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三国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颠覆三国记- 第4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帮爹出主意,别的事不做。怎么样?”

    “太好了!”黄蓉蹦跳着拍手表示欢迎。

    “那你跟武儿一样,也是明天,去我那里报告。现在,你也回去收拾收拾。”

    黄蓉也飞似的跑了。黄顺对陆吟霜和徐莹笑道:“小孩子,懂什么情啊爱的,给他们找点正经事,他们又喜欢的事做,再把他们不动声色的分开。过段时间,他们自然就分开了。看我的手段,不像是棒打鸳鸯的恶棍父亲吧?”

    第二天,在黄顺的办公屋内,白雪、程瑶,彭威、荆恬围站在一起,在商议如何破南阳的堡垒城。铁楼车固然没问题,但面对着几十个堡垒城中的一两个,黄顺不想暴露铁楼车的存在,等到以后攻打南阳主城的时候,再让铁楼车大显身手不迟。

    既然不准备用铁楼车,那如何破城就必须另寻良策。不用想都知道,曹丕在巢湖一带大用兵,这边肯定不会主动迎战,一定是像乌龟一样缩起来,借助金城汤池来守城。

    黄武跟着彭威,黄蓉跟着黄顺,自然也跟着一起来了。黄武作为小卫兵,当然不能随便进屋,只能老实待在外面。而黄蓉身为参谋,却能在屋里,参与大人们的讨论。

    彭威带的兵都是精兵,不可能拿来与金城汤池较劲消耗,攻城的方法不但要快,还要少伤亡。彭威的意思,是掘地道进城。此法当然遭到所有人反对。不说掘地道费时费力,对南阳周边的平原,没有多少用武之地。就是守城方,一旦知道进攻部队在掘地道,也很容易应对。

    其他的传统攻城方法,也如掘地道般遭到否决,攻城的代价太高。荆恬提出的趁黑夜摸进城,搞偷袭。经过一番讨论,还是放弃了。

    偷袭虽然可行,但要在对手没有防备的条件下才能成功,一旦对手有备,偷进城的精锐小队,就只有全军覆没的份。黄顺已经隐晦的透露了将要发动攻势策应巢湖一带的战斗,曹仁不傻,一定有备。偷袭显然不成。

    黄顺看黄蓉正与窗外的黄武时不时的对眼,做鬼脸,互动很是频繁,心中有些情绪,便想为难一下黄蓉,便说道:“蓉儿,刚才大人们的讨论,你也都听见了,想来你对情况已经很了解了。这个题目,就是对你的考验,你如果能应对的上来,就证明这个小参谋,你能够胜任。如果不能,那你还是回你娘那里,该干什么干什么好了。”

    黄蓉一撇嘴,说道:“我说出什么好主意来,你硬说不行,怎么办?”

    黄顺笑道:“我不参与议论,只要你能说服的了他们,就行。”

    黄蓉说道:“这就好办了。那些堡垒城的城高,不会超过四米高吧?”

    彭威说道:“没错!”

    黄蓉笑道:“那就好办了。让参与攻城的士兵,每人双腿上绑上两米多长的高跷,这样算上身高,就有四米多高了,再坚固的城墙,他们也能轻松上去,不就解决了吗?”

    黄顺哈哈大笑:“真是个孩子气的主意。那么高的高跷,站都站不稳,怎么战斗?”

    黄蓉说道:“可我看过盛方叔叔他们练兵,士兵们踩着那样的高跷,很稳当呀。”

    黄顺一愣,盛方他们具体怎么练兵,他还真不知道。

    彭威笑道:“还真不能轻易否定这个主意。别的不说,就我手下的兵,一半多都能熟练踩这么高的高跷。只要稍加训练,拿来攻城,问题还真不大。”

    程瑶笑道:“站在地上,高跷自然没问题,攀上城头怎么办?地盘到底不稳呐。”

    黄蓉一下语塞:“这个,我还没想过。”

    荆恬说道:“谁说他们一定要上城头的?让他们在城下,对城头上的敌人以弓箭压制,下面,我们仍然是传统的云梯攻城,城头上的士兵为了对付我们的高跷兵,势必要全部换上弓弩手,我们的先锋队一旦上的城头,就等若抢城成功了。”

    白雪说道:“这个办法行不行,我们得现场看看士兵踩着高跷有多灵活才行。如果移动不便,光城头上的投石车,就足够造成巨大杀伤了。”

    黄顺一看大家竟然都同意这个主意,不禁称赞了两句:“鬼丫头,还真有些鬼点子。行,如果你的高跷战法最终能够成功,爹就给你记上一功。”

    黄顺这边,在有条不紊的准备出征。他不急,可以慢慢准备。而另一边,曹丕的大军早已开拔,陆逊率领的江东主力也离开巢湖水坞,择地筑营,早早做好了迎战准备。

    (本章完)

第1008章 战况分析() 
    曹丕这次带出来的,足足有十万大军。而且,十万大军的组成,有一万是曹氏仗以成名的虎豹骑。经过多年的打造,现如今的虎豹骑,清一色的重装甲。当今天下,论装甲的坚实度,除了黄顺的玄甲卫能够与之相媲美外,其余的那些所谓重甲骑兵,在虎豹骑面前,比纸糊的也就强上那么一点。

    还有三万,是曹休这些年来训练出来的骑兵精锐,骑得都是优良的西凉战马,而且每人两匹!擅长长距离奔袭。

    剩下的步兵,也都是出身中军,是曹氏的基干军事力量。可以说,这一回,曹丕是拿出了压箱底的实力,就是要赢得这场大战。

    曹丕选择与江东动手,也是有原因的。蜀汉那边,虽然刘备新亡,让曹丕看到机会,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便匆忙出手,究曹丕的本心,不过是捞一票的心理,捞不到那是人家蜀汉防御的好,也就算了。

    毕竟蜀汉那边,汉中实在不是一个好战场,崇山峻岭,不说兵力难以展开,就是后勤保障,也是愁死个人,后方有再多的粮食,只是运送不到前线。准备再充分,前线顶多坚持一个月,一个月没有进展,就必须撤退,否则,就要面临粮尽的窘境。

    在曹丕眼里,汉中就是一个浑身长刺的刺猬,他就是一只老虎,老虎将刺猬拨拉过来,拨拉过去,只没地方下嘴。

    还有一点,让曹丕放弃汉中,没有选择与蜀汉大动干戈。就是黄顺的存在。六姓早就站队刘备,黄顺虽然没有与之同流合污,但黄顺出身六姓,与他们打断骨头连着筋,这次刘备去世,黄顺就被他们拉去火线救急,足以说明这点。如果曹丕选择与蜀汉死磕,无疑等于亲手把黄顺推到蜀汉那边。

    汉中的地形再加上黄顺的兵力,曹丕还没有自大到能够单独应对西川和荆州的联手。

    相比于汉中的难啃,江东虽然也有长江天堑,毕竟是好了很多。顶多,曹丕不过长江就是。这样,长江就成了摆设。曹丕也看的明白,只要把江东压制在长江以南,孙权对中原就没有威胁。而且,只要控制住巢湖水域,把孙权的势力从巢湖一带清出去,江东强大的水军,在长江以北,就没有了用武之地。让江东那些水兵跟来自北方的汉子在陆地上较量,曹丕想到这做梦都能笑醒。

    在巢湖一带与江东鏖战,曹丕不需要有多强的水军,只要能控制住周边的土地,江东水军再强,也不敢在巢湖久待,只能退却。

    巢湖一带,全是平原,正适合北方铁骑的突击。曹丕有把握在巢湖这个战场,赢得胜利,将孙权压制在长江以南。

    至于黄顺的襄阳,曹丕根本就没有纳入考虑。在曹丕看来,黄顺属于特别油滑的人物,西川和江东,只要自己搞定一方,黄顺看清天下一统的趋势,定会第一时间归附。

    所以,对付襄阳,就没有必要大动刀兵了。还有一点,襄阳虽然不大,但黄顺的实力,可是一般的强悍。前面说了,虎豹骑最大的对手,就是黄顺麾下的玄甲卫。在黄顺的玄甲卫面前,虎豹骑还真不敢放肆。

    而且,黄顺用兵,自来是谨慎又谨慎,没有稳吃掉你的把握,不会轻易动兵。黄顺手里面那些奇奇怪怪的装备,也是曹丕忌惮的因素。虽然曹丕不认为死的装备能起什么大作用,但曹丕绝不想自己做那个首先吃螃蟹的人,让别人看到之后有准备。

    曹丕身边不乏智谋之士,江东内部的重重问题,黄顺看得出来,他们自然也看得出来。黄顺都知道不能让孙权在对外开拓方面有建树,必须把孙权压制在江东,这样,他们内部分配不均,自然就会窝里斗,不需别人动手,他们自己就能把自己斗垮。

    至于蜀汉,蜗居西川,如果没有黄顺的荆州,蜀汉根本就是自守之辈,难成大器。就算有了黄顺的荆州,荆州也是高度自立,跟独立没什么区别。于蜀汉关系不大。而且,蜀汉多了黄顺这么一个实权派,照样会造成内部的纷争。只要引导得当,不需要动兵,就可以拿下。

    所以,曹丕选择巢湖一带做战场,曹丕的作战方案很简单,就是在陆上寻求与江东决战。只要江东敢迎战,就给予他们一个终生不忘的教训。

    而陆逊,显然对曹丕心理的把握,很是精准,知道曹丕急于求战,便设下诱敌深入,然后聚歼的大方略。至于如何诱敌,陆逊一时还没有想好,需要等曹丕来到后,视情形而定。

    双方正面战场,针锋相对,互有谋略。而在暗处,西域墨门也瞅准了这一机会,准备对曹丕下手了。

    本来他们想的是一旦曹丕上台,大族就能迅速掌权,然后迅速渗透进军队,至少控制住一支军队。等做完这些,曹丕的历史使命就算完成,可以去见他老子爹了。

    没想到,曹丕在其他地方都可以做出让步,唯独在军队方面,始终不松口,大族虽然有很多子弟进入军队做军官,但都是下层军官,毫无实权。军队仍然牢牢把控在曹丕手中。

    既然曹丕油盐不进,那西域墨门也只有痛下杀手,再度换主这一条路了。要刺杀皇上,哪是那么容易的事,就是西域墨门的拿手好戏:用毒,也找不上门路去。宫里的饭菜,包括曹丕食用的药,过程中不知经过多少检查,多少试吃。用毒一途,根本就不可能。

    这回曹丕离开邺城,御驾亲征,在西域墨门看来,是绝好的一次机会。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刺杀曹丕的机会多多。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们当然不会错过。

    此时的江东内部,倒是一片团结。黄顺关于江东必胜的论断,给了他们极大的信心。跟着大军北上捞取好处,成了他们一致的想法。连孙权都在考虑,如何跟在大军之后,把自己的势力范围推进至江北。

    这场大战中,唯一没有参与的一方便是成都的蜀汉。说起来,蜀汉也很想凑凑热闹,但最有资格凑热闹的汉中太守魏延,此时的关注重心并不在战场,而是在朝堂之上,如何与李严争权。

    (本章完)

第1009章 蜀汉形势() 
    诸葛亮看魏延看的很准,魏延的权力欲望很大,此前没有独当一面时,魏延的权力欲多表现在敢于承担,勇于进取上,从而得到刘备的赏识,破格提拔。

    若诸葛亮一直掌权,魏延的权力欲就会一直用在正道上,魏延自己也不会有什么想法。但刘备顾忌诸葛亮,顾忌诸葛亮背后的黄顺,将诸葛亮赶出了权力中心,这就为魏延的崛起提供了机会。

    魏延是荆州人,又是诸葛亮推荐给刘备的,自然是六姓的人。六姓在刘备集团里实力很大,只是诸葛亮不欲成立山头,为自己谋利,所以六姓表现在外面就不像刘备的老人那么团结。诸葛亮下台后,魏延便看到了这个机会。通过整合六姓实力,来壮大自己的机会。

    刘备在世,六姓的人遭到全面打压,魏延也是诚惶诚恐的度日,自然不敢有别的想法。但刘备去世,魏延自然就有想法了。但这时候,诸葛亮也回来了,还成了一人之大,万人之上的丞相。

    有诸葛亮在,魏延不敢乱动,但魏延也有制约诸葛亮的王牌,就是刘备的遗诏。与李严一样,在魏延看来,黄顺也是不甘于雌伏的人,荆州肯定会做大,到时候,只要魏延拿出遗诏,自然就能扳倒诸葛亮。

    没有诸葛亮在朝中,黄顺在荆州实力再强,也只是局限在荆州而已。而诸葛亮离开,六姓在朝中就缺少主事人,论威望,论资历,都是魏延当仁不让。

    如此的唯一不足是,诸葛亮在六姓中威望很高,魏延拿出遗诏,自然会引起六姓人的仇视。所以,遗诏是把双刃剑。但总体来说,还是得大于失。

    接下来的战事,江州集团的代表李严出师不利,平叛陷入胶着当中,表现亮眼的是六姓的两个代表:魏延和黄顺。

    在魏延看来,黄顺虽然战场上赢的漂亮,但在政治上,就没法跟自己相比。如果让魏延站在黄顺的位置上,魏延拿下江陵后,绝不会轻易向江东妥协,江东不甘心丢失江陵,一定会持续不断对江陵城用兵,这正是荆州用来牵制朝廷的绝佳的点。

    江陵城对于蜀汉来说,意义不言而喻。蜀汉不可能轻易放弃江陵城,只要蜀汉不放弃,就必须全力支持荆州,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都要乖乖的给荆州送来。

    这样,在政治上的博弈,荆州就占据了优势。偏偏黄顺看不到这点,竟然自作主张,与江东媾和了。

    当然,魏延也理解黄顺的做法,毕竟,荆州是独立的,不拿朝廷一文钱,一个兵,黄顺不愿意朝廷的手伸到荆州来,就必须独立应付江陵的战事。一旦江陵的战事久拖无期,荆州的人力和财力消耗不起。

    这就是双方眼界的区别,黄顺的眼界只在荆州,而他魏延,却着眼于整个蜀汉。相比之下,高下立判。

    而魏延,不仅赢的漂亮,还大胆在西凉开辟了新战场。西凉在汉中之上,对汉中是持久的威胁,魏延出兵西凉,朝廷谁也不会,也不敢说魏延半个不字。

    而西凉不仅在汉中之上,也在关中之上,曹魏丢了西凉,关中就时刻处于魏延的兵力威胁下,势必要在关中常年驻扎重兵。这对曹魏来说,是不能接受的结果。曹魏会像孙权争夺江陵一般跟魏延争夺西凉。

    而从关中到西凉,地险难走不说,粮草也不容易转输,对曹魏来说地形极为不利,而魏延,只需扼守险要即可,费不了几个兵,几个子。

    但魏延却可以借此对朝廷大开口,要兵,要粮。这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