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京城,表哥安排御医好好检查一番他的身子。”允道。
“一定要派太医院医术最精湛的御医。”思齐补充道。
“嗯,一定派太医院医术最精湛的御医。”允笑着答应。
“表哥,表妹能否请大伯入宫见面,或者允许表妹出宫回府探望大伯?”思齐又请求道。
“这如何不可?”允道:“蓝珍是你最亲近的娘家亲人,当然可以让他入宫与他见面;回家繁琐些,但表哥也会准你一次。”
“表哥最好了。”思齐笑道,又扑上来亲了允一口。
“别闹,你不知道自己不方便啊。”允笑骂道。
思齐反应了一下,才明白不方便是什么意思,顿时红了脸,说了一句:“表哥真坏。”
允不敢再挑逗她,和她坐下说话。二人说了一会儿话,御膳房将御膳送来,二人一起用膳。
“表哥,今日来表妹这里,就是为了告诉表妹大伯回来了?”用膳的时候,思齐又问道。
“怎么,很奇怪么?”允笑着反问。
思齐点头。“若是往日不奇怪,但这几日,按照夫君的话说,我不方便,专门为了这事来我的寝宫比较奇怪。”
“你呀,就是爱多想。”允笑道:“我最近觉得活动的少,特意多走几步来你这里不成么?有何奇怪的?”
“说的也是,”思齐笑道:“表哥,你最近确实活动的少了。我还记得表哥从前说起过,生命在于运动,可自己现下却不怎么运动了。表哥,还是多运动些好。”
“我不过说了一句话,就引来你这么多话。”允又笑着回应。但他心里却说道:‘思齐的感觉实在是太敏锐了,又对我十分熟悉,竟然看穿了我的想法。不成,今日不能问她那个问题了,等过几日再问。’想过这些,允将此事放下,与敏儿说笑起来。敏儿感觉允似乎有一点变化,但也说不清到底是什么变化,想了想也放下了,专心与他说笑。
第1718章 下一步的铺垫与孟加拉的“终结”()
第二日,允亲自出城在码头迎接蓝珍等人。蓝珍等人极为感动,忙跪下口称不敢。允自然说这是迎接有功之臣返回应有之意,蓝珍又连声说不敢。
在码头上迎接过后,官位较低的武将各自回家,蓝珍等人则与允一起来到乾清宫。允详细询问有关印度之战的经过,毕竟写在奏折上的文字总是不如听人说显得生动。他们对此也早有准备,当即由文和杨峰先后说了印度之战的过程。他们所说的话早已经过师爷反复斟酌,将本就跌宕起伏的印度之战说的更加波澜壮阔,允听的都后悔了,觉得应当御驾亲征印度才是。
不过稍微冷静些后,允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这次攻打印度有时也确实危险,他可不能冒这样的风险;而且带兵攻打印度耗费的时间太长,印度距离大明又远,不知会有多少事情耽搁下来。他可不能犯这样的错误。
“陛下,岷王殿下、苏王殿下与蒲王殿下因离封地时候久了,先回藩一次,过些日子也要来京拜见陛下。”杨峰又道。
“他们是来向朕邀功,之后要东西来的吧?”允笑道。“不过即使他们这样想也没什么,立下功劳,朕自然要对他们有所赏赐。”
“你们也一样,”允又转过头对他们说道:“蓝卿,杨卿,曹卿,宋卿,你们带兵出征印度立下大功,朕也要对你们赏赐。蓝珍、杨峰、曹行、宋听封!”
这四人连忙跪下。“蓝珍,你作为出征印度的统帅,打下印度功劳甚大,朕任命爱卿为太保,加正一品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授右柱国。益禄五百石!”
“臣谢陛下恩典。”蓝珍忙叩头说道,脸上掩藏不住的笑意。太保、太师、太傅这三公是当朝最大的官职,特进光禄大夫是授予大臣最高级的散阶,左右柱国是授予武将最高级的武勋,再加上他继承的梁国公爵位,担任的大都督府的实职,从各个方面来说他都已经取得了所能取得的所有荣誉,位极人臣了。
“杨峰,爱卿身为一军副将,接连与印度之兵大战,立下大功,朕任命爱卿为少保,加从一品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授上护军,加封寿州侯。”
“曹行,爱卿身为一军副将,……,朕任命爱卿为少师,加从一品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授上护军,加封赵国公,益禄五百石。”
“宋,爱卿身为统兵大将,……,朕任命爱卿为太子太傅,加正二品骠骑将军,升授金吾将军,加授龙虎将军,授护军,益禄五百石。”
“臣谢陛下隆恩。”杨峰、曹行与宋三人先后叩头说道,脸上也俱带欢喜。杨峰从只是因为驸马而得的低阶爵位一举得封侯爵,升爵如此之快,自然高兴;曹行将父亲传下来的景川侯爵位升为国公,同样如此。宋的爵位没有提升,散阶和武勋也比旁人略低,但他带兵打的仗也比曹行和杨峰要少得多,得到这样的赏赐也心满意足。
“稍后朕就命人拟成圣旨下发。圣旨上自然会将几位爱卿的功劳详细叙述一番,也会有财货宝物等赏赐,朕就不多说了。其他立功的将士,朕也会酌情赏赐。”允又道。
“臣哪里还会奢求什么宝物。”曹行笑道:“不瞒陛下,臣等在印度征战打破城池后也各自得了些财货,不需陛下赏赐。”
“朕岂能不知几位爱卿在印度也得了财货?只是你们在印度得的财货是你们自己得的,朝廷不能不有所赏赐。不过既然如此,朕下令拟圣旨时就让他们少写一些金银,多写一些珍稀的宝物。”允又道。
“多谢陛下。”他们又道。
这时已经到了午时。允与他们又说了几句话,最后说道:“今日本该留四位爱卿在宫中用膳,只是朕也许久不见皇长子,想要与长子说话,只能过几日再请四位爱卿与朕一同用膳了。”
“陛下岂用如此,臣等不敢当。”蓝珍等人马上说道。
“这有何不敢当?”允笑道:“只是朕今日确实没空。”
“臣等告退。”蓝珍等人又道。
“蓝卿、曹卿、杨卿、宋卿四位爱卿退下吧。尤其是你杨卿,中山一直念着你呢,昨日听说你今日就能回京,早就命下人准备起来。蓝卿,广灵在宫中也一直念着你,明日你入宫来。”允道。
“臣马上回家。”杨峰答应道,顿时引起了曹行和宋的笑声。
之后他们退下。允拿起茶杯喝了一口,感觉浑身松懈下来,坐到座位上,同儿子文说道:“看父亲适才奖赏他们,有何感想?”
“奖赏有功之臣也不是一件易事。”文说出自己的想法。“对立下不同功劳之人给予不同赏赐只是一方面,还有如何对功臣赏赐,何事宣读赏赐,用怎样的法子同他们说,也是需要斟酌的事情。”
“倒也没有这么复杂。”允笑道:“朕之所以这样对待他们,是因为曹行曾经救过你父亲的命,杨峰曾经做过侍卫,蓝珍也同我在许多年前就十分熟悉,所以我对他们不同。你在藩国,若是同臣下没有这样的交情,就不必如此。对麾下的将士一视同仁即可。当然,你对汉人与印度人的态度不同也无妨。”
“是,父亲。”文答应道。
“好了,时候也不早了,咱们去承乾宫吧。你娘与月都十分想念你,而且,你还没见过你儿子遵锘吧。他如今已经一周多了,能够摇摇晃晃的走路了,也会说话了。”
“遵锘。”提起自己的儿子,文顿时也激动起来。这可是他头一个孩子,与自己血脉相连之人,在印度他得知儿子出生的喜讯时激动的不能自己,一下从床上跳起来,差点摔到地上。这时还能坐在椅子上已经比当时有所进步了。
“哈哈,你可比当初父亲头一次见到孩子要激动多了,好了,父亲也不与你多说,咱们一起去承乾宫。”允一边说着一边站起来,带他一起向后宫走去。
文见到自己母亲妻儿的场面不消细说。总之文与母妻儿都十分高兴,三代亲密且温情的说着话。不过允时隔几日又见到自己头一个孙子辈的后代,再看看文,觉得有些温馨的同时又想着自己是否已经老了?‘不,我今年才三十六岁,就算是虚岁也才三十七岁,根本不老。’他自己又连忙否定了刚才的想法。
文在京城待了近五个月。一直到第二年正月十五之后,向允提出返回封地。允问道:“你可有什么需要父亲给你的?”
“父亲,旁的儿子也不需要,只是求父亲多给儿子一些人口。”文回答:“孟加拉当地的土著极多,若是汉人太少,即使儿子能坐稳王位,也会完全受制于当地的土著。为了能让藩国如臂指使,必须得有很多汉人才行。”
文在孟加拉日子久了,越来越觉得父亲当初说的‘汉印分制、表面相等’的策略是多么正确。手下的大臣分为汉印两边,他作为君上完全可以独自一人作为第三方,这样就形成了最为稳定的三角,他完全不必担心被人篡夺了权力,即使没有大明在背后也不必担心。只是要让这个三角稳固,没有足够多的汉人人口是不成的,所以他要向父亲索要人口。
“为父可给不了你太多的汉人。你也知晓现下向父亲要人的地方有多少。”允道。不过他在文要再次出言说话前又道:“不过父亲可以给你许多可以当做汉人用的人。”
“父亲,什么叫做可以当做汉人用的人?”文无法理解这句话。
“就是比如越藩、苏藩、宋藩等地懂得汉话的土人。这些地方的土人和汉人的长相区别不大,若是会说汉话,旁人可区分不出来他们是否是汉人。但他们又不是汉人,若是放在本地不能信任;但若是将他们送到其他地方,比如印度,他们与当地的印度人区别更大,不自觉的就会靠拢汉人。所以父亲说,可以把他们当做汉人用。”
“这样的人南洋的几位王爷也不愿意放吧?”文说道。这样的人就算不能当做汉人信任,但在统治土人时也很有用。
“自然要用汉人置换的。”
“那为何不直接将汉人送给儿子?”
“因为原本就要向南洋的藩国输送汉人,现下只是多了置换一个当地人这一步,若是将汉人都给你了你,南洋可就没有了。”允解释道。
“儿子明白了。”文忙答应。
“对于这些人,你要给予他们汉人的待遇,汉人分多少亩田地,他们就要分多少亩田地,不能歧视;这些人也不能容许他们抱团,要打散分到不同地方。”允又嘱咐几句。文一一答应。
“若是没有旁的吩咐,儿子就告退了。”待允吩咐完了,文见他不像再有别的吩咐的样子,出言说道。
“文。”允这时却站起来,走到他身旁说道:“文,这一别,为父多半就几年才能见到你一次了;你年纪也大了,以后在孟加拉,好好治理自己的封地,父亲与你母亲在京城听到你将封地治理的蒸蒸日上,也会高兴的。”
“父亲。”听到这话,文的眼眶红了。允对待孩子们很好,不仅对他们日常十分关切,而且从小就带在身旁谆谆教诲;文又是长子,比其他儿子受到的关切、教诲更多。此时明白以后很难再见到父亲了,忍不住有流泪的感觉,靠在父亲怀里。
他们父子这样待了一会儿,允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又道:“好了,你也大了,不要像小时候那样粘人了。而且你母亲比我更舍不得你,你可要想好如何与你母亲告别。”
“儿子知道了。”文直起身子,答应道。
抱琴当然比允对文离去更加不舍,但她也知道儿子必须要返回封地,不能一直待在京城,哭了一次后就开始帮助儿子准备前往孟加拉要带的日常用的东西。
正月二十二日,文登船,带着妻子常月与儿子遵锘一起离开京城,返回孟加拉。
第1719章 初谈进兵苏伊士()
将时间再次退回到建业十六年八月,蓝珍等人回京两日后。
“昨儿见到了你大伯?”晚上允来到永安宫,和思齐闲聊一会儿,想起这事问道。
“嗯。”思齐答应道。
“他身上没什么伤吧?”允笑道:“也没得什么重病吧。”
“没有。大伯身体好着呢。我不放心,又请太医来为大伯检查,太医也这样说。”思齐下意识回答一句,之后反应过来,嗔道:“表哥!”
允笑笑,转换话题道:“你大伯可和你说了在印度打仗的经过?”
“当然说了。”听到允提起这件事,思齐顿时忘了刚才说的话,兴趣盎然地说道:“在外打仗真是精彩。当时由大伯说起来,听得我恨不得当时也在战场上,抽刀劈砍印虏。”
她又说道:“真羡慕四表姐,能去印度打仗。我要是也能带兵去印度打仗就好了。”
“你这完全是被敏儿带坏了。”允以手扶额说道。他记得思齐幼年时候是多么乖多么听话的小姑娘,但和敏儿在一起待得时间久了竟然变成了这样。
“嘿嘿。”思齐但笑不语。她出身武将世家,即使没有敏儿和她一起玩自己在家长大,多半也会成为一个喜好武事的女子,羡慕淮南长公主能够带兵打仗。不过这话就没必要与他说了。
“出去带兵打仗是不成了,不要说你,就连我自从建业六年底回京后也再也没出过京城,更不用说带兵打仗。不过咱们可以在家里纸上谈兵,议论仗该怎么打。”允又道。
“纸上谈兵有什么意思。”思齐说道。不过在允再次说话前她却又道:“不过能纸上谈兵总比连纸上都谈不了兵要好得多。”
“这话说得对。”允笑道。
思齐又白了他一眼,问道:“表哥,大明可还会派兵在外打仗?”
“最近倒是不会;至于再开疆扩土,除了探索出新的无人或甚少人居住之地,也不会再派兵打仗;只有一处,过几年必定要派兵打一仗。”允说道。
“哪里?”
“埃及。”允拿出地图,指着埃及这个地方,告诉思齐自己当初与卡斯蒂利亚国的使者约定的盟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