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顺笑道:“确定目标很容易,谁不想着一统天下呢?关键得可行才行。若目标不切实际,还不如没有呢。”
许蒙说道:“怎么会不切实际呢?刘备那里,有诸葛亮在,等刘关张都逐一老去,诸葛亮势必掌握大权,到时候,就凭少爷跟诸葛亮的关系,把刘备那边的军政大权都握在自己手里,不是难事吧?
河西地界,有长老墨门全力支持,再加上王珣那小子,确实是个王佐之才,不但一统河西可期,还能派出骑兵大军,支持少爷经略关中。
定襄那里,有王珣坐镇河西,少爷再辛苦一趟,去定襄,与呼延部和俟奴部敲定夺取天下后,呼延部和俟奴部的地位问题,两部甘愿为少爷驱驰,不在话下。
最为麻烦的,反而是少爷所在的荆州。荆州为各方所觊觎,少爷要想独霸荆州,只能小心翼翼的,一步步慢慢来。
我敢断言,少爷什么时候一统荆州,一统天下就不远了。”
呼延康抿嘴笑道:“许老说的真好。这趟,我家少爷,就准备从邺城出发去定襄,然后再去河西。你们俩,倒是英雄所见略同。现在,我都怀疑,虽然少爷嘴上没说,但心里想的,跟许老说的,差不多。嘻嘻。”
刘子羽也说道:“主公,都到现在呢,确实应该竖起大旗了。就算不公开打出去,至少,让我们这些忠心追随主公的,心里也有个奔头不是?”
所有人,眼睛都看着黄顺。黄顺一时拿不定主意,看着彭威他们,问道:“你们的意见呢?”
彭威说道:“我们当然是誓死跟随少爷,不管少爷做什么。但许老和刘老不一样。他们肯追随少爷,是看上了少爷的前途。若少爷迟迟不能明确前途在何方,他们就始终三心二意着。”
黄顺摇头道:“也就是说,你们也认为,我现在就应该定下一个长远目标?”
彭威、彭风、荆恬和程郊都郑重的点头。
黄顺再看看白雪,看看程瑶,然后说道:“也罢,今天除了褚仁、王珣不在,我的核心圈子,都到齐了。那我们就定一下我们的最高战略。
一统天下,当然是我们最高的梦想,但如何实现这个梦想,我的想法,与诸位或许有所不同。
诸位都觉得,就凭我们的实力,完全可以硬吃对手,靠着战场上一次次的胜利,把天下打下来。但那样,死伤太多,会造成我们中原,元气大伤,不足以应付后来的危机。
要保存实力,又要一统天下,就只有团结尽可能多的人,加入我们的队伍。现在,长老墨门、吴郡四族都站在我们这一边,皇族那边,也有意向我们靠拢。
这趟我们去定襄,再把呼延部和俟奴部争取过来。我们的力量,就足够强大,按许老所说,若我们能和平接受刘备的实力,到时候,天下,或许就能传檄而定,而不需要过多的战场厮杀。
这是我的想法,不知你们认为如何?”
许蒙第一个摇头道:“想法不错,但隐患太多,这样,即使天下一统,内部还是山头林立,谁也不服谁。少爷在,当然能压住局面,万一少爷的后代,软弱可欺,天下立马又是大乱。我不赞成。”
刘子羽也说道:“许蒙的顾虑有道理。别个不说,我们长老墨门,愿意放弃武力,追随主公。”
黄顺说道:“你们的意思,是天下一统后,由我来当皇帝,是不是?那皇帝的位子,我可不坐。天下间已经有皇帝了,我干嘛还要去争?原来怎么着,还是怎么着,就很好哇。”
许蒙愣道:“少爷的意思,是还是让刘氏做皇帝?看不出来,少爷还真是大汉的铁杆忠臣呐。”
黄顺说道:“刘氏既然已经当了四百多年皇帝了,天下百姓,都认同这个事实。那就继续让他们当下去好了。但天下是我们大家伙打下来的,皇帝的名号,我们可以不要,但治理天下的权力,我们必须要分享。”
白雪笑道:“少爷何不说的更详细些呢?”
黄顺说道:“我的意思是这样,刘氏继续为皇帝,但这个皇帝之位,只有名号,没有实权,只是个尊号而已。
治理天下的军政大权,集中在新设长老院手里。打天下的过程中,谁出力比较大,将来,就在长老院里,有一席之位。天下大事,长老院商量着来,有分歧的,少数服从多数。意见纷乱,无法形成多数意见的,那就我们黄家代表说了算。”
“长老院?”刘子羽感兴趣道,“这倒是跟我们墨氏的治理结构差不多。不过,墨氏的大矩子掌握着实权,长老院,不过是起到对大矩子的制衡而已。
主公的安排,长老院掌握大权,多数一致原则,好是好,就怕处事效率太低,久议不决。”
黄顺笑道:“这也有解决办法。我们长老院,只需就掌管天下政事和军事的最高负责人的人选,做出任命,具体的军政大权,就由长老院任命的人选去行驶,长老院监督而已。做的不好,长老院就换人。
这样,治理天下,既体现了长老院的意志,又避免了久议不决。岂不皆大欢喜?”
(本章完)
第736章 长老院的设计()
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治理结构,一时屋里所有人都怔住了,在默默的咀嚼回味黄顺的话。
“把大权交给别人,难道就不怕别人翅膀硬了,对长老院不利吗?”刘子羽问道。
黄顺说道:“人事任命的大权掌握在长老院之手。无论是政事,还是军事,重要官员的任命,必须经过长老院的同意才行。这样,就能有效避免你说的情况了。再说,最高负责人,五年一换,或者说,五年一选,任何人,再有能力,也不能连任超过十年。谁有那个本事,能在十年的时间里,发展到能超过长老院去?”
许蒙笑道:“这样一来,可就显不出襄阳黄氏的特殊之处了。黄氏再厉害,也不过是长老院中的一员。少爷明明可以自己即位当皇帝,如此退让,我都有些为少爷可惜呢。”
黄顺说道:“再英明神武的皇帝,也难确保他的后人,就不会出现昏庸之辈。而且,皇帝就一个,群臣要忽悠、糊弄皇帝,太容易了。皇帝太容易被蒙在鼓里,不知真相了。
所以,大权集中于皇族,世代相传的治理结构,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过段时间,就要改朝换代的情况。
从另一个角度看,大权集中于皇帝,天下治理的不好,皇帝的责任无可推卸,只能全部担着。但长老院就不同了,直接治理天下的人并非长老院,天下治理的混乱,下面的怒火和矛头,也只会指向长老院选出来的人,而非长老院。
到时候,长老院只需重新选择一位,出来治理天下即可。这样,长老院的地位,就可以长久的保持下去,不会出现皇族不断被人推翻,族系无存的惨剧。
这样的安排,可以确保跟着我一起打天下的你们,子孙后代都能享受荣华富贵,不会担心人亡族灭的情况发生。”
白雪笑道:“把治理天下这样的大事交给别人,长老院的人,平日里就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了。少爷不消说,肯定是张罗着做买卖,赚大钱养家了。”
黄顺笑道:“到时候,整个天下都是我们的,我们做生意,所到之处,都能得到最好的待遇,什么买卖在我们手上,都能更赚钱。为天下操劳的事让别人去做,我们自己,则享受太平盛世,多好啊!”
刘子羽问道:“难道,这个长老院,只能自己赚钱养家吗?”
黄顺说道:“当然不!有句话讲的好:枪杆子里出政权。长老院要保持自己超然的地位,就必须掌握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以保证长老院的统治。
养军队,就要有钱。这些钱,当然不能我们自己出。我想过了,天下财赋,拿出半个点来,交长老院,就足够了。
这些钱,若我们拿来挥霍了,就没钱养军队了。所以,对这些钱的使用,必须做好强制规定:长老院的日常花销,不能超过一定比例,必须保证大部分钱,用在军队上。”
“你刚才还说,军队交给别人去管,现在怎么又说,军队掌握在自己手里了?”许蒙问道。
黄顺说道:“一般的军队,负责对外战争和对内维持治安,当然不用我们操心。我们亲自掌管的军队,直接隶属长老院,只受长老院指挥,专门对付武装叛乱的。不一样。”
刘子羽笑道:“听主公说的这些,虽然头次听说,却头头是道。主公肯定想了很久吧。”
黄顺心道:这些东西,后世都这么干,可不是自己的发明。
许蒙说道:“那就是说,少爷就以这个为目标而奋斗了,对吧?”
黄顺说道:“对!曹氏、孙氏、刘备一系,是当今天下的主要势力,要是以武力对付他们,势必造成大损失,还不如与他们联合,都进入长老院,共同执掌天下。”
许蒙说道:“怕是不易吧。”
黄顺说道:“孙氏那边,我已经有所安排,小诸葛恪,是我所倚重的,将来,江东就指着他呢。至于曹氏,有司马懿在,我们可以顺势而为,对付司马懿的同时,顺手拉曹氏一把。或许,也能把曹氏拉进长老院。”
许蒙说道:“有司马懿和西域墨门对付长老院,完全灭掉曹氏,我们也不需消耗多少力量吧?”
黄顺笑道:“许老对曹氏有成见,这我知道。但我们要做的是天下这样的大事,当然不能因私仇而坏大计。许老见识深,知识广,当然明白这个道理。”
许蒙老脸一红,说道:“明白是明白。只是有时候,道理是死的,人是活的。这将来的事,说不好。”
此话一出,所有人都在偷偷笑。
黄顺接着说道:“这些长远的打算,我们还是先放放,说说眼前吧。许老,根据你的观察,你说曹操现在在什么地方?”
许蒙愣道:“难道不是在西凉,指挥大军对付汉中吗?”
黄顺提醒道:“现在对曹操来说,最重要的事是什么?汉中一战,既然有了内应,就不需要曹操亲自坐镇了吧?”
许蒙一下明白了黄顺的意思,陷入沉思,许久,点头道:“有道理!曹操确实有可能,已经潜回邺城了。”
黄顺眼前一亮,问道:“你有什么发现?”
许蒙说道:“发现谈不上,只是觉得汉中那边的战况很奇怪。按说应该是势如破竹的战局,却打的很是胶着,不像是曹操的风格。”
黄顺奇道:“曹操麾下,不乏大将,对付汉中,完全不是问题,又有内应在彼,怎会出现胶着的战局呢?”
许蒙说道:“汉中前线,有夏侯渊、曹真、徐晃、许褚等大将,虽然将星璀璨,但彼此互不统属,有曹操坐镇,还能统一调度,一旦曹操离开,彼此之间的配合,必然出现问题。出现胶着战况,在所难免。”
黄顺奇道:“曹操用兵多年,岂会不知这个道理。曹操若要离开,定会理顺指挥关系,不会留下乱军无主的。”
许蒙说道:“名义上,当然是夏侯渊为主,但许褚是曹操身边大将,除了曹操,谁也不放在他眼里,夏侯渊能指挥的动他?
曹真,那是曹操的本系,虽然年轻,却心气极高。曹操放曹真在这里,本意是让曹真积攒军功的。但曹真可未必就能服从夏侯渊的调度。
也就是那个徐晃,还能本分点。但徐晃带兵打仗的能力,远超夏侯渊,夏侯渊能否与徐晃配合默契,我看悬。”
(本章完)
第737章 西凉战局()
许蒙说的情况,倒是谁也没有想到的问题。彭威问道:“将帅不合,再厉害的军队,也发挥不出来。许老判断,汉中一战,结果如何?”
许蒙捋着胡须,说道:“虽然众将之间不合,但都是一心取胜,不会有人扯后腿。汉中没有能称得上良将的将领指挥,又有杨松在彼处,我认为,取胜还是一定的,只不过,要多用一些时间。”
黄顺从来没认为,汉中张鲁能挡住曹操大军,是以对此根本不感兴趣,问道:“就凭这个,就说曹操已经回到邺城,是不是牵强了点。许老再好好想想,有没有另外的凭据?”
许蒙想了想,说道:“我回邺城,是向曹操请了假的,以身体有恙,需要回邺城休养为由。但贾诩也提前回了邺城,西凉那里,就此再无强力军师坐镇。
若曹操在西凉,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情况。虽然在用兵上,曹操完全可以不用军师,自己就能调度的了,但其他事情上,还是需要军师出谋划策,最近一段时间,一个是我,一个是贾诩,曹操最为倚重。
现在,我们两个都回到了邺城,曹操身边没有一个信得过的军师在,大不正常。不知此可否作为曹操已经不在西凉的证据?”
黄顺笑道:“贾诩也回到了邺城?那就几乎可以肯定,曹操定不会再留在西凉了。贾诩是心向曹丕的,有贾诩在邺城,难怪曹丕应对曹彰的攻势上,如此老到,如此沉得住气。原来是有这么老东西在后面指点。”
黄顺又问:“曹操如果已经回到邺城,以许老之间,他会藏身哪里?”
许蒙摇头道:“曹操素来多疑,小心,他在邺城经营多年,他要藏起来,除非他自己出来,否则,别人再无可能找到。”
黄顺叹口气,说道:“有曹操在暗中监视着邺城,我们在邺城的一举一动,岂不是都要小心?”
许蒙点头笑道:“还别说,我猜,曹操这回潜回邺城,还真有针对少爷的意思。少爷怕是要小心了,要是被曹操抓住把柄,就前功尽弃了。”
黄顺说道:“这回来邺城,我需要暗中做的事情,还真有不少,必须瞒人耳目才行。在这里见许老,还算是正大光明的。许老也有办法,瞒过所有人去?”
许蒙摇头道:“这可难了。邺城关系错综复杂,路上随便一个人,都有可能是曹操的线人,要做事瞒过曹操去,太难了。”
黄顺说道:“那就不想着瞒,怎么能在曹操眼皮子底下,把我们要做的事情做了呢?”
许蒙笑道:“这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