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到周王府了?”敏儿问道。
“没,爹爹忽然想起一件事情。”允熥说了一句,从马车上下来,又将敏儿抱下来,先让一名侍卫走进书铺看了一眼,之后拉着敏儿的手走了进去。
书铺内此时有四五个客人,正分作两群分别看着不同的书,嘴里还不时议论几句,他们见到一个衣着不凡的贵公子带着一个小姑娘走进来,都不由得瞧了一眼,尤其是多瞧了小姑娘几眼。但随即就因为被允熥的侍卫瞪了几眼就不敢再看。
允熥对他们的目光毫不在意,他双眼在书铺内扫视一圈,又等着书铺的东家转过头来,笑着说道:“老先生,您可还记得我?”
“您是年前那日的那个贵公子?”书铺的东家一眼就认出了他,忙走过来,正想说什么,却又止住了,低声说道:“公子,还请您移步后院。”
允熥与侍卫对视一眼,问道:“老先生,您可是因为朋友的那本《今文尚书》还了回来,要感谢我,却又不好意思在这么多人面前感谢,所以让我跟你去后院?”
“公子您说的不错。”老人脸上一红,说道。虽然朝堂上一口气抓了十多个偷梁换柱古籍的官儿,但为何偏偏早不抓,晚不抓,他才与这个贵公子说了不到一个月就开始抓人,还是在正月里面?可见是这个贵公子从中出了力。他的朋友得到藏书后像个小孩子似的乐了半日,又想感谢允熥,只是因为找不到人才罢了。老人就想着若是允熥再来,替自己的朋友感谢一番。他年纪大了,总觉得在旁人面前对一个年轻人感谢不得劲,就要去后院。
“若是如此,就不必了。我虽然不是当朝官员,但也是读圣贤书长大的,知晓做人的道理。这是我应当做的,何况也不是您的书被替换了,不用感谢。”允熥说道。
“贪墨老朽的朋友的书的人不也是读圣贤书长大的?还是科举出身的文官,就做下这样的事情,可见还是公子您品德高尚。老朽的朋友也来不及赶来感谢,老朽就代他感谢公子。”老人说道。说着,他就要弯腰致谢。
允熥忙命侍卫扶住他,又道:“老先生,我说了,不用您感谢,这都是我应当做的。您要是非要感谢我,就与您的朋友说,将家中藏有的古籍都拿出来,让编纂《大明大典》的人抄录一遍以作校对与收藏。”
听了这话,这老人楞了一愣,随即好像下了什么决心似的说道:“公子说的是。既然这些害群之马都被罢黜了,也能放心把古籍交给史馆了。”
“老朽有一本世代相传的《古文尚书》,明日就去史馆,交给官员抄录,为大明之文化盛事做贡献。”
第1401章 格致监河南分监监正()
“《古文尚书》?好,好。老先生愿意将家传的《古文尚书》拿出来交给官员抄录,很好。”允熥笑道。
《古文尚书》指的是用秦代统一文字前的各国奇形怪状的文字写的《尚书》文本,与秦代统一文字为小篆后流传下来的《尚书》有所不同,所以被称作《古文尚书》,汉代刘向编辑的则被称为《今文尚书》。《尚书》作为五经中的一部,十分重要,能多出一种《古文尚书》来校对当然是一件好事。
“多谢赞誉。”老人说道。但说完他就觉得不对劲‘我怎么像是被朝中官员夸赞似的出言感谢?这个贵公子刚才说话的语气与神态太强了,比见过的三品官员还有官气。莫非他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贵公子,还是一个已经袭爵、担任官职的贵公子?’
“老先生愿意为编纂《大明大典》做贡献这真是好事,我决定襄助您五十两白银,以作鼓励。”允熥又道。一名侍卫随即从身上掏出五十枚银币,递给老人。
“多谢公子。”老人本不想要,但不知怎么,鬼使神差的,就答应了。
“这没什么。”允熥摆摆手,又嘱咐道“若是老先生的朋友还有人藏有这种历史久远的古籍,一定要拿出来为编纂《大明大典》这一文化盛事添砖加瓦。”
“公子放心,老朽定然与所有认识的人中喜好藏书的说,让他们拿出家中珍藏的古籍。”老人不由得又道。
允熥又与他说了几句话,鼓励老人的行为,这才转身离开书铺。
“爹,就为了一本书,还不是买下,就掏了五十银元,您不是平日里总教导我们不可奢靡浪费么?”出了书铺,敏儿不解的问道。
“这可不是浪费。这是为文化盛事添砖加瓦。”允熥纠正道“这些古籍的传承可十分要紧,能多传承一点,就是一点。”
“哦。”敏儿其实仍不明白,但也不再问,又道“年前圻儿就是在这里买的送给垣儿的书?这家书铺看起来也不大,书也不多。”
“你可不能拿咱们家的藏书室与这个书铺比较。史馆抄录的书籍,今日爹爹从史馆要一本,明日想看另一本书就又要来,慢慢的藏书室里的书就多了起来。在民间,这也算得上是一家大书铺了。”允熥道。
“那民间的人能看到的书也太少了。”
“书也不便宜,一般人当然看不了多少。不过等将来,天下每一个人,只要他愿意,都能看到无数书籍。”允熥想起后世,说道。
一边说着,他们已经走回马车,重新坐进去继续赶往周王府。这个地方本来与周王府就不远,没几步就到了,马车停在周王府门前。
允熥抱着敏儿下车,才走几步,朱橚与朱有爋就迎出来,行礼道“见过陛下。”
“都是一家人,五叔你还是长辈,这么多礼做什么?”允熥笑着答应一句,又让敏儿给他们行礼,携手走进正厅。
坐在正厅内,几人寒暄几句,朱橚正要说正事,就听敏儿说道“爹,女儿想在院子里面玩,叔爷,侄孙女想在叔爷家里的院子玩。”
“哎呦,把敏儿你给忘了。”朱橚笑道“你当然听不惯我们说话,出去玩吧。小陈,去把子凌叫来,与敏儿一起玩。”
“你去玩吧。”允熥也笑道。
“多谢爹爹,多谢叔爷。”敏儿笑着答应一声,跑出了屋子。几个宫女和周王府的侍女、宦官连忙跟上。
“又一年不见,敏儿又长大了些。”朱橚看着敏儿的背影,说道“她虽然才十二岁,但这个个头,比许多成年妇人还高了。”
“这是当然的,民间妇人吃的不好,自然身量矮,咱们皇家不仅吃得饱,还吃得好,比普通百姓身量高才正常。不要说妇人,就是成年男人,也未必比咱们家的女儿高。”允熥说道。民间百姓农闲时候都舍不得吃饱饭,营养怎么可能足够?营养不够,当然也长不高。当然,总有那基因特殊的,吃得不好还个高,但这种情况毕竟少见。
“说的也是,就算是子凌,没有敏儿这么高,但也比乡下的农户人家年龄相近的孩子高,站在一起再换上农户的衣服,人家肯定觉得已经十四五岁了。”朱橚说这话本来不是这意思,但允熥不接茬,他也没法说下去,只能就事论事。
又议论几句,允熥问道“五叔,您上次说的事情,还是宜早不宜迟。《大明大典》已经快要校对完毕了,若是等史馆校对完毕您再送来,就有些晚了。”
“我也知晓,已经派侍卫赶回开封,督促他们尽快将书籍都送来。不过冬天运河冻住了,恐怕要慢些,又为了防止书籍破损,得一个月。”
“一个月也成。三月中旬《大明大典》还校对不完。”允熥笑道。
允熥下令编纂《大明大典》,作为宗室中著名文化人的朱橚当然十分赞同。他不仅将自己和朱有炖搜集的书都命人抄录一份送到京城,还在河南境内不断着人搜寻书籍。去年他又在河南省内搜到了一批没见过的书,命人抄录一份后原打算等开春河水解了冻送到京城,但听说《大明大典》快要编纂完毕后,派出侍卫赶回去督促将书籍抄本尽快送来。
“其实五叔你不用等河水解冻的,有轨马车即使冬天也能用,用有轨马车送过来也好。”允熥又道。
“是了,还有有轨马车。只是虽然马车已经修到河南有一年多了,但还总是想不到。”朱橚道。
“慢慢习惯了就好。”允熥道。
“对了,五叔,我又得了一种在大明从未见过的作物,也是从汉洲大陆发现的,送给五叔你。这种作物在河南估计长不了,但生出的果实很有意思,五叔你研究一番。”允熥想起朱橚还在开封开了一个‘格致监河南植物动物学分监’呢,就想起一种汉洲大陆的作物,要让他研究研究。
“正好,官家,我也有有关研究作物之事要与官家说。”
。
第1402章 大样本双盲对照实验法()
“五叔,你有何事要与侄儿说?”允熥问道。
“官家,六年冬日官家经过开封,与我说了更加仔细研究一番某些药材到底是何部分能够治病,且研究其为何能够治病后,我觉得官家说的很对。同一药材不同地方的药性或许截然不同,但许多庸医却不知晓,或者虽然知晓这个道理,但因经验不足不知那些药材不同地方的药性不同。古时医生传下来的医术,即使是那些被称为神医之人,其医书中也多有谬误。正好我之前编纂的《普济方》也有疏漏之处,趁此机会一起补齐,所以我就按照官家的吩咐,研究起来。”
“可这么一研究,却发现无从着手。原本整块药材在药方里,到底怎么研究出它那一部分真正能治病?”
“最简单的法子,当然是再有得了这种病的病人来就医以后,原本将这种药材整块开进药方,但这次只将药材的一小部分方进药方,让病人喝了药瞧瞧能否治好。这自然可以,因煎出来的药无用浪费的药材也不必多提,但若是药无用,病人因此耽误,晚一日甚至晚几日才能喝到对的药,最后没能治好怎么办?总不能这样草菅人命。”
“即使为了以后的所有病人都能用到对的药方,狠狠心将这些病人都当做试药的,可还有难以解决之问题。有的病,有的人不用治也能好,但有的人不治就死;有时候一个药方中的一种药材只用了一小部分,有的人喝了这样的药治不好,有的人却好了,万一这个好了的人是本来就不治也能好的,说明这个药材的这部分没药性;可若是这个好了的人本来不治也会死,说明这种药材的这部分虽然药性低一点儿,但还有。这是一个为难之处。”
“更为难的,是本来,青壮男子与妇孺、与老幼,其身体就不同,青壮身体强健,医生用药往往会加大剂量,让他们尽快好了;老幼妇孺身体虚弱,为防他们承受不住,就得减小剂量。若是一个青壮吃了原本的药方煎的药,好了;妇孺吃了一种药材少了部分的药方煎的药,没好,到底是因为这种药材无药效,还是因为药方所有的药都减了剂量所致?”朱橚说道。
他从前编纂了医书《普济方》,不过是将全国各地流传的种种药方,在河南当地的病人身上用过,治好了病后就收入其中,凑到了足够的药方就编成医书,可没有按照允熥的话这么研究过。这么研究了之后,才发现想要验证一个药方中的一种药材到底是哪一部分起作用,起了什么作用是这么困难。
在他说话的时候,允熥一直静静的听着,没有插话。等朱橚说完了,允熥才温言说道“五叔为了验证药方、验证药材,真是辛苦了。”
“我也不算辛苦,是那些被我招来研究此事的医生辛苦,我也因此给他们的赏赐极厚;而且医者父母心,辛苦些倒也罢了,只是,若研究的毫无用处白辛苦一场,就十分不好了。”朱橚道。
“敢请官家教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五叔,你就有十成之把握侄儿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允熥笑道。
看到他的笑容,朱橚心中大安,也笑道“原本没有把握,可见到了官家的这个笑容,就有把握了。”
“若是官家并无解决这些问题的法子,此时必定不会对我笑出来;既然官家笑了出来,那就是有法子。”
朱橚原本虽然向允熥问了这些问题,但确实不知道他能否解决。朱橚的想法其实是请允熥召见格致监诸人,吩咐他们想解决这些问题的法子。毕竟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在格致监为官的也都是整个大明最喜好研究格致之学、也最聪明之人,与开封的河南一省医生相比更可能想出来。
却不想允熥自己就想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法子,使得朱橚笑着回应他的话。
“五叔,侄儿都被你揣摩透了。”允熥又笑着说了一句,道“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法子,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那就是用大样本双盲对照实验法。”
“官家,何为大样本双盲对照实验法?”朱橚问。
“待侄儿细细解释。”
允熥缓缓的说道“其实京城格致监的一些人进行研究,也遇到了类似之问题。山石、矿产、树木之类的死物虽然不像药材这般药性多变,但想要研究出到底能做何用、何种配方用处最大也不容易。其中有一人,想出了一个法子。以火药的配比为例,预先准备好两份同样剂量的硝石、硫磺,只木炭的剂量不同,配成火药后检验其威力,威力更大的即是更好的木炭配比;如此反复试验,就能得到最好的火药配比。这人将这种法子称为对照。”
“但后来有一人发现了其中的问题。仍以火药配比为例,有时较小的剂量变化,做试验后显现的威力相差无几,极难分辨;若是做试验者心中有所偏向,哪怕只是略微有一点点偏向,以为较高的木炭剂量应当威力更大,在这种威力相差无几极难分辨的时候就会认为木炭剂量大的那一种配方更好,从而采用这种配方。所以他认为,查验结果之人应当不知晓两种火药采用的配比,得出试验结果,之后再告诉做试验之人,才能得到正最为正确的结果。这种法子被称之为单盲。”
“火药这种东西,能够做十分明显的试验,只要有不偏不倚的人查看试验结果,最后一定能够得出最好的配比,只是中间浪费些硫磺、硝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