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我去战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星照我去战斗- 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们打招呼。

    如果敌人组织起反击部队,炮兵连就立刻把八门迫击炮往地上一摆,一轮炮轰之后,敌人立即如鸟兽散,四面逃窜。

    在少共师一旅强大的自动火力之下,桂军根本没有一合之敌,很快就被少共师打穿了包围圈。

    三十四师一路跟随少共师打破敌人的包围,直看得将士们目瞪口呆,原来仗还可以这么打啊,这次他们可以说是大开眼界了。

    救援三十四师的战斗很快打响了,然而很快又结束了,从联系上三十四师到带领三十四师突出重围,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一小时,打得极为彻底,楞是把三十四师死活冲不过去的防线一下给打穿了。

    一旅一团充当开路先锋,二团查漏补缺,三团层层阻击,三个团配合默契、首尾相顾,战术指挥机动灵活,自动火力凶猛强大,根本没费什么劲就冲了出来,三十四师的将士们还以为这是一场武装游行呢。

    当天下午五点,张城将后勤处早已备好的枪支弹药以及2000新兵亲自交到陈树湘的手上,并一路掩护三十四师渡过湘江,这才和依依不舍的陈树湘告辞离去,而三十四师的政委程翠林则被张城强留在少共师的野战医院接受治疗。

    回到师指挥部,这时,一名通讯员前来报告,说是在湘江边上发现大批溃散的红八军团将士。张城心里咯噔一下,长叹一声:“自己还是分身乏术啊,救了三十四师却救不了红八军团。”

    没有多余的时间感慨,张城带领二旅马不停蹄,组织部队掩护约两千余名被打散的红八军团将士退回新圩。

    随后他命令师政治部冯主任组织收容队沿湘江河岸负责收容八军团的队伍,并引领他们前往少共师驻地。

    安排他们吃过晚饭后,和少共师接应过来的红九军团一起撤离新圩,于晚上七时渡过湘江。

    晚上八时,张城率领少共师主力部队快速撤向双河村,留下二旅担当后卫部队,阻击尾追的敌人。晚上九时,少共师主力有惊无险渡过湘江,丁伟指挥二旅完成阻击任务后,也安全渡河。

    张城将桂军俘虏交还给桂军之后,又秘密拿重炮和白崇禧做了一笔交易,换来大批骡马和食盐。自此之后,桂军的追击部队就出工不出力,桂军响起的枪声都是朝天射击的。

    张城心领神会,同样命令部队朝天乱放了一阵枪,但私底下他还是命令部队要保持高度戒备,谨防上当吃亏。

    晚上十时左右,少共师全师顺利渡过湘江,张城立即命令炸毁了浮桥,全师沿着茫茫夜色向着西北方向坚定走去。

第六十五章 湘江余韵() 
12月1日晚十一时,连续几天几夜没有睡觉的周副统帅接到报告:我中央、军委两纵队以及掩护过江的部队已经全部渡过湘江。

    看到这份报告,周副统帅这才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他也许是过分劳累和紧张了,顿时感到一阵头昏目眩,险些栽倒在湘江的桥头上。旋即下意识地紧闭双眼,努力地使自己镇定下来。随即,他在警卫人员的陪同下大步地走过浮桥,快马加鞭又回到了党中央的临时指挥部。

    周副统帅刚想倒在床铺上眯一会儿,发现口袋中还有几份电文抄件,由于他在桥头一直忙于指挥军委纵队渡江,还未来得及细看。此时他才有时间躺在铺上仔细地阅读起来。

    第一份,是12月1日晚六点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发来的电报:“11月29日五时我三十四师由东向西横穿灌阳至新圩公路,向西突围,但陷入崇山峻岭之中。12月1日中午,在前往湘江凤凰嘴渡口的途中,我师于全州县安和乡文塘村与桂军夏威部43师、44师狭路相逢,激战半日,突围无果,伤亡近半,困守山中。直至下午三时,就在我部生死存亡关头正要作决死突围之际,幸有少共国际师师长张城率部救援,突击不到一小时便安全到达新圩,张城慷慨赠送枪支弹药若干并补充2000新兵,在少共国际师掩护下,我师于1日下午五时渡过湘江。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

    第二份,是12月1日晚七点半红八军团发回的电报:“接军委令,八、九军团为第四路纵队,经永明三峰山向灌阳、兴安县道前进。于湘桂边境的三峰山遭到桂军及民团的阻击,无法按原定路线前进。11月27日晚上再度组织强攻,仍然无法突破桂军阵地。28日凌晨,改道北上由雷口关入桂。30日下午15时左右,桂军一部由灌阳方面绕过红五师的阻击阵地,穿插进来,前出至全州两河乡鲁枧村隔壁山一带,截断我八军团的去路,激战后,我八军团被打散,局势完全失控。12月1日黄昏,于湘江凤凰渡口附近遇少共国际师收容队,集结兵力,只有一千余人,红22师基本全军覆没,张城师长慷慨赠送2000新兵及枪支弹药若干,在少共国际师掩护下于1日晚七时和红九军团一起渡江。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罗容恒。”

    第三份,是12月1日晚十时少共师发来的电报:“新圩战斗之后,我师附近再无可堪一战之强敌,中午闻红三十四困于文塘,率部解救之,掩护其过江。同日黄昏,又见红八军团被打散,派出收容队引领其过江。12月1日七时,我师正式完成红军殿后任务,于晚上十时全师安全渡过,期间曾遇桂军追击,闻我师之名而惊退,我师无恙。少共国际师师长:张城,政委:萧骅。”

    看到这三份电报,周副统帅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这一放松,竟不知何时昏然入睡了。这些天,他实在是太累了,党中央说是有中央最高三人团,但洋顾问只会发脾气,埋怨战斗部队打得不好,造成红军那么大的损失;薄古同志却被一连串的打击给打垮了,彻底丢了精气神,根本拿不了什么主意。

    结果整个红军的担子都压在了周副统帅身上,各支战斗部队的指挥调动,军委和中央两大纵队的渡江安排,所有的事情都由他一个人负责。

    有时候,周副统帅是非常羡慕统帅的,无论在怎样艰险的情况下,统帅都能指挥若定,所有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再大的困难在他的面前都会显得渺小,也许这就是他天生的领袖气质吧。

    睡梦中,周副统帅梦见统帅重新出山,红军在他的带领下,仿佛又找到了主心骨,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常凯申或许是民国时期最会未雨绸缪的人了。红军刚刚突破第三道封锁线,他就开始部署潇水、湘江间的第四道封锁线;布置第四道封锁的同时,他又想到了红军可能会突破湘江,并且还于11月17日,红军下达抢渡湘江命令一个星期之前,就已经下达了“关于湘水以西地区‘会剿’中央红军的计划大纲”,对其作战方针、战略纲领、指导要领以及对桂军、湘军、黔军等各地军阀都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

    此时,常凯申又想到了红军在渡过湘江后的命运和去向:一是全军化整为零,在湘南一带打游击,建立根据地;二是受挫后突然折回赣省,与留守在苏区根据地的红军合兵一处。

    常凯申自然不能让这些事发生,为此,他又找来了陈诚,与他共商“剿匪”大计。

    在红军主力突围离开苏区之后,陈诚率部一直负责“清剿”留守在苏区根据地的红军。

    令他感到惊讶的是,在红军主力西去后,他的部队依然遇到了苏区红军强有力的抵抗,在接连攻陷瑞金、会昌之后,他麾下的第三师竟然在会昌县的湾圹岗遭到红军伏击,伤亡竟有半旅之多。

    不过,陈诚很快就发现这是留守苏区根据地的红军,为了策应红军主力突围,而主动牵制民党军队发起的战斗。

    为此,陈诚集中优势兵力,寻机与留守的红军决战,恰好留守红军首脑向英仍然迷恋于所谓的正规战、阵地战,并提出了“兴奋中央革命根据地群众,提高他们的信心”,打几个漂亮战役的口号,结果被陈诚利用,主力决战后,留守红军遭到很大的损失,并陷于更加被动的局面。

    随后,向英等人不得不接受失败的教训,同意陈义同志的建议,把留守的红军分散隐蔽开,进行游击战。

    此时,陈诚来到常凯申办公室,恰逢常凯申向他询问苏区“剿匪”大计,他便顺势向常凯申建议:“卑职认为突围西去的红匪主力,折回苏区的可能性极小。因此,卑职认为未来在赣省用兵的重点,是采用一手抓军事,一手抓政治,两者相结合的手段,在彻底铲除红匪的同时,更要花大气力消除红匪在闽、赣一带的影响。”

    对此建议,常凯申是极为赞成的,而且他还认为陈诚这短短的几句话,是有其战略意义的。他微微地点了点头,想让陈诚主持赣省事宜。

    谁知陈诚却推辞不受,只向常凯申推荐了一人,此人正是赣省主席熊式辉。

第六十六章 翻山越岭() 
熊式辉不愧是谙熟官场的老政客,对常凯申的心理揣摩得极准,在陈诚将他推荐上去之后,熊式辉正式向常凯申提出苏区善后的管、教、养、卫四大目标,又重点讲了在赣省全省推行所谓的“三保”制度。

    第一是“保甲制度”。将全省百姓纳入保甲制,设置置保长、甲长,设“保办公处”与“甲办事处”。保甲主要任务是组织壮丁、地方自卫等。同时,要坚决贯彻“连坐法”,一人通“匪”,全家同罪;一家通匪“共”,全甲同罪;一甲通“匪”,全保同罪。

    第二是“保安团制度”。设计以县为主体的民众武装组织,不列入正规军编制,各县自由组织,有当地政府批准,其主要任务是协助正规军对付分散在大山丛林中的红军。

    第三是“堡垒制度”。这也是常凯申在第五次围剿中央红军的办法,命令全省,凡属靠近苏区的边沿各县,在各交通路口及边境之处建造碉堡,配有些许兵力,实行对苏区的经济封锁,把中央苏区改为红军游击区,缩小包围圈,压缩红军的活动范围,把分散在大山中的红军分而治之。这一招熊式辉自然是原洋原样照抄,以此来拍常凯申的马屁,证明常凯申的英明神武。

    常凯申听了熊式辉的建议后,果然十分满意,爽快道:“就按你说的办!”

    历史上,苏区根据地正是因为熊式辉的三条建议给留守的红军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一大批工农党的优秀干部如秋白、叔衡、泽覃等革命同志相继惨死在民党反动派的屠刀下。

    更令人发指的是,民党反动派还无限扩大打击范围,尤其是连坐制度,造成了将近一百万群众无辜受到株连,苏区百姓死亡率接近三分之一,使得中央苏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工农党方面,中央红军抢渡湘江之后,大略清点了下人数,仅仅只剩下三万八千人(不包括少共师,少共师还未与中央红军汇合,而且还有4000新兵是张城赠送红八军团、三十四师的,加上少共师救下的三十四师、红十八团,才有38000人,原来历史上红军只剩下31000人)了!

    活下来的同志已是满身的疲惫,但形势紧迫,于12月2日又匆匆撤离了用烈士鲜血染红的湘江,向着越城岭而去。

    越城岭与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统称为华南五岭。越城岭由桂东北向西延伸湘西南,长约200余公里、宽达50余公里,主峰猫儿山海拔2141。5米,是华南第一高峰。在这纵横数百里的西延山区里,地势险要、气候多变、民族杂居、兵匪作乱,被桂军称为“瘴蛮之地”。

    刚刚经历湘江血战的中央红军英勇前进,仍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征服越城岭。12月3日,中央军委纵队翻过越城岭的三千界,进抵护卫岭;右翼红1军团进抵越城岭青坪界以东的尧家塘、清水江一带;左翼红3军团在越城岭以南的鲁塘、洛江至华江一带;红9军团在红一军团掩护下进至油榨坪;红8军团前进至胡岭一带警戒全州方向;红5军团殿后由白塘、蕉川至虎山阻敌。当时各部队极度疲劳,序列不整,军委决定在西延地域休整两天,整理部队,继续西进。

    12月4日,中央在大山之中作出决定:“继续西进至通道以南及播扬所长安堡地域。”总而言之,中央并没有考虑敌我的实际态势,也没有想到常凯申还在调兵遣将,在通往湘西的交界处布置“请君入瓮”的口袋阵,仍然决定“以一部兵力狙击追敌,牵制企图向红军翼侧截击的湘桂两军,主力分左右两路向通道、播扬、长安堡前进,北出湘西,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此时少共师并没有沿着中央红军的道路跟进,在渡过湘江之后,中央红军的电台大部分失踪,少共师与中革军委暂时失去了联系,故而全师的行动只能由少共师党委决定。晚上十时,全师渡过了湘江,来不及整顿休息,便立即向桂省东北部的资源县山区转移。

    张城命令张凤鸣参谋长率六旅、侦察团、工兵营为先头部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并一路侦察敌情;肖华政委率师直属单位、三旅、四旅为左翼;李云龙率领一旅、五旅为右翼,两翼齐飞,组成第二梯队,紧随第一梯队。张城则率二旅殿后掩护,为第三梯队。

    当天晚上夜色蒙胧,山高林密,道路看都看不清。为加快行军速度,队伍特意燃起了火把或点亮了马灯,从高空望去,宛如一条巨大的火龙,在无尽的山林中蜿蜒移动,颇为壮观。

    一夜行军至天亮,张城估计部队距离湘江约已有四五十里,又见部队连续几天都在行军打仗,实已疲惫至极,便下令部队就地休息,结果许多战士一听到命令便立即坐在路边身子一歪就睡着了。

    部队只休息了五小时,起来又吃了一顿饱饭,恢复了体力后,便立即继续向前。张城眼见桂军和中央军都没有尾随追击少共师,为了更好带领部队前进,便和张凤鸣互换了位置,随第一梯队出发。

    下午二时部队赶到了延东乡,此地是少数民族乡镇,当地人口以苗族为主,百姓不是很多,只有几百来户人家。。

    对于红军的民族政策,张城也有所了解,他特意派人找来镇上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者,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