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初当王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明初当王爷- 第2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你们啊,还是太年轻,打了几场胜仗,就认为兵强马壮才是最好的。”

    朱振赶着马车,晃晃悠悠,收起刚才的不正经,依然谈笑风生道:“这乱世只论兵马,是最下等的选择。

    兵强马壮虽然有用,却总是一时的。

    譬如张士诚,论兵力他比国公和张士诚都要强吧?

    可是真的打起仗来,却总是虎头蛇尾。

    国公的骑兵很强,纵横江南,可是真的与张士诚交锋的时候,却又因为缺乏水军,总是有一种拳头的力量打不出去的感觉。

    便是李伯升如此强悍的兵力,包围了衡阳,结果打了好几个月,连城都没破不说,最后还让国公给打的一败涂地。”

    “那爵爷,该如何争取天下,成为真正的豪杰呢?”

    朱振外出并不是很严肃,这让身边儿的年轻人们胆子大了许多。

    朱振提醒了一句,“叫什么爵爷,叫劳士吉。

    你们将来的成就,肯定是不止做我的亲卫,所以我与你们多说几句。

    其实这争霸天下最主要的是粮食。”

    朱振甩着鞭子,稍微正色说道:“从北元动荡,天下大乱开始,再加上这鬼天气不靠谱,不是大涝便是大旱,这农田里的粮食就越来越少,易子而食,烹妇而食,两脚羊等有悖伦理之事便大行其道,再加上各地豪杰掠夺,军队强征,于是这些最普通的百姓就发现,我就算是辛辛苦苦种田,到头来也会被别人掠夺,还不如提起刀子,跟着别人去抢,这个时候人心就乱了,天下也就越发的动荡。

    这些人看似可以抢劫到食物,但是所有人都不种地了,最后会成为一种什么结果呢?”

    茹太素也听得真切,而且经验也丰富一些,所以脱口而出,“所有人都饿死,尤其是女人和孩子,最为悲惨,容易饿死不说,还容易成为别人嘴里的食物。”

    此言一出,身边儿的年轻人纷纷变色,似乎想起什么极其恐怖的事情。

    “不错,这世道总归需要有人种田的。”

    朱振毫不迟疑的点点头,“大家都去抢劫,都去打仗,越是让越来越多的人没法耕种,加入抢劫的队伍,最后粮食只能是越来越少,饿死的人越来越多。”

    “所以张士诚每次进攻都是虎头蛇尾,北元几次进攻江南,都打的有气无力,是因为没有粮食吗?

    所以我们在军山和盱眙,不论是耕种,还是贸易,都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粮食吗?”

    “除去后勤的远近问题,基本上是这样。”

    朱振瞥了一眼李进,笑着说道:“有了粮食,心里才不慌。

    若是没有粮食,别说是刘青山领军山队伍配合邓愈进攻张辰,便是之前的张家联军,我们都未必是他们的对手。”

    “所以所谓的豪杰争霸天下,其实就是看谁种的粮食多,养的军队多?”

    李进脑子转的比较粗糙,得到了一个貌似很合乎逻辑的结论。

    茹太素在一旁听着,时而点头,时而摇头。

    “你能有这样的看法,其实也还可以了。”

    朱振无奈的笑了笑,“天下枭雄、豪杰,即便是强如陈友谅,张士诚也不知道生产囤积粮食,一个靠抢劫,一个靠手下人在地方搜刮,你虽然说得不是很准确,但是大抵贴进了,但是却也只能是贴进。”

    “还请劳士吉赐教。”

    茹太素在一旁拱手道。

    朱振如何不知道茹太素心里怎么想的,不由的叹了一口气说道:“争夺天下本质就是争取民心,那句古话得民心者,得天下一点儿都不假。

    读书人认为他们便是民心,其实这是错的。

    太平年景,老百姓安居乐业,有口饭吃就不折腾,这天下确实是读书人说了算,但是这乱世,却不是这样的。

    乱世动荡,百姓最为被影响,有了粮食,只能是让百姓不折腾,但是如何让他们支持我们呢?

    起码要有衣服穿吧?”

    “所以爵爷一直在改良织布机?”

    茹太素面露钦佩之色,“这点儿跟叶兑先生所言差不多。

    老天生说男耕女织,乃是天下最大之事。”

    “叶兑老先生说话高屋建瓴,但是却也陷于读书人的视角,百姓吃饱穿暖也不是就这样完了。

    他们还希望挣点儿银子,买几亩地,盖套好房子,家里有口铁锅,过节能吃上两个鸡子,还希望孩子长大了,能说房俊俏点儿的媳妇。”

    茹太素点点头,陷入思考。

    朱振知道,茹太素有过处理政务的经验,这些对他来说,不是很难理解,只是很多时候他考虑问题是从读书人的角度考虑罢了。

    而读书人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想当然。

    在朱振看来,茹太素对于百姓的理解还是少的。

    便止不住多说了几句,“最基本的生存满足之后,人还会追求美,追求心灵。

    西方有个哲人,曾经提出了一个叫做马斯洛需求理论,人在吃饱饭之后,便有更多的需求,精神的,江湖啊,朝堂的,这些都是民心。

    争天下,便是争民心,可是民心却是世界上最难统一,最难争的。

    当然,这个比坏的时代,能让百姓吃饱,就已经很优秀了。

    起码打造二三百年的帝国,还是有希望的。”

    “您说的很有道理,在下佩服。”

    茹太素慨叹道:“和您和国公相比,张士诚也好,陈友谅也罢,都是连粮食都不知道积攒,而我们这边儿呢?

    国公虽然处于四战之地,但是却广泛屯田,军山虽小,却靠商贸大肆的获取粮食,开矿建厂打造兵刃铠甲,又掌握着香烟和绷带等诸多巨利买卖,几乎全天下的财富都在往我们这里走,其实从力量对比来看,我们是越来越强,而敌人却是越来越弱的。

    所以我们可以禁得起一次两次的失败,可以禁得起敌人一次次的进攻,但是敌人却不行,国公尚未真正反击,张士诚便慌慌张张的开始加固平江,就是因为他心里清楚,他没有多少本钱了。”

    “果然读书人的脑袋快。”

    李进赞叹道:“爵爷,茹太素先生说的对吗?”

    “对,也不对。”

    朱振看了看茹太素,兀自笑道:“天下的豪强并不止张士诚、陈友谅,还有北元,还有王保保,还有高丽,甚至东瀛,就拿北元来说,一旦他们被我们赶走,便是另外一种模式,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争斗,若是不妥善处理,我们即便是再强大,也是极其麻烦的事情。

    当然,即便是赶走之前,只要北元清醒过来,开始学习我们,建立几个根据之地,休养生息,耕地种田,我们想要对付,也不容易的。”

第三百零六章 大海啊,全是水() 
战鼓与杀伐声弥漫的战场,滚滚升腾而起的浓烟,血液尚未冷却的断臂残肢,尸体的头颅上绝望的眼神,这种让人的血液喷张,时刻准备杀人和时刻准备被杀的环境,让人的精神不得不时刻紧绷,久而久之精神意志再强大的人,也容易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

    所以哪怕是两世为人,见惯了生与死的朱振,在战争结束后,也期盼着离开军营,换一个环境去休息,争取早日从战争的创伤中走出来。

    战争经验丰富的人,其实也很懂得享受悠闲的生活。

    鞭子耍累了,从腰间解下酒葫芦,喝上两口上品的女儿红,生活何其快哉。

    亦或是日头正盛的时候,倚在车辕上来个睡得迷迷糊糊的懒觉。

    悠闲久了,自己都会恍惚忘记自己的身份,身上的血腥气自然而然的就会散了。

    而且没有了繁杂的政务,身上的伤口自然而然的也就好的快了些。

    至于王玉落为什么跟着,一则担心端木雨荷在车中寂寞,毕竟她不能跟朱振他们这种大老爷们一样抛头露面,再者小妮子,身为大明最出名的话本作家,也是需要采风的,所以对待出行她是最为积极的一员。

    有娇妻相随,有玉人为伴,朱振感觉自己这一下哪里是下乡调查,反而是一趟优哉游哉的旅行。

    高兴之下拿起酒葫芦,狂灌了几口,再甩几个鞭花,真的有了几分老司机的感觉。

    朱振有美酒相伴,其他的小伙伴如李进之流,自然不时的往朱振这里看来。

    朱振也不严格要求他们,将剩下半数的美酒扔了过去,一群小家伙立刻美的不行,不消片刻便将美酒争抢喝掉。

    淮安富庶,有着深远的历史原因,从西汉开始,这里便开始设置盐场,到北宋时期,淮安盐场更是发展到极致。

    盐巴,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资,如果少了盐巴,人就会变得浑身无力,头发发白,甚至换上许多痛苦的疾病。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一天天的不吃肉无所谓,但是如果不吃盐,那肯定是受不了的。

    所以国家自汉武帝开始,就开始实施盐铁专营,看中的就是其中的暴利。

    而有了盐铁暴利支持,汉帝国也有了足够的支撑,完成了汉帝国对匈奴的疯狂反击。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钱在作祟。

    而下面的百姓,即便是冒着杀头的危险,也要贩卖私盐。

    你要是敢阻拦他贩卖私盐,他甚至敢操刀造反,在高邮就有盐贩张士诚揭竿而起,最后还成为一方霸主。

    可见盐巴这种东西,确实有着无比诱人的利益,让上至官府,下至百姓,都趋之若鹜。

    这一次朱振主政淮安,朱元璋便写信与朱振,专门叮嘱了一件事情,就是取盐以补充应天之用。

    应天缺盐,缺到什么地步?

    官员和军官若是在发放俸禄的时候发上一袋儿盐,比他们领了金银都要高兴。

    之前朱元璋日子过得憋屈,处于四战之地的他,连个出海口都找不到,产盐之地都控制在张士诚手里,朱元璋处处受制于人,每年大量的财富都被张士诚搜刮走。

    这让小心眼的朱元璋为此事记恨了许久,一旦有了机会,拿下淮安,即便是割肉,也心甘情愿的给朱振。

    朱元璋清楚朱振生财有道,将淮安给了朱振,以后他再也不用为吃盐的事情发愁了。

    另外,因为北元实施了变态的盐政,将盐户编户齐民,实施类似匠户的制度,这些盐户要世世代代为国家生产盐不说,官府还让这些百姓听命于若干个团,同时又在包税制和盐引法之间摇摆不定,国家拿走的钱财有限,而这些百姓得到的收入更加有限,衣不蔽体,一日三餐也难以保障,但是却富裕了很多豪绅。

    而经过张士诚控制的淮安,不仅没有任何好的变化,反而因为张士诚的绥靖媾和,让那些豪商搜刮了更多的利益,整体实力更加强大,这也导致各方势力在这里盘根错节,俨然成为一块私地。

    朱振想要控制淮安,自然要先从盐入手。

    这叫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水天相连,别说一眼,千眼万眼都望不到尽头,此时的大海没有后世的那么多的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放眼望去是看不到尽头的深蓝色。

    朱振的队伍在经历了数日的奔波之后,终于来到了繁忙的淮安盐场。

    别看因为前些时日的战事,整个淮安上下都处于一种极其紧张的状态,但是盐商依然没有减少对盐户的剥削。

    海边儿到处都是煮盐的百姓,站立高坡之处,远远眺望,之间错落有致的二十余处盐场,尘烟滚滚,百姓们衣衫褴褛,皮肤黝黑,面上覆着腌臜的面巾,迎着海风,辛苦煮盐。

    元朝开始有晒盐一说,但是却并没有在淮安推广,而且最初始的晒盐技术,并不是跳跃式的,晒出来的盐并没有煮出来的盐好。

    这导致淮安的盐场依然是煮盐,而且原材料薪柴,明显成为一个庞大的行业。

    从山坡向身后眺望,来来往往看不到尽头的,全都是用大车拉着薪柴的车队。

    茹太素身为知识分子,并未似朱振将心思放在百姓身上,而是对大山大河别有一番感触。

    是啊,除了朱振这种上一次飞机坐腻了,战舰坐烦了,天空海洋早就见惯不惯的人物,任何一个人第一次见识到大海的时候,都会升起一股别样的情绪。

    那是一种神奇的伟力,让人沉迷、赞叹,却又想去征服它,唯有大英雄,胸襟辽阔无边,方能气吞山河,包容四海!“听闻爵爷也是文笔超凡的人物,如今面朝大海,让人忍不住心潮澎湃,如何不学一番建安魏武,赋诗一首,以作留念呢?”

    王玉落也从马车里下来了,她虽然在淮安有段时间了,但一向深居简出,来海边游玩,同样是第一次!当她看到广袤的大海,内心也是异常的激动。

    此言一出,众人立刻齐声称赞,就连端木雨荷的一双大眼睛里都充满了期待的神色。

    自己的夫君貌似很久没有写下些让自己心情激动的文字了。

    朱振自己还没意识到,自己之前写过很多东西,在文坛已经有一席之地了,尤其是在元末,小说这种东西已经冒头的情况下。

    茹太素也在一旁帮腔,“伯爷,写些东西吧,不然如何对得起这般雄浑壮阔的海景。”

    如今美人有请,夫人期待,甚至自己小跟班都是一脸崇拜之色,朱振自然要好好露一手了,当下挺胸、抬头、收腹,又把头发捋乱,做出一副慷慨豪迈的气势,至于歌颂大海的诗赋,那不是张口就来吗~“大海啊,全是水!”

    六个字刚要出口,朱振猛然醒悟,狠狠的咬了口舌头,总算是把这脑残诗歌给咽了回去。

    “嗯~嗯~~呀!”

    好在朱振够聪明,装作清清嗓子,然后抖着有些发肿的小舌头,抄了一首并不应景的诗歌。

    不过这诗歌虽然不应景,但是却反映了朱振真实的心境。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好!~好!~  伯爷文采飞扬,天下第一!”

    最先拍手喝彩的是李进和一众亲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