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明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宗明天下- 第1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允熥接道:“然也,那为何官员不可?官员的大孝,难道不是忠于皇帝并且帮助皇帝治理好国家?并且朕现在也在服丧,难道也交出国事在皇宫中闭门不见众卿不成?”

    陈性作为谨守古礼的人,虽然并不愚钝,但是之前并未想过为什么一定要守孝三年,所以一时之间想不出话来说。

    至于在场的其他人,卓敬其实是想到了反驳的话的:还有夺情一说,朝廷重臣可由陛下下旨夺情,但是并非所有官员都为重臣,可以回乡守孝。

    但是卓敬其实是支持允熥说的话的,所以他不会出言的。

第222章 军医系统() 
所以任用解缙的事情在辅官这里就通过了。 更新最快至于朝堂之上,除了王度和他的朋友以外,其他的人也不会反对的,因为这代表着自己万一的亲人过世了,自己也可以不回家守孝。不是不孝顺,而是三年过去指不定什么样子。并且多半家里人其实还不愿意当官的亲人回来守孝。

    =======================================================

    礼部侍郎董伦的府邸,在客房中,一名看起来三十岁左右,又瘦又高的男子在写着什么。

    这人就是解缙。解缙和董伦是好友,此次解缙来到京城,就借住在董伦的府邸。

    解缙刚到京城也没几天,这几天正打算着让董伦上书举荐自己。

    解缙作为才子,自然也不会闲着。他知道允作诗很好,以为允也是喜欢诗词的,所以正在把自己这些年写的自认为比较不错的诗词誊录一份,让董伦代为呈递到允面前。

    另外还有几份策论,写着解缙对于国家大事的见解。他可不想成为一个词臣,整天陪着允吟诗。

    就在这时,一名董府的下人小跑着进来,对解缙说道:“解先生,有宫里的人来传旨了,要给先生传旨。”说完,用敬佩的目光看着解缙。

    他可是知道自家老爷还没有上书举荐解缙,结果皇上就已经注意到了他,真是有本事的人啊。

    解缙本人也极为惊讶:‘难道董兄向皇上举荐我之后,皇上马上派人来传旨了?’一边想着,一边穿上正装,小跑着来到前厅。

    解缙来到前厅一看,来传旨的人还是熟人,中书舍人蹇义。

    解缙刚想打个招唿,蹇义就说道:“解缙听旨!”

    解缙只能马上跪倒地上说道:“草民解缙听旨。”

    蹇义说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原河难道御史解缙,人杰聪慧,……,特命其任中书舍人,兼翰林院学士,钦此。”

    解缙强忍着激动的心情说道:“草民解缙接旨。”

    等他接完了旨,蹇义笑道:“谢兄,以后咱们又是同僚了。”原来解缙曾当过翰林院编修,同中书舍人同在皇城内。

    解缙说道:“刚才蹇兄不与我寒暄就直接宣旨,我以为是不认识我了。”语气中却含有淡淡的讽刺之意。

    蹇义面无异色的说道:“解兄说哪里话,我怎么可能不认得解兄呢。当年解兄上,又上,颇得先帝赞许,天下谁人不识君。”

    解缙被他一句话哄得又高兴起来,说道:“蹇兄也很不错,当年太祖皇帝为蹇兄亲自改名,也是少有的福分。”气氛变得融洽起来。

    说了几句话,蹇义说道:“解兄,随我入宫面圣去吧。”

    解缙当然不会反对,与蹇义一起进宫面圣去了。

    这次是出公差,所以还有马车可做。车上,解缙问蹇义道:“蹇兄,当今圣上,到底是如何之君?”

    要是一般人问这样的问题,蹇义才不会回答的,这是擅自揣测皇帝的为人,没有皇帝喜欢的,严重的话可以处死。

    但是蹇义刚刚就在干清宫,知道允是如何的看中解缙。所以蹇义说道:“当今陛下,为人仁爱,体恤大臣的难处,并且眼光极远,是我等远不能及的。”不过蹇义仍然只说了优点,没有说自己认为的缺点。

    不过这同解缙一路上听董伦等人说的差不太多。因为允提高官员的俸禄,又说要编纂,又给京城的官员谋福利,所以风评不错。

    当然不好的评价也是有的,主要是说允眼睛里不揉沙子,太过小心眼,对于‘稍微’有点儿私心的大臣就处罚的很严厉。不过官员们都是从洪武朝过来的,还是觉得当今圣上比先帝对官员是强多了。

    解缙虽然情商不高,和同僚的关系没有太好的;但是智商很高,知道蹇义不可能说缺点的,所以也没说什么。

    不一会儿,到了承天门。蹇义和解缙下车步行往干清宫走去。他们是贴着墙走的,然后听到了墙的那一边传来的“叮叮当当”的响声。

    解缙问蹇义:“这是在干什么?响声还不小。”

    蹇义看了看,说道:“墙那一边是御马监的地方,到底在干什么,我也不知。昨日还没有这些响动的。”

    解缙不过是随口一问,见蹇义回答不上来,也就罢了。又走了一会儿,到了干清宫。

    此时今日的奏折已经处理完了,允和手下的大臣在商量事情。在场的不仅有辅官和中书舍人,还有齐泰、练子宁、景清、耿璇等人。

    商量的事情当然不是关于和朝鲜谈判的事情了,这件事允和秦松商量好了就行了,不会和他们商量的。

    今日要商量的事情是关于在卫所设立专职郎中的事情。

    允三年以前出行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这个时代的大明军队是没有专职郎中的,都是需要的时候临时征召,主要是从地方的医学部门那里征召郎中。

    允知道以后一个计划就在脑中冒出了,然后经过不断的完善,今日正式拿出来要与亲信讨论一下然后实行了。

    允说道:“朕三年前北巡北边,才知道我大明的卫所无有郎中,这样的话我大明的军士平时生了病或者打仗时受了伤,却没有郎中能及时给他们治病治伤,多少大明的儿郎就这样死去了。朕于心何忍!”

    “所以朕打算在每个百户所分派一名郎中,每个千户所分派三名郎中,每个卫除以上分派的郎中外,分派五名郎中。”

    “这些郎中不需懂得如何高深的医术,与前几年派到各宣慰司的郎中医术一样即可。正好今年年初从医学堂结业的郎中尚未分配,正好可以作为第一批分派到卫所中的郎中。众卿以为如何?”

    几位武将出身的人当然是马上支持的。平日里很少说话的张温说道:“陛下此举真是我大明军士之福啊!”

    郭镇也说道:“陛下,大明的军士一向因为缺医少药在打仗的时候病死、受伤而死的不少,这样一来可以大大减少这一事情。”

    文官们处于本能,当然是不愿意的,但是他们又说不出什么反对的话来,特别是允举出了对于宣慰司派出郎中的事情,他们更不能反对了,总不能明说大明的军士比不上宣慰司的土官吧?虽然不少文官是这样想的,但是现在不敢说出来。并且这样的文官现在干清宫里有资格发言的也没有。

    允又说道:“但是为防卫所武将将郎中挪作己用,所以规定卫所的武将无权命令郎中除了收治官兵以外的其它事情,任免的权利也不在武将手中,而是所有的郎中层层管理。并且所有的郎中都算作未入流的官员,并给俸。”

    “千户所的一名郎中管理百户所的郎中和另一名千户所的郎中,卫里的一名郎中管理所有的本卫的其余郎中。”

    “最后在中军都督府设立郎中司,由中军都督府的掌判官陈性善管辖。诸位以为如何。”

    既然对于是不是设立都没有反对意见,那么对于怎样管理更不会有反对意见了。

    景清倒是反对把他们都算作官员,但是允坚持,并且这时的未入流的官员和吏员的待遇一样,也就罢了。

    张温感觉到了些许的不对劲,但是到底是怎么不对劲却说不上来,也没有反对。

    所以这一条就这样过了。

    允当然不仅仅是给卫所的官兵安排郎中这么简单了,他还有更深层次的目的。

    如何在不削弱军队战斗力的情况下保证对于军队的绝对掌控,是自从秦始皇已来代君王都思考过的问题,但是一直没有好的办法。要么像唐玄宗一样保证了战斗力却无法保证忠诚,要么像宋代的军队保证了不会叛变却在除了保卫自己家乡以外的战争中基本没有战斗力。

    但是来自后世的允见到过一种同时保证了战斗力和忠诚的方法。

    当然,时代不同,生搬硬套也是不行的,所以允准备迂回前进。

    在各个卫所设立郎中,因为大家都有生病、受伤的可能,所以都会亲近郎中的,郎中就可以慢慢地融入这个集体,而不是像文官一样高高在上。

    然后郎中又算作了官员,并且不归卫所武将管理,所以是独立的机构武将也那他们没什么办法。

    允再亲自进行一定程度的培训,估计会起到一定程度的政委的作用。

    当然现在的这些人是不行的。因为现在医学堂的结业生大多派往边境,就算是算作官员大多数人也不愿意去,所以很多用的都是犯错的文官再培训一下。允怕这些人在军队中故态重萌,所以必须找真正的民间的郎中。

    好在这不是去边境,又算作了官员,估计民间的郎中会有人有兴趣的。

    允对这个系统的期望很大,不过就算完全没有起到政委的作用,允也不会撤销这套系统,允也希望军人的地位提高一些,待遇提高一些,不要好像军户是打入另册一般。rw

第223章 读书之苦与文采飞扬() 
这条过了以后,允熥说起下一条。??? ? 他说道:“朕欲提升太医院诸医官的品级,诸卿以为如何?”

    郭镇问道:“陛下,为何如此?这和在卫所分派郎中有何干系?”

    允熥说道:“这与在卫所分派郎中并无干系,是朕因它事所决定的。”

    然后允熥转向几位科举出来的文臣说道:“齐卿、练卿、陈卿、卓卿、景卿,你们都是科举出来的,你们说说,一万个读书人中,能考中进士的有几个?”

    五个人面面相觑,第一个被点名的齐泰说道:“陛下,臣是应天府溧水人,陛下也是知道的。臣之家乡,大约每万名读书人,有十之二三能中秀才,不足百人能中举人,不足十人能中进士。”

    练子宁是茳西新滏人,卓敬悊江瑞安人,情况都差不多;陈性善是山硒山阴人,景清是三秦真宁人,都是北方人。

    陈性善说道:“陛下,臣之家乡,秀才或许比南方容易中一些,大约有十之三四,中举也多些,但是中进士比南方还难些。”

    允熥知道,现在大明初立国,人少,其实还好考一些,等到后来人口多了,更不好考了。

    所以允熥说道:“大家也都知道科举之路十分难考,只有最出类拔萃之人,如齐卿、陈卿等人才能中进士为官。”

    “剩余的人中了举的,也是乡绅了,不愁吃喝;但是即使是中了秀才的,每月能从县里领一石米,也不足家用;更不必提穷皓经了一辈子还是童生的人了。”

    “朕在北方巡视时,曾在用膳之时听一名多半是赴北平考乡试未中的人赋词一,词牌,词云:

    传来一纸魂销,顷刻秋风过了,旧侣新侍,半属兰堂蓬岛。升沈异数如其他,漫诩凌云才藻。忆挑灯,昨夜并头红蕊,赚人多少。

    愧刘蒉策短,江淹才退,半百青衫泪绕。桂魄年华,只恐嫦娥渐老。清歌一曲,凭谁诉,惹得高堂烦恼。梦初回,窗外芭蕉夜雨,声声到晓。”

    在场的人都是饱学之人,虽然都是人生赢家,但是几名考过科举的人也能感受到这人词中包含的感情。

    练子宁马上说道:“陛下,此词文采飞扬,虽然作者并未中举,陛下为何不特举其为官。”洪武年间白身而为官的人不少,不算违反规矩。

    允熥被噎了一下,他吟这词是为了表明读书一直不能中的人有多么不如意,但是没想到练子宁竟然关注起作者来了。

    允熥思索了一下,才说道:“当时朕本欲追问,但是他们马上就走了,朕的侍卫担心有危险,所以并未追出。”

    练子宁又说道:“此人是哪里的口音?陛下何不下旨寻找此人?”

    允熥只能说道:“此人是,永平府、滦州一带的口音,朕马上下旨寻找这名落地的秀才。”

    他说到滦州、永平府,齐泰、练子宁、郭镇这些三年以前曾经跟随北巡的人都想起了一件事情,为什么允熥会说那一带的方言呢?允熥身边的侍卫没有人出身那里吧?

    不过他们也不好开口直接问,所以只能自己在心中疑惑。

    允熥急忙把被带歪了的话题转回自己想要的方向,说道:“并且诸位都是读过书的,知道读书有多么不容易,要想读书出头,必须埋读书一刻不敢懈怠的,等到了三四十岁再去学种地也晚了。”

    “朕是天下万民的天子,不能只顾着为官的这些人。依朕所见,读书人别的难办,但是学医还可。为了给天下的读书不成的童生、秀才一个过活的指望,所以朕欲大兴医学。”

    “不仅太医院的医官要提升品级,还要大力宣扬‘不为良臣即为良医’,让不得志的读书人愿意行医。”

    在场的读书人听了允熥的解释,也明白了允熥的意思。这不就是赵宋曾经提倡过的嘛!在场的人都不反对。

    齐泰说道:“陛下欲如何提升医官品级?”

    允熥说道:“院使、院判均提升二级,御医升为从七品,吏目、生药库大使、惠民药局大使升为从九品。”

    提升幅度并不算大,所以在场的人并未有异议。

    这时,小宦官进来通报道:“陛下,蹇中书和解中书来了。”

    允熥命令传进来。

    解缙和蹇义走进来行礼。

    允熥说道:“不必多礼。”然后让二人在后边坐下。

    允熥继续刚才的话题说道:“既然诸卿并无异议,那就拟旨吧。”

    解缙问道:“陛下,刚才所议何事?”

    一旁的另一位中书舍人黄淮用寥寥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