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她们问话,允回过神来,笑道:“与后宫无关,是朝堂上的一件事情。不过,是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1167章 曙光()
听到是朝堂上之事,虽然妙锦与昀芷都非常好奇到底是什么事情,但既然允不说,她们也就不问了。
允将后两份奏折批答一番,吩咐卢义交给侍卫送到驿站,时候已经到了午时。正好此时朱派人将午饭送来,妙锦让下人收拾一番开始用饭。
下午允睡了一觉,起来看了会儿书就到了晚上。
晚上朱为允举行了盛大的宴饮,菜品的种类不仅繁多,而且很有特色,很多菜式允都没听过。
允虽然吃的高兴,但也保持了一份警惕:‘五叔这到底是要求我什么?’
不过这一晚的宴席上朱并没有说他要求什么;一直到第三天下午,聚在一起闲聊的时候,他才提出了自己的目的:不要封到外地,也不要回京,希望一直在开封为王。
“官家,……,我封在开封已经二十多年了,虽然期间也曾去过别处,但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开封。我也没什么野心,没想锅如同尚炳他们那样开疆扩土,只求安稳的过下半辈子。”朱说道。
允下意识看了一眼朱有炖:‘你愿意过这样的日子,不知道你的继承人儿子愿不愿意过这样的日子?’
朱有炖虽然喜好戏曲,表面上是一个纨绔子弟,但其实很有本事。洪武二十二年朱因擅自离开封地前往凤阳被朱元璋贬到南,让朱有炖前往开封打理封地。当时才十一岁的朱有炖将由藩王负责的事情打理的井井有条,深得朱元璋赞许,洪武二十四年正式加封他为世子。比他年纪大的高炽正式加封世子比他还晚四年,可见朱元璋很喜欢他,也说明他有本事。现在朱愿意封在开封,朱有炖可未必愿意。
不过在这过程中朱有炖的表情一直没有发生变化,允也看不出他的想法,转过头对朱说道:“之所以将各藩王改封他处,是因侄儿更信任诸位王叔兄弟,他们自己也愿意主政一方。若是五叔不愿,朕岂会强迫五叔改封他处?五叔安心在开封待着,安享生活便是。”
不过他在心里补充道:“你这一代当然能够给在开封安享富贵,以后可就不一定了。”
朱却没有想那么多,见允答应顿时松了口气,说起了开封府的事情。
“……,开封这地方虽然土地还算肥沃,但黄河不时决口,洪武八年、十五年、十七年、十八年、二十三年、三十年,建业元年,都曾经有黄河决口,虽然都不大,但受灾之地的百姓也有损失。当年父皇在位时常年派人治理黄河,但只能维持大面上没什么事。”
“每次治理黄河都要征召民。但治理黄河与一般的劳役不同,黄河决口可是不分时间的,往往就耽误了农民种地,惹得百姓怨声载道。”
“正好开封也算是大城,世面比较繁华,每日也有许多货物在开封进进出出,这样就有许多青壮汉子当劳力,为商人运货。官府虽然三令五申让他们回乡种地,但也难以禁止。”
“发水的时候进出开封府的货物大大减少,这些人无事可做,正好朝廷需要人服劳役,往往就征发他们。这些人都是壮汉,常年干这样的力气活,一个能顶一般服役的百姓两个,当官的即使贪墨一些发下来的粮饷,除饱饭外还能给他们些钱。”
“这样一来官吏更加喜欢征召他们,反而将朝廷定下的服役册子放在一边。”
‘一条鞭法!’允听了他的话,脑海中蓦然浮现出这么几个字来。不过允并未马上对此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问朱道:“五叔对此怎么看?”
“官家,这当然不是好事。自古以来以农为本,我河南人本来就少,很多田地因为劳力不够只能抛荒,还有这么多人不务农在城中当劳力,对朝廷当然不是好事。”
“至于,征发徭役的时候征发他们而不是普通农户,这事是好是坏我难以下个定论。征发他们就免去了征发普通农户,不至于耽误天时,当然是好事;但是朝廷的制度被破坏,而且还给了官员上下其手贪污的机会,这就不是好事了。开封这里有我盯着,官员们还从本来应该发给服徭役百姓的粮食中贪污,其它地方就更不用说了。”
“依我看来,应该强令这些人回乡务农,只留下少数人在城中干活。至于征发徭役,只能尽量合理一些,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家族的人不要征发的太多,哪一家有人被征了徭役还能有同乡同族帮衬着,以免对种地影响太多。”
“有炖,你怎么想?”允又问朱有炖。
“皇兄,我父王说的当然有道理,只不过,开封的官府也曾经下过让壮劳力回乡种地的命令,很多人都被遣返回去。但过不了多久家在开封县内的就又回来城里为商人干活。曾有一任知府打算将这些人都流放,不过被我父王阻止,说这样不妥,也就没实行。”
“不过我认为,即使实行了,他们不敢再来开封城,也不过是摄于官府,而非愿意务农。一旦官府的法令松懈就会回来。”
“所以,我觉得,要想解决这件事,还是得研究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回乡务农,而非强令他们去种地。他们若是挥舞着锄头种地的时候还想着进城干活,安不下心来,地也是种不好的。”朱有炖说道。
“那你有没有研究他们为何会不愿回乡务农,宁愿在城中为商人干活?为商人干活,尤其是他们这种干力气活的,你也说了一旦进出城的货物少了他们就没活干挣不了钱,朝不保夕,那为什么他们还愿意留在城中?”允笑着问道。
“这个,我也曾使人问他们,但他们说的理由五花八门,也不知说的是真是假;正好那一年黄河决口,我忙着修补黄河大堤,也就忘了。后来也没再做过。”朱有炖挠挠头。
第1168章 植物学家与出版()
“哈哈,有炖,这可不成,既然要做一件事,就不能半途而废。”允笑道。
“对对,六哥,皇兄说的多对,做一件事情可不能半途而废。”昀芷也笑着说道。今日因为都是皇室宗亲,所以没有区分男女席,都坐在一处。
“昀芷,又笑你六哥。”朱有炖也不恼,笑着说道。
众人说笑几句,允说道:“既然今日提起此事,就重新拾起来。正好我也不急返回京城,明日就与朱有炖你一起来研究一番。”
“皇兄,今日已是十一月二十日,再有十日就是腊月了,从开封顺流而下返回京城差不多也得有十日,或许还不止;而且回京经过凤阳皇陵,皇兄还得去祭祖,时间也不是很充裕。是以皇兄还是尽快返回京城,臣弟来研究此事,过年前后定告诉皇兄结果。”朱有炖说。
“不急,祭祖当然要去,但也就三日而已,腊月返回了京城也无事,赶在腊月二十之前回京就好,不用太早返回。”
“而且今年莫非五叔与有炖你不打算来京么?去年过年你们来京的人就少,五叔你们也没来,今年还不来?那年过的多没意思。”
“况且,研究此事也很重要,朕要亲自研究一番才好。”允笑道。
“这,是,皇兄。”这件事也就是上千个壮汉不在家好好种地在城中卖苦力而已,朱有炖不觉得有什么重要的,至少不认为值得皇帝亲自来研究。但既然允这样说了,他也不会反对。
“官家,这是我的不对了,一场家宴说起了政事。”朱连忙说道。他连续开宴宴请允是想和他套近乎,此时见气氛有些偏了,忙转换话题:“官家,其实除了一直封在开封,我还有一事要求官家。”
“官家也知晓,我喜好研究医学,钻研各种草药的用处,还在家中种了许多草药。”
“这侄儿也知晓,”允插话道:“侄儿远在京城,都听说五叔在周王府有一个百草园,凡是能在开封这里养活的草药都种了几株,全天下再没有比五叔这里草药更加齐全的地方了,听说河南、山东甚至河北、江淮一带的医生都想来五叔的百草园看一看。五叔,今日已经是侄儿来到周王府的第三日了,可五叔还并未带侄儿逛过百草园。”他最后用略微埋怨的声音说道。
“我还不知道官家对于草药也这般有兴趣,既然如此,明日上午我就带着官家去百草园转一转。”朱说道:“正好我要求的事情也与这百草园有关。”
“那到底是何事?”允好奇的询问。
“官家,我曾经在建业四年出版了一本叫做《普济方》的医书。”
“这侄儿也知晓。当时五叔还寻了太医院的刘纯刘太医帮忙编纂,刘太医返回京城后与侄儿说:此书采摭繁富,编次详析,自古经方更无赅备于是者。可是很推崇。”允说道。
《普济方》可是中国历史上很重要的一本医学草药类著作。共168卷,上面记载方脉总论、运气、脏腑、身形、诸疾、妇入、婴儿、针灸、本草等100余门,计1960论,2175类,61739个药方,239图。对于所述病症均有论有方,保存了大量明以前失散的文献,为后代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引用了其中很多方剂。可以说,没有《普济方》,以李时珍一人之力未必能够编纂成《本草纲目》。
“官家谬赞了,我只不过尽了自己绵薄之力罢了。”朱笑了笑,随即说道:“可因为出版这本书将我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钱都花光了。”
“这也罢了,可我最近又编纂完成了另外一本草药书,同样内容繁多,想要出版却没钱供出版了。所以,想请官家赏赐我一点儿钱,以供此书的出版。”
他说完这段话,又赶忙说道:“我也知晓这二年朝廷仗打的不少,国库也不宽裕。若是如此,我就预支二三年的俸禄。”
“又一本有关草药的书?《普济方》侄儿也看过,其中的药方已经极为齐全,为何还要出版一本?可是对《普济方》的增补?”允问。
“不是。”朱说道:“官家,是我说错了,这本书虽然也涉及一些草药,但主要并不是草药,而是野生的能够吃的东西。”
“野生的能够吃的东西?”允这次真的有些纳闷。
“是。官家,洪武二十二年的时候我因擅自离开封地而被父皇贬到南,在大理等地待了一年多。我本来以为中原的百姓已经很苦了,但却不想云南的百姓更苦,尤其是那些居住在深山老林中的蛮夷部族,虽然肉吃的比中原的百姓要多,但粮食吃的少,很多时候都要采集野菜充饥。可很多野外的东西都有毒,不能随便吃,常常有人被毒死。而且当地人不论汉夷都缺医少药,很多病只要得了就只能等死。”
“对于缺医少药,我当时与云南的几位医生合起来编纂了一本《袖珍方》,其中记载了3000多种使用当地常见草药的药方,在沐英的帮助下出版。”
“当然,这都比不得官家。官家设立医学堂,派出医生在军中与蛮荒之地行医,救治了无数百姓,此乃一大善政,军中将士与百姓都会十分感谢陛下的恩德。”
听朱提起自己,允也就笑着说了两句话,但很快就住了口,示意朱不要多拍自己的马屁,说正事。
“但他们缺医少药之事有了些许改观,吃野菜中毒之事却并未有多少变化。因此我回到开封后,着力钻研此,共发现414种可以食用的野菜,编为一书,我命名为《救荒本草》。为了让百姓也能简单辨别野菜,书中的话语都是最朴实的话语,并且每一种野菜都配了图。”
“可因此,这本书刊印不易,花费也多,我现在囊肿羞涩,只能求官家出钱刊印了。”朱最后说道。
“这可是大好事啊!”允忽然大叫道,将朱、8、妙锦等人都吓了一跳,不过他本人浑不在意。这绝对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当然,允之所以认为是好事并不是因为朱发现了这么多可以吃的野菜。在他治下,若是有人偶尔吃吃野菜当做换口味也就罢了,但如果发生大规模吃野菜的事情绝对是他的失职,他不认为老百姓凭借吃野菜活下去是对他的褒奖。
编纂这本书本身的意义就很重大。这代表着植物学的一次大发展,为是人类历史上对于驯化植物的一次重要的进步,对未来的农学、医学、生物学和化学的发展都有很大的意义。
在历史上,很多现代学者都对这本书有很高的评价,朱本人也因这本著作而被记载在了科学史上。
允忽然觉得朱待在开封当藩王都有些浪费,应该让他去京城的格致院当院使才对。
允费了好大劲才抑制住下令让他以后主持格致院的想法。中国自古虽然不怎么歧视医生,但地位总比官员要低,朱自己研究这个是爱好,没什么;要是他下令朱去京城专门研究这个,朱多半认为这是一种侮辱。就像近代很多欧洲国家的贵族喜欢自己驾驶马车,但如果让他载客,就会认为是一种侮辱从而拒绝。朱不敢拒绝自己,但若是因此心里产生了反感,不尽心尽力研究,将他派到格致院也没有意义。
‘不过可以尝试着设立格致院分院啊?’允想着:‘就在开封,让朱建立一个专门研究动植物,也就是生物学的格致院分院。虽然他现在只喜欢研究植物,但动物也可以入药啊,劝劝他也研究一下动物。’
‘更重要的,是让他组织一帮人研究为什么某种植物或动物的某个部分就能够治某种病。研究原理,或者具体分解出治病的成分,比如从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
允知道这件事很难。即使是历史上的欧洲国家,生物学和医学得到大发展也是西元1800年以后;大明此时虽然先进,据允自己估计某些方面已经赶上了欧洲1700年前后的水准,但也比不上西元1800年的欧洲。
但总要有人铺路,若是没有人愿意铺路,那各种科学总也不会得到进步。
允决定明日逛百草园的时候劝说朱建立一个专门研究生物学和医学的机构。名字可以不叫格致院,他喜欢什么名字就可以叫什么名字,但研究的东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