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三国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颠覆三国记- 第3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像现在孙庆对黄顺所做的妥协一样。

    再次,西域墨门好比百足之虫,孙庆三人,多了少了,于西域墨门没有什么影响。但孙庆他们活着,对黄顺的意义就不同。至少,他们是受过黄顺的活命之恩的,彼此算是有了那么一点交清,如果以后黄顺确需与西域墨门打交道,也有个引介的人选。

    最后,黄顺也想过了,在中原,西域墨门无论如何不是夏吟坊的对手,西域墨门要与夏吟坊掰手腕,一定会选择在河西。

    正好,黄顺下一步的行程就是河西。在河西,凭借王珣和褚仁的前期经营,再加上长老墨门的帮助,西域墨门也难逃便宜。

    而且,只有在河西,西域墨门才会倾注主力,与黄顺一战。黄顺正好借机对西域墨门来一个一锅端。

    这是一场大战,黄顺当然不会傻到独自去承担战西域墨门的损失。他一定会拉上曹丕和曹植兄弟。实在不行,黄顺还可以求助于呼延部和俟奴部。

    黄顺不信,自己集合了如此多的实力,还不能斗垮一个西域墨门!

    程瑶听得不断摇头,连说黄顺实在太过疯狂了。好不容易攒了一些家底,平日里抠抠搜搜的舍不得用,生怕造成损失,没想到,在对付西域墨门这事上,却如此大方。敌情不明就敢全力扑上去。就像一个赌红了眼的赌徒。

    白雪也觉得黄顺的想法,太过冒险。但黄顺却觉得,这是一举定河西的大好机会。如果不能一举歼灭西域墨门的主力,王珣在河西,就只能是勉强维持,根本腾不出手来进入中原。

    一战立威,虽然风险大,但收获也大。而且,仔细想想,其实他们面临的风险,也没有那么的大。西域墨门不是一个国家,一个部落,他们没有成编制的军队,他们的杀手锏,就是麾下众多的刺客。

    应对刺客,黄顺算是久病成医,知道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对方集中起来,然后一起歼灭。否则,就成了千日防贼,自己折磨自己。

    西域墨门的另一个杀招,就是武装一些小部落,对王珣他们造成威胁。在王珣的玄甲军面前,再加上黄顺这支拥有各式五花八门的武器防具的亲卫,战场上,他们根本掀不起风浪。

    黄顺决定了的事,白雪从来不会站在反对的一面。白雪建议,既然如此决定了,那就要尽快上路,与王珣会合。

    黄顺还说等等萧凝那边的消息,但白雪却反对,黄顺也知,这事关系重大,拖不得。于是,黄顺马上动身去找曹植,白雪则留下,开始安排人手,准备启程。

    (本章完)

第777章 王珣遇刺() 
曹植听完黄顺的描述,嘴巴都闭不上了,“不行!你也知道,再过几天,我就要去荆州上任了。没有陪你跑一趟河西的理由。再说,三哥已经确定为世子,暗影卫也不再归我管辖,就我府上那几个人手,还不够累赘的。这事,你得去跟三哥商议才是。”

    黄顺没办法,只好拉着曹植,又去找曹丕。但曹丕既然身为世子,就不再像以前般,一切事情围绕着争夺世子而来。现在,他更多的考虑全局。

    对曹氏来说,对付西域墨门,完全不是急务,汉中战场才是急需曹丕考虑的。就在曹丕被宣布为世子的第二天,张郃就被曹丕委以重任,派往汉中战场。可见曹丕如何关注汉中。

    但对西域墨门,曹丕就另有想法了。在曹丕看来,有黄顺处处针对这西域墨门,西域墨门难有大作为。而且还有消耗黄顺实力的意思。

    虽然曹丕接受曹操关于黄顺自立的大局,但曹丕与曹操不同,他自有他的想法。在曹丕看来,三马同槽吃草的司马氏固然是曹氏的威胁,这个黄顺,也难保不是另一个更危险的威胁。曹丕同样需要提防。

    在曹丕那里碰了一鼻子灰的黄顺,没奈何,只好回去找白雪商量。没办法,既然曹氏摆明了不参与,开弓没有回头箭,孙庆他们已经放走了,黄顺必须马上行动。

    启程的日期安排在三天后,计划先去定襄,与呼延辽碰头,争取呼延部和俟奴部的支持,然后进入河西凉州城。

    定下行期后,黄顺再次去找萧凝,当然见不到她本人,只是拖骆信告诉她,自己马上就要出发,她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考虑,来回报请大矩子批准都可以。

    萧凝闻知后赶来,从白雪她们那里,得知黄顺的计划后,深感此行风险太大。便决定离开邺城,先行赶往河西。

    对付刺客,只有身为刺客的萧凝,才更有把握。对萧凝的这个决定,无论黄顺还是白雪,都没有拒绝的理由。

    倒是四护卫,担心贸然离开邺城,大矩子那边会怪罪下来。对此,萧凝给出的理由很充分:有黄顺在,他们随时可以回到邺城;若是没有黄顺,凭他们现在的力量,已经难以在邺城立足。所以,保证黄顺的安全,对他们来说,就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一切都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中,突然,褚仁派人送回的一封信,让黄顺这边炸了锅。

    这是一封短信,短到只有寥寥数字:“王珣遇刺身亡,河西群龙无主,往速来主持大局。”

    王珣死了!这对黄顺来说,无啻于晴天霹雳。在黄顺的规划版图中,王珣就是黄顺的河西王!王珣经历巨变,面冷心狠,城府极深,又跟黄顺学的,遇事懂得变通,部死板教条,是最合适的镇守河西的人选。

    祖渊的两个儿子祖蓝和祖桂,虽然资历上身份上比王珣更合适,但祖渊毕竟是墨氏中人,虽然黄顺对祖渊很是尊重,但在信任上总是差着一层。委以重任是可以的,但独当一面,黄顺还是要掂量掂量的。

    显然,褚仁是第一时间发回的信使,王珣怎么死的,谁是凶手,信中全然未提。不过,黄顺先入为主的认定,这是西域墨门下的黑手!

    这就是孙庆所说的,惨重的损失吧!黄顺心里恶狠狠的想着,马上下令,派出信使回襄阳,由祖渊操作,对在南阳事件中暴露出来的西域墨门的据点,全部进行拔除,一个不落。

    本来,这个差事,黄顺是想与曹植一同完成。但现在,曹植已经不再统帅暗影卫,曹丕又与自己不是一个心眼。黄顺一横心,索性自己一手搞定。

    夏吟坊人手不足,那就调二哥的人马出来,反正都要自立了,不用再躲躲藏藏,掩饰实力了。

    他自己,则改变行程,不再经过定襄,直接出潼关,经榆林,直达凉州城。

    本来曹丕得知黄顺的行程,特意组织了送别宴会,大半个邺城的人士,都得到了邀请。现在,宴席也黄了,黄顺没有那份心情不说,启程的日子也提前了。当晚,黄顺就带人,冲出西大门,一路狂奔而去。

    曹丕得知消息,连忙八百里加急,告知沿途守将,务必放行,不得拦阻。曹丕知道,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这个时候,谁敢拦路,正好给了黄顺发泄心中窝火的最好理由。

    萧凝听说王珣死了,第一时间就赶来探望。虽然她没见过王珣其人,但耳闻已久,知道那是黄顺心腹之一,与彭威、彭风、荆恬和程郊一样,是黄顺最为倚重的兄弟。

    王珣死了,黄顺肯定不顾一切要为他报仇,萧凝也顾不上别的了,当即决定与黄顺一路西行。

    路上,黄顺不断收到褚仁的来信。褚仁显然也知道此事重大,因此几乎是一天一信,随时向黄顺报告进展。几天后,黄顺大致了解了事情的全过程。

    都说黄顺小心谨慎,对自己的防护,周密到神经质的地步。但与王珣相比,还是不够看的。王珣与黄顺不同,先是经历巨变,后来娶了呼延魅和俟奴颜,都与他不是一条心,王珣更是对谁都不信任,都防着。再加上在河西,到处都是敌人,即使身边的人,朋友还是敌人,也很难区分,所以王珣身边的防护,严密到变态的地步。

    再严密的防护,也有漏洞,而漏洞,往往是自己人造成的。随着王珣在河西力量的不断扩大,呼延魅和俟奴颜对王珣变得死心塌地,各自从部门里召集了一批武士,作为王珣身边的亲卫,时刻保卫王珣的安全。

    王珣也觉得,呼延部和俟奴部的人,还算值得信任,毕竟,双方没有利益冲突,反倒是有充分的合作理由。所以,王珣对此,也没有异议。

    谁知,问题就出现在亲卫当中。王珣遇刺身亡后,褚仁亲自出面,盘查一切可疑之人,当然执勤的亲卫,自然在必查之列。其中一个,在审查中,神情有些不自然,引起褚仁的注意,细细询问下,当晚,他不过出去上过两次茅房,再无其他异动。

    但褚仁可是头老狐狸,审问时的不自然,再加上一晚上的两次茅房,在褚仁那里,足以成为锁定嫌疑的铁证。

    (本章完)

第778章 疑云重重() 
没费褚仁多少劲,护卫便招了。护卫提供的情况,大出褚仁意料之外。本来,褚仁以为是呼延部和俟奴部在背后捣鬼。

    王珣死后,呼延魅和俟奴颜凭借身份上的优势,于最快速度掌握了大权,开始发号施令。以祖桂为代表的黄顺系,虽然对此心中不满,但却说不出什么,在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呼延部和俟奴部的阴谋前,呼延魅和俟奴颜确实比任何人都有资格代替王珣的地位。

    当然排在呼延魅和俟奴颜之前的,还有一个,那就是王珣的亲妹妹:王穗。可是王穗年龄尚小,平日里也没有插手军政事务,显然还不能与呼延魅和俟奴颜相比。

    褚仁特别先从呼延部和俟奴部出身的护卫查起,本身就有针对呼延魅和俟奴颜的意思。但护卫招出来的情况,与褚仁的心中认定,大相径庭。

    护卫招认,早在他们还在呼延部和俟奴部时,就与来自中原的人有些买卖来往。他们调往河西,买卖关系也随之跟到了河西。

    王珣对凉州城的安保,控制的很严,没有王珣的允许,一般的小贩都没法进入凉州城。

    为了赚钱,很多小贩便见缝插针的买通凉州城护卫的上下,通过走私货物入城,甚至直接把货物批发给凉州城的官员,通过各种门路把货销往凉州城内。

    护卫的这几个关系,自然而然的委托护卫,假以方便。既然大家都这么干,护卫没觉得有什么不妥,自己还能从中赚点外快,便欣然同意。

    后来,护卫调往城主府负责防务,小贩的买卖,自然也跟着渗透进入。城守府里的丫鬟、下人,比外面的人更有钱,买卖自然更加好做。

    不但买卖好做,小贩还与其中一位丫鬟一见钟情。城主府门禁森严,里面人出去,外面人进去,都很难。两人每月难得见一次面。

    护卫禁不住小贩的请求,多次在自己值班时放小贩进去与丫鬟私会。从来没出什么问题。

    谁知这回,偏偏就出事了。王珣遇刺的时间,正好是护卫放小贩进入城主府的时间。

    护卫从未经历过这种事,当然心中害怕。那小贩更是心中害怕的厉害,花大价钱请护卫再次帮忙,逃出了凉州城,日夜兼程逃跑了。

    褚仁又问过护卫身边的人,证明此人所说非假,确实存在这么一个人。

    真如护卫所言,那么巧合吗?褚仁当然不会如此认为。其他方面的调查仍在继续,只是褚仁交给了其他人。他自己,则追着这条线,进行深入调查。

    中原的人,褚仁第一个怀疑的,就是曹氏。褚仁的动作很快,他提审护卫的时候,那小贩刚跑了两天。凭借褚仁手上的斥候网,要抓住这么一个往中原逃跑的人,难度不大。

    结果,褚仁在各个关卡布下天罗地网,也没有抓住那个人。由于王珣遇刺,所有关卡都实施了戒严,没有特别通行证,根本不可能通过。尤其褚仁知道有人往中原逃跑后,第一时间责令所有关卡,任何人不许放出。

    在这样的措施下,除非没有这个人,否则,就一定能逮到。但事实却是,没抓到这么一个人!

    就在褚仁大惑不解时,另一边的调查,又有了收获。

    严格说,那边是有人告密,部落里有个人,无缘无故突然一夜暴富,大宗财产来历不明,自然引起有心人的注意。

    祖桂马上亲自出面,连夜突审,连用刑都省了,那人就交代。他是往城主府里送马料的,每次都是半夜时分,他赶着马车,在城主府的后门交接马料。日日如此,没出什么差错。

    就在王珣遇刺的那天夜里,他照常赶着马车进城,半路遇到同部落的老乡,多年不见,两人都很兴奋,感觉有说不完的话。

    与城主的交割,不能误了时辰,两人便坐着马车,一同前去。只在交割马料时,那人避开了。谁知马料交割完毕,转身却不见了那位老乡。等了半天也没见到人影,没办法,他只能自己回部落。

    结果第二天,就传出王珣遇刺的消息。他起初没觉得跟自己有什么关系。两天后,在部落里,他再次遇到那人,自然便问起那天晚上怎么不告而别。完全是开玩笑,他说了一句“你不会是趁着交接马料的空档,溜进城主府里作案了吧,否则怎会那么巧。”

    他说完这句话,自己刚要笑,却见那人神色一变,一把把他拉到角落里,告诉他,这事千万不能对外说,否则,两人不但都要杀头,还连累所有家人,一起砍头。

    为了安抚他,那人拿出了一羊皮袋金银珠宝,说是封口费。他懵懵懂懂的,明知不妥,还是拿了,回家藏了起来。

    这事他不说,别人也不知道。但他平日好酒,一旦喝大了,嘴上就没有把门的。刺杀这件事,他即使喝的烂醉如泥,也不敢轻易往外说,但自己有钱了这事,还是可以拿出来吹嘘吹嘘的。

    于是,事情就到了祖桂手里了。

    祖桂亲自查实,确实存在这么一批金银珠宝。但祖桂觉得不可思议,凭城主府的防卫强度,要混进去刺杀王珣,需要严密的组织和高超的身手,不可能在得手后还会留下如此破绽。

    但这些破绽又显而易见的存在,祖桂自己想不通,只能报给褚仁,让褚仁来做出判断。

    不但是祖桂那边有了突破,姚节他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