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初当王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明初当王爷- 第2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最先拍手喝彩的是李进和一众亲卫,其实这几位只知道骑马、射箭、砍人,连大字都不认识一箩筐,不过他们对朱振的崇拜却是无以复加的,既然是伯爷的诗赋,那自然是最好的,就算听不懂也得拍手呀!待见到众人皆沉默不语,这才有些尴尬的停下了拍掌。

    端木雨荷等人确实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朱振这首乱七八糟的句子,跟诗歌能扯上什么关系,跟大海又有什么关联。

    倒是茹太素似乎明白了什么,表情有些惭愧的说道:“爵爷出手,确实非凡,颇具警醒意味,是在下忘记了重点之所在啊。

    这景色虽好,但是却不是我们此行的目的。

    我们要做的是处置那些为非作歹的盐商,解救这些受苦受难的百姓啊。”

    茹太素毕竟是饱读诗书的读书人,自然能品出朱振句子的好坏。

    不过神色有些怪异,因为朱振的诗表面上是在嘲讽这些盐商唯利是图,追求凡俗之物,但是却多多少少有些隐世避世的念头。

    再联想爵爷虽然坐镇一方,但是确实没有真心争霸天下的意图,莫非爵爷是属老庄的,玩儿大隐隐于世那一套。

    王玉落第二个反应过来,“是啊,伯爷能够抛却大海的美景,而在心里惦记这些受苦受难的百姓,着实让小女子佩服了。

    不过小女子却不似爵爷这般认可您的劝谏,商人本身便是逐利之辈。

    如今他们欺压百姓,唯利是图,是因为他们缺乏监督和良好的制度管辖,而伯爷要做的便是指定规则,加强监督,至于世人是否追求美好生活,可不是爵爷该干预的。”

第三百零七章 老夫戚详() 
王玉落出身世家,自幼受家族文化熏陶,对于商贾之事多少有些了解,所以说出这番话来,朱振并不稀奇。

    倒是茹太素年轻时读书为业,见多了商人狗眼看人低的属性,内心对于商人反而更加反感。

    即便是在军山,虽然经常与商人打交道,其实他也是看不起商人,甚至还经常规劝沈醉多读书,别整天将商贾之事挂在嘴边儿。

    当然他也尝试跟朱振说说这些,但是被喷回来的时间比较多,久而久之他也不敢找朱振麻烦。

    而当下主流思想,对于商人也确实不是非常友好,哪怕是以商为主业的沈家未来接班人沈醉自己,也经常跑到叶兑老先生那里听讲。

    此时的商人,更希望换一个身份存活在世界上,起码要有个官身做掩护,再不济也希望背负一个儒商的身份。

    而淮安盐商肆意搜刮,无限度欺压百姓的手法,在诸人看来,着实不能够接受。

    “伯爷,可需要小的们帮忙吗?”

    茹太素刚刚离开,李进等一群小子就冲了过来,一脸贱笑,黑眼珠滴溜乱转,身子骨还没完全长开,但是宛如一幅老司机的模样,朝着朱振挤眉弄眼。

    “你们?

    你们能帮我什么?”

    朱振一脸疑惑的看着眼前这群坏小子。

    朱振发现,从白夫子的故事开始,到西门大官人的风流,自己给他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真的是一发不可收拾了。

    一群坏小子不仅平日里总是寻找雌性生物观察,就算是跟自己说话,也是速度极快,仿佛秋名山的老伙计一样。

    “今晚我们可以邀请茹太素给我们讲书!”

    “虽然我们一听茹太素讲书,就感觉昏昏沉沉,如刀锋在颈,但是为了伯爷,值了。”

    “爵爷,没有了茹太素掣肘,您就可以双飞燕了。”

    小子们一脸贱笑,“伯爷,纵享齐人之福,况且还是表亲,那种感觉啧啧。”

    李进摇头晃脑,一脸羡慕的说道。

    “你们就是这样侍奉主家的?”

    朱振一脸黑线,双手伸出,一把抓住李进,然后往前一甩,直接扔进海里,给李进来了个倒栽葱。

    “你小子给我好好反省反省吧。”

    再次看向广袤无垠的大海,朱振终于忍不住喊道:“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十七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岸边儿的马车上,车帘偷偷掀开一角,露出一大一小两双明眸,同样的光彩照人,端木雨荷忍不住说道:“这才是天下间的真男儿呀,胸襟如海,豪气冲天!”

    “伯爷就是小气,刚才让他写诗不写,教训人,现在又偷偷的写,生怕别人知道他心怀天下似得。”

    来到淮安,如果不煮上一锅海鲜,喝上一顿美酒,那真的是万分的遗憾。

    在朱振的世界观里美酒和海鲜,必须同时进行,哪怕是中风,也在所不惜。

    记得端木雨荷此行带的钱足够,朱振心中底气十足,“扇贝,海蛎子,大龙虾,海怪,大海蟹,凡是朱振上辈子吃过的美味,这一次非得再来一次不可。”

    按理说,如此规模的百姓劳作,相应的配套服务配套设施肯定是有的。

    可是朱振看的清清楚楚,这些百姓大多数都是自己带着干硬的干粮来吃,偶尔有百姓在海边儿捡到只死虾,甚至都不去加工,就赶忙塞进嘴里,补贴肠胃了。

    至于做饭的饭馆,真的是一家都没有。

    茹太素也摇摇头说道:“这些盐商真的是足够贪婪,那么多劳作的盐户,愣是一家吃食的地方都没有。”

    “算了,找找吧。”

    朱振发话,众人只好继续搜索前进,其实马车上带了充足的食物和酒,但是这里根本没有淡水,柴火也被搜刮的干干净净,到处都是光秃秃的,做饭都难。

    还在天无绝人之路,凭借着丰富的战场经验,朱振很快找到了人类生活的痕迹。

    海边儿一处山丘上,发现了做棚屋。

    只是简简单单的草棚,周围围着一群木质的栅栏,栅栏上晒着渔网,远远的就能闻到浓郁的海腥气。

    “敢问,主人家在吗?

    我等是行脚的商旅,途经此地,腹中饥渴,还请主人家行个方便。”

    茹太素跟李进站在门口喊了两句。

    “稍等,老夫这就给你们开门。”

    不消片刻,柴门打开,从中走出一老一少,小心翼翼的眺望着门外。

    老人家看外表五十多岁的年纪,海边儿生活辛苦,人一般外表比实际大一些,不过这老人家身子骨很硬朗,骨架也比一般南方人要大一些,可能是因为营养原因,比正常人要瘦一些,穿着打满补丁的抹布短衫,腰间系着麻绳。

    常年在海边儿的缘故,一张老脸上满是褶子,头发挽起,用破了洞的网巾包裹着,脚下踩着一双木屐,脸上有些许酒气。

    老人家身后还跟这个七八岁的小闺女,身材瘦削,面泛彩色,穿着一件裁剪很是粗糙的麻布短衣,头发披散着,脚上是一双小号的木屐。

    因为海边儿日照太足,小妮子皮肤有些黝黑。

    此时正躲在老人家身后,用一双好奇的大眼睛,打量着端木雨荷和王玉落身上的丝绸衣裳,很是羡慕。

    老人家定了定身子,看清楚来者,不似坏人,便很是好客的说道:“诸位,快快请进,这里是盐场,很少有外人来,老夫这里也许久没见过客人了。”

    老人家很是好客,看清楚众人的情况之后,立刻打开木门,请众人进来。

    渔民生活辛苦,木屋简陋至极,即便是在房间里,也能感受到渗漏的海风,这里跟内陆不同,外面虽然是晴暖天气,但是在房间里若是静坐久了,便能感受到阵阵的阴冷。

    这也是老人家为何白日饮酒驱寒的原因。

    众人干脆从马车上拿来简易软榻,席地而坐,李进搬来火炉和铁锅,又从老人家手里  买了些干柴,淡水,给朱振煮了酒,不一会儿便飘起了浓郁的酒香。

    老人家不时往朱振这边儿耸动鼻子,朱振便招招手示意老人家近前。

    “敢问老人家尊姓大名,听口音不像是当地人,这里又是何地?”

    入乡随俗,朱振递给老人家一碗酒,而后又依次递给茹太素等人,依然是一副伙计的行径。

    “不敢当,不敢当,小老儿姓戚名详,祖居河南,前些年躲避战乱,辗转定远等地,最后来到这海州落脚。”

    老汉轻轻抱拳,举止之间,颇符礼仪。

    这让朱振等人不禁有些微微好奇,一个四处躲避战乱的渔民,见到那么多人,竟然不慌胡乱,而且言谈举止颇有仪态,这可有点儿不简单。

    见众人疑惑,戚详笑着说道:“早些年在郭大帅手下当过差,不瞒你们说,要不战乱冲散了,我现在应该在应天吴国公手下当差呢。

    我听说前些日子淮安打了大帐,邓愈那小子把淮安夺了下来?

    你们商人见多识广,这事儿知道吗?”

    “却有此事,如今坐镇淮安的是盱眙县伯朱振,你们有好日子过了。”

    茹太素笑着说道。

    “戚详?”

    朱振回忆了一番,确实没有听朱元璋提起过,想必是当初早年的红巾军人物,又能跟朱元璋在郭子兴手下当差,能有这般表现也就不奇怪了。

    朱振点点头,趁机打量起这座渔家小院来,四间破旧的草房,勉强能遮风挡雨而已,院子里有根木杆,上面挂着一些咸鱼。

    地上还有两口锈迹斑斑的大铁锅,上面挂满了盐粒,一看就是煮盐用的,不过海水腐蚀性很大,加上这个时代冶炼技术落后,像这种铁锅,估计几个月就得更换一次,煮盐的成本可谓高昂!小院一角还堆着不少的干柴、枯草、树叶,反正是能燃烧的东西似乎都收集到了,这也不奇怪,煮海熬盐,必然需要大量的柴火,几百年的时间下来,海边的树木估计早就砍伐殆尽了,就连枯草都得收集,难怪一路上看不但一点绿色呢?

    综上所述,这是一户最典型的渔民了,靠着打鱼、煮盐为生,按理说盐是稀缺物资,他们又不属于盐商管控的盐户,将盐贩卖出去的话,获利甚丰,足以满足一户普通人家的衣食需要,他们的生活不该如此贫困呀?

    正谈话间,从屋子里走出一名青年来,二十出头岁的年纪,身材很是魁梧,不过左腿上裹着白麻布,还有斑斑的血迹渗出,走路一瘸一拐的,手中柱着根鱼叉,正一脸警惕的看着众人!青年首先看到的是李进等人,因为这些人里就他们带着弓箭和兵刃,另外就是几个年轻人正在烧烤海鲜的小行军灶了,只有区区几根木棍支成,却很是牢固,明眼人都知道,只有军队里的人才会这种手法,因此青年不禁握紧了鱼叉,生出一丝警惕来!等看到茹太素和王玉落时,一个一身浩然正气,一个手拿本子,炭笔正在挥画,一脸的天真无邪,又让青年微微放心一些,至于王玉落,则让他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一位天仙化人的小美女,竟然会出现在他家。

    想想儿时听父亲讲过的扇贝姑娘的故事,青年忍不住吞咽了几口口水。

    好在青年人的意志力还算坚定,虽然多看了王玉落几眼,但还是把目光挪开,转向最后一个人,一个身穿粗布衫,手持马鞭,完全是赶车老司机装扮的人!“震惊!恐惧!”

    复杂的情绪疯狂的击打着年轻人的大脑,张了半天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最后茫然的在院子里坐了下来,就那么楞楞的看着众人,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诸位莫怪,小儿有伤在身,总是疑神疑鬼的,可能是在战场上受了惊吓吧!”

    戚详老汉示意众人勿怪,同时也忍不住骂了两句。

    “咱们这等人家,给谁打仗不是打仗,能活下来就是万幸,你天天疑神疑鬼什么?

    咱们这地界已经属于吴国公了,过些日子,你爹我带你去应天,投奔吴国公,当年他还跟我学过兵法呢,我戚详的儿子他可不能不收。”

第三百零八章 海州四害(上)() 
“老人家还懂得兵法?”

    茹太素不动声色的瞥了一眼戚祥,轻声问了一句。

    见茹太素问起,老人家端坐酒桌之上,手拖酒碗,颇有几分显摆的意味,啧啧笑道:“孙子兵法有云,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将军您这一身行头隐藏的虽好,但您身边儿的年轻人透着一股掩饰不住的精气神,定然是不折不扣的精锐,就算不是队伍之中的斥候,也应该是亲军之流,不知道我说的对也不对?

    您说我懂不懂兵法呀?”

    茹太素手中的酒碗应声落地,一脸震惊的问道:“您当年真的追随过吴国公?”

    见身份被识破,李进等人虽然并未第一时间上前,但是却暗自握住兵刃,准备随时救援朱振。

    至于老人家所言什么,之前追随过吴国公,大家之前多半认为是吹嘘之言,如今老者一语道破众人身份,李进等人就不得不小心对待了。

    如果真的投奔过朱元璋还好,但是若是故意说出来欺骗众人的话,那岂不是意味着眼前这老人家很危险?

    甚至这周围都有可能有埋伏。

    朱振却很是随意的摆摆手,饶有兴趣的看着眼前的老者,示意众人不必紧张。

    朱振比李进等人战场经验丰富多了,见过的人物也比他们不知道多多少,所以眼前老者是善意还是恶意,朱振是一眼可以识别的。

    “这里可曾经是张士诚的地盘,到现在还有不少张士诚的余孽,我说大话又有什么益处?”

    众人暗握刀剑,其实戚祥瞬间就感觉到了,但是却没有丝毫慌张,颇有些不以为意的笑道。

    “那老人家如何看出他们是精锐的呢?

    单凭他们的姿态吗?”

    朱振抿笑道。

    戚祥指了指李进的后背的火铳,有指了指墙壁上悬挂一物,说道:“老夫虽然年迈,多年未曾上战场杀敌,但是却喜好去酒肆听些战场见闻,如今淮安传言,当今世上出了一种新式武器叫火铳,可射弹丸伤人,与故宋突火枪类似,但威力巨大,老夫专门找铁匠仿制过,想必将军手下肩膀之上的便是此物吧?

    这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