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如何赚钱,我不看重,我看重的,是三少不愿看到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豪门灭族。愿意出手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相比之下,我们皇族的历史更为辉煌,相信只要有利可图,三少不会眼睁睁看着皇族灭门的,对不对?”
黄顺嘿嘿一笑,说道:“既然你也说了,我只有有利可图的时候,才会考虑。不知道,公主能给我什么利益?”
“钱,大量的钱!”公主很快的说道。
“嗯,”黄顺说道,“天底下没人会嫌弃钱多的。只是,我不是那种特别缺钱的人,虽然钱我很感兴趣,但只是钱,怕是打动不了我。”
“听说三少此行目的地,是邺城?”公主很突然的改变了话题。
“这跟我们刚才的话题有关系?”黄顺再度扳回原话题。
“当然有关系。”公主坚持。
“好吧,是邺城没错。有什么问题吗?”黄顺妥协道。
(本章完)
第684章 牵强附会()
“既然如此,那我猜的就不会错。”公主很自信的说道,“三少这趟去邺城,是要把此前在柴桑的辉煌再度重现一遍,对吧?”
“柴桑?辉煌?重现?”黄顺一连重复了对方三个关键词,也没想明白主公想表达什么意思,心中不由在想:跟公主讲话真累!难道皇族中人都喜欢思维跳跃着说话?
公主笑道:“难道不是吗?三少此前在柴桑,可风光的紧呐。”
黄顺很自负的说道:“那当然,能赢得美人归,我也觉得很风光。但这跟去邺城没有关系。”
公主摇头笑道:“我当然知道,三少去邺城不是冲着美人去的。可三少在柴桑城,风光的可不仅仅是美人青睐喔。”
“说来听听。”黄顺有心考较公主的情报收集能力。
“三少在柴桑成立了东顺阁,又成立了江东镖局,这还不是风光的大事吗?”公主微微一笑,说道。
“这是江东人士的抬爱,不可复制。在邺城,我当然无法再做到这一点。”黄顺一摇头,说道。
公主笑了,“三少成立东顺阁,建立江东镖局,仅仅是为了赚钱吗?若仅是赚钱,三少有的是投入少回报大的项目可以操作。无论是东顺阁,还是镖局,都需要前期巨量金钱投入,根本不赚钱,三少如此做,显然不是为了赚钱。
如果仅仅把三少当做普通商人,三少的行为,根本无法解释。只有把三少看作胸怀天下、蛰伏待机的枭雄,才能得出合理解释:三少在布局江东,至少,也是在江东建立自己的情报网。相信用不了多久,江东上下,有什么风吹草动,都瞒不过三少去。
而这次三少去邺城,最大的目的,不外乎也是这个!”
黄顺面上淡淡的一直在笑,心里却非常的震撼,虽然公主并没有掌握到他在柴桑的所有动作,但公主做出的判断却非常的准确。公主身边有高人呐!
“公主对我们商人,明显存在着偏见呐。谁说我们商人只是唯利是图的!我们也有长远规划好不好?
江东当然有大把的生意,但那些生意,不需要我出面,马谡他们就能做的很好。我这个做坊主的,要么啃硬骨头,要么就是放长线。这东顺阁是硬骨头,江东镖局就是放长线。
至于你说的情报网,这是当然的,商战的激烈程度,某种意义上不亚于真刀真枪的战争,兵法的要义当然适用于商战。”黄顺解释道,他可不想被人说成枭雄。
公主说道:“你建立情报网做什么用,我不关心。听你的话,你没有否认去邺城也是要建立情报网的,我说的没错吧。”
黄顺点头道:“邺城是重要的中转城市,当然要有自己的眼线布局。”
公主说道:“三少在邺城,相熟的只有曹氏。三少的情报网,会托曹氏帮忙吗?”
黄顺摇头道:“不会。”
“建立情报网,形式是次要的,关键要有能够深入市井的大量人手。三少在邺城人生地不熟,不知可有成策在胸?”
“暂时还没有。”黄顺很老实的回答。
公主一拍手,说道:“如此,在这件事上,我们可以帮三少的忙。”
“你们如何帮我?”
公主说道:“从宫里逃出来的内侍官,大都住在邺城,吴老组织其中忠诚于皇室的人手,分步在邺城各地,为皇室打探消息。如果三少愿意帮忙抚养这个孩子,这批内侍,我可以送给三少当作谢礼。”
“人也可以相送?”黄顺虽然心动,嘴上却加以拒绝,“就算要送,你们怎么保证,他们以后只听我的调遣,与你们皇室脱离关系?”
公主摇头道:“我确实给不出什么保证。只要三少留下这个孩子,我也要留下照顾他。他们都是跟着我的,只听我的命令。把我自己留在三少身边,不知这个能否当作保证?”
“公主所说的这些内侍,大约有多少人?”白雪这时候插嘴问了一句。
公主没有说话,她身后的吴老从怀里掏出一本厚厚的花名册,轻轻放在桌面上,说道:“几千人之多。”
“这么多太监,不,内侍?”黄顺大吃一惊,脱口而出。
吴老解释道:“真正的内侍,只有二百人左右,但他们心灵手巧,散居在邺城各处,很快就闯出了自己的名头,有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几千人,是我们已知的,事实上,真遇到什么大事,调集上万人,不是问题。”
这么庞大的一股力量,不由得黄顺不好好对待、思量一番:邺城不比柴桑,早就是龙虎出没,风云际会,黄顺要是像在柴桑那边大手笔招揽人手,建立自己的情报网,很可能把人家的眼线也揽进来,反而便于人家监视自己。
所以,黄顺当初的考虑,是想着结交几个大户,再以这些大户为基础,建立自己的情报网。目标也早有了大概范围:与曹氏要有仇怨,还不能是河间系,当前风头不能太盛、与自己关系不错等。张郃、刘晔显然都符合这些条件的之一或之二。
但他们都是曹操的手下,忠君思想下,他们很难做出违背主从关系的选择。黄顺所能构筑的情报网,只能是小规模的,不涉及真正机密的小圈子。真正有价值的情报,还得仰仗许蒙和褚仁。
但公主的这些内侍体系就不同了,他们忠诚于皇室,他们选择的腹心,肯定是经过精挑细选,是其他各方势力的眼线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
而黄顺,也没有对付皇室的意图,完全可以与他们达成统一阵线:黄顺帮助皇室抚养长大他们的后继人,他们则为黄顺做事,监视邺城的一举一动。
而且,如吴老所说,这些内侍,都是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关系网络,肯定不限于邺城。要是与黄顺合作,他们的触手,还可以以邺城为基地,对外伸的更长。无疑是双赢的选择。
单纯从利害关系上算计,怎么都是上好的决策。但黄顺心里还有有一点没底:对方毕竟是皇族,根深叶茂,万民归心。
自己身边这些腹心、嫡系,都是忠诚之士,万一被皇族算计了,让他们的人进入自己的小圈子,等到时机成熟,登高一呼,自己这些人全跟着皇族跑了,自己也只有随大流,向皇族低头这一条路了。这可不是黄顺愿意看到的结果。
(本章完)
第685章 皇宫的斗争()
商业合作,向来都是先小人后君子。黄顺处理任何事务,自然也是以此为准则。但黄顺虽然有此顾虑,却不准备马上就挑明,以保障自己的利益。
因为在现在的黄顺看来,朝廷太弱了,根本没有资格跟自己合作。虽然公主已经向自己展示了一部分力量。但这股力量构成,却是以内侍官为主。
内侍与常人不同,人群中太容易辨认。以曹操的精明,当然知道内侍是服务于朝廷的,不可能放任他们在邺城发展。
曹操一直没动他们,定是有曹操的打算。但不管曹操作何打算,对朝廷肯定不是好事。黄顺可不想明知前面是陷阱,仍心甘情愿的跳进去,让曹操砍一刀。
现在的朝廷,要想打动黄顺,必须拿出更强的实力才行。
所以,摆在黄顺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认,眼前这位神秘公主,是否有资格跟自己合作。
“冒昧问一句,”黄顺微微低头,说道,“公主身在深宫,对外界大事却了如指掌。这是否说明,朝廷对全国各郡县,仍有很强的掌控力呢?”
公主摇头道:“若真是如此,朝廷哪还至于沦落如此地步。父皇连自己身边的人都不能定夺,与囚犯无疑。”
黄顺呀然道:“那公主的情报来源于何处?难道是墨氏给你们提供的情报?”
公主还未说话,刘子羽先站出来澄清,“墨氏与朝廷有来往这事,我还是在这里,从公主口里头次听说。我不可能给公主什么情报。”
公主看看刘子羽,笑道:“确实不是墨氏的情报。”
“那是你们多年来辛苦安插的眼线?”
公主笑道:“不要猜了,你再猜也是猜不到的。我的情报来源,其实很简单,就是宫里内侍、宫女之间的说话。偶尔上街,听听百姓的议论。就是这么多。”
“就这些?”所有人,都不禁惊呼出声。
黄顺更是眼睛直勾勾的盯着公主隐藏在面纱后面的俏脸,怎么想都难以置信:自己在定襄、在河西、在柴桑的布局,都是极其隐秘,采取了许多措施,确保隐藏自己的真实目的。
没想到,这位公主,仅仅凭借街头巷尾的议论,就能准确判断出自己的真实意图,丝毫不受自己那些障眼法的影响。这是何等的眼力!
“百姓的传言,多有失实,公主仅凭这些,就能对我做出判断,甚至预测我的下一步动作。公主如何做到的?”黄顺忍不住出口问道。
公主笑的直点头,说道:“百姓的传言,细节上容易夸大其词,但基本的事实,一般不会有错。譬如说三少的夏吟坊中立。自古及今从未有人如此做过,百姓把它当做新鲜事做笑谈。我却从中看到三少的与众不同。从那时起,我就特别注意收集三少的情报。
所以,我对三少的情况比较了解,是有原因的。如果三少再问我其他的人和事,我就立马原形毕露,就是一个不知世事的小丫头而已。”
“单单搜集我的情报?”黄顺又被震了一次,“你不会从那时起,就有托孤于我的打算吧?”
公主摇头道:“当今世上,能有忠诚于朝廷,不受各方割据驱使的人太少了。三少的行为,在我眼里,就是心向朝廷,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典范。我当然要关注三少的大事了。
而且很快,我就发现,被我特别关注的三少,不仅品行高端,能力也是超群,一个人人都不看好,拿来作笑谈的夏吟坊,竟然在三少的手中,发展成为连曹操都需正视的一股力量。
若这样的人,能够忠诚于朝廷,愿意为朝廷做事。大汉的基业,说不定,还能延续,也说不定。”
黄顺不禁失笑道:“我忠诚于汉室?公主对我,还是很缺乏了解啊。我不在意在公主面前说出我的真实想法。
在我看来,谁做主天下,做皇帝,都无所谓,你们刘氏,也不是一直是皇帝,是高祖皇帝浴血征战打下来一片铁血江山后,你们才成为高高在上的皇族。
现在,轮到别人以同样的手段争夺天下,为子孙后代谋取皇族的名誉了。刘氏成功保住过江山一次,或许,刘氏还能再次保住江山社稷,也说不定。
但这一切,跟我没有关系,汉人内部的争斗,我不会参与其中。”
公主轻轻摇头,说道:“对三少的了解,只是我自己,或许不行,但加上墨氏,三少还认为,我对三少缺少了解吗?
我既然敢说三少忠于汉室,当然有我的理由。而且,我非常自信,没有看错三少。”
黄顺惊讶道:“那你说说看。我都有些好奇,你凭什么对我的忠诚如此笃定。”
不止是黄顺,白雪、程瑶、呼延康她们,也微笑着看着公主,等待着公主说出什么石破天惊的宏篇大论。
她们对黄顺再熟悉不过,说黄顺什么的都有,独独没人说黄顺是大汉的忠臣。眼前这位公主,看上去精明强干,却一口咬定,黄顺是大汉的忠臣。她们当然十分的好奇了。
公主说道:“当今天下大势的走向,三少做何看法?”
黄顺愣了一下,没想到公主如此开局。不过,黄顺已经逐渐习惯了公主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马上说道:“曹操势大,在可预见的将来,是天下最强一极,无人能够撼动;江东孙权,依托长江天堑,整合江东内部,足以称雄一方;荆州刘备,得襄阳六姓支持,麾下人才济济,虽不能与曹操和孙权相比,但终能在天下间保有一方,维持朝廷正统。”
公主点头道:“曹操和孙权,明眼人皆能看出。那个刘玄德,三少如此看好他,会否是因为六姓支持他的缘故?”
黄顺点头道:“没有六姓的支持,刘备就是随波浮萍,不可能有所建树。有六姓支持,刘备才有与天下枭雄一较高下的资本。”
“那六姓为什么不扶持本就是六姓中人的你,却偏偏去扶持一个外人呢?”公主笑道。
“我无志于天下争夺,自然不能站出来挑这个头。”黄顺淡淡道。
公主摇头道:“在我看来,恰恰相反,刘备的存在,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正好掩护了六姓的真正希望——你的发展壮大。”
“喔?”黄顺这回没有做惊讶状,而是镇定的反问,“公主做如此惊世骇俗的结论,想来有所依据,何不说来听听?”
(本章完)
第686章 内侍武学()
公主看看黄顺,说道:“你一定认为,我是故作惊人之语,对吧?”
黄顺很认同的点头,说道:“六姓决定辅佐刘备时,我还是襄阳城内的一个小混混,任谁也想不过,几年之后,我会是夏吟坊的坊主。你说六姓辅佐刘备,是为了掩护扶持我,这个说法,不仅是牵强,简直就是无病呻吟,无中生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