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错天下- 第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只是望了一眼,他心中便是猛然一惊:“不好!”

    …………

    高巍到底睡不着,又起身穿衫着甲,赶至李景隆帐中。

    李景隆正挑灯夜读,一脸淡然。

    高巍素来性格耿直,见状更是直言不讳:“大将军,我认为临时令平安后撤极为不妥。”

    李景隆放下手中书卷,笑吟吟说道:“有何不妥?”

    高巍道:“平安既为先锋,则不仅有攻敌之职,亦有替全军防御之责。此时将其后撤,等于将大将军置于最前沿,直面两百里外的燕军。”

    李景隆道:“你也说了,燕军尚在两百里之外,我连朱棣的面都见不着,又谈什么直面?”

    高巍正色道:“大将军请勿戏言!我并非担心我自己,也并非担心你大将军,我是担心身后三十万大军,是担心朝廷的安危。”

    李景隆起身,负手走到大帐门前,望着黑漆漆的夜空,半晌说道:“要下雨了。”

    高巍道:“要下雨便是没有下雨,没下雨则燕军便有继续南下的可能。何况,朱棣素来多诈,说不得会趁夜而袭;纵然今夜不会,也不排除冒雨行军,或许明日便到阵前。”

    李景隆扭头看着高巍,笑道:“明日之事明日再说,你且先回答我,下雨之前是不是应该先打雷啊?”

    高巍怔道:“那倒未必……”

    话音未落,他便听到夜空里竟真的传来隐隐雷声。只是这些雷声有些奇怪,不是由远及近,而是由近至远;又持续不断,长响不停。

    李景隆侧头闭眼,细细听了一会,笑道:“通令平安,打扫战场。”

    …………

    眼中看到火光一片,那是烧着的敌营,这固然没有什么异常。耳中听到杀声震天,这似乎也没有异常,但总是少了些什么。

    少了敌军的声音?

    或者说,敌军的声音太少?

    念头一起,张玉浑身发凉,暗道:“空城之计,必有埋伏。”赶紧厉声喝令,让大军立即后撤。

    大军很快后撤,因为前方军卒在张玉下令之前便已经停止了冲锋;烧塌的营帐里确有着火的人,但却是草人;远处倒有人骑绰绰,却很快便没了踪影。

    敌营的这种异常已让冲在前方的军卒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听到令鼓后也不迟疑,赶紧转身向后跑。

    便在这时,夜空里传来雷鸣,然后转化为一片密集的嗖嗖破空之声。在军卒大部分冲出营帐的时候,上百声轰然巨响在营帐里炸起。

    张玉自然知道那是铳炮,也知道那便是南军埋伏下的手段。一边拨转马头疾驰,一边暗自庆幸。

    一是庆幸南军的伏击不是三面包围,那样的话必是一场血战,而自己难保不败;二是庆幸自己下令及时,此番铳炮轰击固然要伤亡部分军卒,但应当是极其有限的。

    庆幸只是几个念头,当然是极短的时间。

    在这个极短的时间内,张玉生却由庆幸陡然转为绝望。

    铳炮炸响后,让人心悸的爆炸声并没有很消散,反而是越来越烈;像是一串鞭炮,从敌营接踵而来,一路炸响。

    不断响起的爆炸,夹杂着或大或小的惨呼;闪起的火光、腾飞的泥土,像浪头一样铺掩而过;从南向北像是下起了一片血雨,冰雹般落下脚腿、手臂,甚至整个人。

    张玉在一团火光中从马背上斜飞出去,便再也看不到白沟河此时的景象。

    此时的白沟河东岸,宽近百步的范围内成排的火团陆续闪起,在一声又一声的巨响声中迅速顺着河东岸向北方漫去;像是黑色海洋里一道红色的浪花,一直扑出十里开外,才完全消散下去。

    …………

    陌路手持长枪,在焦土中慢慢前行;他感觉自己有些窒息,但并不是因为浓烈的硝石味。

    而是因为血腥。

    满眼都是燕军军卒,或已是一动不动,或仍在惨呼,或轻轻地呻吟。不管是能动的,还是不能动的,都几乎看不出完整的人形。

    一名燕卒瞪着双眼,火把的光亮在他瞳孔里微微闪动,像是在眨眼,但他血肉模糊的脖子只有一半还连着身体,早就没了呼吸。

    一名燕卒腹腔全开,肠肚流到他自己的腿上,而他双手竟抓住肠肚,似乎是生前还想着将它们塞回腹中去。

    更多的燕卒要么缺了胳膊,要么少了腿;身体上洒满土屑,同时又裹着鲜血,像是一个泥人儿。

    陌路有些发懵,但又清楚地知道前些日埋下的东西,竟是如此的可怕;如此可怕的景象,竟是自己亲手所为。

    恍惚中,他被人猛地向后拉开,紧接着他听到一声厉喝、一声轻吟。回过神来,见脚下一名燕卒腹中多出一柄长枪。

    他顺着长枪看上去,看到王大炮。

    王大炮收回长枪,凑过来低声说道:“小路,你又在发什么呆?你可要小心些,虽然是打扫战场,但毕竟是战场,未死的敌人也还是敌人,他随时会要了你的小命!”

    陌路点点头,又忍不住低声说道:“我觉得太残忍了些。”

    王大炮恨铁不成钢地低声喝道:“闭嘴!”又觉得不忍,再道:“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不是他死就是你死,你愿死吗?”

    陌路没有作声,盯着地上小心地挪动脚步。

    王大炮怔了怔,跟上说道:“好好好,就算你愿死,但你就一条命,你也只能换一个人,有个屁用!”

    陌路低着头,语气有些倔强,嘀咕道:“屁用也是有用。”

    。。。。。。。。。。。。

第一百五十二章 眼中的异样() 
第五安看了看满天的乌云,心下有些着急;令人通知杨讼师等人,将公审提前到辰时。

    不知是孙知县下了苦功夫,还是百姓本来就感兴趣,反正第五安准备开审的时候,县衙门前已经是人山人海。

    静女见第五安在偌大的黑漆大案后面正襟危坐,忍不住掩嘴偷笑;她不清楚公审是什么,只是感觉画面有些滑稽。

    古醉、黄忠等人则是兴致勃勃,或蹲或坐,圈在人群的最前沿,说是维持什么庭审秩序。

    张信本感觉无趣,但看到此时的场面,竟也来了兴致,大声喝令军卒抬来椅子;本想搭在黑漆大案后与第五安排坐,但被后者委婉劝到了右侧稽子君那张小木桌后面。

    稍倾,五花大绑的鲍余被两名军卒押上来,然后扑通给按跪在地上。

    第五安瞟了瞟围观百姓,皱眉道:“诸位听着,燕王帐下城管军最讲律法,凡是未经审判,都不能将人犯视作犯人。来人,给鲍余松绑,再拿凳子让他坐着。”

    围观百姓嗡然私语。

    第五安心中得意,拿起惊堂木在案上一敲,朗声说道:“诸位请安静,今日由曲阳县衙公审鲍余,先由公诉人发表起诉意见。”

    孙思抄着双手站在人群中,微微摇头,暗道:“气势不够、毫无官威……那不是张将军和稽将军吗?他们和鲍余能有什么过节?”

    稽子君面前有厚厚一摞满是手印的诉纸,那是昨日数百军卒走街串巷的收获;此时张信哗啦啦地翻着,越看眉头皱得越紧。

    听得第五安让发表意见,他啪地一巴掌拍在桌上,怒道:“恶人鲍余,罪该至死!”

    场间一静。

    稽子君瞧着第五安面色涨红,赶紧将诉纸夺过来,笑道:“军团长,我来,我来。”清咳几声,道:“人犯鲍余,涉嫌第一项罪名,乃是趁人之危、霸占民女。”

    “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初十,城南方成病逝,鲍余借其妻方柳氏五两纹银,用于安葬方成。原本说好次年还本,不想鲍余隔月便催帐,最后硬是逼迫方柳氏将其年方十五的女儿给他为妾方罢……”

    稽子君说完一挥手,一名军卒便将一妇人带至场间,他看着妇人问道:“方柳氏,我刚才说的是不是实情?”

    方柳氏弱弱应了一声。

    稽子君再一挥手,又有军卒将两名妇人领来,又道:“这两位分是秦于氏、李张氏,都是方柳氏的邻居,你们说说,我刚才说的是不是实情?”

    二妇人点头。

    稽子君侧向第五安,扬了扬手中的几张诉纸,道:“审判长,现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人犯鲍余言而无信,不仅不恤方柳氏丧夫之痛,还趁她困难之际强纳其女,已然触犯大明律法。”

    第五安面色不改,心中暗赞:“到底是稽兄,昨日交待几句,现在便说得像模像样!”侧头说道:“人犯鲍余,你对公诉人说的事实有何异议?”

    张信看向稽子君,无奈道:“已然这般清楚,怎么还要问人犯?”待稽子君低声回了“宣传”两个字后,只得更加无奈地闭上了嘴。

    与此同时,鲍余腾地站起了身,道:“将军,我冤枉啊!”

    杨讼师示意鲍余坐下,上前道:“这位公诉人伶牙俐齿,杨某好生佩服,但却容不得他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张信霍地起身,厉声道:“来人!将这油嘴滑舌的东西给我拖下去!”

    杨讼师面色一白。

    第五安清咳几声,道:“站着的这位公诉人,你先坐下……嗯,请注意法庭纪律,不能打断对方发言。”

    张信有点懵,坐下后低声道:“政委今儿是怎么了?”

    稽子君低声道:“军团长有所不知,政委说了公审必须要有程序,不管哪一边,都有说话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让老百姓知道城管军是讲道理的,才能更加拥护燕王。”想了想又道:“军团长别担心,政委心中有数。”

    张信啧了一声,摇头道:“我不担心他,我担心军饷……”

    第五安冲杨讼师露出了微笑,道:“辩护人请继续。”

    杨讼师瞟了瞟张信,暗道:“这两位将军不会是故意唱红黑脸吧?我这下可是骑虎难下了。”

    第五安瞧得分明,说道:“杨讼师,我早已说明,你在公审过程中说的每一句话都免责,千万不要有顾虑。当然,你也不要进行人身攻击,大家都要讲法庭纪律嘛。”

    杨讼师暗道:“既然话都说到这个份上,我也顾不上那许多,不然以后谁还雇我?”当下清清嗓子,道:“但凡曲阳城人,有谁不知鲍大家素来慈悲为怀?当年方成死了,方柳氏也向不少人家借过银子,可有谁借给她?”

    “没有!只有鲍大家,他听下人说起此事,立刻起了恻隐之心,着人主动给方柳氏送了五两银子过去,让方家了了后事。至于何时还银,双方并未约定,又哪里有隔月催帐之说?”

    “将军……审判长,我想强调的是借银和纳妾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事情。借银是鲍大家仁慈,嫁女是方柳氏自愿。现在方柳氏倒打一耙,要么是诬陷,要么是受人指使,其心可诛啊!”

    …………

    夜已深,但易十三仍然没有歇息。或许是天气过于闷热,他心头颇有些烦躁,便出了房门透透气。

    不知不觉,望台在前。

    李景隆不在的时候,易十三总会有意无意地会到这里来;只有这个时候,他才会放飞自己的心情。

    这是一种很复杂的心情,更是一种无法向人诉说的心情。

    他可以肯定,这个世上除了他自己,绝对没有人会像他那样迫切地想拥有千军万马;不仅仅是为了驰骋缰场的豪情和快意,还有实现梦想的执念。

    哪怕是师父习坎。

    虽然习坎是师父,虽然他救了自己性命,虽然自己的身世都是他亲口所说,但易十三还是肯定,师父并不了解自己的心到底有多么迫切。

    这个执念有些深,这个梦有些远。

    但易十三坚信自己一定会完成。

    十三的名字是自己取的,目的就是为了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忘了洪武十三年;而姓自然也不是真姓易,真姓是胡,姓易只是取其改变之意。

    改变,是他的目的。

    本以为遇着李景隆,会让自己离这个目的越来越近;甚至为了这样,他自觉已经忍辱负重。

    但李景隆还是让他失望了。

    深深的失望。

    说好的超人军并没有,说好的百户所并没有,否则,自己此时至少可以统率三千人马,而不是领着三十余人缩在曹国公府。

    望台后面是李景隆在寝所,虽然知道他不在,但易十三还是克制不住,缓缓地踱了过去,远远地看着。

    眼中的一切都不属于自己,但如果没有洪武十三年,自己拥有的应该不逊于眼中看到的一切。

    这并不是妄想,因为在废丞相之前,左相是百官之首;虽然爵不如公,但手中实权又岂是区区曹国公所能相比?

    而改变这一切的,正是朝廷。或者说,是代表朝廷的那个人。

    那个人已经死去,但他的后人尚在,他的江山尚在;而自己要做的,便是要将那个人的后人除去,给他的山河换个颜色。

    此为以牙还牙!

    正自出神,易十三忽地觉得眼中有些异样;眼中是一扇窗牖,远远的、露着缝的窗牖。

    那是李景隆的寝所。

    李景隆已然北征,而黄林檎尚在。

    同样是因为今夜闷热,黄林檎睡下后终是忍不住,又起来沐浴;叫黄莺儿熄了灯,然后静静地躺在桶里,感受着被水浸泡的舒适。

    这种舒适让人荡漾。

第一百五十三章 水中的荡漾() 
木桶内,飘着花瓣的水面开始荡漾,黄林檎用手撩着水,轻轻摩挲着自己的肌肤。手指尖仿佛有无尽的热流,从肌肤渗透到心里。

    她轻吟一声,站起身来,继续撩水;窗牖缝里的风透进来,吹到身上便化为丝丝的凉意。

    很是舒适。

    却在这时,她感觉到一种异样。

    出于本能,她忽地双手护胸、弯下身体,但紧接着又挺直了腰。因为她复杂地觉得,这种异样不会发生。

    窗牖的缝并不大,而且今夜无星无月,更重要的是这是曹国公府,是不会出现什么真正的异样的。

    而认定不会有这种异样,她心头反而生出一丝异样,一丝让她觉得羞涩的异样;心头竟像是隐隐有些期盼,交织着万万不可的告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