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错天下- 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允炆在龙椅前面走来走去,早已面红脖子粗,眼睛瞪得溜圆。虽然形象与奉天殿的肃穆庄重不太相符,但气势却如天降龙威。

    高巍跪得腰酸,心中有些委屈:“当初建议在京师附近重新给燕……庶人棣封地的又不止我一个人,为何现在只盯着我不放?”

    徐增寿面无表情,心中却有些怨气:“秘密擒燕又不是我的主意,你自己搞砸了,怪我咯?”不过想想自己早已作出的决定,心里又平衡了些,甚至有些庆幸自己到底选择了站在北方。

    黄子澄、齐泰、徐辉祖等重臣跪在前面,感受到的龙威最为强烈,大气都不敢出。后面官职低的则是眼观鼻、鼻观心,想着天塌下来还有高个儿顶着,便任由皇上的声音在耳边旋绕。

    “兵部干什么吃的?都督府有什么用?各地卫所都是摆设吗?初六,通州归附,初八,蓟州沦陷,同日遵化、密云归附……这给闹着玩儿有什么区别?都是蠢货!”

    “还有那宋忠……徐辉祖,是你荐的人呐!你们荐人之前能不能好好想一想,这人能不能堪当重任?诸如谢贵、张昺,特别是张信……”

    朱允炆狠狠吸了口气,把心中恶气压下。记起张信是黄子澄推荐的,他到底还是觉得不宜在朝臣面前指责自己先生。

    但黄子澄早已面红耳赤,脑袋扑通一声抵在地上,颤声道:“臣有罪!”

    众臣像线牵着的木偶一般,齐齐跟着黄子澄弯腰叩拜,将头抵于地上,口中都道自己有罪。不过,有不有罪从声音听不出来,但看着姿势倒像是趁机活动一下发酸的腰。

    李景隆不是活动腰,甚至没有感觉到腰酸。并且,他不但叩了下去,还没有腹诽这个他曾经认为人年轻、一根筋、好忽悠的皇上娃娃。

    因为曾经毕竟是曾经,今日的皇上给他的感觉是震惊。

    他自幼便与朱允炆相识,近几年更是在皇宫里打转,但他真心觉得自己突然不认识这个皇上娃娃。

    或者说,他认识的皇上或许一直就不是真的皇上。

    这种威严爆发的压迫感是装不出来的,反而是平素里那种人畜无害的温和可以伪装。而且话里话外隐隐可以感觉,皇上娃娃并不是一根筋,而仅仅是平素里看着像一根筋。

    意识到这一层,李景隆背心有些发凉。

    但是,真正让李景隆冷汗泌出的则是那一条军情。

    不是通州归附,不是蓟州沦陷;不是张信意想不到的告密,不是宋忠莫名其妙的死于街头,而是宁王朱权。

    李景隆记得非常清楚,历史上记载朱棣在击败耿炳文之后才去突袭大宁,时间应当是在八月间,但现在却是起兵之时便将朱权挟持到了北平,提前获取了大宁的数万兵马。

    为什么会这样?

    李景隆没有时间细想,因为皇上终于说了平身,于是忍着膝盖和脚踝的酸麻站了起来。

    朱允炆不再骂人了,面色便恢复了一丝温和,说道:“事已至此,众卿说说,平伐北平当以何人为将?”

    朝堂上一片寂静。

    朱允炆面上更加温和一些,说道:“众卿但说无妨。”

    站在奉天殿最末端的吏部员外郎龙套经过内心的激荡,以及确定前面的大人物暂时不会发表意见后,于是横跨数步,执笏而道:“陛下,臣以为长兴侯可担当此任。”

    此话之后,朝堂上仍是一片寂静,而众臣内心有些激荡。

    黄子澄暗松口气,心道:“幸好还有长兴侯啊!不过,这个员外郎此时逆流而上,若非有胆有识,便是心有大志,当得小心对待啊。”

    徐增寿暗道:“龙套?难怪一直是个小小的员外郎,太没眼界了,此时是你说话的时候吗?”

    齐泰暗道:“此人平素不显山不露水,却是未想到竟有如此心胸,看来不可小觑啊。只是,长兴侯其人……”

    李景隆则稍稍有些意外:“历史不是被改变了吗,怎么还会是长兴侯耿炳文出战?不过……这倒真是件好事,至少可以看看宁王之事会不会影响到历史的大趋势。”

    朱允炆嗯了一声,道:“可还有人选?”看着一众低着脑袋的大臣,最后将目光停留在李景隆身上,略略一顿,却又有些疲惫地向左侧拂了拂手。

    龙椅左侧立着和术,其人本是太祖皇帝的宦臣,侍奉太祖皇帝三十余年,更是看着朱允炆长大。朱允炆自记事起便识得这个年纪足够当爷爷的人,自是无比信任,所以登基以后便直接用了他。

    对于朱允炆并不明显的手势,和术完全心领神会,眼神里闪过一丝怜爱,拖长了声音说道:“此事再议,退朝。”然后又道:“黄先生、齐尚书、曹国公请留步。”

    待朝臣退尽,朱允炆歪坐在龙椅里,说道:“景隆,你以为耿炳文如何?”

    自听到龙套推荐耿炳文后,李景隆渐渐恢复了平静和自信,甚至暗暗对自己先前那种反应和表现甚是不耻。

    就算你有脾气如何?就算你有心机有如何?

    然并卵!

    李景隆暗道:“我李九江又不是那个草包李景隆,堂堂穿越者还能被你收拾了?龙套不错,至少不算是个跑龙套的,他能把耿炳文推出来,倒是帮了我一个大忙。”

    见朱允炆相问,李景隆故作思量状,半晌说道:“长兴侯随先帝征战多年,功勋卓著。虽然年事渐高,却仍有廉颇之勇,臣以为可矣。”

    朱允炆看向黄子澄,后者赶紧道:“国公所言甚是!庶人棣早年曾受长兴侯教习,自当该遵晚辈之礼。此番长兴侯北去,庶人棣或不战自退。”

    朱允炆点点头,又看向齐泰,后者略略思考,道:“陛下,臣以为……曹国公可矣。”

    李景隆闻言暗惊,朱允炆则顿时一喜。

    二人心情不同,原由却是一样,皆是因为“仙梦”。

    李景隆不再多提,只因宁王之事让其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怀疑,需要些时间来捋清思路。

    朱允炆所喜,则是因为近几年对李景隆仙梦奇缘的信任。

    太久以前的事亦不提,只说朱棣起兵反叛一事,李景隆事前便已经给朱允炆肯定的回答。

    所以朱棣起兵北平并没有让朱允炆意外,但此等事情毕竟是关乎江山社稷的大事,必须要让群臣感受到压力,要认真对待。

    当然,怀来、蓟州等地失陷得如此的快,还是让他有些生气。

    朱允炆知道生气其实并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但他必须要生气。这不仅是对群臣的一种警示震摄,更是一种铺垫,为他接下来与李景隆谈话做的铺垫。

    他想李景隆尽快去平复了北平。

    之所以如此做,源于李景隆说过,在仙梦中他并没有直接领兵平叛。

    这怎么得行?

    朱允炆可不愿掌握先知之能的李景隆居于幕后,更不放心将关乎江山社稷安危的大事交于其他人手中。

    不过既然是仙梦奇事,总不能直接下旨让李景隆逆仙而行,须得慢慢说动他,让他想办法借先知之便而平棣庶之乱。

    此时听得齐泰将李景隆推出来,朱允炆自然甚喜,道:“齐尚书,你是认为国公比长兴侯更为适宜?”

第九十五章 不能太无耻() 
齐泰不是李景隆的老丈人,也就不似黄子澄那般紧密附合李景隆的思路。是以,他推荐李景隆倒是有他自己的想法。

    一则削朱棣的策略是李景隆提出,且又有先知之能,由他去平叛便是解铃还需系铃人的道理。二则齐泰知道耿炳文其人,守城堪称强,而攻掠却乏力,确实不算平乱的合适人选。

    闻得朱允炆相问,齐泰清咳一声,准备将想法托出,却见李景隆躬身长揖,说道:“陛下,臣有话说。”

    朱允炆见李景隆作揖不起、并无下文,心中了然,笑道:“黄先生、齐尚书,你们先行退下,我与景隆说说话。”

    待黄、齐二人告退,朱允炆笑眯眯地说道:“景隆,你想说什么?齐尚书可是推荐了你啊。”

    李景隆正色道:“此番不宜由我领兵平叛。”

    朱允炆道:“为何?”

    李景隆迟疑半晌,说道:“因为第五安。”

    朱允炆怔了怔,道:“就是会仙语的那个义士?黄先生的远侄?”

    …………

    六百年望台。

    李景隆略显萧索,也显得有些疲惫。

    毕竟,皇上不再是皇上以后,他忽悠起来难免会感觉底气有些不足。所幸事情顺利,最后到底还是将皇上给忽悠了。

    忽悠的结果,仍然是由耿炳文领兵平乱。

    但李景隆不能忽悠自己,必须要细细地想一想,眼前所面对的这个与历史记载已经有些不一样的靖难之役,是否还能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下去。

    计划很宏大,应该也很精彩。

    既然是计划,那必须有一定的时间设定。

    简单地说,就是在所有人都感觉命悬一线的时候、无限绝望的时候,他再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那时,他便是救世主。

    哪个救世主会一开始就跳出来呢?

    这便是他一直借仙梦推脱、避免过早领兵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他需要时间来完善计划。

    李景隆的计划是由两个既有关又独立的部分组成,自记得后世之事后便开始了这个计划的实施,而依托的则是后世历史的相关记载。

    先说第一部分计划。

    历史上的朱棣能够成功夺取天下,有着两个必要并且显得侥幸的因素。

    一是他采取了绕开济南,千里奔袭直取京师的策略;如果他继续与济南盛庸、铁铉等人纠缠,那么还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打到京师去。

    二是京师金川门守将降了他;若非如此,那什么时候打下京师,或者打不打得下京师都是未知数。

    所以,后世史学家对朱棣此举多有贬议,认为其太过冒险。若是京师方面坚守待援,他的结局必然是被合围歼灭。

    而这一切,则更说明了金川门降将的重要。

    史上记载,开金川门降朱棣的正是李景隆。

    所以,李景隆制定计划时非常有信心,坚定地认为这部分计划一定能够成功。因为他知道自己这个李景隆,并非史书上记载的那个草包将军李景隆,而是穿越者李九江。

    在实施第一部分计划的同时,李景隆便已经开始为第二部分计划作准备。诸如放下身段到龙套这种从五品的员外郎宅中探望闲谈、主动与徐辉祖等人交好,甚至通过朱允炆与黄子澄建立起翁婿关系等等。

    同样是按照计划,他要在靖难之役开始后,加大力度与地方武将建立情谊。在情谊的基础上,让他们做到令行禁止。

    如果这一切顺利,朱棣必然丧命于金川门前。同时,在叛军攻打京师时,皇上肯定会不幸驾崩。

    其后,他这个击毙反贼棣的功臣和万众瞩目的救世主,当然便是年幼太子的辅佐人选。

    至于年幼的太子能不能登大位,或者说会不会突然染疾之类的,那个可以到时视具体情形再行决定。

    这个计划的第二部分难度大些,但李景隆仍然有信心,因为靖难之役要打到建文四年,他有足够的时间来做这一切。

    但眼前的情形却应证了一句老话,计划总赶不上变化。而这个本不应该出现的变化,不出意外的话则是由于另一人的参与引起。

    变化会不会对计划的实施造成影响,李景隆此时并不能完全确定。之所以让耿炳文率兵平叛,目的便是让判断得到证实。

    如果朱棣还是在中秋之夜采取偷袭,如果朱棣还是在滹沱河大败耿炳文,如果朱棣还是围攻真定城三日不克便回师北平,那么第一部分计划便可继续实施。

    否则,计划便要调整。

    对于整个计划,李景隆当然认为第二部分计划更为重要。所以他暗自决定,如果真定之战没有按照历史记载的那样发展,自己便亲自北上领兵,提前打败朱棣。

    那样或许不如原先计划那般稳当,甚至会将实现第二部分计划的时间拖后,但大势应该不会有错。

    正因为如此,这种可以算作最后底线的大势,李景隆绝对不允许任何人再予以改变。所以他要消除一切风险,哪怕是潜在的风险。

    脸上的萧索和疲惫瞬时不再,他唤来易十三,微微笑道:“十三,你还记得我以前曾问你的那个问题吗?如果这世上只剩下你和另外一个人,你会不会杀了他?”

    易十三白衣飘飘,丰采神俊,笑道:“不会。有个说话解闷的人总是好的。”

    李景隆似笑非笑,道:“如果他不但不能让你解闷,还时时恶心你,又当如何?”

    易十三微微一顿,然后很坚定地说道:“那便如同苍蝇,当然要一巴掌拍死。”

    李景隆沉默不语,半晌忽地看向易十三,道:“你能不能杀了第五安?”

    易十三显得并不意外,只是有些迟疑,道:“我与他交过两次手,身手应当在伯仲之间。”

    李景隆虚眼问道:“你们武林中哪些人可以杀了他?”

    易十三想也未想,道:“山水荒上官虩、龙门派错然道长、万山门黄裳,还有我师父习坎,以及他师父第五元贞,这是天下五行,杀死他都和拍死一只苍蝇没区别。”

    李景隆挑挑眉,说道:“他师父自然不提,其他人谁可能出手?你师父?”

    易十三摇摇头,道:“天下五行虽然性情不一,关系也不一,但若没有特别之事,都不会对其他任何人的晚辈下狠手。”

    “关系不一?”李景隆微微摇头,道:“你且说详细一些。”

    易十三道:“错然道长向来置身世外,与其他四人既没冲突也谈不上交情。黄裳比较念旧,与上官虩交往多一些,不过也算不上亲密。而论亲密呢,上官虩倒是对第五元贞钟情,可惜是落花有情、流水无意。”

    李景隆起身踱步,说道:“你师父呢?”

    易十三想了想,道:“说实话,我看不明白我师父。不过我的感觉是他比较谨慎,若是请他出手杀了第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