”

    邓芝人虽然刚直,但说话的技巧却相当的毒,这一顶大帽子扣下来,吴懿顿时有些受不住。

    “我们就事论事,只说平叛战场,你胡乱拔高是什么意思?”吴懿涨红了脸,回顶道。

    邓芝笑道:“是我胡乱拔高,还是事实就是如此?要解决朝中乱局,朝廷首先要腾出手。如今的朝廷双手被一个平叛战事,一个西凉战事束缚的紧紧的,怎么抽出手理政?必须妥善解决掉两个战场的战事,然后才能谈得上整顿朝政,老国丈以为然否?”

    吴懿被噎了一下,知道邓芝不是易与之辈,索性退让道:“如果皇上有心解决南中平叛和西凉战事,老臣没有意见,相反,乐见其成。”

    吴懿的意思很明白,要下刀,就不能只针对南中,西凉那边也要有动作才行。

    邓芝笑道:“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先解决平叛,再解决西凉,一个都跑不了。”

    “哼,朝中名将如云,能者甚多,为什么非要启用极具争议的诸葛亮?”又有人站了出来表示反对。

    邓芝看去,这回却是王连。

    王连,字文仪,南阳人,屯骑校尉,领丞相长史。刘璋时入蜀,为梓潼令。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先主义之,不强逼也。既成都既平,以连为什邡令,专任广都,所居有绩。迁司盐校尉,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用,于是简取良才以为官属,与吕乂、杜祺、刘干等人齐名,有子王山,时任江阳太守。

    这个王连是李严的部属,说话办事向来以李严马首是瞻。这回他跳出来,不用想可知,是李严的授意。

    (本章完)

第1045章 议定() 
    本来平叛战场是李严的地盘,是李严用来扩大权力的工具。现在非要转手让人,在李严看来,虽然不能接受,但如果事实一定如此,李严也不愿让给诸葛亮。

    只要李严同意,朝中还真不缺能够领兵的大将,像向庞、霍峻等人都有丰富的带兵经验,二期最为关键的,这些人比诸葛亮好控制的多。

    邓芝笑道:“平叛战场若是仅靠军事就能解决问题,又何用拖到现在?当初可是大将军带兵平叛,大将军都不行,朝中还有何人敢说行?”

    邓芝知道王连是李严的人,也知道王连肯定是从李严那里得到了授意,索性拿这话挤兑王连,看王连敢不敢说出一个人出来。要是他能说出来,就是在众臣面前承认:李严不如他说的那人。

    王连知道利害,一下支吾着说不出话来。邓芝早料到会是如此,摇头道:“长史大人做事一把好手,动嘴皮子非你所长,这个场合,还是不要掺和了吧。”

    王连满脸通红,退了下去。李严冷哼一声,自己站出来说道:“孔明在荆州,也是紧要处,非万不得已不得轻动,现朝中自有合适人选,又何必舍近求远?”

    邓芝看着李严,笑问:“不知大将军认为谁人更合适?”

    李严说道:“要是五虎上将中的赵子龙出马,朝中何人不服?”

    邓芝点头道:“子龙将军出马,确实无人能有异议。只是,只是一个平叛战场,需要子龙将军出面吗?”

    李严怒道:“吾尚且摆不平的事,让子龙出面,有何不可?”

    邓芝想了一下,示弱道:“大将军所言有理,不过,子龙将军乃朝廷柱石,确实不能轻动,不妨让其长子赵统代为领兵平叛。有子龙将军在朝,想来效果也是一样。”

    李严失笑道:“赵统小儿,从未单独领兵打过仗,岂能接手平叛战场?”

    这时,刘禅也听出味来了,这个邓芝,就是赵统安排给自己掠阵的!这不,七拐八拐,最后还是拐到了赵统的头上。刘禅一下记起赵统的吩咐,这个时候,就该自己出面了。

    “赵统出面,借助子龙将军的威望,朝廷地方自是无人不服。至于大将军所说的经验能力不足的问题,我想,就让孔明担任平叛军师,辅佐赵统成事。诸位爱卿,朕如此安排,你们可有意见?”

    李严一听傻眼,这折腾半天,最后还是把诸葛亮搬出来了。李严正想站出来反对,后面却被人拉住,回身看去,却是吴懿。

    吴懿小声叮嘱道:“召诸葛孔明出来,皇上决心已定,你虽是顾命大臣,也不可与皇上顶着干。”

    李严一下猛醒,自己一个不察,差点犯了欺君犯上之罪。就算刘禅现在不发作,不治他的罪,难免心中不存芥蒂,日后找他麻烦,他还是吃不了兜着走。

    自己到底是个臣子,就算是顾命大臣,掌握大权,也仍然是臣子的身份。刘禅虽然事事依靠自己,对自己言听计从,到底是个皇帝,一旦皇帝要想自己掌权,自己这个顾命大臣若不知进退,那就是皇帝登上权力宝座的垫脚石。

    相比于李严,魏延就乖巧的多,见刘禅意志坚决,早就打退堂鼓了。魏延反正想好,不久自己就要退往汉中,干自己的老本行去了,朝廷这堆破事,谁愿意来收拾谁收拾。至于诸葛亮的事,反正有自己手掌重兵,还有赵云坐镇,诸葛亮能闹腾到哪里去?

    李严和魏延不站出来反对,其他人更不会出头了。刘禅一拍案,事情就这么定了。蒋琬和董允全程参与,却全程未发一言。事情的发展虽然出乎二人意料,但凭二人的智慧,还是想到这是黄顺与诸葛亮之外单独运作的体现。而且,二人在心里也承认,黄顺的如此运作,确实更为可行。等诸葛亮平叛归来,就是他们站出来唱主角了。

    赵统拜将之后,第一时间就安排下荆州,亲自去请诸葛亮出山。赵统去荆州还有另外一层意思,要见一见黄顺,商议接下来的南阳作战的配合。

    赵统这些年经过官场一番历练,早已今非昔比。在赵云的指点下,赵统靠着自己的观察,也得出了结论:黄顺盘踞襄阳,要想摆脱被动局势,就只有走南阳、武关进关中路线。

    本来在大多数眼里,江东才是黄顺最好的发展方向。但只有少数明眼人才能看出江东的敏感性。

    黄顺的强大,绝不仅仅在于黄顺拥有强大的夏吟坊,背后拥有强大的十姓,还在于,黄顺与吴郡四姓和东顺阁的紧密关系。江东是吴郡四族和东顺阁的地盘,虽然他们不反对黄顺进入江东,但黄顺一旦真个进入江东,与吴郡四族和东顺阁挤在江东,势必产生种种矛盾,不仅被限制在江东或许多年脱不开身,还削弱了与四族和东顺阁的关系,从而削弱黄顺的力量。

    所以,东进江东看上去是一条捷径,却是不可取的做法。攻南阳、取武关,进关中看似困难重重,却机会无限。最为关键的,是黄顺在河西和代郡的实力就可以顺利接入中原。撇开江东独立成活的黄顺,再入江东就是王者驾临,没有任何问题存在了。

    这条路动动嘴皮子,说起来轻松,其实非常困难,非常取巧,不是实力足够就行的,还要看天下大势的变化,有了合适的机会才能出手。而黄顺的大后方的一处关键所在:江陵城,黄顺却只有十年的借用期。十年时间,要完成这样的壮举,赵统想想都感觉不可能。

    既然依靠黄顺自己的力量难以成事,赵统自然就想到借助蜀汉朝廷的力量助其成事。别的不说,只要摆脱掉西凉和南中战场的掣肘,蜀汉就能腾出手,出击关中,策应黄顺了。

    摆脱南中战场,需要赵统和诸葛亮出马,而摆平西凉战场,就需要黄顺的河西铁骑了。碍于刘备的遗诏,刘禅不可能主动提出来黄顺参与西凉战场,魏延就更不可能。赵统准备与黄顺探讨,黄顺主动介入的可能。

    (本章完)

第1046章 各方反应() 
    南中平叛战场临战换将的消息传播的很快,政治敏感度高的人家,私下里已经在做着自己的判断:一向默默据于幕后的赵氏就要走向前台,而诸葛亮将重返蜀汉朝廷。这对蜀汉官场来说,不啻于一场地震,一场台风。

    尤其是身居官场的人,已经开始各自打着小九九,盘算着各方势力的消涨及自己的站队策略。

    诸葛亮代表的六姓强大实力就摆在那里,谁都看得见,但六姓受到的打压也是人所共睹。所以,虽然这次诸葛亮出山的信号明显,但明确选择站队六姓的人依然不多,倒是一个黄毛小儿,让绝多数人青睐有加。

    有太多的理由看好赵统的未来了。与皇帝关系好,与黄顺关系好,又有赵云这样的老子做后台,他不发达谁发达?所以,就算赵统已经离开成都,前去赵府拜访的人流依然络绎不绝,需要排队进门。

    官场从来就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赵府热闹非凡的同时,江州集团那边就一片惨淡了,人们纷纷聚首李严府上,商讨对策。

    相比于其他人的惶恐,李严心里还是很有底的,毕竟自己有个好女儿,再不济,自己将来也能凭着黄顺的老丈人身份,保住当前的地位和势力。但李严既然被江州集团推举为继吴懿之后的领头者,李严就要为整个江州集团考虑,不能只考虑自身。

    要对付诸葛亮,李严有太多的办法可是用了,李严身为大将军,要想给诸葛亮使绊子,闭着眼睛都能做到。而且,前线领兵的是李政和李晴,就算李晴碍着黄顺的关系,能够配合诸葛亮,但李政就不同。只要李严跟李政说一声,让诸葛亮在平叛战场上寸步难行,完全没问题。

    这些人聚首李严府,就是为了给诸葛亮使绊子,让诸葛亮灰溜溜滚回荆州,就是他们的目的。

    这些措施,李严就可以操纵,没有商讨的必要,唯一可虑的是赵云那边。要是这边闹得太狠,惹出赵云来,就是李严也抗不出那个压力。毕竟,赵统是作为主将前去评判,诸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