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黄顺和李严各自说着自己儿女的难管教,赵云也加入道:“我那两个儿子,也着实令我头痛,一天都不让人省心。”
黄顺说道:“你说的是赵统和赵广吧?他们兄弟俩多优秀,你别不知足了!跟我比,他们已经算是老实孩子了。”
赵云说道:“哥俩这回也跟着来了,我想,你们会有共同语言,且让他们闹腾你去,我是受够他们了。”
黄顺喜道:“他们也在白帝城?”
赵云说道:“本来是没他们的份的。李严从成都赶过来,带着李政和李晴兄妹,他俩在成都玩腻了,不知怎么跟李政商量的,就偷偷跟着也来了。这事皇上还不知道呢,要是皇上知道,少不得治他们一个擅离职守的罪过。”
黄顺笑道:“他们小小年纪,已经有军务在身了啊!皇上不是那种古板的人,不会在意这些细节。等见过皇上,我回去就找他们哥俩去。当年江陵城一别,就再也没有见面,真怀念当时的时光呀。”
这边说着话,那边几个内侍步履匆匆赶过来,悄声催促道:“皇上醒了,等着见大家呢,快进去吧。”
众人连忙整衣肃容,自动排成一队,赵云领头,跟着内侍往里走。关兴等人也想跟上去,却被关平伸手拦住。这个场合,可不是平日与刘伯父家串门,想进哪里进哪里,现在可是见皇帝,交代朝廷大事,岂是小孩子能够去的地方。
黄顺跟在后面,最后一个进入刘备的内寝,打眼一瞅,就见刘备一脸病容,几乎已经脱形,胡须也变得稀稀拉拉,不剩下几根,头发也是,系成细细的一缕,盘在脑后。
刘备病榻边上,小心伺立着一个半大孩子,正是刘禅,哭的眼睛都红了,此时正在拼命忍住,不时的抽泣几声。
黄顺拼命忍住,不露出过分惊讶的表情,低着头,小心翼翼的挪步,来到诸葛亮身边静候,大气不敢出。
刘备无力的咳嗽几声,轻轻唤道“孔明过来。”
(本章完)
第942章 刘备托孤(一)()
刘备第一个就点到诸葛亮的名,在座的人多少都有些意外,但都不敢露出惊讶的表情,只是稍稍低头,掩饰各自内心的情绪波动。
刘备病入膏肓,依然时日无多,在座的人都看得出来,悲痛之余,对各自的前程也是极为牵挂。今日有幸坐在这里的,刘备死后,都是顾命大臣,手掌重权,是肯定的。但同样是掌握重权,差别却同样不小。
每个人都默认:今日刘备点名的顺序,就代表了今后蜀汉政权,这几位顾命大臣的权位高低。第一个点名诸葛亮,就意味着,在刘备的后事安排中,诸葛亮是最重要的一位。
这与刘备生前排挤疏远诸葛亮形成鲜明的反差,致使所有人都暗中意外。尤其是李严。来白帝城之前,李严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次的首席顾命大臣非自己莫属。
原因很简单,李严是南阳人,与六姓同属荆州,可以很好的与六姓中人打交道。而李严还在刘表时期就入川,成为刘璋的部将,与西川大族关系悠久。论政治平衡术,只有自己担任首席顾命大臣,才能最大的整合朝中势力,拧成一股绳,应对刘备过世带来的危机。
正因此有此考虑,所以这次李严不但自己来了,还特意带来了李政和李晴。在李严看来,刘备要倚重自己,少不得有儿女婚嫁之事,带上李政和李晴,正是李严的老谋深算的一招。李严当然还有其他儿女,但未曾婚娶,年龄又合适的只有他俩。
现在,刘备第一个点到诸葛亮,李严心中不由自主的涌起一股失落感,为了掩饰,他低头假装抹泪,不让别人看到那一瞬间他脸上的表情。
诸葛亮连忙站起,来到刘备榻前,小声应道:“臣在。”
刘备昏黄的眼珠费力的转动,看了诸葛亮一眼,说道:“你可知,我疏远于你,为何?”
诸葛亮摇头道:“为臣之道,宠辱不惊,僭越之事,臣不敢去想。”
刘备说道:“我们打进西川,好比蚂蚁吞象,若处置不当,蚂蚁就不再是蚂蚁,而是变成了大象。朕身边老人,都是垂垂老矣,不足以相托大事。唯有孔明,才能当世顶尖,更喜年轻,正是可遇不可求的相托后事之人。
为免孔明留在成都,为西川士人同化,朕忍痛驱逐孔明回荆州,正为今日。孔明可能明白朕的一番苦心?”
刘备说话断断续续,但拼命咬字清晰,是以屋里所有人,都听得清楚。黄顺嘴角似有若无的一撇,心中在冷笑:这个刘备,可真能忽悠,在座都是聪明人,岂能被他一两句话就能糊弄过去?
当初刘备本就是顾忌六姓实力过大,这才疏远诸葛亮,将诸葛亮逐出最高层。也真难为了刘备,病重之时,还能想出如此用心良苦的托词。
黄顺转念一想:刘备如此说法,就算众人心中明知怎么一回事,也不会戳穿于他。但刘备快死之人,当不是追求这点面子。如果他真的顾忌诸葛亮,就不可能托付大事。想到梦中情形,黄顺知道,故事还有后续,且静观其变。
诸葛亮叩头道:“亮不才,有负皇上一片苦心。”
刘备的头慢慢转动,费力的招呼一边的刘禅过来,拉着刘禅和诸葛亮的手,说道:“孔明之才,十倍于曹丕,孙权之流,更不足为惧。今后,汝见孔明如见朕面,以父事之。”
说完,喘了口气,歇息了一会,又对诸葛亮说道:“刘禅不才,可辅便辅之,不可辅,君代之可也。”
此语一出,满座皆惊。在座之人,都是仕途老狐狸,就是最年轻的黄顺,也是见过大场面,大世面之人,托孤之时,说出如此的话语,看似信任无比,其实杀机更重。
黄顺还好,毕竟在梦中刘备就是如此说的,当时黄顺想起这段,之时感叹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际遇,古今罕见而已。但今天身临其境,却有种奇怪的感觉:刘备这话,似乎是冲着自己来的。
诸葛亮不可能反汉,刘备对此显然心知肚明,而且,诸葛亮从未独自带兵打过仗,更没有造反的资本。刘备如是说,显然是针对其后更具反骨的黄顺了。
只有黄顺,有那个实力,也有那个条件,更有那个心,造反蜀汉。对黄顺,刘备可辖制他的手段太少,唯一能够制约住黄顺的,就是诸葛亮。刘备在这个时候说出这话,在黄顺听来,就是在要求诸葛亮,看好黄顺,不要让黄顺谋反。
刘备作为天下枭雄,当然不会把蜀汉国运寄托在诸葛亮的承诺之上,为了对付黄顺,他肯定还有其他实质性安排。黄顺想明白这点,便不动声色,继续静坐不动。
诸葛亮何等样人,黄顺还需静静坐在那里,思忖一会才能想透这些,诸葛亮却在刘备说完的一瞬间,就明白了其中所有关键之处。
诸葛亮连连叩头,口称:“皇上厚恩,臣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方能报答以万一。”
刘备点点头,看向刘禅,刘禅这时候机灵了一把,作势向诸葛亮叩首,口称“相父”。
诸葛亮当然不能让刘禅真个拜下去,连忙扶起。榻上刘备不说话,刘禅也不敢真让诸葛亮扶起来,两人僵持了一会,刘禅到底还是叩头三次,完成了参拜。
刘备脸上露出微笑,说道:“禅儿刚才称孔明为相父,朕死之后,孔明便是大汉丞相,辅佐新皇,执掌朝政。”
这又是一大信号:刘备在时,是没设丞相的。现在,刘备亲口说出,诸葛亮将为丞相,正应了当初屋里所有人的心中猜测:刘备死后,诸葛亮将是蜀汉手握重权第一人。
诸葛亮自然连连谦让,表示不堪重任。刘备此时哪有力气与诸葛亮纠缠这些礼仪往来,躺倒休息了一会,又呼唤道:“正方过来。”
正方是李严的字。刘备呼唤李严,诸葛亮识趣的退了下去,坐在黄顺身边。李严起身来至刘备榻前,跪在地上,静候刘备的吩咐。
(本章完)
第943章 刘备托孤(二)()
刘备歇息了一会,说道:“汉中方向,已有魏延坐镇,问题不大。荆州新败,需得一强人支撑,满朝当中,只有卿能当此重任。五虎大将,空缺三位,卿任前将军,以承云长遗志,恢复荆州,雪今日之耻。”
刘备口中的五虎大将,说的是刘备登基为帝时,封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五人为前、后、左、右、翼将军,人称五虎上将,刘备显然也是接受了这一说法。
李严没想到刘备会安排他来经略荆州,在座之中,黄顺显然比他更有资格。就算刘备顾忌黄顺,不愿让黄顺掌握一方兵权,但黄顺的夏吟坊就在荆州,事实摆在那里,空降个李严下来当黄顺的领导,李严可管不了黄顺,也不敢管。这个任命,看似风光无限,让李严与魏延并列,为主导一方的军方大员,但实际上,确实天差地别,在李严看来,这甚至是明升暗贬,还不如乖乖做一个太守好呢。
“皇上,荆州敌情复杂,又敌强我弱,非大智大勇之才不能担当,微臣才疏学浅,恐难当此重任。臣个人荣辱事小,耽误朝廷大事,则微臣万死不恕。”
黄顺在下面听着他们君臣二人的对话,心中也在冷笑:荆州方面,主力当然只能是夏吟坊。任朝廷派谁来,也绕不过夏吟坊这个坎去。不是黄顺自大,除了自己,天下没人能担起经略荆州这一责任。
凭刘备之前与诸葛亮说话的睿智,不应该是病得头脑发昏,出此昏招,后面肯定还另有安排。
果然,刘备说道:“孔明执掌朝政,自会为你提供方便,卿不必推辞了。”
刘备这么一说,屋里所有人,都顿时听明白了:这是拿出诸葛亮来压黄顺,必须服从李严的调度。
话已至此,李严也不好再推辞。事实上,眼看着刘备已是进气不如出气多,都知刘备大限之期将到,换谁与不忍心这个时候跟刘备唱反调。
李严庄容答应,慢慢退了下去,心里却是一阵阵发苦:接了这苦差,以后,可就没有好日子过了。就算诸葛亮能压住黄顺,大事上不跟自己对着干,可诸葛亮远在成都,不可能事事都要诸葛亮压黄顺吧?黄顺要是有心与自己为难,太容易了。这简直就是把自己架到火上烤,还不允许人反抗的那种。太煎熬了!
“子龙。”刘备又歇息良久,轻声呼唤道。
赵云立即起身,泪流满面,来到刘备身前。刘备拉着赵云的手,辛苦道:“子龙从朕于危难之中,再苦再难,也从未有半句怨言。朕的儿子,就交给你了。”
赵云哽咽道:“皇上放心,只要有我赵云在,一定保的皇室平安。请皇上好好将养身体,不要过度为国事操劳,臣等都盼着陛下能够回成都,君臣团圆呐。”
刘备脸上挤出一丝笑容,说道:“朕的身体,朕自己知道,能撑到现在,只为能见你们,当面吩咐后事。若非这个心愿支撑,朕早就去了。”
赵云不禁泣不成声。刘备辛苦抬眼,看向黄顺,黄顺识趣的连忙起身,主动来到刘备身前。
刘备伸出手,拉起黄顺的手,再拉起刘禅的手,把两手上下叠放在一起,说道:“阿斗向来崇拜黄顺,视你为大英雄。朕福缘浅薄,终生未能得黄顺相辅。阿斗傻人傻福,未继位既得黄顺为助。朕只相嘱一句:勿忘今日相托之情也。”
黄顺握紧刘禅的手,看了刘禅一眼,再看向刘备,郑重点头道:“臣在此起誓,今后不论发生何事,定当护得太子周全。”
刘备欣慰的拍拍黄顺的手,还想说点什么,突然面部憋得通红,还没等众人反应过来,叫太医过来,刘备已经头歪向一边,手无力的垂了下去。
刘禅哇的一声哭出声来,哭的呼天抢地,诸葛亮、赵云、李严等人,也跪倒在地,痛哭不已。只有黄顺,虽然被迫跟别人一样,也跪倒在地,却怎么也哭不出来。
别人都在痛哭流涕,自己一个人跪在那里什么也不做,多尴尬呀。黄顺眼珠子一转,有了主意。
黄顺一下起身,转身对着众人,厉声道:“国不可一日无君。你们都是先皇倚为股肱的托孤重臣,此时只顾啼哭,不顾国家大事耶?”
这一声果然有效,众人纷纷止住悲戚,看向黄顺,眼神里一片问号。
黄顺来到刘禅身边,轻轻扶着刘禅,在刘禅耳边轻声道:“太子殿下,眼下不是您悲戚的时候,紧要的是赶紧继位登基,昭告天下,以明蜀汉新君已立,绝他人觊觎之路。然后徐徐安排先皇大丧。不能失却法度。”
这话说出来,可不是黄顺的口吻。事实上,黄顺对朝廷法度,半分也不通,能说出来,不过仰仗黄顺梦中见识的多了,纯粹鹦鹉学舌而已。
但别人可不知黄顺的底细,见黄顺犹如中流砥柱一般,有条不紊的。在众人眼里,黄顺此时浑身上下都在散发着夺人心神的光芒。
也是,几位托孤重臣都顾及不到之处,黄顺不但想到,还义无反顾的站了出来,这哪是一个官场新手能做到的!
由此看来,黄顺能有今日的成就,并非仅是运气加关系,他自己确实有些过人之处。
众人中,只有诸葛亮对黄顺知根知底,知道黄顺只是在拿着皮毛卖弄,更知黄顺此举,纯粹是出于掩饰他哭不出来的尴尬。
诸葛亮一想,黄顺说的不错,他们在这里哭,不过感情宣泄一下罢了,与朝廷大事无益,当前最为要紧的,是确保刘禅顺利登基,并做好应对兵乱的准备。
兵乱,并不仅仅针对外部,蜀汉内部,照样存在隐患。荆州新败加上刘备去世,各处蠢蠢欲动之徒,肯定有所动作。一两处兵变,地方将领就足以应付,但一旦大面积发生兵变,就只有朝廷出面才能摆平。
诸葛亮离开朝堂已久,对各地情况并不十分了解,需要就地马上进入角色,开始部署,不能按部就班的等新皇任命。
(本章完)
第944章 密旨()
诸葛亮想通这点,立刻擦干眼泪,站起来说道:“黄顺说的不错,现在不是我们悲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