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明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宗明天下- 第1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闵妃说道:“夫君放心,我父亲都已经准备好了,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李芳远刚刚想要接着说话,突然外边响起了急匆匆的脚步声,然后有人在外边说道:“君大人,您睡了吗?”他们夫妻是没有点灯在说话的。

    李芳远听出是金汉老的声音,忙起来披上衣服,又让闵氏点灯,然后说道:“金汉老,我还醒着,你进来吧。”

    金汉老拉开门,正巧这时闵氏点亮了灯。金汉老一眼看到了李芳远,也来不及说其它的话,小声,但是表情极为兴奋的说道:“君大人,明国的皇帝驾崩了!储君已经掌控了朝堂!”

    李芳远马上兴奋地问道:“真的?”然后不等回答就说道:“太好了,天赐良机。”

    然后他马上穿起了衣服,同时对金汉老说道:“马上告诉李芳干,咱们在明日寅时动。”

    然后他突然自己摇了摇头,说道:“不妥,李芳干的本事及不上我,难保没有李芳硕或者李芳蕃,甚至父王亲自安插的人。还是等到明日动前两炷香的时间在告知他。”

    金汉老说道:“那砸门就只靠咱们自己的势力来干?万一……”

    李芳远说道:“没有什么万一,一定能成功!”说着,走了出去。金汉老也忙着跟着出去了。

    ============================================================

    从闰五月十八日楚王朱桢进京为开始,外地的藩王6续进京。老朱虽然留下遗诏让他们不必来京城,但是谁也没有把他的遗诏放在心上,都来了京城。

    并且一个人来还不行,基本上都是拖家带口的全家来的。

    闰五月二十九日,朱棣抵达京城。前世的时候,允熥在上看到过这样一件事,内容是允炆不知道是怎么想的,以遗诏为由,拒绝朱棣和其它所有的藩王进京。

    这绝对是一个非常不对的举动。人家亲儿子来奔丧,不管对还是不对,起码让人家进来治丧,然后可以处罚,但是不能不让人家进来啊!

    所以允熥大方的让所有的亲王都进了京。

    并且允熥为了表示兄友弟恭,亲自在皇宫门口迎接叔叔们,从朱桢开始,一直到最后进京的,就藩甘州的,朱元璋的第十四子肃王朱柍,他都是亲自来迎接的。

    允熥为了让所有的亲王都能赶上老朱的葬礼,特意延后葬礼的时间,一直到所有的亲王都赶到了京城之后,才举行的葬礼,把老朱送葬到了孝陵安葬,并且正式成立了孝陵卫,从直隶地区的各个卫所挑选了部分兵丁调入孝陵卫。

    对于被调入孝陵卫,军官都是十分沮丧的,因为他们他们以后基本上没有上升的空间了。

    但是兵丁却有些很高兴,因为这辈子,都不用上战场了,那得仗打到什么程度把守灵的部队调到前线。

    同时,之所以举行葬礼晚,还是为了熙瑶能多休息几天。葬礼上她也会很忙,并且一路送葬,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

    允熥在送葬的过程中,因为悲伤,也是因为太过劳累,晕倒了两次,熙瑶也差点儿支撑不住。

    其他的人也都很累,在送葬回来之后都大修了几天。

    最终,在六月二十日,朱元璋正式入葬孝陵,朱元璋时代,也正式划上了句号。8

第191章 国家的分析() 
允熥在休息了好几天之后,在六月二十五日正式恢复了状态,开始上朝并正式接手这个当世数一数二的大帝国。? ?

    而在之前的一天,允熥就评估了一下现在的大明帝国,用自己习惯的方式。

    最新的人口普查显示,洪武二十六年,大明全国万户,万人。

    全国田地总数是857。7623万顷。洪武三十年赋税,粮食294o万石以上,过5oo万贯钱的各种东西。

    允熥在查询了之后,现大明和大宋还是差距很大的。宋代天禧年间,大宋全国总田地3ooo万顷以上,赋税合15o85万贯钱。

    田地虽然明代的一顷比宋代的要大,但是还是比他们要少的多,至于赋税更是差了四倍以上。

    当然,这和大明现在人还少有关。宋代神宗末年,全国万户,是大明的1。6倍。

    从社会构成来看,现在大明是以庞大的自耕农为主,糅合少量的,类似于常家这样的大地主阶层。此时还没有后来的官僚大地主阶层。

    允熥分析以后,认为之所以没有官僚大地主阶层的原因:一是老朱对于官僚阶层管理的更加严格,使他们不敢私自通过各种方式剥夺老百姓的土地。

    二是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粮以后,把田地投献给官宦人家也变得无利可图,所以老百姓不愿意干这样的事情。

    三,是允熥认为现在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现在的人太少了!大明领土面积还在大宋之上,但是人口只有6ooo万。

    现在大明有很多在大宋时期开垦的土地处于荒芜状态,因为人不够用。人少地多,则劳动力比田地重要,在大量田地荒芜的情况下,谁会去租中别人的土地呢?

    对于一般的农业社会的统治者来说,这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但是,对于想向外展的允熥来说,人口太少,意味着没有太多的人口来填饱海外那广大的土地。

    允熥当然是要展海权去抢那些还处于原始状态的,从文化意义上很难界定的原始人的土地。

    允熥认为,不优先展海权,而是留在大6之上,啃蒙古草原、中亚那些硬骨头是非常傻叉的行为,放着肥肉不吃非要啃硬骨头。

    等着为了啃硬骨头把国力消耗一空的时候,回过头来就会现,大海已经被欧洲人占领了,华夏失去了制定世界规则,扩大汉人地盘的机会。

    东北地区这个时候倒是算不上硬骨头,但是投入产出比还是比不上经略南洋,所以也放在了次要位置。

    所以允熥除了要着重展海权以外,还要鼓励生育,允熥已经想了好几条鼓励生育的办法,就等着实施呢。

    但是光有了人还是不行的,得看人行不行。

    拿破仑纵横欧洲的时候,整个东南亚的欧洲人不知道有没有三千个?汉人绝对过了三百万,但是却甘心在欧洲人手底下生活,最后被缓过神来的欧洲人各个击破。

    幸运的是,现在华夏的百姓,还没有经历过明代二百多年的驯化,满清二百多年的奴化,其人格的独立性比清末的汉人要强的多,甚至比世纪的人还要强。

    华夏为什么军队越来越不能打仗?因为华夏的皇权太盛,自从汉武帝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中央集权以后皇权彻底失去了制衡。

    而其结果就是:只要是皇帝,就不能容忍边军善战,因为边军一旦能战,不提将领会频频挑起战事,万一他们调转枪头造反就完蛋了。

    皇帝的亲军居于京城,久无战事、犬马声色下,只会一代不如一代,一旦亲军退化,那其他地方的军队也要相应的削弱。为了稳定中枢,皇帝绝不容许其他各部强于亲军,如此一代不如一代,到王朝末年的时候,军队全是花架子,甚至一两朝后,军队就已经不能战了。

    历任皇帝也绝不容许这个国家出现不受中央朝廷控制的势力。而为求控制,必定实行流官制,流官的目的是什么,真正的用意还是削平本地豪强,使其不会犯上作乱。

    基于此理,百姓越羸弱政府就越好‘管理’,而政府越‘管理’,百姓就越羸弱,弄到最后亡国灭种时,百姓如羊羔任由异族宰割。

    不是汉人不能打仗,而是历代王朝的管束和教化使得他们不知反抗。

    幸运的是,地方的豪强氏族也会反抗。所以这一过程极其缓慢,五胡乱华期间,还有冉闵带领汉人进行反抗,还有东晋能够以江、淮为依托,守住江南。

    到唐代的时候皇帝还放权给边关武将,虽然最后导致了安史之乱。

    宋代加强了对于国家的控制,所以自从平北汉以后宋代的对外进攻战争基本上没有打赢的。

    但是这时只是官僚阶层彻底软化,百姓还有心气,所以岳飞等人带领部分溃兵组织起百姓就可以打败金国的军队。

    南宋末年,华夏又是坚持抵抗蒙古人时间最长的国家。此时的汉人,大概是全世界最有组织能力,最敢抵抗的。

    听说过两个小故事。一个蒙古人在沙漠里边遇到四个大食人,想杀了他们,但是一摸腰上,现没有带刀,于是说道:“我想杀了你们,但是忘记带刀了,你们等着,我回去取刀去,过会儿再来杀你们。”然后走了。

    这四个大食人只有一个人跑了,剩下三个都在这儿乖乖的等着被杀。

    另一个故事。几个蒙古人进入东欧的一个小村庄,然后村民战战兢兢的拿出最好的东西来招待他们。等这伙蒙古人吃饱喝足之后,开始放火烧村子,并且杀人。

    整个村子几百号人,都没有人要反抗,只会逃跑或者待在原地被杀掉。

    而蒙古人不知道出于什么想法,没有对抵抗最为激烈的宋人进行大规模屠杀。根据记载,南宋地区人口只减少了26%,而北方原金国的地盘减少了89%,中亚三千万百姓杀的就剩下一百多万。

    在长子远征的时候,蒙古人屠尽当时波兰都克拉克夫的人,在向巴尔干的进攻中,也是不断地屠城。

    并且之后的蒙古人并未建立起遍布全国的统治,基本上采取地方自治制度,特别是在南方地区,只要交够了税钱就可以了,都是地方上自己管理自己。

    当然,要是交不够税钱,那蒙古人大军就要和你‘谈谈心’了。

    所以经过蒙元的一百多年的统治,汉人的抵抗精神并未有多少削减。历史上真正开始对百姓进行驯化是从朱元璋开始的,大明两百多年的驯化。

    但是大明好歹是本族政权,在朱元璋之后使不出太激烈的手段,主要是继续‘去武化’。

    满清来了之后开始了最严密的奴化。满清塑造了一个可以和印度相提并论的,华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稳定国家,如果不是外国入侵,满清其实可以继续延续他的统治很多年,很难被推翻。

    但是这导致华夏彻底落后于世界,并且从此丧失了文化自信,在经历过巨大冲击以后盲目学习西方。

    东西方的情况是差别很大的,西方的所谓现代道德观有些根本不适合华夏的情况,最典型的就是废除连坐制度。

    按照西方的观点,人是独立的,所以一人犯罪只惩罚一个人。但是东方不是这样,有多少一个人坑蒙拐骗心甘情愿入狱然后让家人过好日子的?数不胜数!所以连坐制度允熥决不会废除!至少要牵连到父母、子女和亲兄弟姐妹。

    好像有点跑偏,不过允熥要表达的就是此时的汉人还是能够承担得起移民的重任的。允熥只要再解决一个问题,就可以放心的往海外移民国内的百姓了。

    这个问题就是人民的团结,不至于自相残杀。历史证明,以地域和宗族团结起来的移民团体杀起其他的汉人来比杀外人要狠的多。

    允熥想出来的暂时的解决办法,就是被大食人和欧洲人证明有效的——宗教。

    最适合的方法其实是塑造国家民族的观点,但是这很难,允熥有生之年恐怕都见不到多少成效,所以只能用宗教。

    想组成一个更加广泛的团体的办法是什么?就是寻找更多的共同点。想象一下,一个移民团伙遇到了另一个移民团伙,聊起来说道:“我供奉玉皇大帝。”对面的人也说道:“哎呀,我也供奉玉皇大帝!”这就找到共同点了。

    然后呢,当地土人信奉天方教,这不就区分出内外来了吗?

    并且华夏人一向对于宗教不是深信,大多数人都是浅信,只有极少数虔诚的教徒,不用担心出现神权挑战皇权的情况,只能作为一种地方上的制衡,而这正好可以监督地方官府的胡作非为。

    其实宗族是对于地方政府最好的制衡,但是宗族的缺点刚刚已经说过了,所以允熥不能扶持宗族。

    ==========================================================

    聊完了人的问题,允熥又开始思考政治制度。

    前边已经说过了流官制度的弊端,但是允熥又不能放弃流官制度。在广大内地改流归土,允熥倒不是很担心他的权力的削减,至少现在不担心,但是土官制度必然导致赋税的大规模减少。

    而允熥想推行的一系列政策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并且他要实施的一些政策,虽然长远来看对于汉人有利,但是也必然违反地方上的利益和普遍的想法。

    允熥现在有一种使命感,感觉自己就像是彼得大帝,要拉着满脑子腐朽思想的贵族和百姓向前展。

    就像彼得大帝把都从莫斯科迁到彼得堡一样,用皇权来强行推着国家向前走。

    所以在内地,必须实行流官制度,让地方的宗教团体和尚未消灭的豪强势力进行监督。

    说到官制,就不能不提科举制度。很多人都想不到,真正的儒家是反对科举制度的。

    宋代的大儒朱熹就认为:最好的制度就是乡居里选,也就是两汉的察举制。就算是魏晋的九品中正制都比科举制要好。

    他还认为:按照科举制的路子来,我大宋一定无法收复北方故土,想要还复汴京,必须废除科举制,恢复察举制,然后再过个几十年就能打败金国了。

    很奇妙吧,朱熹的是现在科举的标准题库和答案,但是他骂科举制骂的最厉害。

    科举制度,选出来的其实是聪明人,或者说能背书、会考试的人,但是不代表这些人会治理地方,更不代表他们有足够的品格来为官。这就导致了‘千里做官只为财’的事情生。

    而乡居里选,大家都是知根知底的人,选出来的人,只要国家还不是太烂,就一定是有治理能力、或者道德高尚的人。

    这也是、上猛烈抨击**问题,但是其实那个时候的**比宋、明、清要好得多的原因。

    而九品中正制是另一个逻辑。九品中正制虽然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但是这使得这些士族不用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