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我去战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星照我去战斗- 第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呀!要不怎么常委员长调动了百万大军,又有飞机、大炮助战,几年来的围追堵截,从南到北,可红军非但没被消灭,反而越来越厉害了。

    少帅,依我看,这次常委员长把您调来西安前线‘剿匪’并未安什么好心,说是剿灭红军就让我们打回东北去,可红军这么好剿灭的话哪还轮得到我们啊!

    无非就是看我们东北军实力太强了不好控制,让我们东北军与红军拼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他好从中得利啊!”手下的将领纷纷劝说道。

    “行啦!行啦!你们都出去,我想静静。”张学良烦躁地向属下挥挥手,将他们全部轰走。

    待将所有属下都赶出去后,张学良已失去之前那种顾盼生辉、意气飞扬的姿态,疲惫地倒在沙发上,各种纷乱的思绪一一涌上心头。

    张学良心中不由想道:“难道这次我又被结拜大哥给利用了,唉,这种寄人篱下的日子什么时候才到头啊?我真想打回东北去啊!”

    然而在两天之后,被少纵所释放的五千多官兵全部都回来了,这让张学良欣喜若狂。

    这些都是东北的子弟兵呀,红军都给放回来了,而且红军还给伤员治伤,这真是让张学良大为惊叹!

    惊喜之下,张学良不但赦免了这些官兵的战败之罪,还大摆宴席为他们接风洗尘。

    席间,几位军官见桌上都是张学良的心腹,便敞开心怀直舒胸臆,将与红军的作战及被俘后的经历详细地叙述了一遍,对红军的政策和立场大加赞赏,这令张学良几人均感到大为意外。

    宴后,接受张城所托的上校参谋长将统帅和周副统帅的两封亲笔信交给了张学良,张学良浏览之后深受震动,与红军罢战并早日打回东北去的心愿已经开始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不断壮大。

第一六二章 延安延安() 
在粉碎了民党军的围剿之后,8月23日,党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了一次政治局、军委联席扩大会议,与会人员的除了政治局委员和侯补委员外,还有中革军委委员及各部队的主要负责人。

    张城和政委身为少纵的主官也列席了此次会议。

    会议开了两天,经过大家热烈的讨论和研究,会议一致通过了统帅提出的“关于巩固和发展陕甘宁苏区”这一重要决议。在决议中,党中央向全党全军的同志们提出并布署了如下四大任务:

    一、尽快建立健全陕甘宁苏区各级党组织和各级苏维埃人民政府。

    建立苏维埃政府无疑是建立陕甘宁苏区的根本政策,只有建立了苏维埃政府,人民才会觉得工农党是为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才会拥戴工农党的领导。

    二、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制订的土地政策。

    当然,出于统一战线一致抗日的考虑,在陕甘宁这里,不再像从前赣省苏区一般只要是地主富农就大杀特杀。而是除了对极少数恶贯满盈的土豪劣绅进行坚决打击并没收一切资产外,对一般没有恶行的中、小地主或富农,只是没收多出来的田地分给贫苦农民耕种,并不会没收他们的财产。

    很明显,这样的土地政策显然又是张城这个穿越者提出来的,统帅和党中央出于有利于苏区内部稳定以及团结进步力量一致抗日的考虑,同意了张城的建议。

    三、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民以食为天,即使是工农党人也是要吃饭的,而且将来工农红军几方面军会师之后,兵力将达到十几万人,粮食就成了摆在工农党人面前亟需解决的大问题。

    在实行了行之有效的土地政策后,政府将大力发展水利建设,开垦荒地,改良土地,增加粮食,发展畜牧业,培养农业干部等。

    四、扶持苏区工商业的发展,加快苏区的经济建设并发展商品的流通。

    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除了农业之外,工商业也是发展陕甘宁苏区的关键,只有工业发展起来了,工农红军的军工建设才有坚固的基础。

    至于商业方面,工农党在赣省苏区早就已经吃够了商业无法流通经济被封锁的苦楚,来到陕甘宁苏区,自然不会再重蹈覆辙,大力发展商业经济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五、壮大和发展陕甘宁苏区的武装军事力量。

    统帅说枪杆子里出政权,这无疑是至理名言。工农红军入驻陕北,常凯申及其手下的民党军必不会善罢甘休,下一次针对红军的围剿也许很快就会到来。

    为此,中革军委未雨绸缪,迅速调整了红军各部的进军方向,由一军团驻防庆阳地区,三军团、五军团则负责保卫中央纵队,少纵则挥师北上,迅速攻占并控制延安及延安以北地区,直至榆林,为我军进一步扩大苏区的战略纵深。

    同时,待少纵拿下延安之后,中央决定将中央各部机关和红军大学迁移至延安,以延安为工农党的治所。

    张城接到中革军委的命令之后,立即率领部队,向延安挺进。

    自从进入陕省地界,环境就越发恶劣,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在这片土地上耕种,至今已有数千多年的历史,所以陕省的土地普遍都非常贫瘠,举目远眺到处是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坡及连绵不断的黄色丘陵,很难看到一丝绿色。

    苍凉的西北风夹杂着干燥的沙尘扑面而来,由于红军大部分官兵都是南方人,这样的气候条件让大家非常难受。

    最让人苦恼的是陕北严重缺水,这对于几乎全部于出身鱼米之乡的红军战士们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由于连续行军人体缺水非常严重,战士们有时半天都喝不上一口水,许多人的嘴唇、皮肤都干裂开了。

    然而这些困难都无法阻挡红军全体官兵奋勇向前的脚步。连续一年多的居无定所,让漂泊日久的红军战士们极度渴望安定下来,陕北环境虽然恶劣,但以后就是红军的家了,对家的渴望让战士们无所畏惧,势不可挡。

    从直罗镇来到甘泉,已经走了大半的路程,眼看延安已经近在眼前,这让来自后世的张城不由地灵魂都颤栗起来。

    当前的人们还无法知道延安对于中国革命的意义,然而在后世延安可是人尽皆知的革命圣地啊!张城一步步向着革命圣地挺进,心情之激动可想而知。

    8月28日下午一时左右,张城怀着一颗朝圣的心,率领少纵大部队进入了延安地区。

    延安,别名延州、高奴、肤施,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位于黄土高原的中南地区,距离西安三百多公里。

    延安北连榆林,南接关中咸阳、铜川、渭南三市,东隔黄河与晋省临汾、吕梁相望,西邻甘省庆阳。

    历史的潮汐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延安丰厚的人文旅游资源,掩映在苍松翠柏中的轩辕黄帝陵,是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民族圣地,雄奇壮美的壶口瀑布,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北宋时期开凿的清凉山万佛洞和钟山石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历时千年开凿的钟山石窟,专家们称它完全可以和敦煌相媲美。

    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韵味淳厚的黄土风情文化。粗犷豪放的延安腰鼓,高亢激越的陕北民歌,古朴精美的民间剪纸,热烈欢快的陕北大秧歌,无不寄托着延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根据之前纵队司令部的战略部署:一师兵分数路,由一旅负责攻占并驻防延安、甘泉、延长等周边地区;一师六旅则负责攻占并并驻防靖边、米脂周边地区;三师三旅负责攻占榆林、神木地区;四旅和骑兵团则深入到鄂尔多斯大草原。

    临行前,张城主持召开了全纵团级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了中央的指示及纵队党委的战略部署,要求全体官兵坚决执行中央的指示精神,坚决完成纵队党委交付的光荣任务。

    第二天上午,少纵各部马上按照命令迅速展开行动。

    到了下午,一旅首先传来捷报,延安守军防守空虚,轻而易举便被一旅拿下了,张城立即率领纵队直属部队入驻延安城,为之后的中央纵队打好前站。

第一六三章 根据地建设() 
9月1日,夏季火辣的阳光普照大地,天气美好,是个外出集会的好日子。

    进入延安之后,红军官兵们良好的纪律和作风在短短的几天内就赢得了所有延安人民的衷心拥戴,当延安的百姓听说这支部队的最高领导即将入驻延安后,无不喜大普奔,倍受鼓舞。

    上午十点钟,吃过早饭的百姓们,头扎着白羊肚帕布,身着光板老羊皮袄和大裆裤,内着白褂子、红裹肚,脚蹬千层布底鞋,带上自家腰鼓,腰缠红绸带,吹着唢呐,抬着大鼓,纽着大秧歌来到南城门,沿着道路两旁自发地排成整齐的队列,等待着党中央领导的到来。

    十点二十分,中央纵队的队伍终于到来了,走在最前面的是依然神彩奕奕,步伐稳健的统帅,其余的中央领导和军委首长则簇拥着统帅,一个个显得气宇昂轩、神气十足,让人印象深刻,一见难忘。

    张城、政委、延安地区的政府负责人及地方进步人士纷纷迎向前来,和统帅及首长们握手问好,然后簇拥着统帅和诸位中央领导走进城门。

    顿时,道路两旁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唢呐吹响起来了,秧歌扭动起来了,百姓们欢声雷动,汇成一支欢快、热闹的进行曲。

    高大粗旷、热情奔放的陕北人民敲打着腰鼓,挥舞着红丝带,扭着大秧歌,载歌载舞,把红军当亲人一样迎入延安,场面极为壮观热烈,让统帅和诸位中央首长一下就有了回家一样的感觉,非常欣慰。

    这一天,延安城成了一座欢乐的海洋,红军官兵和百姓载歌载舞,鱼水极为相得。中央首长们首先开了入驻延安的庆祝大会,会后少纵文工团和军委文工团又联合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汇演,让首次观看的百姓们大开眼界,整个延安都披上了喜庆的色彩。

    晚上,张城带上警卫员小李子,走进统帅在杨家岭住的一间窑洞。他有一些想法要向统帅汇报,张城认为,有了根据地,苏区工农业发展和经济建设也该提上日程了。

    身为后世的穿越者,张城就算没见过猪跑也吃过猪肉,在资讯发达的后世浸淫了这么多年,对于一些生产经济发展的规划他有些想法要跟统帅说一说。

    统帅见张城主动到他家来显得非常高兴,放下手中的地图,笑着说道:“张城你一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今天是不是有什么想法要跟我说,赶紧说吧,我倒要看看你葫芦里卖得什么药!”

    “统帅,您还真是当世武侯未卜先知啊,我确实有些想法想要跟你汇报。”张城和统帅非常亲近,没有多少寒暄,很快就进入正题。

    “很好,你的想法一向新颖,我洗耳恭听。”统帅点点头,作出一副倾听的姿态。

    张城正色说道:“是,统帅。自从我军进入陕北之后,我就派人对陕甘宁苏区的情况作了一番细致的调查研究,发现这里的情况很不乐观,尤其是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这两方面,特别不发达。

    我们陕北苏区地处黄土高原,几千年的关中百姓都在这里耕种,导致开发过度,地疲民乏,经济发展十分落后。

    如今这里的老百姓生活原本就非常艰苦,现在又增添我们十万红军的负担,还要面对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剿,长久下去,必然无法支撑。

    因此,经过一番研究分析,我认为目前我们红军的当务之急,除了粉碎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剿外,搞好农业生产、促进当地经济建设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统帅侧耳倾听,对张城的想法也极为认可,不过统帅当前主要抓的还是军事工作,所以他把主要负责政府工作的周副统帅、张洛甫、刘邵齐等中央领导同志都一一请了过来,一起来倾听张城的“高见”。

    统帅对诸位领导说道:“翔羽、洛甫,我看张城同志的想法很有见地。衣食住行一向是关乎人民百姓的头等大事,不解决这个问题,即使我们把民党几十万大军赶跑,苏区根据地也是呆不长久的,我看应把生产发展这件大事放到政治局会上研究研究,你们认为呢?”

    “统帅的提议,我自然非常赞同。不过张城同志既然提出了这个问题,想必已经有了解决办法了吧,不妨说来听听。”周副统帅对张城说道。

    其余领导也把目光投向张城,想要看看他究竟能给大家带来什么惊喜。

    张城虽然面对着这么多中央领导,但他早被锻炼出来了,他整理了一下思绪,便从容不迫道:“我认为想要发展陕甘宁苏区经济可以从几个方面同时着手:

    第一、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发展经济的机构。

    比如说成立一个类似于‘西北经济发展委员会’的机构,专门负责领导和推进陕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和经济建设。

    第二,大肆挖掘并培养人才。

    无论什么时代,想要成大事就必须拥有足够的人才,尤其是经济建设方面更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

    将来,我们可以乘着日寇即将侵略华北的时机,从高校云集的北平京畿地区秘密招收一些专家、教授、工程师、大学生、技术工人来我们陕北苏区参加经济建设工作。

    第三、应尽快完成土改工作。

    土改是我们党安身立命的根本政策,我们应尽快把地主多余的土地分到农民手中,不仅能进一步调动和激发苏区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同时还能赢得百姓们的衷心拥戴。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大力修建水利设施和灌溉系统,指导百姓们推陈出新,积极改进耕作技术,培育优良的农业品种,提高粮食产量。

    第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积极动员红军各部官兵自己动手,组建部队农场、养殖场,在没有战训任务时积极开荒种地,养猪养羊养鸡鸭,做到粮食蔬菜及肉类供应都能达到自给自足,以减轻苏区百姓的压力,又能改善官兵们的生活。

    第五、大力发展工业建设,积极开办中小型企业和矿厂,合理利用当地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