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我去战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星照我去战斗- 第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最后,周副统帅无比坚毅地说道:“同志们!敌人企图利用乌江天险对我红军进行堵截合围。在红军生死存亡之际,乌江架桥只能成功,不许失败!你们都有湘江架桥的经验,也有敢打敢拼的光荣传统,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

    军令如山,军情如火,陈更迅速派人到江边测量了乌江水情,最后研究决定扎竹排,搭浮桥。他还特意请来技术指导员,并将工兵连全连二百多名学员分为器材供应、编制竹排,架设、救护、预备等作业小组分头行动。

    他们用三层叠起的竹排做桥脚,每对桥脚中间铺两根枕木,枕木上连接四个桥衍,再铺上门板钉上横木,组成一节节门桥。战士冒着严寒和对岸敌人的炮火,把门桥送到江里。

    可门桥一进到深水就像脱缰的野马直向下游冲去,无人能控制。怎么办?后面敌人的追兵将至,全体红军将士的安危全系于此,陈更心急火燎。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每当这种时候,陈更就会召集大家献计献策,群策群力,共同讨论研究。

    最后陈更根据大家伙的意见,用大小石头装在竹篓子里,四周插上粗大的竹杠,作为锚爪,锚的顶端再系上一根粗锚纲、这样才把门桥固定住了。

    问题解决了,陈更的眉头也舒展开了。

    “加油干哪!同志们!”

    陈更大声鼓舞着战士们,浮桥不断地向前延伸。

    突然,投锚组组长手中的竹篙被迎面敌人一颗炮弹打落,他一头栽倒在门桥上,门桥立即失控。

    在这危急时刻,投锚组组长摇摇晃晃地爬起来,扑通一声跳入水中,用手拉住门桥的边沿,用胸膛死死地顶住门桥。门桥下移的速度减慢了,险情解除了,可投锚组组长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经过三十六个小时的紧张战斗,浮桥终于架起来了。四路大军浩浩荡荡地通过浮桥向对岸前进,直奔遵义而去。

    统帅走过浮桥时,连声称赞:“真了不起,我们工兵就地取材,用竹排架起这样的浮桥世界上都没有!”

    虽说在猴场会议之后,统帅就把全副精力用于如何开好遵义会议上了,但他对如何渡过乌江还是日夜记挂在心的。因此,当他连声称道刘伯成、陈更等人“功不可没”。

    之后,统帅又以战略家的视角说道:“洛甫同志,在这之前,乌江是阻挡红军的天险,这座浮桥是变天险为通途的工具,一旦我们全部渡过乌江,再炸掉这座浮桥,那这条乌江岂不成了遏制薛岳所部的天险了吗?”

    “对,对!”张洛甫只懂政治,不懂军事。因此,他自然不会想到敌人扼守的乌江一旦被红军突破之后,随之又会变成阻挡尾追红军的敌人的天险。

    当然,他更不会想到由此还会在给红军带来休整的空间的同时,也为后来遵义会议的召开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听了统帅的议论后,他豁然开朗,禁不住欣喜地说道:“老毛,这就叫同一事物的两面性吧!”

    “是的,是的!”统帅饶有兴趣地说罢,很快又若有所指道,“我们工农党内部的教条主义者们都是懒汉,只看事物的一面,从不去想另一面,哪有不犯错误的道理!”

    张洛甫其实以前也是这种人,统帅的话令他有些小尴尬,他只得讪讪说道:“是啊是啊!”

    此时,少共师正在牵制和阻击各路敌军对中央红军的追击。自12月下旬少共师击溃中央军周浑元部先四个师之后,打掉了中央军的嚣张气焰,解决了中央红军的后顾之忧,对其它各路敌军都有一定的威慑力。

    周浑元部四个师就算补充兵力完整之后,也不敢分开单独冒进,只是驻扎在黄平至施秉一带地区,等待中央军另一纵队吴奇伟部四个师的北上会合。

    湘军刘建绪部的三个师早就被少共师修理得怕了,根本不敢像之前那般骄横积极了,跟在吴奇伟部的侧后方,缓缓推进。

    而粤军和桂军到达榕江地区后,干脆驻足不前,留守观望。王家烈的黔军则退守黄平以西的福泉、贵定地区。

    然而,张城的少共师早已上了常凯申的黑名单,对少共师的重视仅在中央红军主力之下。到了1月2日,敌情突然出现重大变化。

    中央军吴奇伟部的四个师骤然日夜兼程北上到达黄平地区,与周浑元部四个师对少共师形成东西夹击之势。

    后续刘建绪部的三个师也猛然加快了速度,到达台江、凯里一线。此时周、吴两军若同时对少共师发动进攻,以少共师独抗中央军八个师的正面进攻,后面又有刘建绪虎视眈眈,少共师的处境无疑是极度凶险的。

    而这时红军主力正在抢渡乌江,军委纵队也尚未全部渡江,一旦双方交战,少共师的阻截被敌人突破,无疑后果非常严重。

    面对空前强大的敌人,即使一向沉稳的张城也一时间慌了手脚,他根本无法保证完成中央交给他的阻击任务。

    张城第一次向中央请示指导求助,一面将严重的敌情上报中革军委,一面调整布署,做好随时应战的准备。

    然而,在1月3日,中央军周、吴两部八个师不知何故突然悄悄向西离去。张城简直不敢置信,常凯申竟然放弃了消灭少共师的大好机会!

    但他沉下心想道:“常凯申这么做显然也是有他原因的,首先他知道少共师的战斗力很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既使最后能消灭少共师,中央军的八个师恐怕也会元气大伤,伤亡惨重。那么,他顺手接管黔省进入西南的大计就会落空。

    最关键的是常凯申已经认定目前的中央红军失去了根据地,全国的地盘都已经被中央军和各地军阀占据,此时的红军只是无根的浮萍,就像历史上的流寇一样,已经没有多大的威胁了。

    而目前盘踞各省的军阀,才是他当前的心头大患。因此,常凯申要乘王家烈黔军新败之际,接管黔省,实现统一全国之大业的梦想。

    张城想通这些后,为常凯申的“精明”而叹息振腕不已!岂不知他随意放生的少共国际师,将成为他一生的噩梦,每当他想起这件往事时,都是一副痛心疾首,追悔莫及的样子。

第九十一章 从容过江() 
12月3日中午,少共国际师接到中革军委电报,大意为军委纵队已经成功渡过乌江,令少共国际师尽快摆脱民党中央军的追击,伺机过江。

    接到电令后,张城立即命令侦察团派出一个营沿乌江南岸侦察,寻找强渡乌江的渡口。下午两点,侦察营营长文远征发回电报,说在余庆县菁口附近有一个大乌江回龙场渡口可以架设浮桥,方便大炮和辎重过河,目前侦察营已控制南岸渡口,但是北岸渡口有黔军的一个团负责防御。

    张城与政委商量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从回龙场渡口过江。随后,张城马上发电指示文远征首先守住南岸渡口,其次派出小分队寻找渡江船只以及木板、竹筏等架设浮桥的材料,最后是派人侦察对岸守敌的情况。

    下午四点左右,侦察二营李云强发电报告,在瓮安附近发现黔军两个师的部队正向我师奔袭而来,看其番号应为黔省军阀蒋在珍的部队。

    张城立即安排二旅、三旅前去阻击,务必阻击或击溃敌军,随后张城和政委兵分两路,政委和参谋长留下指挥部队阻击追兵,张城带领一旅和炮兵团、工兵团先行赶往大乌江渡口。

    下午五点,张城率部到达乌江边,放眼望去,两岸高山峭壁,夹挤着深谷的湍流。向下俯瞰乌江,只见江水在陡峭狭窄的缝隙中奔腾,恶浪滔滔,白雾升腾,满河谷浪花飞溅,似瀑布,如山洪,撞击着参差耸立的礁石,发出轰然巨响,震声如雷。

    乌江是黔省第一大河,素有天险之称,历史上曾有记载:“黔地多川,乌江为右,水如奔箭,浪涛惊魂,险滩如麻,滩滩相接,渔人不见踪影。两岸峭岩陡壁,猿不可攀,河谷狭如肠。往下俯瞰,人如蚁点,往上仰视,窄窄一线青天”

    过了一会儿,侦察营长文远征前来报告,说对岸守备部队是黔省军阀万式炯的一个团,另外针对附近的村庄进行调查,发现黔军将周围的船只与木板都搜刮走了,找不到渡河的工具,不过附近有一片竹林,可以编制竹筏。

    看来形势很严峻,全师必须在明天天亮之前渡过江去,民党中央军已经进入黔省,谁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杀过来,时间就是生命,只有先于民党中央军渡过乌江,才能隔开敌军,让乌江成为敌人的天堑。

    张城知道,时不我待,部队必须尽快渡河。随即,张城命令战士们用竹子以及一些破木板扎成一丈多宽两丈多长的竹排准备渡江,遂选定鱼子塘渡口为突破口。

    从特战大队中挑选出十名熟悉水性的战士,张城命令由他们先行试渡,每个特战队员都是武装泅渡的好手,张城与他们约定竹排到达对岸时,鸣枪两长一短作为联络信号。

    随后他们携挎着冲锋枪,配足弹药以及手榴弹,乘着简陋的竹排向对岸划去,竹排行进缓慢,离北岸约三十米时,汹涌的江水把竹排冲到了下游、被漩涡吞没,第一次试渡失败。

    幸好特战队员都是武装泅渡的佼佼者,他们硬是凭着扎实的游泳技术,游到了对岸。

    然而此时的黔军也发现了他们的踪迹,对岸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听声音张城知道那是特战队员的手榴弹在敌人阵地中爆炸了。也就是说,我军的泅渡勇士已经登上了敌人的阵地。

    张城马上调来十六门迫击炮,利用强大的炮火进行齐射,对岸黔军的阵地就是一片白色的烟火,大批工事、碉堡都被摧毁。

    随后我军第二批武装泅渡队已跳进刺骨的江水中,奋力向对岸游去,刚刚编制好的两只竹排亦带着十六名战士向对岸划去。

    黔军残余的大炮与机枪火力点开始疯狂地对江中的船只、泅渡人员进行射击。孙有道立即指挥我军迫击炮进行火力压制,不一会儿黔军的炮兵便被亲手操炮的孙有道一一点名送上西天。

    十分钟后,泅渡的突击队员和两只竹排顺利地划过了对岸,在第一批特战队员的火力掩护下顺利登陆。

    张城命令部队所有轻重机枪一齐开火,掩护突击队员抢夺阵地。正在这时,敌人又调来两个营的后备队。

    气急的张城当即命令炮兵团把两门山炮费尽功夫拉了过来,然后命令所有火炮全力拦截,张城想起后世解放战争中塔山阻击战的战例,命令孙有道利用两门山炮专门打敌人的增援部队。

    这一招果然奏效,黔军的援军当场被我军的炮火打得抱头鼠窜,东躲西藏,眼睁睁看着我军大批部队登陆,知道阻止我军渡江已经失败了,立刻撒开两腿逃窜而去,连敌长官的督战队也无法阻止。

    随后一团一营首先登陆,迅速清剿残敌之后,跟踪追击,占领了黔军的全部阵地,开始掩护工兵团架设浮桥。

    战斗很快就结束了,部队除去有警戒任务的,全军投入到架桥的工作之中。在对岸又找到了黔军抢夺自船工的四条大木船,对架桥工作简直是如虎添翼,速度陡然加快一倍。

    工兵团就是专业的架桥队伍。他们很快在两岸拉上了四条极为粗大绳索,又在河中浅滩处打下数十根木桩,利用找来的四条大木船固定住。

    粗大绳索固定在木桩和木船上,然后再用竹筏重叠在一起成为一个竹门桥套牢在粗绳上,任何用竹篓装上几十斤的石头沉在河底,这样就能固定门桥不被水冲走了。最后就是这样一块接一块竹桥准确地连在一起,浮桥快速地向对岸延伸过去。

    浮桥搭建好之后,张城立即给政委发电,通报了渡口的地点,要求部队完成阻击任务后迅速向大渡口转移,务必明日天亮之前渡过乌江。

    政委很快回电说:黔军战斗力不堪一击,二旅、三旅只用一个小时就击溃了黔军两个师,已经圆满地完成了阻击任务。部队今晚九点左右就可到达渡口。

    看完电报,张城终于放心了。果然到了晚上九点,师主力部队赶到渡口,张城率领少共师连夜渡过乌江,并炸毁了浮桥,向着正在进攻遵义的红军主力部队急驰而去。

第九十二章 红星照耀遵义 一() 
1935年1月4日,中央红军突破乌江天堑之后,被誉为当代“孙武”的红军总参谋长刘泊成奉命攻取遵义。

    刘伯成接令之后,立即率部奔向团溪。

    行军途中,他向红二师第六团政委王集成下达了夺取遵义的任务。

    他对六团命令道:“从团溪过新场、龙坪场,离遵义城30公里,有个小镇叫深溪水,驻有敌人1个营,这是遵义的外围据点。你们团的任务,是斩断遵义敌人的触角,还不要让他知道,要秘密,要全歼,不许有一个漏网,否则给遵义守敌通了消息,就会增加我们攻城的困难。”

    他最后强调说:“现在,我们的日子是比较艰难的。既要求仗打得好,又要伤亡少,还要节省子弹。这就需要多用点智慧啰!”

    红一军团二师六团是全军团的先头部队,一路追击江边逃窜之敌,此时的红六团已经极为疲劳,但政委王集成还是坚定地表示:“总参谋长放心吧!我们一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全歼这股敌人,不使一人漏网。”

    1月6日的午夜,雷声轰鸣,狂风暴雨肆虐,水雾弥漫天空。如此恶劣的天气自然给红六团的军事行动增添了困难,但同时也麻痹了敌人。

    此时驻守在深溪水镇的是黔军易少荃旅的部队,基本都是一些老兵油子,在这种恶劣天气里,他们根本不会想到红军会长途奔袭这里。

    因此,整个部队,就连站岗放哨的士兵都放松了警惕,全躲在在营地里打麻将、推牌九,有的“老烟枪”在抽大烟,有的则干脆睡大觉。

    孰曾料,红六团长驱直入,先剪断了通往镇外的电话线,使守敌成为瓮中之鳖。随后对疏忽大意的敌人发起突袭。

    枪声响起,黔军才如梦方醒,仓惶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